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求生手冊!你都不來「上課」,憑什麼認為老師要認真備課?

第三章:老師真的沒有料? 其實是他懶得教你

呂紹民
嗨,我是紹民
8 min readSep 16, 2019

--

「X!這老師上課就只會照廠商的PPT念,浪費時間」

「昨天約練到凌晨三點,今天早九還是算了…(睡)」

「外面雨也太大,去了也不會聽課,算了算了」

關於大學課程的幾種狀況

大學課程種類何其多,比起高中多元許多。而究竟大學間會遇到哪些種類的課,又有哪些種類的老師呢?

課程小知識

基本常見的必修、選修、通識課就不用說了,這邊講點比較特殊的:

  1. 服務學習:基本上已經成為大 學中的標配,一般都會有校園系館清潔等等。而根據學校會有一些特殊的活動,如:海外志工團、偏鄉服務…等
  2. 學位學程:除了傳統的雙主修/輔系外,現在也很推行所謂的跨領域學分學程,根據某個特定的議題進行跨專業的延伸,通常學分要求數較低,如:老人學程、哲學學程、防災學程…等
  3. 微學分課:近年興起的課程模式,藉由9小時的密集式週末課程,可以獲取0.5學分的通識學分,相對具有彈性,對於教師而言也可以減輕壓力,開設合適的課程
  4. 各類講座:各校通常會有所謂通識點數的需求,而講座就是累積的方法之一。時間上更為自由彈性,多為2~3小時的講座,屬於單點知識,可由行政單位、學生組織自由舉辦

除了上述這些特殊的課程外,其實在各大學間往往因為一些計畫、政策考量,會產出很多短期式的特殊教學計畫

具體資訊來源,可以上各校系所網站搜尋,應該都會有不少意外收穫

關於老師你該知道的事

學生百百種,老師也沒有例外,遇到好老師一定是修來的福氣

  1. 授課語氣:

「語氣」通常是影響聽課心情的重要關鍵。

有變化的語氣聽的比較舒服,容易抓到重點 ; 而相對的,遇到完全沒變化的老師,很容易就下意識認為這是一堂「廢課」,即使他內容是有東西的A_A

2. 授課內容:

出版商會提供老師免費的課程投影片。

許多老師(以我個人所遭遇的),基本上就是照著投影片一字不漏地唸,案例永遠是國外原文書10多年前的案例,與台灣情形一點都不相符。

3. 授課態度:

授課只是教授們被迫體制下需要做的事。

在現行體制下,教授的升等是依據其研究成果、論文篇數而定。授課對教授而言實際上是一種負擔,無法對於學術上的職涯發展有任何幫助。

4. 授課形式:

報告是最好混過十八週課程的方式之一

筆者曾經遇過一堂課程,扣除期中期末,實際上課只有前三週,後面全部都是組別報告。而老師聽完點評,點評的內容嘛….^_^???

以個人經驗來說,如果兩項在水準之上,這堂課就很值得了!

所以說,如果能遇到上述四項都在一定水準之上:上課口條恰當、言之有物、考試作業合理、熱情積極 的 「極品老師」!

請麻煩繼續往下看,不要讓這些老師再變少了QQ

遇到一個好老師,如此得來不易QQ

教授觀點 — 來點換位思考

上面的篇幅,基本上是依照著「學生觀點」進行的說明。但你是否有曾經想過,對於教授而言,教這些學生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呢?

首先,大學教授的「日常工作」到底有哪些?

通常來說,「大學部日常授課」只是眾多工作中的其中一項,甚至可以說是最不重要的工作之一。授課的好壞與否,只要「課程評鑑」上沒有差到需要被約談,基本上沒有其他影響。

那究竟除了課程外,還有哪些工作?

學術領域也有「升等」的需求,類似於企業的職場升遷,而大學老師的分級,大致可分為: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講師等四種身份。

「升等」則主要以「論文發表數量」、「是否有上國際知名期刊」、「技術轉移成國」、「教師獎項」等作為依據。

除了論文外,通常教授還會額外申請如國科會、教育部、產學專案等相關計畫,申請通過才有錢,才可以額外去買設備、養實驗室人才、期刊投稿審稿費等費用,維持整個實驗室的需求。

所以,大學課程重要程度幾乎為零啊!

Image by Wokandapix from Pixabay

再來,讓我們回到學生端的情形:

想像一個情景,大一系上必修課,但隨著營隊、社團、出遊等等的各種活動接踵而來,學生時間被逐漸消耗殆盡,整個教室空蕩蕩的

上課學生沒反應、問問題沒人回答、作業學生互抄,諸如此類的負面反饋給老師,你認為老師還會有多大的熱情在課堂上呢?

