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cast S2 EP3】聊聊產品經理的職涯成長 feat. Peter from Klarna

Wanting Chang
3PM LAB 產品三眼怪實驗室
9 min readApr 4, 2022

本集節目邀請目前在德國柏林的 Klarna 擔任產品經理,過去曾在台灣、新加坡、荷蘭等大大小小的公司內有不同的產品管理經驗,也是 ProductTank Taipei 的發起人之一的 Peter Su 來跟我們討論產品經理的職涯思考,並深度的聊聊產品經理可以怎樣去安排公司的轉換、產業的轉換,讓自己可以一直持續的成長。

歡迎點選下方 Podcast 收聽這一集的節目,下方也有整理與 Peter 的訪談內容,建議當作聽完 Podcast 後的小回顧唷!

本集 Podcast 內容包含: 
- 在不同公司、不同產業環境下,產品經理有哪些工作內容與挑戰? (01:43)
- 如何評估產品經理的表現,在不同文化中有特別側重的面向嗎? (05:00)
- 對 Junior PM 或 Senior PM 發展階段的建議? (10:37)
- 往 Senior PM 的路上前進時,Peter 是如何做選擇與安排? (15:56)
- 有沒有什麼技巧突破 Domain Knowledge 的限制 ? (20:17)
- 如何幫自己衡量該不該換工作呢? (26:45)
- 要往 Individual Contributor 發展還是成長為 PM Manager 呢? (31:31)
- 喜歡在什麼類型的公司工作呢?(39:11)
- 設定求職策略或目標有沒有什麼建議或方法?(45:39)

收聽連結:

Spotify
Apple Podcast
Google Podcast
Anchor

聊聊產品經理的職涯成長

▍在不同公司、不同產業環境之下,Peter 覺得產品經理有哪些工作內容與挑戰呢?

先從曾經做過的產品說明,Gogolook 是來電辨識的產品,是 2C 類型; iChef 是幫助餐廳服務的軟體,是 2B 類型;其他像 Grab 或 Booking.com 則為平台型產品。在這些經驗當中,產品經理所需要的能力可能會因為產品發展階段或是服務對象不同而有變化或偏重。今天可以著重在產品經理「都需要」的核心能力來討論,這邊推薦很值得參考的 Product Competency Toolkit,他把產品經理的能力分成四大類型,又在分類中細分 12 個小分類,對於產品經理來說不管是哪個類型或階段,這四個能力都是必備的:需要研究需求、知道產品發展方向、進而影響開發者、Designer 、Stakeholder。

詳細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 產品經理如何成長:

  • Product Execution: Define, build, and launch exceptional products.
  • Customer Insight: Understand and fulfill customer needs.
  • Product Strategy: Deliver business impact via product innovation.
  • Influencing People: Rally people around the team’s work.

在不同職涯階段中差別比較大的是「細節的處理方法」。 2C 的產品因為用戶常常是上百萬或是上千萬的量,需要量化數據來做決策,或使用 A/B test 去驗證產品假設;而 2B 的產品面對的客戶數量比較少,就適合使用質化訪談或問卷去暸解客戶,所以可以發現大面向的目標可能類似,不過在執行細節中會因為產品的面向而有不同的差別。

▍如何評估產品經理的表現,在不同文化中有特別側重的面向嗎?

其實沒有很大的差別,但確實會感受到工作重點不太一樣。

舉例來說,在亞洲公司,像是台灣或新加坡的 Grab ,雖然新創的環境很開放也很尊重彼此,但還是很重視效率與 Product execution ,像是產品規格書需要寫得快又完整、交付產品速度是否有效率等。

而在歐美公司,除了效率與 Product execution 以外,更重視的是 Why,你的願景是什麼?做這件事情的理由與動機?團隊也願意花時間在這個面向做討論。歐美公司不會把時程壓的很死,反而很重視產品的排序,有沒有做最重要的事情。

曾在新加坡的 Facebook 、荷蘭的 Booking 待過,發現美國與歐洲在文化與步調上也有些差別,美國公司步調很快,像 Facebook 就是以 move fast 著名。當時做產品經理,就需要兩者兼顧,同時要告訴大家原因與產品的策略,同時也要執行的很有效率,這就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在亞洲區,各個國家對產品經理的要求面向也有蠻大的落差,而這些偏好也被反映在面試的題目、過程中,像是日本的面試偏向執行面,較多關於 PRD 的題目;而新加坡的題目就偏重於 Product strategy 的部分。

▍對 Junior pm 或 Senior pm 發展階段的建議?

過去的經驗上,有些規模比較大的公司會對不同職稱的 PM 能力有不同的期待,先簡單將 pm 職涯分成三個階段:Associate PM / Junior PM → PM → Senior PM。

對 Junior 或 Associate PM 的期待是:能夠與其他 PM 配合解決一個問題;而對一般 PM 的期待為可以獨力解決一個問題;對 Senior PM 的期待是,他會面臨的問題面相較大,需要跨團隊及跨組織的協作來完成。從團隊大小來看,不同級別配合的工程師數量也不同,總結來說「級別越高,責任越大,影響力也越大」,這是級別對於工作職責的影響。

再次推薦 Product Competency Toolkit 的分類框架,其中也有包含不同面向的產品經理所需的技能雷達圖。

▍往 Senior PM 的路上前進時, Domain knowledge 或 Business knowhow 是否會越重要?Peter 當時是如何選擇與安排?

