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獲勝了!把 Side Project 做出亮點的「笨方法」

本篇文章與「AAPD 第一屆產品設計挑戰賽」得獎隊伍合作,由成員們撰寫內容,分享產品的研究、設計方法及參賽的心路歷程。

文章目錄
前言
旅行開始,挑戰浮現
體驗地圖不是窮舉現象
六週結束,意猶未盡,收穫滿滿
寫在最後
🎙️Podcast:「用最幽默的態度做最認真的事」

前言

關於我們

大家好!我們是獲得金獎的「時差八小時」,一個由經驗豐富的在職設計師和設計碩士在學學生組成的國際團隊。團隊成員分布在歐洲各地,有在英國新創公司工作的全鏈路產品設計師 Gina 和 Xiaoran、在荷蘭工作的用戶研究員 Kiwi,以及在米蘭理工就讀服務設計與管理雙學位的 Ning 和 Cindy。此次「AAPD 產品設計挑戰賽」對我們來說,不僅是一個展示創新和技術實力的平台,更是一個探索 AI 產品在用戶價值和商業潛力的絕佳機會。

比賽成果

我們的參賽作品 SWAP NOW 是一款為自由職業者量身定做的業務管理工具。它集 CRM、發票、合約和收付款功能於一身,通過核心功能「 AI 合約風險分析」和「1 對 1 專屬法務諮詢服務」為自由職業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保障和支持。

我們的目標是幫助自由職業者,在接案過程中無負擔地邁出每一步,增加他們在法務合約方面的話語權,提升接案方與發案方的信任感,最終實現「讓自由接案者把生命浪費在更美好的事情上面」這個長期的產品願景。

「打怪」進度不同,技能也能提升

團隊成員們帶著同中有異的動機來參加這次比賽。以 Xiaoran、Gina 和 Kiwi 這種已進入職場的設計師來說,都有一種相似的體會:設計工作往往需要在眾多需求和商業目標間尋求平衡。某些時候,組織中的設計師一不留神就會陷入一種「集體無意識的被迫前進」狀態;或是對某種業務與產品過於熟悉後而導致的慣性思維。參賽為她們提供了一個寶貴的機會,擺脫日常工作的限制,更加自由地探索設計和用戶需求。

而對於設計新人 Ning 和 Cindy 而言,參賽不僅是增加實戰經驗、拓寬人脈和豐富作品集的絕佳場合,更是一個深入了解商業業務的機會。這個過程,讓他們發現並補足了自己在未來職業生涯中所需的關鍵技能和思維方式。最為重要的,這場比賽讓整個團隊有機會與其他傑出的設計師交流、學習並共同成長。

主題選擇:70% 理性 + 30% 感性

主辦方給了三個完全不同領域的主題,參賽者可以根據個人興趣和專業偏好自由選擇。為了促進設計師們與主題背後的公司深入交流,主辦方特別開設了一個 Discord 頻道,允許參賽者直接與各公司的負責人對話。比賽開始前,更有一次詳盡的主題介紹,像是創投發表般,讓參賽者了解本次的業主。我們團隊分析出各個主題的特色並進行了一輪投票,結果大家非常有默契地選擇了 SWAP。

我們一致選擇 SWAP 的原因有兩點:

首先,我們分析了 3 個產品現階段與未来目標,認為與 SWAP 合作,能使我們從產品設計師的角度幫助企業進行用戶增長 — — 這其實也是目前大多數產品設計師在工作中遇到最現實的 KPI 之一。如果能借此機會在強化產品思維上的訓練,我們將會受益良多。同時,稅務處理通常被視為複雜與耗時的環節,因此有很多可提升的用戶體驗切入點。

二則是身為設計師,組員們幾乎都有接案經歷,對其中的辛酸血淚很有感觸,我們對 SWAP 提出的長期願景很有共鳴。特別是在全球經濟下行、裁員消息滿天飛的大環境下,作為設計師更加關心如何提升自由職業者的未來體驗。

AAPD 產品設計挑戰賽提供了三個主題供參賽者進行選擇

旅行開始,挑戰浮現

為誰而設計?

