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ha |周賢:教育創業如何突破 「人的物理有限性」?(上)

教育創業要突破 「人的物理有限性」才能帶來指數增長的可能

編註

當我們在談教育創業時,開的課程多了、報名的學生多了,就表示組織在成長了嗎?其實不見然。如果我們沒辦法開創一套好的事業模式,很容易陷入到惡性循環,也是我觀察到的一點現象:

1 財務不穩定、人力不足、事務繁忙沒有時間增進自身與組織能力…etc,如此一來,人容易身心俱疲、又距離想達成的目標十分遙遠,也使得想接觸這領域的人卻步難進入。

2 反過來說,也有財流穩穩進來、但其課程並未改變真實社會問題,只是符應社會現象,雖然組織穩定生存下來了,卻陷入業務循環裡頭,難檢視如何從底層結構真正改變社會問題,而不僅是解決表層問題或現象。

3 還有很多其他,暫不一一列舉。

如果我們能從根本的檢視、重新思考組織的事業模式,是否能開創良性且永續的組織環境,進一步形成更大的組織聯盟體、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這篇文章值得細讀並多看幾次,如有問題歡迎加入臉書社團「教育創新討論」一起討論(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educationinnovation/)!

Enjoy your reading!

Photo credit: @sammgrdichian

Aha前言:

每年春天,Aha公號和群島教育加速器公號的後台裡,就開始收到各種各樣的詢問:

「今年的群島什麼時候開放申請啊?」

「今年該怎麼申請呢?」

「我聽說過各個小島(教育創業團隊)們都在群島裡幹了些什麼,那今年還和以前一樣嗎?」 ……..

各種留言不一而足。

是的,由澳門同濟慈善基金會和Aha社會創新學院共同發起的群島教育加速器,自創辦以來,引起了大家強烈的關注和興趣。

群島教育加速器

「群島」 作為一個不同一般的 「教育創新加速器」 ,每年甄選20–30家 「聚焦空白或關鍵教育領域,具有未來工作思維和快速學習能力,處於初創階段」 的教育團隊,在一年的時間裡,從三個維度互相學習,共同加速:

1)我們該如何打造基於 「社會化學習」 ,面向 「教育3.0」 的未來教育模式;

2)我們該如何透過「 精益創業和敏捷開發」 來開發產品;

3)我們該如何創建 「自我賦能自組織」 的創業管理型態。

那麼,2018的 「群島加速器」 什麼時候開始 ?

我們在這裡統一回答如下:

1)2018年度群島加速器將於4月初開放申請,具體消息也會屆時發佈。

(悄悄話:目前 2017屆的小島們正在忙著籌備完全不一樣的 【第一屆群島共創大會】 作為畢業作品呢…. 所以,整個群島都正忙著…….

到底什麼是第一屆群島大會?我們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會為大家逐漸揭開神秘的面紗。)

2)今年的申請方式…..

嗯….. 肯定會非常有趣而激烈。

簡而言之:讓 「對的」 教育創業團隊,「走在一起」 進行 「對的」 學習,獲得 「對的」 成長和加速,就是群島加速器的宗旨

所謂 「最開始我們都是小島,但沒有人是一座孤島;當小島們聯在一起,我們就是一片全新的大陸」

所以,群島今年的申請方式,依然會通過不一樣的設計,來找到真正 「對的」 小島。

什麼是 「對的」 小島?

— 完全認同 「教育3.0」 的願景;

— 積極實踐 「社會化學習」 的路徑;

— 並從 「產品設計、商業模式和組織形態」 三個維度,不斷挑戰自我邊界,不斷 「限制催生創新」 ,真正有雄心和力量去實現新時代定義下的教育公平。

3)那麼,2018的(潛在)新小島們,會在群島加速器裡做些什麼呢?

群島往屆校友都知道,每一年群島裡的內容都會有不同、都會有迭代。今年也不例外,自然會有很多新的變化和學習機會,並與過往幾屆都有所不同;群島一直在進化中,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變化,響應著這個真實的世界和不斷成長中的我們自己。

但是,千變萬變,群島的北極星不變;群島的DNA不變;群島的堅持也不變。

今天刊發的這篇文章,來自群島教育加速器的聯合發起人之一周賢。其實,這篇文章是在17年度群島啓動其中一個學習模塊【 燈塔一號:如何釋放個體的學習能量,推動教育領域的指數增長模式】時的討論記錄。

如果你的好奇心爆棚,正想瞭解群島裡究竟在發生些什麼,學習些什麼,閱讀本文就能感知一二;如果你也是一個教育創業團隊,正在實踐這些想法,想加入一個同道者的聯盟,歡迎申請今年的2018群島教育加速器。

文章略長,但值得所有的教育創業團隊一讀。

話又說回來,Aha學院公號的哪一篇文章不是如此呢?