其實是因為好奇心,而嘗試了許多不同產業,最開始是負責 Gogolook 的 2C 產品,需要量化找出需求點。而後來擔任 iChef 產品經理時,發現 2B 就完全跟 2C 完全不同, 2B 要去深入暸解,需要具體知道操作的場景,了解整個流程的運作。

可能很多核心能力是類似,但最大不同就是 Domain Knowledge,曾經做過風險控管,這就是很深的一個類型,之前同事對資安或作弊的方法都有很深入的暸解,這時候就發現有很大一部份的知識就非常不同。

而在職涯上要如何安排,就要問自己對什麼產業有興趣或什麼類型的產品有興趣。往 Senior PM 前進時,對 Domain Knowledge 的重要性會漸漸提升,了解產業知識,就可以快速知道哪邊設計可以優化或哪邊會與使用者場景有落差,有足夠的背景知識才能支持產品決策。

▍有沒有什麼技巧突破 Domain Knowledge 的限制 ?

要跨領域真的有點難!因為大多 Hiring Manager 都會有疑慮。這時候就要在現有的環境當中,選擇相關的方向或是專案來實作,不過這樣的難度也是非常大的,要花時間去了解架構、發生的場景或碰到的問題等。沒有做過相關產業的產品經理與有實戰經驗的產品經理當然會有差異,不過還是要鼓起勇氣多嘗試!另外建議的實務做法是「內轉」,或是可以多找其他不同專案領域的 PM 多聊聊。

而過去 Anne 的跨產業轉職的經驗中,雖然有成功轉職,不過當時是以 Junior 的身份,相較而言大家沒有那麼高的期待,但也確實因為經驗的關係,沒有培養到核心方法或技能養成。在 Junior 的階段蠻適合探索的,而越到 Senior 的級別,公司就有更高的期待。

所以,可以趁年輕多探索找到自己真的喜愛也擅長的領域,等漸漸成長後,就需要慢慢收斂與累積。整體來說,如果是考量職涯發展或經驗累積,建議由廣到深是比較好發展的路徑。

▍要如何幫自己衡量該不該換工作呢?

通常評估要不要換工作時,會考量這份工作「自己是否持續高速成長」。早期在 Gogolook時,順應公司產品的快速發展,需要學習許多不同的新技能,而後期產品穩定發展時,沒有那麼大的變化,相對沒有太多新的學習,這時候就會評估,是否需要換領域或產業來調整。

在 Senior 階段的成長會包含更多未知領域的能力,像是:Product strategy 、數據支持、商業支持、說服力、組織的衡量與評估、組織流程或帶團隊等,PM 總是有好多事情可以學習,而要評估自己的成長很重要的訊號是「是不是一直在重複性的事情」。

▍要往 Individual Contributor 發展還是 PM manager 呢?

要評估自己喜歡哪一個時,首要條件是「嘗試過」。如此才會知道自己喜不喜歡或是擅不擅長。不過擔任 People Manager 的機會可能不是隨時都有機會,這時你可以擔任 Team Lead 或是其他人的 Mentor 來測試自己是不是適合擔任 Product Lead 或選擇成為 Individual contributor。蠻推薦一個部落格 reforge 的文章 crossing the canyon,裡面就在敘述 PM 與 PM Manager 的鴻溝,他舉了四個不同的地方:

  1. 一種產品工作的深度 → 多種類型的廣度
  2. 擅長你的工作 → 訓練別人擅長他們的工作
  3. 用你擁有的資源解決問題 → 通過分配資源和影響他人來解決問題
  4. 善用自己的資源 → 為組織創造更多資源

PM 漸漸長大之後,會發現有很多時間需要溝通與跨部門的協作,一個人很難有那麼多的時間,而輔佐其他的 PM 才能夠發揮更大與更多的影響力。而是不是喜歡幫助別人成長,可能會是一個思考的點。

從整個業界來看,在 LinkedIn 上面會發現 Principle Product Manager 的職缺數量比較少,而 Group PM 或 PM Manager 的職缺比較多。

▍喜歡在什麼類型的公司工作呢?

其實每一份工作都帶給自己不同面相的成長。新創像是打仗,需要即時的應變,常面臨直接決策並快速得到反饋或影響;而大公司就像是大型艦隊,因為當有一點小小的移動就可以帶來非常大的影響。只要把事情做得夠好夠深,因為量體夠大,所以一點點的改變就會大幅度的影響到公司營收,帶給公司很可觀的數字成長。

回顧起來,可能還是比較喜歡待在新創公司,可以快速地得到市場的反饋,也有很多很刺激的時刻,這種感覺與氛圍是自己比較喜歡的。

還是蠻鼓勵大家多嘗試不同類型的公司,只有自己待過才清楚自己喜歡哪一種。

▍設定求職策略或目標有沒有什麼其他建議或方法?

有幾個重要的步驟,第一步建議由「回顧過去的軌跡」開始,回顧以前的技能與能力,哪一些是特別感興趣又做得很好的?哪些是優勢?可以幫自己盤點。接著,評估未來想要發展的技能或產業,再把兩邊取交集就可以快速聚焦。

幾個步驟大概是:回顧盤點 → 找到優勢 → 設定產業 → 列出目標公司(文化、發展、薪資)

也很推薦 Nana 的文章:選擇比努力更重要:產品經理該如何判斷哪些是對職涯有利的「好公司」?

人生成長的每個時刻都會徬徨,建議大家平常心就好。這時推薦大家靜下心來先回顧職涯,評估自己的能力,找前輩或朋友聊聊,多聽取不同的建議!

--

--

Wanting Chang
3PM LAB 產品三眼怪實驗室

目前是新創公司的PM,正在進化成為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