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成為不焦慮的PM:我如何克服低潮與倦怠

Nana Chiang
3PM LAB 產品三眼怪實驗室
11 min readMay 10, 2020

--

在搬來荷蘭之前,我在新加坡的新創工作,大家都知道在新創文化中,員工加入團隊常常不只是工作,而是也對公司願景有信仰,總是盡心盡力的在愛護產品和使用者,加上新加坡的「怕輸」文化,某種程度上也造就了大家有一點工作狂的傾向;傳統觀念上,我們似乎也被教育要以團體為重、以工作為優先。

這些全部加起來的氛圍,讓完美主義的我常常一睜開眼就是看 Slack 回訊息,九成以上的午餐都是在會議裡胡亂吞嚥,常常到了睡前還在想隔天工作的事,以至於常常感到焦慮疲倦、睡眠品質低落,當時總是覺得自己還在「成長痛」努力忍耐,但最後我卻變得對生活毫無動力,覺得好累。

職業倦怠像是那些時有時無的頭痛,容易被忽視,卻又在不知不覺中一步步影響我們的生活。

因為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態不佳,去年初去美國參加 SXSW西南偏西互動科技大會 時,我有特別聽了一些關於討論與關注 Well-being 相關的議題,我才發現,原來我這樣的狀態已經可以被稱作 Burnout(職業過勞或稱職業倦怠),更驚訝的是像我一樣的人並非少數,研究顯示這已經是普羅大眾都會有的症狀。

觀察到這些問題之後,我才了解自己當時的「短跑衝刺法」對於我的職涯並不是最佳解,若我希望自己可以健康的繼續接下來幾十年的職涯發展,心靈的健康也是絕對必要的。於是我開始慢慢的調整自己:和很多朋友聊這個議題、看相關書籍和文章、聽相關的演講分享、轉換環境等等,過了這一年多算是有些小小的心得,想說在這裡跟大家一起分享。

接觸大自然真的是紓壓的最好方法之一(照片為和家人在挪威羅弗敦群島的公路旅行🇳🇴)

幫助自己找回動力的五大步驟

第一步:認識自己的感受

可能是因為我們從小受的教育和社會風氣影響,我相信大多數人會認為忍耐與努力是值得被鼓勵與嘉許的,如果有什麼困難,也應該咬牙撐過去才會出頭天。我覺得這樣子的練習一方面能幫助我們專心克服困境,但一方面也讓我們不容易去認同自己的負面情緒與低潮,常常忽略這些問題。

根據我在網路上查到的定義,職業倦怠的症狀通常是:覺得疲倦沒有動力、容易焦慮失眠或胃口不佳、免疫力下降常常頭痛生病等等。

這邊我也找到了一個衡量職業倦怠(Burn-out)的自我評量問卷:https://www.mindtools.com/pages/article/newTCS_08.htm
大家可以先藉由這些問題來了解自己是否有職業倦怠的狀況與嚴重程度。

在這一個步驟中,除了認識自己以外,也要了解這些情緒是值得被照顧的。畢竟我們都只是人不是機器,工作也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不是全部,當被設定的期待或目標超出自己的能力太多太多,原本健康的「挑戰」也會變成「過度的壓力」,反過來阻礙自己的職涯與進步。

--

--

Nana Chiang
3PM LAB 產品三眼怪實驗室

一個曾經在台灣、新加坡、荷蘭、現在則搬到英國倫敦的台灣產品經理 🇹🇼🇸🇬🇳🇱🇬🇧 希望可以透過一些經驗分享,增加產品經理相關繁體中文內容 🧡 | LinkedIn @ nanach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