Enjoy Reading !

教育創業要突破 「人的物理有限性」才能帶來指數增長的可能

by 群島教育加速器導師 周賢

各位小島好。

上一段學習內容,我們談到了 「從教育的角度:要推動社會化學習,首先要知道什麼是一個好的社會。而一個好的社會,又應該由什麼樣的組織構成。」

今天,我們換到創業的角度,再來聊一聊 「該如何突破 『人的物理有限性』,帶來指數增長的可能 」。

在不久前顧遠的一篇文章裡講到:「關心教育的人,往往可以分為三類:教育愛好者/教育工作者/教育創業者」 。

延伸閱讀:顧遠:改變教育,需要的不是等待超人,而是……

而群島裡的每一個小島,就是第三類人:教育創業者。

那麼教育創業者的特徵是什麼?與前兩類有什麼區別?

大家不是都很熱愛教育,想推動教育變化嗎?大家不都很努力在學習嗎?大家不都是價值觀一致嗎? ……

顧遠在文章裡很清楚的給予說明:

— 首先:教育創業者關心的不僅僅是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 其次:教育創業者也不在於在想出一個點子,能夠執行好一個項目,而是要開創一個 「模式」。

模式這個詞也被講爛了,你無論跑到任何一個孵化器裡,都會談商業模式;跑到基金會裡去,也會問你要一個模式。可是模式到底是什麼意思?

文章裡的這段話也有點難理解:

「模式是一種能夠讓產品和解決方案穩定而持續地創造價值的方式,以及一個所需的生態系統,甚至會帶來這樣的結果:在更優化的均衡上滿足社會需求。」

哈哈,每個詞都懂,連起來不知道什麼意思。而且,和我們 「初創團隊」 , 「初創的教育創業團隊」 的關係到底是什麼?我們目前最多也就10來個人,營收少則幾十萬,最多兩三百萬;商業模式雖然也寫在計劃書裡,但估計大部分人其實從來沒有細想過,只不過投資人或者基金會一定要看,也就模仿著寫一個 ….

「開創模式」 會不會離我們太遠了?

最後:顧遠還談到:

「 優秀的教育創業者所開創的模式不僅會穩定而持續地提供服務,而且必然會將所作事情的意義化作一種集體的使命,塑造出共同的價值觀和目標,動員起更廣泛的力量和資源,最終形成一種社會運動。」

哇,這句話就更龐大了 — 大家想必都認可裡面的每一個詞,但到底怎麼實現?會不會也離我們太遙遠了?

Photo credit:@thomasdrouaultphotography

我來換一個角度,談談我的看法。

我自己就是一個創業者,開辦過幾家大大小小不同類型的公司和機構。和很多初次創業的人一樣,最開始我也並不理解商業模式這個詞的意思。

創業創業,不就是自己單幹嗎?別人做什麼,我也可以做什麼,而且我相信自己能夠比他們做得更好:質量更好、價格更低、服務更優、團隊更人性化離職的人更少,替換成本更低 ….. 如果能找到更好的上下游資源,那麼就更好了…..

其實,我從來沒有考慮過創造 「模式」 。

我的模式,與大部分同行是一模一樣的,我們是在同一個維度裡競爭。尤其對於新的小的單幹公司而言,在同一個維度裡競爭,意味著你只能 「苦幹」 ,否則無法趕上前面的人。

這就像門口有一家超市,我們覺得不錯,也能掙錢;所以我們也開了一家幾乎差不多的,只不過我們更聰明更努力,所以做得可以更好一些;或者它那裡賣的是黃瓜,我這裡賣的是蘋果。但是,這叫做單幹,不叫做創業,這裡並沒有一個新的 Business Model: 「事業模式」 的產生。

Free photo : @kaleidico

第一個把零售小店做成加盟型的人,創造了模式;第一個把超市搬到網絡上,並打通了線上線下全流程的人,創造了模式。

從純粹的創業角度,所有的一切都是圍繞 「提高效率」 。

有些社會領域的夥伴一聽效率就皺眉頭,覺得很不人性。其實,效率是一個中性詞,其實就是提高 「投入產出比」 。而所有的創新所帶來的結果,都是在滿足某個需求的過程中,投入產出比的不斷優化。

也就是童萌小島毛磊上次談到的,「邊際成本不斷降低的可能」無論這個需求是物質性的滿足,還是情感心理性的滿足;也無論投入產出比的目標是利潤,還是帶給人們的福祉,道理都是一樣的。

「三體」 裡有一個詞,叫做降維打擊:如果三體人和我們在同一個維度裡生活,是沒辦法降維打擊的。如果我們在同一個維度裡競爭,其實效率之間的差額,也就是投入產出比之間的差額是有限的:超市A 和超市B,效率之間的差額是有天花板的。

