附錄C. 中央沒方向、地方軌打牆

Gambulus
電信看交通
Published in
18 min readOct 12, 2020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602311517.A.2C6.html

基隆河谷的軌道規劃之所以會歹戲拖棚,最根本的系統問題,出在鐵道局主管官員的數學程度不好與上級督導長官追求表面工夫

明明可以是基隆高鐵,基隆直達台北車站 15 分鐘基隆到南港 9 分鐘,沿途其餘各站再搭配台鐵捷運化,依實際需求 跳蛙/站站停,就完美解決的事情。可基隆的未來卻面臨被閹割,城市競爭力退回到蒸汽火車速度的劉銘傳時代。

軌道路網設計規劃,究竟該從微觀切入 Bottom-Up 比較好,還是要從巨觀下手 Top-Down 才對?看透這個問題的癥結,交通部才有機會覺悟,負起責任扮演應有角色。想通之前只能軌打牆,每筆預算虛擲低消百億起跳

北捷路網,是 微觀/巨觀 比較優缺點的沉痛教案。自 1977 年起,各版本路線圖全都有兩個共同特色:

臺北捷運路網規劃之變遷 作者:林盈漾。市立永平高中。高二 8 班 (2017)

第一個是藍色路線必定通過台北車站與西門町,因為在 40 多年前就已經是台北最熱鬧的城市核心。時至今日,就算百貨商圈移轉到東區、信義計畫區甚至蔓延到南港,台北車站與西門站仍位居台北捷運系統流量前兩名。

第二個特色則是一定有紅色的淡水線,在台北車站與藍線交會,大多數版本直接沿用台鐵北淡線路廊。

然而在本部落格,上圖運用向日葵哲學設計出的北捷假想圖,經台北車站的核心路線卻不這麼走,既無視當前流量重點也不採用現成北淡線路廊,而是考量城市的均勻覆蓋與系統效能,很單純地按照市區道路脈絡交叉灑網。

小孔單花網

之所以捨棄平行轉乘,是因為台北城的道路脈絡,早在老蔣時代已經被規劃為棋盤狀。硬要扭成小孔單花網使用,路線不只拐來拐去容易暈車,車站周邊隧道更無可避免要切過鄰近建物下方。頻繁挑戰沉陷風險,夜路走多早晚碰到鬼

兩種設計理念的哲學差異,在於前者微觀專注眼前表現,尤其平行轉乘乍看之下更是畫龍點睛的絕妙設計;後者巨觀注重城市長遠發展,不管商圈如何轉移、新區塊如何拉高容積率,都無礙整體效能平衡。

北捷假想圖並未標示車站位置,城內原則上路線交叉處就是車站;但如果只限定在交叉處設站,很明顯採用 Top-Down 設計時,眼中一視同仁,只會把西門町視為已有南北兩個站做覆蓋;心態若轉為 Bottom-Up,把當地人潮放在心上,才會有西門設站的可能。

左邊10.捷運百貨公司這篇的插圖,就是西門站的可行解。站距線距原則上 1 公里,但如果出現人潮密集處,車站加密無妨,路線也可依現實條件調整成空間扭曲。可是只要對在地特性不熟,就很容易落入 Top-Down 思考哲學的盲區

然而不只巨觀思考方式有盲點,微觀同樣也有耍笨的時候。Bottom-Up 最大的問題出在只看眼前不關心未來不預留整合空間,當先來的路線一條條疊上之後,後到的規劃保證被打槍 — — 機場捷運進不了台北車站、民生線交會站對不準可以誤差到 300 公尺以上 (中山國中)、東環段在信義計畫區掉頭直接出城更是浪費了綜效。

捷運技術 22 期有一篇 “台北都會區捷運路網規劃理念”,文章說明了當年不走中山北路的短視。Bottom-Up 眼中只看到一條路線,走北淡線應該無妨;但 Top-Down 觀點六縱五橫的時候,中山北路這條路廊根本不容妥協

由上往下看會出現盲點,由下往上看更缺乏通盤考量,該如何是好?答案簡單,至少看兩遍:先 Top-Down 仔細找出整體架構,接著 Bottom-Up 一個一個揪出設計死角,上下觀點相互激盪,作品才有機會臻於完美

