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XSW 2019:互動科技類年度趨勢 x 活動精選

Nana Chiang
3PM LAB 產品三眼怪實驗室
9 min readMar 23, 2019

今年很開心有機會可以到美國德州參加久仰大名的 SXSW ,我這週才剛飛回新加坡,想說趁熱來總結一下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活動。如果你好奇為什麼我覺得這張千元美金的大會門票非常值得,就繼續看下去吧!

還不知道 SXSW 是什麼嗎?懶人包在這:

SXSW 2019 互動科技類年度趨勢觀察

AI/AR/VR 依舊是產業關注的焦點

在安排每天的行程時,AI 豪無意外的在各種活動標題不斷出現,有趣的是有人大力支持 AI,覺得傳統的網站都該死亡全部都該換成聊天機器人型態,但同時也有人認為在這時代人們更信任的是人而非機器。

除了AI,AR/VR 也是每走幾步就會看到的字眼,也有很多廠商來聯合 Demo 新的 VR 裝置,像是把 VR 結合跑步機讓人們在家裡也可以戶外運動、結合 Drone 讓人們可以在地面體驗飛上空中的感覺等等,不過我自己還是沒看到真的實用的應用哈哈!

走來走去都是 AI 相關的講題哈哈!

工作環境進化中,這些職場問題你注意到了嗎?

這次的活動內容有一個「Future Workspace」的分類,它不是在講我們可以用什麼科幻的方式完成工作,而是談論在現在這個依賴線上溝通、資訊大量且快速的職場中,我們該如何面對衝突、情緒、焦慮感等等。這是我這次最喜歡的主題,遠勝過產品設計方法和所有 AI 講題。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分享有兩個,第一個是「Smart Fight: Say what you really think at work」,講者 Amy Gallo 提到人們在面對衝突時自然的會產生不安和恐懼,導致我們的大腦產生負面情緒,但其實健康的衝突是能幫助我們進步的。我在想可能是教育和個性的關係,提出異議對我來說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聽到講者說「It’s not our job to agree with everyone, but it’s our job to bring up disagreements」的時候,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她也分享了處理職場衝突的四步驟:了解彼此的立場與想法、了解衝突的類型、定義雙方要一起達成的目標、最後再根據以上所有資訊發想解決方案。更多細節就不一一贅述,但整體而言是個很專業又實用的演講。

另一個講題是「No hard feelings: Emotion at work」,談的是關於如何學著擁抱在工作中各種好的壞的情緒,包括處理自己/別人情緒的方式。講者 Liz Fosslien 其實也同時也是 No Hard Feelings 這本書的作者,我被她溫柔又成熟的解釋打動,只聽了 30 分鐘就馬上去 Amazon 訂了書哈哈,在此也推薦給所有在公司曾經很想去或已經去過廁所偷哭的人們、或即使有情緒但還是要堅強領導團隊的領導人們。

新科技帶來的副作用造就所謂的寂寞世代

除了第二點提到的職場問題,這次也有許多講座在談論「Self-care」「Mindfulness」「10000 followers but no friend」等,我不太確定怎麼將以上某些詞彙精準翻譯,但簡而言之很多都是關於養成線上生活的習慣後,對現實生活產生的副作用。

有講者談到現在「Take pill to sleep, take coffee to wake up」變得普遍;有講者認為在演算法幫你決定一切的現在,人類「精選」出來的內容能夠創造更大的信任感;史丹佛的心理學教授更是把同理心指數的下降,比喻溫室效應之下融化的冰河,每況愈下。

我自己覺得很有趣的地方是,在 SXSW 可以同時在一個地方社會進步面和副作用面,帶來蠻多反思。再者,科技終究是在服務人和社會,這些心理層面的新問題,其實從另一個角度看應該也都是新的商業機會吧?

Austin 是個到了夜晚就充滿霓虹燈的可愛復古城市,如果你喜歡這風格應該會超愛!

SXSW 2019 活動精選

我的前一篇分享有提到 SXSW 蠻多會外活動,而且都會提供禮品和食物,這裡稍微分享幾個我覺得設計的不錯的品牌和活動,如果大家有機會去不妨也留意一下他們是否有再舉辦!

▍白吃白喝派對系列

LinkedIn Studio

我覺得這次 LinkedIn 做的很不錯,除了它在現場發放可愛馬克杯、免費果汁很得我心,現場的活動也緊扣品牌。你可以去 LinkedIn Profile Review 的區域找專業員工 1–1 ,獲取一些打造個人頁面的建議;也可以去 Profile Portrait Photo Booth 讓他們幫忙整理妝髮、拍張專業的大頭照。真的是很實用啊!