如果你問 100 個設計師這個問題,似乎 99 個人都會回答:「為使用者而設計」。而一旦進入項目中,我們發現用戶研究中最棘手的,其實不是研究方法的選擇,也不是研究對象的招募,而是怎麼去定義適用的 Scope — — 畢竟時間只有 6 週,我們不可能為所有人做設計。如何在短時間內「快速找對使用者族群」,是我們面臨的第一個挑戰。

我們在前期的研究中,每晚密集開會,簡直像是多了一份兼職。為了解決這個挑戰,研究中,我們拆分了幾個步驟:

1. 定位訪談者群體和拆解問題

我們首先將訪談範圍限制在 SWAP 現有的使用群體 — — 有數位接案經驗發案經驗的人群,並使用 AARRR漏斗 為依據,參考 《灵活用工行业研究》的五層漏斗模型將自由接案者的接發案經歷分為了 6 個不同的階段:啟動層、流量層、 配對層、交付層、支付層和評價層。透過對 29 位受訪者答案的整理和歸類,整理出了2 個使用者旅程圖。

我們將潛在使用者的旅程階段分為 6 個不同階段

2. 資料聚類、分析和洞見提取

通過助教 Anniie 的使用者光譜這個方法的小撇步,我們將收集的近 20 位訪談者內容做成標籤,分佈到近 10 個不同的座標軸,包括:全職進度條、接案經驗、接案動機及案源挑剔度等等。

以使用者光譜對用訪談者進行分類

最後,透過對使用者旅程和使用者光譜提供的訊息,我們成功辨識出一個廣泛適用於眾多訪談者的行為模式:接案經驗豐富的使用者通常在案件處理上有更強的掌控力。他們不僅在選擇案源時更為挑剔,還具備更強的議價能力與更高的工作效率

然而,正因為他們在這些領域的能力較強,他們的痛點通常集中在自己掌控不了的方面。這些痛點包括法律和稅務風險、項目的運營管理、平台限制、以及對現金流的需求等等。即便是經驗豐富的訪談者也表示,自己可能無力應對來自這些領域的挑戰。

非常有趣的一點是:接案者會在不同的階段裡跳轉、停滯、返回或退出
一位全職達人有可能回歸職場變回上班族,或一段時間後再次成為斜槓青年,更可能搖身一變成為老闆,轉為發案方。

使用者的旅程不是單一線型的,而是動態變化的

透過這些工作和洞察,我們將此次設計的目標使用者鎖定在「全職達人」。因為他們有最痛的痛點,擁有最強烈想要解決這些痛點慾望和需求,這使他們具備最大的商業潛力。

同時,全職達人在自由接案領域更容易成為其他類型的使用者(如斜槓青年和初出茅廬使用者組)的引領者。

那麼,先服務好他們,則能透過口口相傳的傳播方式進行使用者裂變。

體驗地圖不是窮舉現象

不少資深設計師曾這麼說過:

「是的,使用者體驗地圖正在變得令人厭煩,巨大、複雜、且毫無效果。」

看著 Miro 板上龐大的體驗地圖,我們一度陷入瓶頸 — — 沒錯,我們也遇到了這個挑戰:如何用好使用者體驗地圖。或者說,面對這樣龐大的,滿天星一樣的訊息量,我們如何撥雲見日找到關鍵的那顆星星?

有訊息、沒洞察的地圖不是好地圖

為了撥雲見日尋找到那顆星,我們做了這樣一些事情:

1. 與助教團積極溝通

都說當局者迷,設計師是人,也有自己的偏見與思考習慣。當有外部人員指點出團隊想破腦袋的糾結時,能更明確地看出混亂纏繞的思緒在哪裡打結,進而幫助我們跳脫出思維的框架。另外,主辦方所挑選的助教們,各自都有扎實且多樣的產業背景,與不同專業的助教聊天時,我們也在不同行業中學到不少「破局」靈感。

與在不同行業中從業的助教溝通,讓我們獲得了許多靈感

2. 與企業共創找到交易價值

體驗地圖往往會给設計師造成錯覺:我們畫出了地圖的全貌,然後想辦法滿足使用者所有痛點,就會是一個好服務了。

但事實上,探索產品機會點遠超於單純填補體驗地圖上的空白。 任何的生意能夠運作和成長,都是因為投入產出被嚴格控制。 好產品都是懂得取捨克制的。 往往什麼都做的產品,只能讓使用者困惑,成功機率反而降低。

為了快速找準方向,我們引進企業合作方參與設計工作坊。 透過這種方式,我們不僅能夠獲得使用者體驗的直覺回饋,還能深入了解企業的業務需求、市場目標和長期策略。 這種跨界合作使我們能夠從更寬廣的視角審視產品設計,綜合考慮使用者體驗和商業價值。

與企業積極溝通,幫助我們設立正確預期

六週結束,意猶未盡,收穫滿滿

彌合校園知識與職場需求 Gap,去除作品「學生氣」

還沒有正式進入職場的設計師,作品集常常被人評價:「學生氣太重」。藉由這次比賽,還在學校讀書的 Ning 和 Cindy 發現,這種評價往往是來自於一種「在期限內交作業」的心態。

