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人對了,什麼都對了

Annie Su
Jul 20, 2021

--

時常聽到大公司在新聞媒體上提到 — 員工永遠是公司最重要的資產 — 並不是沒有道理。上篇那些創業教我的事-成長策略中提到的策略,若不是由對的人執行,是沒可能一一實現的。找人這件事看似簡單,在公司身兼招募者角色的我當初也認為做就會了沒這麼難,然而,現在回顧才發現有太多新的學習。

▍在對的時間找到對的人

公司在不同階段所需要的人才其實相當不同。在創業的第一年,公司的產品與客戶群皆不穩定,組織必須保持彈性以應變不同狀況,因此一人多工是必然的,早期成員也往往撐起了許多原本沒預想到需要承擔的責任,此時團隊規模大概在10人以下,每個 Team 都只由一個人撐起,例如:一個行銷同時兼職行銷、設計、社群小編等。這個階段需要找的人,是能夠信任核心成員,與之緊密合作,且願意為了公司承擔不是自己領域事務的通才型人才。

而當公司逐漸確認 PMF,組織也必須轉型成能夠專業分工的型態,才能夠撐起日漸擴大的營運規模,此時團隊規模大概介於 20–30人,每個 Team 也許已經有了 2–3 個成員,但尚欠缺有經驗的 Team lead 來正規化所有事,例如:行銷團隊已區分出專責產品行銷與數位行銷的人。這階段需要的人是能夠化混亂為秩序的專業型人才,理想背景是在大公司帶領過專業團隊,知道如何正規作戰,卻又能夠理解新創資源有限,設計出適合該階段的折衷方案,並帶領成員走過這段陣痛期。

如果公司夠幸運,找到能穩定持續獲利的商業模式,因而需要持續擴大組織規模,那接下來要找的人也當然是能支援更多精細分工的專業型人才,例如:行銷團隊持續招募平面設計、PR 等專才。

▍如何確認他是對的人?

面試這個看似簡單的流程,卻不得馬虎。萬一不適任的人因為一個疏忽而加入了公司,損失的不只是 HR 的時間,還會影響團隊士氣、拖累效率,造成無法抹滅的後果。

一個理想的面試流程應該要注意以下幾點:

  • 結構化面試:這是《雜訊:人類判斷的缺陷》所推崇的面試方式,Google 便是以此為準則設計面試流程,以降低面試中的人為雜訊,重點包括三個步驟:
  1. 分解:根據每個職位的需求,列出該職位所需的幾個重要特質。以業務為例,可能包含談判技巧、學習能力、對公司的 Commitment。而面試的每個環節與測試,都應該是為了判斷這幾個特質而設計。
  2. 獨立性:各項評估資訊的蒐集必須獨立進行,並且給予評估分數,以免互相影響,出現雜訊。以面試業務為例,可以設計成第一次面試的前30分鐘針對談判技巧做面談,後30分鐘則針對學習能力,請應徵者就對於公司產品理解度,做一個 sales pitch,第二次面談則由創辦人針對應徵者對公司的忠誠度做評估。當然,實際的面試流程勢必依照組織資源做作調整,譬如說在第一次的面試還是得做初步的動機評估,否則可能會讓太多動機不符合公司期望的面試者進入第二關面試,造成時間上的浪費。
  3. 延遲做出具體判斷:最終由所有面試官再次檢視應徵者的分數,並根據這些評估做出決定。需注意的是,這並不是一個將所有分數加總的機械化流程,而是由大家討論「這個人在我們公司是否能成功?」這個評估過程的好處是,以多名面試官的平均評分作為定錨,再由人為來做整體值化判斷,而非只憑印象做出倉促判斷。
  • 務必遵守面試流程務,寧缺勿急:我們曾經因為急需要人,因而降低招募標準,甚至簡化流程,造成招募進不適當的人,造成團隊成員的困擾並拖累效率。也因此,務必遵守嚴謹的招募流程,千萬不要因為急迫而造成更大的傷害。

▍關於動機這件事

上段提到我們會特別評估應徵者「對於公司的 Commitment」,這其實是我們在招募每個職位時,都一定會看的重要特質,通常會與應徵者的加入動機有關,如果動機不夠強烈,通常很難熬過新創公司的各種挑戰。

那麼,來談談加入新創公司的動機大概有幾種類型:

