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定要衣錦才能還鄉、過得不怎麼樣的三十歲

Anne Hsiao
10 min readJan 4, 2023

--

之前在許詮的專訪中看到這句話「不一定要衣錦才能還鄉」於是偷來當標題。

前幾天 medium 通知我《找不到人生方向、沒目標又迷惘該怎麼辦?》已經超過 100 fans 並有 1.5K claps,是 2022 年寫的文章中瀏覽數最高的。想著平常很認真地架構文章、分享知識,但是 B2B2C 系列五篇文章的瀏覽量加起來都沒迷惘雞湯文多,於是決定再來寫一篇抒發心情的廢文刷刷存在感。

// 這也許是某種回顧 //

很喜歡看別人的回顧文和新年新希望,但我自己很少寫這種東西。

工作上要列專案目標信手捻來,要規劃季度、年度 roadmap 也沒問題,但問到怎麼看待三年、五年、十年後的自己,你大概只會看到皺著眉頭深深思索的我。

當然除非你是面試我的用人主管,我會像反射動作般隨機給你一段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又正向的小幹話。

身為一個隨波逐流的人,不管是做產品經理、出國去日本工作都是莫名其妙機緣下的結果,這些從來都不是什麼人生規劃。遇到喜歡的事情就繼續做下去、遇到討厭的事情就轉身逃走,到了 30 歲的現在,還是充滿困惑與迷惘。

23 歲的時候在數位時代工作,當時 Nana Chiang 在我們樓下的 Cardinal Blue(PicCollage)工作,有時候會找我到他們辦公室擔任使用者研究的受訪者/受測者,這大概是我第一次稍微知道軟體產品相關的工作在做什麼。

以前沒事就去 PicCollage 辦公室玩

24 歲的時候離開立法院法案助理的職位,以前一起工作的前同事剛好是 SHOPLINE 來台灣擴點的早期團隊成員,說台灣團隊總體很缺人但還沒好好開缺也沒 JD,問我想不想跟創辦人們聊聊天看文化合不合、有沒有適合的職位。

聊完後對方開了「產品管理」、「行銷企劃」、「社群經營」這三個方向給我,最後我跟公司很有默契地都選了產品管理 — — 他們最缺、我沒試過也想要試試看,於是就從產品副理(Associate Product Manager)做起。

SHOPLINE 香港團隊比台灣團隊人還多的時候

開始做產品工作的契機很隨機,繼續做也只是因為,這是做到目前為止最有趣也最得心應手的工作。

27 歲的時候,身邊大部分的產品經理朋友都在做 B2C 產品,當時想脫離 B2B 和惱人的 Key Accounts 的我在台灣找工作很不順利,於是在 Nana Chiang & Yolanda Chiu 的推波助瀾下開始找海外工作。

Nana:「你來新加坡參加 MTP 當志工可以住我家、順便投投履歷吧~」於是開啟了我的海外求職之旅。

投了一百個新加坡工作(是誇飾、因為我只投了 97 個),最後卻落腳東京,加入不小心投到的唯一一間日本公司。

當時公司根本沒開 PM 缺,一開始只是身為使用者寄信跟他們說我有產品建議、順便附上履歷說我是有經驗的產品經理而且正在找工作。第一次被當成使用者訪談完後、後面就被轉到求職面試流程,但是到我面試完都還是沒有正式開任何缺。主管說母公司不確定要不要開這個缺,可以先給我六個月 contractor 的合約,如果我做得好他們才能說服母公司開缺。

最後做不到三個月就順利轉正職了。

現在回想起來就這樣搬去東京真的莫名其妙,我不會講日文,去日本工作從來不是個選項,當時也許只是覺得 Why Not?大不了最後哭著跑回台灣。

去日本當然也是各種酸甜苦辣,對生活與工作的疑問不會因為出國就迎刃而解。

搬去東京半年就遇到 COVID-19 疫情,從此以後在家遠端工作直到現在。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在東京生活但是不用每天早上擠電車去辦公室上班多爽、沒有觀光客的日本多美多好玩、想家就飛回台灣遠端工作幾個月多自由。

線上遠端萬聖節派對當然也要打扮成三眼怪

但是在日本待的第二份工作因為產品比較 Nice To Have 所以在疫情經濟不好、年底大家審預算的時候流失一堆客戶,全公司的人一起減薪了好幾個月;第三份工作在我拿到 offer 到 onboard 之間,因為日本市場做不好所以突然把東京辦公室收掉,我被踢皮球踢一踢最後掛在 APAC 新加坡辦公室,在日幣狂跌的時期領新加坡幣勉強說服自己這也算是一種因禍得福。

進去四個月後公司大裁員,原本 7 個 PM 的產品團隊最後只留下 2 個人,工程師、設計師也裁了一半,前幾天寄信跟 HR 催我最後一個月的薪水,直接被退信 Address Not Found 渺無音訊,可能 HR 最後也被裁了吧!

被裁員的當下,很不爽,但不知道為何沒有很難過,取而代之的反而是鬆一口氣。雖然很喜歡我們的產品團隊,但可能沒有很喜歡當時負責的專案 — — 工作的一大部份是 Stakeholder Management aka 演戲給其他部門看,為了募資數字好看而花時間做一些對使用者沒太大幫助的事情。(最後還是募不到資大裁員,科技業資本寒冬,為誰辛苦為誰忙?)