與實際業主溝通並與助教們討論設計方案,能讓成員們跳脱固有的課程評分限制。如何獲取更有用的資源、如何靈活運用所掌握的設計方法和工具,還有如何高效產出等等,成為所有行動的主要動機。有了這些動機,使我們更願意去聆聽、發問並表達自己的意見。心態上的轉變也反映在行為模式,比起為了完成作業的制式化聯繫,帶有強烈動機的接洽更能觸發一些意想不到的化學反應。

另外,企業合作項目與學校項目非常不同。學生時期,我們可能更專心在調研細節或產出細節,因為學校會教授很多設計工具,我們便會想要將此作展示重點。但站在廠商的角度,他們最在乎的是商業利益 — — 開發這件產品到底會帶來什麼價值。說白了點,有些設計主導的細節,在他們眼中可能會變為可有可無的存在。

那麼,如何用對方聽得懂的語言溝通,判斷所聽到的資訊,並將設計意圖轉化為產品故事則變得尤為重要。適度將展示內容刪減、擴充,變更邏輯順序,將簡報核心擺放在實際運作,才能真正有效率幫助雙方溝通。成為優秀的設計師不僅要設身處地為人著想,更要學會「化繁為簡」的技能。這次的比賽很好地將兩個能力進行整合,讓兩位還在學的組員,獲得進入業界前的寶貴自主成長經歷。

溝通與表達,產品設計師的「隱形資產」

作為設計師,在真正開始與使用者訪談、打開畫板畫圖前,最核心的莫過於先了解「靶」在哪,也就是商業核心的策略,畢竟沒有一位設計師希望自己嘔心瀝血的成果,最後上面不買單。

由於小隊本身是外部的設計團隊,並不是 SWAP 的內部員工,自然對企業的核心商業目標與技術限制有理解不到位之處。所以為了快速縮短認知差距,在有限的時間內抓到 SWAP 的「靶」,我們採取了幾個方法幫助我們在參賽期間快速獲得需要的資訊:

1. 企業的時間很寶貴,絕不做沒有準備的訪談

訪談大忌就是沒有「草稿」。5 個人 10 個方向,沒有計畫,你一言我一語就會把企業的問答時間全浪費。我們在每次與業主的會議之前,都會針對問題進行簡單梳理,把相似的內容歸類整合,並在會議期間盡量由 1–2 人進行提問。這樣既不會遺漏自己的問題,又不會在會議中因為局面混亂而浪費寶貴的時間。

提前在 Miro 整理好要問的問題

2. 主動介紹團隊,打直球要資源

一個產品設計案,最終的目標僅是做完,打包收工?還是將目光放在落地後的影響力?思維上的不同,會直接影響到後續與廠商溝通的態度。主動向企業說明團隊的強項以及對此次專案結果的期望,能幫助業主更快的知道能提供什麼資源給我們,讓我們離想要的結果更進一步。

我們曾開玩笑說,和 SWAP 的合作,像是對 NPC 講出正確的 Keywords,一下子開出了很多裝備或副本任務。當然,能問對問題,組員們在不同領域的工作經驗功不可沒,但如果缺少了上述的合作前提與主動性,一來一往的過程中,氣氛便不會如此輕鬆愉快。

介紹團隊,拉近距離解鎖新裝備

寫在最後

六週挑戰一眨眼就結束,「時差八小時」團隊的每個人,在這旅程中獲得顯著的成長和轉變。參與「AAPD 產品設計挑戰賽」不僅加深了我們的實務經驗,也讓我們學會如何在設計中平衡使用者需求與商業目標,找到更有價值的解決方案。 我們認知到,在產品創新過程中,沒有真正的捷徑。所有的創新都源於對使用者場景的深入理解和邏輯分析,以及我們用各種方法精心設計,以達成讓使用者愉悅的目標。這個過程雖然看似笨拙、費時,但正是這些步驟,構成了通往創新的真正「捷徑」。

對「時差八小時」而言,這不僅是一次成功的經歷,也標誌著我們設計旅程的一個新起點。我們將攜帶著從這次比賽中獲得的深刻洞察繼續前進,探索設計的無限可能性。只有通過這種「笨方法」,我們才能不斷突破自我,將每個經手的項目轉做出亮點。

AAPD 也邀請金獎隊伍上《No Shortcuts — 沒有快捷鍵》的節目,來分享他們如何跳脫原本的框架,探索自己目前能力的邊界!這不僅是一場比賽,更是一場自我了解的旅程。

如果你對自己目前的定位感到迷惘,期望能用小成本探索不一樣的自己,歡迎收聽這集節目!🎙️

以下為成員在團隊中的角色及社群連結,如果想進一步聊聊,歡迎和他們聯繫!🙌🏻

--

--

AAPD — As A Product Designer
AAPD — As A Product Designer

We share digital product design experiences & help designers find their purpose and passion. Follow our Medium Publication ↑ and Facebook http://fb.me/aapd.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