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資源」究竟以什麼形式存在?
在談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先來定義什麼是「大學資源」
就我認知而言,我認為大學資源就是對於自身成長有幫助的養分。形式可能是軟體上的,例如:人脈經營、社團學習、實習機會 ; 也有可能是硬體上的,例如:圖書館、系上電腦教室、球場等等。
而就一位大學生而言,硬體設備牽涉到可能學校立場、國立私立等因素。因此本篇當中,我們將以「個人可爭取」之軟體資源進行說明。
可爭取的資源有哪些?
如果你是一位正常大學生,只希望可以在大學這四年有多一點成長,未來可以有機會讓自己活得好一點的話,可以把握這些:
- 人脈資源:大學四年中遇到的學長姐、同學、教授,外面遇到的前輩、社會人士,挑選合適的對象,把時間花在與他們相處、交流
- 社團活動:社團可以讓你有免費的渠道,快速培養一個新興趣(如:飲品、象棋),又或著培養未來需要的能力(如:學生會、創聯會)
- 實習資源:如果你比較獨立、自我學習能力高,新創實習是很有幫助的 ; 而如果你比較希望按部就班,大企業的實習會更有組織與制度
- 海外交流:學校主辦的外國交流團、交流活動,絕對是一個拓展視野的好方法。當然,審核越嚴格,團員中可建立的人脈資源會更有價值
- 其他可能:有些資源其實不見得有固定的地點,畢竟越多人知道,資源總是很快就搶光。而該如何建立自己的資源渠道?往下看摟A__A
上述這幾項,是大學中一定有的校內外資源,在你不主動經營資源的狀況下,這些資源就在那邊等著你爭取,你還在猶豫什麼?
【觀念澄清】實際上,如果你想要得到特殊的資源或是機會,你必須要主動去經營或是槓桿機會
這個概念會在之後「槓桿」你的大學生活!相信我,學生身份超好用 提到,可以關注下
老司機指南:「大學資源」藏身處盤點
一次整理齊全!直接告訴你,通常這些地方可以找到資源
人脈資源
其實人脈資源沒什麼好多說的,基本上就是大學期間你因為活動、課程所接觸到的老師、學長姐、同學、學弟妹,以及外面的前輩
而我想要打破的迷思是「人脈資源」這件事情:
- 不跑營隊就邊緣? 說老實話,跑短期營隊所認識的朋友,其中九成以上你接下來的大學生涯都不會再遇到,能長久認識的少之又少
- 應該跑一堆活動建立人脈?同上,如果不是針對性地在認識特殊領域的人,基本上在自身時間有限 / 精力有限的前提下,根本不可能經營好
不要進行太多的「無效社交」!
當然,這不是叫你交朋友都要有目的、很功利
而是因為你的時間/精力有限,我們必須要把珍貴的時間,拿去經營在「值得的人」身上,跟這些人相處、交流彼此的價值觀
當你進行太多的「無效社交」,認識一群酒肉朋友,對於你的大學生活實際上沒太多幫助,反而還讓你沒有時間,進而損失真正該深交的朋友A_A
社團活動
- 校內社團:這個沒啥好說的,校內資訊自己查個
- 校外社團:TEDxTainan、甘噪祭、Wutalk、城市浪人,很多校外單位都有接受學生的參與,而在這些組織通常都能認識校內以外的人,拓展自己的生活經驗以及人脈
- 線上社團:根據大家有興趣的領域,臉書上其實有很多專業性社團,有許多的資源可以獲取。資源超多,大家可以自行Google個!
以我自己為例,我就有加入以下社團:
1. Adobe Xd Taiwan User Group 台灣交流社群
2. 燒賣研究所:新 零售、行銷、科技、經營 的社群學習交流地
3. 數位產品經理不想公開的秘密 Secrets Digital Product Managers Don’t Want to Disclose
實習資源
- 實習透視鏡:為了透明實習心得而創立,社團內也蠻常有實習資訊
- Yourator:「新創」求職、實習平台,但由於企業大多都在台北,所以需要自己衡量一下「課程狀況」以及「經濟狀況」(交通費)
- CakeResume:原本是線上履歷製作平台,但後來慢慢跨足求職網頁,上面也有不少工讀、實習的資訊
- Skyline:專注於海外交流、海外實習、中國實習的國際機會平台
- 校園大使:各大企業(如:KKBox、Uniqulo)都會招募校園大使,協助品牌在校內的宣傳,這類型通常沒有地域限制。資訊需要自己Google
有想跑中國實習的,可以參考這篇「中國實習好不好」!
海外交流
- Skyline:同上,上面有很多奇奇怪怪的資訊,自行參考
- 校內資訊:以成大來說,如學生會、創聯會、服學中心、部分課程,都有針對不同地區的海外交流活動,根據組織性質參訪主題會有所不同。(平日可以多關注這些資訊匯集地,會有意外的收穫!)
- 中國交流:基本上以創新創業為口號的交流團,實際上大概1/3統戰、1/3參訪新創、1/3旅遊,可以接受的也是可以去走走看看
【中國交流|特別說明】這個特別說明一下,實際上針對大學生的中國交流可以說是非常多!如果對於中國不過度反感,對中國也有些興趣的我會建議可以去個一次看看
中國當地互聯網、新創產業確實很蓬勃發展,值得花時間走一遭費用部分大多是落地接待,僅需自付機票錢而已(中共補助當然免不了會有些統戰宣傳)
但不建議去兩次,基本上內容差不多,不同地區大概就是旅遊景點換了XD
知道資源之後?如何有效利用資源
努力地跑去找資源,卻發現自己還是不知道如何利用?