但是!我們可以主動打破這個惡性循環

所以該如何挑選合適的課程

所謂合適與否,實際上是「期望」與「實際」是否相符的比較

你在課堂上看到教授的樣子,大多都是無奈之下的假象。因此,在無法影響整體課程的情形下,可以改變的只有自己本身

不要抱著先入為主的概念修課就好

如果你真的對某個課程主題有興趣,修課後卻覺得上課內容太淺,其實要體諒老師,而你則可以主動向老師詢問、討論

我敢保證大多數老師應該是很樂意回答你的問題,甚至會對於你的積極度感到讚賞的。相對的,也會不藏私給你更多資源

這麼一來,相信所有課程對你來說都會是合適的課程:)

同場加映:如何平衡活動時間並挑選適合課程

對於研究領域有一定興趣,但大學又想要熱血參與活動的朋友

大學常遇到的問題,大多是「時間不夠用」、「如何平衡活動與學業」等

而多數人,因為在系所課程上得不到期望的收穫,重心就逐漸往課外活動偏移,而到了大學畢業才恍然大悟自身專業度似乎不夠,卻再也來不及

因此,兩點延伸的建議,給各位大學新鮮人參考:

在必修、選修外進一步延伸

如前面所說,大學的課程形式很多,除了傳統的必修、選修外,還有很多新式課程、講座。此外,有個大學部學生很少會意識到的學習場域:

實驗室,真正學習的寶庫

以資訊相關系所來說,教授的實驗室可能會鑽研數據分析、AI人工智慧、區塊鏈、AR/VR領域,若是以大學時期便能進去向研究生、教授學習,甚至加入某個專案的進行,則會成長得非常快速。

同理,如都市計畫系可能有些政府的規劃案 ; 管理學院可能有問題規劃、企業顧問等產業案例可以實際參與。而這些都是大學時期難以得知的A__A

當然,是否能進實驗室,會看你本身的積極度&能力,但如果能在大二、大三加入,相信會對自身的視野有很大的幫助。

活動的選擇 / 數量限制

讓我們假定一個大學生,白天上課以外的時間都可以妥善運用,用來完成作業、討論報告等等,平日晚上/假日有完全的空閒時間

因此,在不影響「睡眠」與「課程」的狀況下,每人每週最多有25~30小時可以參與課外活動,視你回家頻率高低而定

而不論是營隊、社團、系隊,還是其他的課外活動,最低參與至少是每週兩個晚上,大約是8小時的時間

那,讓我們來試算一下

大一入學兩週,對什麼都很有興趣,以下是目前的考慮清單:

  1. 籃球系隊:每週的一、四晚上,至少8小時
  2. 吉他社:每週兩次課程,至少4小時。(包含練習時間需8小時)
  3. 系學會:每週一次例會,還要與其他組員討論,至少4小時
  4. XX營隊:隊輔組+開舞,每週至少10小時的集會/練習時間
  5. 家教:每週兩次2小時,加上備課至少約需8小時左右

所有都參與,大概需要38小時的活動時間

當然,每個人的具體時間安排不同:

  • 重視課業的人:每週頂多就15小時的課外活動
  • 喜愛活動的人:每週可以至30~40小時間,把自己的生活填滿
  • 假日回家的人:每週可能就平日晚上,約10~20小時

這點就是要大家自行思考的,想要過什麼樣的大學生活?

動手安排你的課程與活動規劃吧

講了這麼多,目的是希望能提供大學新人更認識校園的課程內容,以及大學教授面臨的處境,進而了解自己所身處的立場

總之拿出紙筆,現在開始動手規劃吧

最後,關於彈性時間

如果你跟我一樣是個活動人,習慣把時間填到滿的話,千萬記得:

給自己留下一點彈性的空檔時間

人蠻奇妙的,當忙碌過了頭,就會開始停止思考 :(

而一個空檔時間,可以為你留下一個「思考的機會」,或是「應付突如其來的事件」,幫助你做出正確的決定!

感謝!居然能夠看到這裡

如果上面的經驗分享對你有些幫助,可以給我一些掌聲(Claps)!

如果對於大學生活上有任何疑問,可留言討論呦😃

--

--

呂紹民
嗨,我是紹民

「 你必須足夠努力 , 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 」 、AR/VR 擴增實境商務合作、南部地區區塊鏈校園合作,歡迎合作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