緣分很短的產品團隊,但莫名其妙一起去普吉島 workation 一週真的太狂!還把沒來的同事 P 上來 …

得知被裁員的消息後,想了不到一個禮拜,就決定從日本搬回台灣了。

要說有什麼確切的理由嗎?我也說不上來。被裁員就離開日本,這樣算輸了嗎?輸給誰?腦中浮現的第一句話竟然就是「不一定要衣錦才能還鄉」。

// 隨機應變、隨遇而安還是隨波逐流 //

當時出國工作除了工作直接相關的理由,因為想做 B2C 產品而台灣機會相對少以外,現在回想起來也有不少感性的因素存在。

例如:2019 年是政府賣芒果乾賣最兇的一年,怕哪天我愛的島沉了而我若還想苟延殘喘,勢必得趕快先證明自己有出國工作和到處移動的能力,戰或逃,或許到時候會臉不紅氣不喘地選「逃」吧!

又或是:當時最好的朋友們大部分都在海外唸書或工作,以美國和新加坡為大宗,而我就算不在同一個國家卻也想要有類似的經驗可以參照——可以一起聊税有多高、簽證多難拿、搬家多麻煩、跟不同文化的人一起工作有多難搞。也許只是另一種形式的 FOMO(Fear Of Missing Out)。

30 歲的現在,因為疫情的關係,或也許因為年紀的關係,許多原先在海外唸書或工作的朋友們紛紛回台灣結婚生子了。內心想著也在東京住三年多了、換過三份工作了,是否該歸隊了。該證明的東西證明完了,生活什麼的,還是要過。

回台灣才不是什麼要把國外所學帶回台灣、回饋台灣社群,在日本的工作經驗讓我覺得分明是把我在台灣的所學貢獻給他們。(當然這很正常,不然他們找我去做什麼?)

出國工作、或是回台灣,似乎都是我與一群人共同的意念,混合均勻後散發著異國的香氣,嚐了一口卻找不到自己在哪裡。

都說選擇比努力重要,有時候會覺得自己就是做不好選擇又不想努力的人。但以結果論,或主流論,看起來是個任性卻又非常幸運的人。

說自己的 30 歲過得不怎麼樣,結果在東京跟朋友大啖燒肉、春天去京都賞櫻、夏天去綠島潛水、秋天飛去泰國普吉島跟團隊 workation、冬天回日本滑雪。哇!感覺很怎麼樣啊。

如果跟大學時期的我形容有人在過這樣的生活,那聽起來還真是一個令人嚮往的人生。

也許所謂的「過得不怎麼樣」只是反映出「工作成就不怎麼樣」,為了工作而出國的我當然是會把它放大到整個生活上 — — 沒帶人、沒升 Senior,被減薪還被裁員,聽起來比「不怎麼樣」還更怎麼樣呢。

平心而論,這一生已經過得非常快樂與值得。有時候會沒來由的有那種「其實如果現在死掉也沒什麼關係」的念頭。別擔心,沒有自戕傾向,單純覺得滿足,爸媽也還有妹妹陪、他們都能照顧好自己(想好多哈哈哈哈)。

多年前回去跟大學學弟妹分享職涯,遇到一位職場前輩,他看到我後很驚訝地說:「我也很好奇你會怎麼分享欸,因為你的經歷太無厘頭了。」當初覺得有點難過,瞬間覺得自己是不是沒資格跟學弟妹分享,是不是要誤人子弟了。

現在回想起來,無厘頭也不是什麼負面的詞彙,說怕誤人子弟也太低估了大學生獨立思考的小腦袋。隨機應變、隨遇而安還是隨波逐流,只要不是隨便行事就行。

很多時候還是會懷疑自己這樣亂走一通有什麼邏輯,到底適不適合做產品經理、專案經理,適不適合遠端工作,摁 … 適不適合工作。

好羨慕總是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要做什麼的人。

活著有什麼意義?工作有什麼意義?不禁想起之前看過的文章:

而有這種煩惱是幸福的,因為我們擁有選擇。

當我們可以大聲說出「選擇比努力重要」並坐在電腦前煩惱職涯、找朋友去酒吧談產業趨勢、分析要拿哪個 offer、思考要去哪個國家工作(或玩),我們都是幸福的人。

但是幸福的人也有不快樂的時候、也有迷惘的時候、也有困惑的時候、也有明明應該過得很好但不知道為什麼卡住的時候。

也許是剛起床的時候、也許是填志願卡的時候、也許是買了單程機票出國的時候、也許是專案終於順利完成的時候、也許是被裁員的時候、也許是滑雪跌倒撞到肋骨的時候、也許是抱著朋友的兩歲小孩的時候。

最後只能安慰自己,沒有選擇是錯的,因為沒有人的人生是錯的。

陽光直曬的木棧道是路、泥濘而吃腳的濕土是路、下雨天的騎樓是路、雪山的哭坡是路、踩進去就爬不出來的鬆雪也是路。

雖然不知道為何走了那條路,但走了就走了。

不是每個人的人生目標都是攻頂。喜歡挑戰高度、從山頂看雲朵飄過層巒疊嶂大景的人,與喜歡在林道中享受芬多精、欣賞日光穿透蔥鬱樹林灑落在身上的人,或喜歡躺在家的人,都能夠各自過上自己喜歡的生活。

(差點講出枕頭山這三個字,好老派。)

怕熱就不要進廚房、怕鞋子髒就 … 不要出門?

朋友說我運氣很好,在開放中國人大舉入侵日本之前就逃走了。

「蛤~我沒有逃走啊,我只是回家了。」

目前狀態:在台北躺著,沒有工作。

歡迎介紹工作(雖然還想再多躺幾天嗚嗚嗚可以嗎拜託嘛)或陪我聊天 💛 也謝謝一直以來實體與線上陪伴的朋友們,祝福我早日找回自信 👻

當然,要請我吃飯或給我錢也很棒!感恩讚嘆、平安喜樂 🤑

三十歲的我還是 INFP 嗎?

--

--

Anne Hsiao

謝謝大家陪著我在產品的路上成長| 產品三眼怪文章列表 - https://airtable.com/shrxS45CMD7p16Y2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