上面介紹了這麼多資源,但實際上參與之後,可能會遇到:
- 無法融入組織當中,跟大家建立實質交流
- 找到學長姐、前輩,卻發現聊不起來,也沒什麼收穫
- 同期的朋友明明走的路差不多,卻成長的飛快
這些問題都是在尋求資源中會遇到的,該如何克服並改善?
1. 提升能力!落差太多,頻率怎麼對得上
各位過去肯定都有遇到那麼一個人,即使你們之間再怎麼努力對話,彼此的頻率就是對不上,談話的內容也是斷斷續續,無法維持
上述的狀況基本上有兩種原因:1. 對話主題不一致 2. 能力落差過大
在同個組織中,對話主題不是問題,不同專業、專長可以針對同一問題、事情給予不同的觀點與看法。但當只有單方面(學長姐)輸出,一個對話同常會難以進行下去,更別提長久來看。要知道一個觀點:
別想著「獲取資源」,重要的是「交換資源」
所有的人脈經營,實際上都是「交換觀點」或是「交換資源」的過程,所以如果你能提供你自身的價值,自然對話深度便會提高
而能力該怎麼提升呢?是「執行」與「態度」出馬的時候了!
-
2. 實際執行!沒經歷過,問再多都是空談
常遇到的情形是,在完全零經驗的狀況下,跑去問學長姐問題。基本上,可以得到的回答,都會是比較偏表面、概念的東西。
執行後,才會知道要問什麼問題
【舉例來說】
你被招攬去某個社團當幹部,要負責帶新社員&設計課程
你本身沒有設計課程的經驗,所以找前輩請教如何設計「好的課程」
【如果還沒設計過就去問】你可能會問說:1.「該如何設計好的課程」-> 回答:要先抓出課程主軸,然後設計一些互動環節
2.「該如何設計互動環節」-> 回答:這要看你的課程內容,看有什麼可以引起共鳴的點「不然我回去規劃看看後,再來請教學長」-> End
會發現對話的內容比較淺,因為你也不知道怎麼延伸問題,對話就結束了
【如果你先著手設計後,遇到問題才問】你可能會問說:1. 「列課程樹狀圖時,不知道要如何幫內容排定優先順序」-> 回答:你看你的樹狀圖,核心概念是這一條對吧,他延伸的概念是...,所以...,你就可以知道優先順序!2. 「設計了一個小活動,但發現沒有辦法評估大家的收穫」-> 回答:你要評估的目的是要看大家的學習狀況嗎?我之前的經驗是用小測驗、或是發表進行....先開始執行,針對當中遇到的每一個細部問題進行詢問,才能拳拳到肉
讓學長姐可以根據你的實際狀況,給予更真實、有幫助的建議
重要的事,就要再強調一次:
執行後,才會知道要問什麼問題
所以,先去動手執行後再說吧!想法上肯定會有極大的不同
-
3. 態度出來!老話一句:態度決定高度
「態度決定高度」,這句話應該很多人都聽過,但真實能做到的真的很少。現在來反思一下,你跑活動時:
你會主動貢獻你的時間,去讓事情順利完成嗎?
你會主動去思考流程,判斷為什麼活動這樣安排嗎?
你有勇氣去承擔某些責任,去嘗試舒適圈以外的事嗎?
【拍個腦袋,換位思考】
如果你是資源的持有者,你會把資源給哪種人?「積極尋求成長」or「得過且過」的人
相信大家的選擇,都會是把資源給「積極尋求成長」的人。
想獲得資源嗎?加強「執行力」與「態度」,以獲得進一步的能力!
【故事時間】大學期間擔任過不少次幹部,通常都會帶大概6~10位的組員
而通常會很積極問問題、思考的人,每次大概就是一兩個,很少整組都積極的相對的,我就會花比較多的時間給予「那個人」建議,或是跟他一起評估怎麼做比較好
一年下來,「那個人」從我身上知道很多故事、KnowHow,而這些就不是其他人有得到的所以,跑一樣的活動,每個人卻都會有截然不同的差異而你/妳,想當哪種人呢?
結論與建議
所以那個「其他可能」究竟是什麼?
不想得各位有沒有聽過一個比喻:
能力是兩根棍子,機會則是中間的橫桿。我們需要先準備好能力,機會來臨時,才能把棍子跟橫桿組裝起來,一步步往上爬
其實這個社會上,多得是你沒想過的資源與可能性
只是大多時候,因為我們自身的能力不足、視野不深,導致我們無法好好把握、抓住那份已經放到你眼前的機會與資源
所以在找尋更多資源的同時,千萬要記得:
持續培養「能力」「執行力」以及「態度」
如果你做到了,基本上你的大學資源是肯定用不完的(笑)
【紹民的murmur】大學生活中,我個人是因為「態度」比較良好,所以一路上遇到許多貴人推了我一把
努力把「執行」做到,「能力」自然就上來了,各位大學生Gogo!
更多大學生活
第五章:到底該不該打工?大學生的第一堂「財商」課(更新中…)
感謝!居然能夠看到這裡
如果上面的經驗分享對你有些幫助,可以給我一些掌聲(Claps)!
如果對於大學生活上有任何疑問,可留言討論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