LinkedIn Studio

Google SXSW Mixer

Google 在 Austin 也有辦公室,我們看到他們在辦公室舉辦派對就騎了電動車過去(因為離會場其實有段距離)。只能說不愧是谷歌,辦公室景色超美,而且還有德州造型的安卓寶寶,太可愛惹!所以如果想去參觀當地科技公司或新創,記得多多注意 Eventbrite 上面的會外會喔。

SXSW Mixer @ Google Austin Office

Snap House

其實我不是 SnapChat 用戶(過了那個年紀了嗚嗚)但是這是我來最多次的 House,原因是食物好吃而且房子超可愛,很適合坐在裡面閒聊。特別想在這裡分享是因為我在他第一天開幕活動前一小時去排隊,發現他們會開放 Special Guest 先進場,端看人數狀況再決定要不要放我們這種平民,但因為我們排在前五個,很快就被放進去,這個時候場內還有很多給客人的特別禮物像是公仔和足球!頓時覺得當特別來賓真的超優越,眼明手快的把禮物刷一波哈哈。這件事情告訴我們開幕前排隊的價值超高~~~

Snap House @ Rainey

▍一個 Austin 讓你環遊世界系列

Casa Mexico

每年都會有很多國家的 House 來宣傳,除了推廣國家文化,也是提供給同鄉的朋友們一個聚會場所(可惜沒有 Taiwan House)。

聽說墨西哥房子都在大家的每年必來清單上。這次來除了有免費氣泡水和墨西哥零食以外,還有紅酒試飲和許多酷酷的墨西哥展品。

New Japan Island

日本島的室內空間是用榻榻米鋪成,要脫鞋才可以進入,頓時有種回到日本感。另外現場還有清酒試飲和免費帕青哥機台試玩,第一次打小鋼珠覺得超浮誇!最後還可以吃一碗日本泡麵,對於在美國待了十幾天的我們完全就是 Comfort Food 🍜

New Japan Island

▍最酷的科技與概念 Demo 系列

食物多樣性

科技不侷限於軟硬體的突破,這次有個展區在介紹食物多樣性的概念:我們最常吃的澱粉只有稻米麥子馬鈴薯,蛋白質也只以牛雞豬魚為大宗,但全球可以食用的種類卻高達上千甚至上萬種。我看完展覽才知道,不只是人類開發造成的破壞,如果我們繼續侷限在已知食物,也可能會破壞生物多樣性,讓人類不熟悉的其他物種銳減。也因此,舉辦展覽的單位正在研發新的食物,希望能夠透過食物的創新來改善這個情況。

Sony House

這是我這次覺得最驚艷的展區!我原本以為 Sony 就是⋯ Sony,但我忘了 Sony 橫跨硬體開發和娛樂事業,創新能量十足。首先入場時看到的擬真機器狗狗,撫摸頭部下巴背部都能被感應,互動起來像是真的狗狗一樣,看得見它們的情緒。

除了日本人做機器人真的很強大以外,他們也有好幾個結合影像、音樂、科技、遊戲的互動區域,包括虛擬飛鏢射擊、AI 譜曲小幫手、黑暗中音樂創作體驗、光影互動區域等等,我覺得是完整呈現 SXSW 跨領域與創新的精神,給 Sony 一個讚!

Sony 的 “Flow Machines” Demo,用 Cubase 的 AI 插件陪你一起寫歌!

在話題之外,我從 SXSW 觀察到的三件事情

  1. 講者們幾乎都會花個 10–15 分鐘仔細說明為何他今天要談的話題很重要、影響到什麼範圍等等,即使台下已經是對這主題有興趣而前來的觀眾了,但他們還是會用各種真實故事、研究數據來佐證,讓觀眾可以完全進入狀況。
  2. 「說故事 Story telling」的技巧真的非常重要,這次聽了很多不同的講題,有時候想說的太多,我反而不太能抓到分享者的重點,反之也有一直不斷用故事強調論點(無論是真的假的)的講者,他們的分享我現在還記憶猶新。
  3. 我的本業是軟體業的 PM,但其實我去聽的大部分講題都跟怎麼做產品無關,全部都不是什麼教你做出使用者最愛的產品或怎麼領導團隊的乾貨。但是我發現各行各業要解決的問題都有相似之處,所以不管是從比較宏觀的視野、還是從其他職業的觀點來看問題,都帶給我更多反思。像是我去聽了如何做 Branding 的工作坊,他們在做品牌定位的研究方法其實和產品定位十分相關;有位講者分享說造船業為了突破緩慢的製程並跟上時代腳步,他們只先 Lock Down 硬體大架構、建造的同時不斷迭代較有彈性的導航系統,這樣船艦推出時就能有最先進的系統,不被硬體的必要製程所侷限。豈不是跟跑 Scrum 的精神有異曲同工之妙嗎?
謝謝你的閱讀!如果有任何疑問也歡迎留言給我 📒如果單純想給我一點鼓勵,請給我 1–10 個拍手;
如果覺得文章對你有點幫助,請給我 11-20 個拍手;
如果想看更多此類型文章,請盡情長按拍手(50個拍好拍滿也沒問題)讓我知道 👏🏻
想要持續追蹤我們的最新文章,請追蹤產品三眼怪實驗室 (◉◉◉)

--

--

Nana Chiang
3PM LAB 產品三眼怪實驗室

一個曾經在台灣、新加坡、荷蘭、現在則搬到英國倫敦的台灣產品經理 🇹🇼🇸🇬🇳🇱🇬🇧 希望可以透過一些經驗分享,增加產品經理相關繁體中文內容 🧡 | LinkedIn @ nanach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