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跨國市場的關鍵:什麼是產品在地化(Localization)?

Yolanda Chiu
3PM LAB 產品三眼怪實驗室
7 min readJan 13, 2019

你聽過產品在地化(Localization)嗎?通常這個概念會跟隨著「產品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ion)」一起出現,指的是一個網路產品在實作不同跨國市場時,需讓產品架構能適應全球市場的語言、地區差異、技術需要。

image source: https://goo.gl/lm73c7

國際化(簡稱 i18n)是讓產品有適用於任何市場的「規模化架構」;在地化(簡稱L10n)則是為了更適合「特定」市場使用,而另外做的客製化設計。以一項網路產品來說,國際化只需做一次,但在地化則要針對不同區域持續調整。這兩者之間是互補的,並且兩者都做到位才能讓產品深耕國際市場。

有些公司會直接在工程上把跨國產品分開,不只程式架構、開發團隊資源也是分開的(譬如中國攜程的 Ctrip vs Trip.com),以降低開發的相依性,接下來這篇分享的主要是同一產品架構下的實務討論,而我也將比較著重在產品規劃角度而非工程角度。比較偏技術面的實作可以參考此篇 Introduction 或是我的強者 PM 同事 Peter 也曾在 AsiaYo Engineering Blog 分享過一篇跨國多語系 SEO 實作的文章。

身為一個從台灣出發的旅遊電商平台 PM,在產品實務上非常頻繁地會遇到「國際化」與「在地化」的產品思考,以下將淺談一些我在研究在地化時踩過的雷,和我觀察產業內不同 OTA 做得不錯的實務案例分享,希望可以帶給想實作跨國產品的團隊一些想法,不會探討得太深,畢竟不同產品題目遇到的在地化議題會有很大的差異。

1. 各國地區行政層級

「地址展示」是旅遊平台上對使用者來說非常重要的資訊,不同國家有不同的行政層級,譬如日本是「路名+町名 — 丁目 — 街區符號 — 居住番號」,韓國則是「路 — 街 — 洞 — 號」,香港因為居住密度高更是有「門牌號、屋邨名稱、屋邨期數、樓宇名稱、樓層號、單位號碼」的細緻層級,要怎麼去規範這些內容在資料庫存放的邏輯,不同地區會有需要在地化的設計。而在港澳台地區更有一些政治上的問題,一張圖道盡千言萬語:

TripAdvisor 上簡中語系與繁中語系介面的行政層級顯示不同

在 OTA 產業中還會常常需要與 Meta site 或是 B2B Partner 介接 API 交換資源, 合作時 PM 也要格外注意在 API 介接上行政層級定義的細節。

2. 因應政府法規而生的產品邏輯

旅遊產業其實是一個相對傳統的行業,尤其是近年來民宿這類的「非標準型住宿」發展興盛,政府法規才漸漸跟上,也會影響產品相對應做在地化的邏輯。小的功能像是去年日本民泊法頒布,日本政府便要求一些平台需顯示「合法番號」給客人參考;或是在跟各地政府協商法規的進度不同,而開放不同的產品功能給使用者,大家最熟悉的可能是 Uber 在不同國家落地的方向大不同,因此各地可以選擇的 Uber Plan 是很不一樣的。(Uber Localization 相關文章)

這邊舉例一個 OTA 與政府協商的例子,Airbnb 在 2017年頒布了針對「韓國旅客」的取消政策條款,便是因為南韓政府的政策要求,而 Airbnb 妥協配合無限制取消全額退款的產品設計。

因為南韓政府的要求, Airbnb 針對南韓旅客開放了不同的退訂條款規則 (新聞連結)

3. 克服雙邊平台語言溝通

OTA 常遇到的問題便是「供應端與需求端的語言溝通」,因為旅行商品的特性,雙邊語言不通的可能性非常高,像是當初 Airbnb 在歐美能快速擴張,部分原因也是因為「英語」在自由行旅客的普及率非常高,所以在主人與客人的溝通上是比較容易的,但在擴展到亞洲後其實就比較會遇到語言上的問題,現在 Airbnb 便有在訊息內加入「翻譯」的功能。

而在 OTA 也很常見以 Auto Generated Template 產出多語系 Template 減輕酒店管理方/主人接待不同語系客人的負擔,例如 Booking.com 在協助酒店管理方自動產生訊息範本的功能:

4. 跨國使用者習慣 insight

不同國家的使用者常會因為當地的文化價值和社會環境,進而產生不同的使用習慣,最常見的可能是對相同「顏色」有不同認知而牽涉到文化適宜的議題等。「對距離的認知」也是一個常會踩到的雷,如何因應不同國家/城市的交通建設不同,而賦予「附近位置」的定義是產品常會遇到的問題,舉例來說,如果要在產品上展示此旅宿的「附近景點或是站點」,參數設計應以旅宿為中心「幾公里」定義為附近?日本、台灣、香港由於腹地不一樣,對日本來說近的距離設定,可能在香港就涵蓋到整個城市了!

5. 不只是翻譯:語言的在地化

如果你網路上搜尋 Localization,通常找到的都是實作語言翻譯的參考資料,「翻譯」的確是產品在地化非常重要的第一步,更多翻譯上的協作可以參考這份手冊,包括如何建立翻譯詞彙表(Glossary)與風格指南(Translation Guide)等,都是產品在地化非常重要的基礎功。而進階的語言在地化則不只是翻譯更用該語言讓使用者有親切的感受!舉例來說 Agoda 在不同中文介面做的翻譯卻不一樣:

Agoda 在簡中、香港繁中、台灣繁中登入 Button 的語言在地化

像是在日文與韓文中更是有「敬語」的存在,如何定義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語氣,也是在語言在地化常需要考量的點。Agoda 在台灣繁中頁面做了非常多俏皮的在地化調整,是一個非常好的語言在地化案例,大家有興趣可以多多去探索!

以上案例分享可以發現,實務上在實作產品在地化時,除了對當地市場的使用者要有一定深度的洞察外,營運上的 operation knowledge 也是非常重要的,魔鬼藏在細節裡!

不過如果你的產品階段是剛踏入跨國市場的話,很容易遇到資源分配取捨的問題,以目前 AsiaYo 來說,並沒有 fully dedicate 負責 Localization 的團隊,就連語言翻譯也是各國同事加減著做,因為初期在進軍跨國市場時,只要讓產品具有i18n可規模化的架構便能產生商業價值(Business Impact)了,在地化通常是該市場已有一些成績,邁入深耕階段時的任務!因此在不同語系產品共用工程資源的前提下,PM 在評估產品在地化實作的日常其實更多的是與不同 Region 團隊的溝通與角力哈!「商業價值」永遠才是最後的決勝點!

謝謝你的閱讀!如果有任何疑問或想法歡迎留言一起交流!如果單純想給我一點鼓勵,請給我 1–10 個拍手;
如果覺得文章對你有點幫助,請給我 11-20 個拍手;
如果想看更多產品在地化/國際化的文章,請盡情長按拍手(50個拍好拍滿也沒問題)讓我知道 👏🏻
想要持續追蹤我們的最新文章,請追蹤產品三眼怪實驗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