所以基隆河谷該怎麼搞?放任各地方政府 Bottom-Up,最後一定相互干擾,要嘛做壞掉要嘛重新 Top-Down 砍掉重練,還不如一開始就先 Top-Down 規劃,再給地方 Bottom-Up 做細節建立。

簡單說交通部有責任給出全台各級軌道路網的範本大綱 (Roadmap),才不會產生一堆邊角料,在子系統交界處打架無法整合,就像本部落格 11~13 篇所做的示範;相對的各地方政府比較熟稔在地特性,在不影響整體系統效能的前提下,由地方政府對細節修正,而非家父長式一個口令一個動作、Top-Down 盲區失誤了被當成國王新衣好漂亮。

鐵道局之所以老提芭樂計畫,恐怕是單位主管能力不足。畢竟 高鐵/機捷 事實證明,作品多數路段背離市場需求甚遠,北宜直鐵/基隆輕軌 更是擺明看不懂 Y 字開叉的弱點與正確解法。就因為沒本事超前部署端出好作品,所以才會被牽著鼻子下指導棋,亂畫一通

至於能力較好的運研所,猜測是養老心態不做不錯。台北城內六縱五橫塞滿總共 11 條,左圖數一數也有 3.5+4.5 = 8 條,覆蓋率達到 8/11= 73%,比英國佬還猛。設計明明比較強卻被晾起來,心灰意冷之餘往後乾脆不要碰,爛差事閃越遠越好,人之常情。

但最終的問題是,如果中央無法扛起 Top-Down 的責任,放手地方 Bottom-Up 做路線設計,整體效能只會更差不會變好,結果還不是全民共業!最後的事實也證明,視野高度更低的捷運局,城內實際只拿下 7/11 = 64% 覆蓋,比運研所版本還簡陋。

另一個微觀不會變好的北捷案例是三峽。左圖巨觀一看明明是台鐵主場,只消 2.6 公里。跨過大漢溪就算潛盾殘殘挖下去,也才 100 億有找;三鶯線硬要從頂埔拉過來,不只得花 502 億,車速更比台鐵慢,往後營運還一票賠錢小站才令人頭痛

北捷之所以天鵝骨架蓋成醜小鴨,深層遠因是制度不良的系統問題。只要交通部一日不改卸責心態放任 Bottom-Up 主導,全民就必須持續當冤大頭,為無止境的蚊子建設買單,以百億為單位

摸清問題關鍵核心之後,本部落格的價值自此浮現,因為從頭到尾都是以 Top-Down 觀點看待全台各地的交通規劃,別說花東,連澎湖都有份!基隆河谷地處台北基隆宜蘭交會處,部落格先前分開討論散落各處,以下重點整合火力加強。

首先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台鐵公司化、與高鐵合併,因為 1+1 > 5!不合併當然世界照常運轉,差別在於合併後用 2 塊錢可以提供的服務,台鐵與高鐵分開運作不只得花到 5 塊錢以上,效能還打折扣:
(1) 興建時可共用路廊,節省建設時間與成本;
(2) 合併營運省下重複固定成本,轉乘班表整合還能進一步創造綜效;
(3) 旅客可在原本一等站下車近用周邊資源,不須另設 “新XX” 車站,高鐵台鐵更可採用同月台平行轉乘
(4) 瓶頸路廊可混軌距行駛,突破環境限制。

光是建設全套弄完,經費就會差到千億規模,更別提合併後日常經營省下的大量重複成本,還能拿來進一步延伸鐵路服務觸角

高鐵列車組合

雙鐵合併後最重要的利器,是讓迷你新幹線成為可行。好處是比如原本左營往返基隆要在南港轉自強號,變成一車到底省去上下樓轉乘與候車,每人每趟可節省半小時;其次是高鐵在南港開叉,可配合列車分解組合,提高客座利用率!