所以,創業創的就是 「一種升維的可能」 :你創造了一種新的維度,這個維度重新組合了所有的元素,其效率遠遠超過現有維度裡的作業者,這叫做 「模式」 。

所以,硅谷YC加速器的創始人,也是著名的互聯網思想家保羅 · 格雷漢姆說過一段話,來描述創業者該做什麼:

「 如果你們幾個人組建了一個公司,找了工程師租了辦公室,幫助客戶一個個的做網站,這不叫創業,因為無數個小公司都在做類似的事情;

如果你們創建了一套軟件,能夠讓網站創建過程自動化,需要用的工程師總量大大降低,這算不錯,但還不夠,因為你們還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挨家挨戶敲門推銷這個服務;

如果你們能夠有一套軟件幫助用戶自動創建網站,然後還有一套體系讓用戶還能夠幫我們傳播,甚至變成我們的一分子,而不是靠我們自己逐個敲門推銷;那你們就具備了創業公司必須有的能力:『指數增長的能力』。

也就是說,從這一刻起,我們已經在這個領域創建了自己的升維模式,那些一個個幫客戶做網站的公司無論如何在效率方面都比不上我們。」

Photo credit: @nullplus

回到我們的教育領域,影響效率最大的核心要素是什麼?

— 「人的物理有限性」。

和剛才說過的保羅格雷漢姆的案例是一樣的:互聯網公司成本最高的是人;教育領域也一樣。

我來繼續打比方:

很多教育者特別喜歡深深研究某個教育專項的內容,這很棒。 我們研究如何閱讀,很好;研究性教育,應該的;研究 PBL ,必須的 …..

但是如果我們想成為一個教育創業者,而不僅僅是一個教育工作者;那麼我們就要評估:「作為教育創業者(而不僅僅是教育工作者)的自己,在有限的時間內,思考重點該如何分配」 。

我們的創業起點往往是這樣:

自己特別熱愛某個教育專項或者特別關注某個教育議題,然後自己研究,接著做成課程,租個辦公室或者教室,開始招生……

— 從而啓動了自己的創業之路。

然後想要發展的話,說起來就兩條路:要麼不斷的開分點,規模不斷擴大;要麼期待找個渠道合作方,購買我的課程或者方案,業務總額越來越多。

如果要開分店,就意味著要招更多的老師、租更大的房子….

如果要找渠道,… … 說真的,找好的渠道絕不容易、競爭異常激烈;而且如果自己不掌握用戶只提供內容的話,渠道是很危險的 ….

(所以,現在這個時代,內容產出公司很重要的一個特徵就是,渠道和內容的邊界正在變得越來越模糊。渠道紛紛做起了內容,如亞馬遜的網劇;而內容也紛紛做起了渠道,那案例就更多了。)

所有這些,都意味著在營收增加的同時,成本也在大量的增加;而且邊際成本看起來沒有下降的趨勢。

招生越多,老師越多,管理成本就越來越高;管理7個人,和管理25個人,和管理300個人的成本,那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倍數關係。

老師雖然多,優秀的老師就那麼幾個?培養成本無限高,怎麼辦?優秀老師要跳槽,怎麼辦?

學生越多,各種學習管理的事情就越多,老師們都管不過來了,怎麼辦?即便是用了微信的方式,但是一個群100人,10個群1000人,各種服務要求層出不窮,把我們忙得夠嗆。

也就是說,如果人的問題無法突破,那麼 「指數增長」 是不可能的。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對 「教育現狀」 實在是看不下去了,所以跳入教育創新和教育創業的人也越來越多;這是一件好事。

然而,我們往往專注於課程內容本身,研究得越來越透,操練得越來越好;但對產品的服務設計和未來的事業模式,往往沒有任何新的想法,只是按照習慣做法或者行業傳統沿襲下去。

下篇

Aha社會創新學院

Aha,創新催生公民 教育通向自由

我們的公號文章皆為原創,探討 「社會創新、教育創業、社會投資」等主題。我們希望透過這些文章,呈現Aha在這些領域內思想的深度、視野的廣度,和對行業發展的前瞻。希望讀者們可以從中獲得實踐上的啟發,並享受閱讀和分享時帶來的快樂。

微博:新浪@Aha社會創新學院
微信:AhaSchool
聯繫郵箱:info@ahaschool.cn

歡迎幫我按 5 次免費的綠色拍手,讓我有一點點稿費可以繼續寫東西和轉載好文跟大家分享

--

--

栗子南瓜
魚水教育催化劑 To Be Educational Catalyst

致力於成為學習生態系統催化者,正在研究、設計和實踐教育創新、集體智慧、複雜/ 學習生態系統。http://fb.me/ToBeEDUcataly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