目前高鐵南港板橋區間,也能視為迷你新幹線,但車站與軌道是開後門搶來的。高鐵延伸線終將面臨,要嘛建設多花錢要嘛多搶劫幾次的問題,不如就趁機制度化解決

兩鐵不合併,北宜高鐵通車後照樣可以解除基隆沒火車搭的毛病,但基隆少了高鐵進城,城市競爭力當場掉一個等級,就算下回再有黃小鴨到基隆,仍舊難以吸引北北基以外遊客到訪:例如從台中搭高鐵直達車到基隆,僅需 1 小時,時間門檻降低自然有利發展觀光繁榮當地經濟

宜蘭高鐵

宜蘭當地要做鐵路高架化,完工後原路廊閒置,剛好可以升級迷你新幹線,就當成台鐵與高鐵半半施工,並跟台北一樣共站。橘色實線高鐵路段只需 48.3 k,曲率半徑 6250 m 以上可全速繞過翡翠水庫集水區,此路段理論行駛時間 11.2 分;在頭城就接上台鐵路廊比較不好,因為台鐵路廊曲率半徑得降速 130 甚至以下,旅程時間就算頭城過站不停都得增加兩三分鐘;礁溪到宜蘭目前普悠瑪耗時 6 分,礁溪不停靠估計 5 分可到;理論時間南港到宜蘭 16 分抵達,實際有上下坡,或需追加 1~5 分鐘餘裕。

繞過集水區環評比較沒爭議,採國5 的切法大概會被拉白布條。有沒有可能存在虛線方式,只切過頸部甚至腰身最窄處,又不大影響台北用水品質的路線,就得花點時間找原本打算抗議的專家學者研究一下,或偷吃步三案併呈討罵挨。

由於宜蘭為高鐵始發區域,多停靠車站不至於明顯影響主要車程時間,配合西部主幹的直達車跳蛙車站站停模式,可規劃成礁溪宜蘭羅東三個停靠站,反正共站又不會明顯增加建造預算與經營成本,多設無妨:直達車僅停宜蘭站,直達台北台中高雄;非直達可導入短編組,停靠南港站與基隆方向高鐵列車做分解組合,宜蘭必停,視實際需求間歇停靠 羅東/礁溪。

因為只有宜蘭站場地夠大,三個站唯一能做成平行轉乘,所以必停。花東旅客普悠瑪下車後從月台 A 側走到對面 B 側轉乘高鐵,極端條件估計僅需 3~5 分鐘,就能全部換乘完畢高鐵發車,反之亦然。

以上註解與地圖僅供參考,因為巨觀易忽視盲點,需要微觀仔細核對訂正路線細節。

基隆高鐵

八堵到南港 15.4 公里目前已經三軌化,其中一軌拿來閉塞區間單線雙向高鐵專用,每小時大概可以容納來回各 2~3 班;輕軌班次密集所以非得要四軌,高鐵發車班次較少或許省得下來;雖然夠用但比較經不起各種意外,省錢的代價要加強台鐵臨時接手乘客的應變能力。

八堵到五堵直線 6 公里,截彎取直雙軌化值不值得,除了短 1 公里減少行駛時間以外,也可從班次的角度評估:五堵到南港剩 7.4 k,單線雙向閉塞區間可提升到每小時往返各 5~6 班,等同高鐵台北站目前發車頻率。

基隆八堵瓶頸區間,迷你新幹線的殺招是高鐵台鐵雙軌距混合行駛。但如果立體化 4 公里,基八路段改成 3~4 軌,就可以讓兩邊機電號誌獨立,避開系統整合複雜度。只是如果 Top-Down 思考,高鐵延伸澎湖台東恆春,也必然是雙軌距才能省錢;混軌距複雜度如果避免不了,還不如早點掌握混軌 know-how。

其實只要敢砸錢,沒有什麼路線辦不到;談錢傷感情,但如果用錢量化人的價值,就可從軌道建設行情檢驗政府是否偏心

三峽鶯歌居民合計 20.5 萬人,三鶯線花 502 億,相當於每人值 24.5 萬;汐止人口同樣 20.5 萬人,比照三鶯線 27.68 億/公里 來估計,汐止境內汐民線長度 5.4 公里約當 150 億,也打算投資 7.3 萬/人

36.8 萬人的基隆市,就算用左圖 “潛盾+汐止四軌化” 狠狠砸下去,高估亂猜也不過才 300億+68億,每人 10 萬;現在基隆輕軌開價 103 億,相當於政府只願意在每位基隆人身上投資 2.8 萬

在交通部眼中,三鶯一等公民值 24.5 萬,汐止二等公民打 3 折值 7.3 萬;基隆人再打 4 折剩 2.8 萬,三等公民

市長高喊首都圈,實質建設內涵卻只見市民被明顯霸凌,三鶯打 1.1 折;希望真的就只是景觀系數學弱而已,而非辜顯榮再世

基隆到南港 19.1 公里,130 全速通過需時 8.8 分鐘,直達車就算過站過彎減速,開再慢 12 分鐘也該到了。好笑的是,下圖現在自強117 次居然得搞上 35 分鐘,均速 32.7 km/h 根本是公路自行車業餘等級;但只要把線形修一修,基隆高鐵直達台北理論時間最低 11.6 分,15 分鐘是合理的目標。

基隆輕軌南港到基隆 29 分,北宜高鐵南港到宜蘭 16 分,所謂 “同一個生活圈” 的基隆人,通勤時間竟然比不同生活圈還久!

基隆曾經是全台軌道運輸領頭羊,劉銘傳開辦的第一條鐵路就是從基隆往返大稻埕,蒸汽火車騰雲號速限 35 km/h,帶領台灣邁向新時代!基隆曾有光榮的歷史,結果現在的 PP 自強號,開得比早 108 年出廠的騰雲號還慢,這合理嗎?慢不打緊,輕軌計畫更打算進一步把劉銘傳的作品給大卸八塊,讓基隆的經濟地位明升暗降,從此被吞噬成為台北的邊陲,淡水翻版。市民朋友們難道都沒警覺到哪邊怪怪的嗎?

基隆居民之所以會吵著要捷運,只是因為當前台鐵分叉架構塞住,搭火車常常被放鴿子在找替代品;台鐵瓶頸解掉變穩定之後,對捷運又沒有特別偏好。結果 Bottom-Up 掉進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陷阱,以為非捷運不可!

要的是可靠的載具,叫做捷運或叫做台鐵根本沒人在乎。

以上註解與地圖僅供參考。

台北捷運

就城市脈絡紋理的高度來看民汐線,與其搞民汐止線,不如改成民汐止線。在台北捷運假想圖裡面,市區灑網均勻覆蓋下,線距 1 公里應該要走民權而不是民生。

但這條路線的弱點是位在機場旁生意差,公車票箱開不出來只能排在長期發展路線遙遙無期。從上圖 z=12 的超商分布也猜得出來,民權大橋兩端與民權隧道周邊需求偏低,大概載不到多少旅客。往南改走民生東路,乍看似乎有些道理。

但蓋捷運是百年眼光!廿年後還會有松山機場嗎?上次都有市長候選人說改不成公園就讓飛機輾過,站在國土發展立場考量,機場害周邊市區限高確實也是嫌惡設施,搬家難免。如果幾年內真的做出搬遷決策,回頭看施工中的 “民生汐止線”,當場就顯得跟智障一樣,微觀角度目光如豆!

站在交通部的高度,真有必要一縣市一機場嗎?如果能讓高鐵串起沿路大大小小的生活圈,搭配高鐵進國際機場的話,南北各一個國際機場,不只夠用更兼顧區域平衡發展,還能讓清泉崗嘉義台南機場回歸純軍用提升戰力:北邊桃機三航廈整合高鐵大園站,現在規劃還來得及;南邊與其高鐵南延六塊厝,還不如經 RCSQ 屏北國際機場直達台東

所以現階段較合理的選擇,是靜待松山機場去留的結果出爐,在此之前民汐線用公車頂著先;雨天備案則是蓋一半,三總以東先動工無妨。

如上圖,三總以東的原始規畫有兩處明顯不當:

第一個是設置 SB09 垃圾焚化爐站,超商指標都已經擺明生意差了,原本垃圾山周邊就算市地重劃也不像能炒地的樣子,是誰要當 PM2.5 大煙筒管的厝邊啦!缺乏人流硬要設站,是打算兼差清運垃圾嗎?還不如路線拐一下,到東湖站轉乘文湖線創造綜效。

第二個錯誤是到樟樹灣轉乘就可以結束路線了,幹嘛拉一條盲腸跟台鐵搶生意?甚至社后到樟樹灣都不見得有必要:證據是此路廊往文湖線的 629 公車,離峰也才半小時一班,四班公車才等於一列文湖線中運量,城外的環概念路線看起來就很可疑。如果連手機流動大數據都指出,台鐵路廊乘客絕大多數會往返市區,轉往 文湖線/民生線 沿途實際人流稀少的話,汐止到社后用目前的冷門公車 629/F915 跑一跑也就算了。4 公里盲腸要價百億,為喝牛奶養頭牛划算嗎?

汐止居民之所以會吵著要捷運,只是因為當前台鐵分叉架構塞住,搭火車常常被放鴿子在找替代品;台鐵瓶頸解掉變穩定之後,對捷運又沒有特別偏好。結果 Bottom-Up 又再度掉進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陷阱,以為非捷運不可!要的是可靠的載具,叫做捷運或叫做台鐵根本沒人在乎。

汐止跟基隆的問題一模一樣,段落結論直接 copy-paste 竟毫無違和。

以上註解與地圖僅供參考。

來複習一下附錄A. 的開叉圖:

基隆河谷軌道,一開始是最左邊沒事,現在是中間的流量不匹配塞住了,解法是最右邊拓寬骨幹。該怎麼設計呢?

上圖右上方高鐵平權、右方省錢、右下方根本只是在花錢惡整基隆市民,欲練神功必先自宮。

江湖一點訣說破冇價值。基隆河谷唯一必做的事情也就只有把北宜高鐵儘快蓋好,就能同時解決基隆塞火車與雪隧塞汽車,右方省錢;想立即緩解基隆塞火車,還可馬上將南港站台鐵三月台拿出來用,基隆南港台鐵捷運化一樣很省錢;如果真心重視地方發展,就進一步把基隆高鐵蓋起來,右上方高鐵平權。基隆高鐵便宜到貴至少有 9 種排列組合,應依照實際旅運需求選擇合適方案興建。

附錄B. 結尾所說 87 分與 95 分的差別,應該可從本篇火力加強的分析中看到清楚的呈現。基隆河谷路線規劃,都在下面這份地圖中,乍看簡單的幾筆線條,背後卻深藏著歷經市場折磨敏銳的洞察力、與反覆斟酌推敲

日本的 JR 公司,是軌道業界學習的好對象,所以本部落格也多方面引用。然而 JR 在經營上卻有個很大的敗筆:因為管理架構錯誤導致冷門區域被過度犧牲。任憑經營者再能飛天遁地,1 個戰略失誤用 10 個超強戰術與 100 個完美戰技都補不回來

管理是門藝術,核心部分沒辦法從書本中學習,而且一念之差影響深遠,只能從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教案中記取經驗。

前瞻軌道計畫搞了快四年,跌跌撞撞現在總該發現系統問題出在哪邊了吧!教案是什麼呢?

http://zh.wikipedia.org/wiki/臺灣捷運系統#規劃中

答案是像三鶯線這類軌東西,虛擲 400 億以上,竟然可以暢行無阻一路綠燈!系統問題出在 “可行性研究” 與 “綜合規劃” 明顯有管理架構錯誤、橡皮圖章流於形式,在關鍵處缺乏實質審查功能。再比如前述的民生線,如果國發會對於機場議題國土規劃勇於提出一點前瞻看法的話,根本還輪不到後頭的行政院核定!

小弟不反建設,只有反智障跟反浪費;有價值貴不是問題,沒價值再便宜都是垃圾。

就算今天運氣好,真阻止了便宜垃圾基隆輕軌,往後還是會有無數昂貴智障三鶯線與浪費民汐線擋不了,造就一堆台北捷運醜小鴨的翻版。軌道建設易放難收,預算虛擲就算了,效能不彰也認了,結果蓋了一堆錢坑年年靠稅金填補虧損,永無翻身之日,還不敢違背民意壓力認賠拆掉。不然高鐵田中站拆來給大家看看啊

在管理上唯一要做的事情,是把錯誤的制度修正後才能重新施行。民眾車子買來開五年就收到交通部監理所通知驗車,10 年舊車甚至一年兩驗,第三剎車燈就算正常,一邊剎車燈沒亮就不准上路。

結果軌道建設審查制度形同虛設,多年下來芭樂計畫滿天黑煙,交通部卻完全沒人想要負責,將軌道計畫把關制度設計好;“交通部核定” 這個關卡根本可以廢了!

寬以律己嚴以待人。

制度的問題出在近親繁殖,做設計的做審查的同質性太高;更糟糕的是,由怕事公務員把關!

公務員的特色小弟在數據所曾經領教過,即使當年已經開始民營化。公務員追求明哲保身安全下庄,窩囊龜縮一輩子也就只為了安穩領取退休金,除非職位所在業務有暴利誘因,不然每個都奉公守法到不行;就算年輕入行時滿滿理想抱負,要嘛磨掉要嘛離開;最終不會有老鳥吃飽閒閒想當烈士,例外只會發生在年輕人離開前的一兩年空窗期。

所以民生線給公務員審會發生什麼結果?答案是就算國發會科員看到政見想到機場會搬家,公文不敢寫先口頭請示長官,然後上層為了明哲保身,關鍵重點就壓掉了,單位意見剩下官腔,只對不痛不癢的段落有意見;於是智障計畫一路過關斬將,如入無人之境。

除非計畫真的寫得太低能,不然連 50 分不及格都會過!

而做計劃的人,幾乎沒有曾在市場打滾過吃虧過的。要嘛考上高考直接待冷氣房,不然剛畢業到顧問公司求職就錄取,還師出同門,在學校時用同一套教科書。於是每次做出來的計畫,永遠背離市場需求,自我感覺良好。不只高鐵田中站,SB09 垃圾焚化爐站也都同一個套路;機場捷運高雄輕軌三環六線,不管出自哪個單位全都愛搞這種飛機!北中高捷運跟基隆輕軌,有哪家不偷台鐵票箱不路廊重疊的?審查竟然也就全過了。

看看人家德國日本英國,每個都在研發氫能源列車。明明也有台灣車輛,不去思考南迴線改用氫能源列車,政策推動氫能源產業,反而選擇插上醜醜電線桿,還因為多良電桿全部靠山邊就感覺良好自欺欺人,旅遊賣點盡毀。

好在台鐵已經開始學會找外頭洗基因,得到 Good Design Award 認可,不然華國軌道永遠只能是那副軌樣子無法翻身!

所以交通部長最重要的任務,是打破上述窠臼引入活水前瞻軌道才會有救。小弟三年前看到軌道芭樂計畫,見一個吐槽一個,無窮無盡根本不是辦法。因為家中打死一隻蟑螂,暗示後頭藏了一窩,滅巢才有用。思索兩年開始耕耘這個部落格,只期待多年後業內會有人能漸漸看懂,把支撐電信網路系統的數學基因擴散出去!畢竟不只正常的陳情管道全試過,連不分區海選這種怪招都沒漏;最後任務只剩上網埋下知識種子後安心離去,不留遺憾。

該如何適度引入外部文化衝擊,又不會毀掉目前的系統?

政府推司法改革,正朝著參審制摸著石頭過河。陪審制在台灣會不會反而造成災難 (例如判蘇格拉底死刑),沒人說得準;但參審制至少嘗試踏出第一步,總比什麼都不做要好。

同樣道理,軌道的可行性研究與綜合規劃,貿然開放一般民眾參與,大概是一場災難;學者專家師出同門,近親繁殖估計也沒搞頭;但維持現狀啥也不幹,也不可能自動改善。唯有讓曾在市場打滾過的專業經理人參與,才會有改變的機會,像是肯德基爺爺這類市場老先覺的嗅覺肯定猛,如能跟小弟一樣主修資訊又做過抽象網路,會如虎添翼。

回頭看看交通部,結果咧?首長缺乏專業只會一招表面工夫。別說較抽象的引入活水,就連最簡單的高鐵進機場、軌道範本 Roadmap、兩鐵合併,恐怕也沒半件有能力察覺問題,遑論解決。

實在是忍不住想翻白眼做鬼臉:

掰掰( ゜ρ゜)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