  1. 認同公司願景與產品:這類型的人才,原本的學經歷背景就在這個產業,或是特別熱愛這個產品服務,因此有很大的機會是主動找上門來。以我們公司為例,由於我們提供的是給獸醫師使用的心臟檢測服務,因此加入的夥伴們,多數皆為獸醫師背景,或是認同預防醫療的愛護動物人士。
  2. 認同核心成員:這類型人才多半是核心成員透過自身人脈,所找到願意一起創業的信賴夥伴,相對於前者,他們也許對於該產業沒有這麼深的參與度,但是他們願意成為核心成員最信賴的夥伴,一起赴湯蹈火。
  3. 其他

若應徵者的動機屬於第 1&2 類,能力又符合職缺需求,自然是新創公司的理想型人才。原因在於,新創公司可能有各種無法預期的突發狀況,需要團隊成員願意彈性配合調整,甚至是共體時艱,若成員沒有特別認同公司願景與產品,或與核心成員沒有夠深的羈絆,熱情往往會退散得特別快,也會因為更好的工作機會而離去。

▍及早培養徵才管道

然兒,有時候問題其實出在更基本的層面,新創公司的名聲有限,收到履歷的數量根本不夠,哪來的本錢去嚴格篩選人才呢?因此及早打開人才端的漏斗是很重要的:

  • 透過各種徵才管道,闡述創辦辦公司的理念,打造雇主品牌:除了傳統常見的 104, yourator, cakeresume 徵才管道,積極點可以嘗試 — 以影音或文章呈現創辦故事、創辦人親自參加徵才博覽會,或尋找演講曝光機會。
  • 效法三顧茅廬的精神,多透過參加創業圈的 Networking 活動廣結善緣,即早佈建人才網絡。如果是要找部門主管、CxO 或 co-founder的狀況,從自身網絡尋找適合人才,也是較為保險的做法。
  • 建立人才推薦制度,leverage 所有員工的人脈。

▍升遷制度與人才留任

由於新創公司未來充滿太多不確定性,無論是公司發展、職務內容、工作成果都不是努力就能掌控,也增添了人員流動的機率。因此,人才留任也正是新創公司的最大困境,常見的因素有:

  • 缺乏明確的職涯發展路徑:人才剛加入公司時,因為必須快速吸收產業知識與公司的做事方式,處於成長曲線的初期,雖然暫時沒有主管帶,但透過詢問相關業界人士或自我學習,或許還能撐過一段時間。然而,如果事業發展與組織規模沒有隨著時間而放大,引進更有經驗的高階主管、或是給予員工成長學習的支持,人才很容易因進入學習撞牆期。
  • 職務內容異動:由於新創公司商業模式的不穩定性,人才原本預期自己會專注於某個領域,事實是卻必須自我妥協,去協助原本非預期內的事務。短期內或許可以透過熱情來支撐,但時間一久勢必會開始疲乏。
  • 無法承受新創環境的不確定性:在新創的世界裡,努力與回報並不成正比是常見的事,原因有很多:市場對於產品接受度低、公司資源不夠、團隊運作模式不成熟等。如果只是短期個案倒還好,時間一久,卻很容易讓成員感到心累。

至於要怎麼解決人才留任的問題,我目前尚無很好的解答,畢竟上述因素是新創公司的本質,我們所能做到最好的,可能只有

  • 確保公司發展良好,讓每個員工都能不斷嘗試新的挑戰,並在適當時機引進高階主管,引導員工職涯發展。
  • 定期與員工1:1,理解員工目前職涯上的困境,並且盡可能利用公司資源幫助他們,甚至是嘗試調整職務內容。
  • 透過定期的 team building 活動,增進員工的向心力。

如果怎麼努力仍無法找到繼續相處的方式,那真的就是在這個階段彼此不適合,所能做的也只是好聚好散,或許未來哪天還有機會再次合作也說不定。

▍小結

尋找偉大航道上的夥伴並不容易,也是創辦人永遠的苦惱,需通盤考量公司階段、決定招募職位、設計面試流程,並審慎評估其能力與動機,及其幸運才能找到適合公司的人才。除此之外,如何建立一個健康的職涯發展環境,長久留住人才,進而吸引更多優秀的人才進公司,才能為公司打造長遠的發展基礎。

--

--

Annie Su

現任國內電商企業發展部,曾任AppWorks 分析師、寵物科技新創 ANIWARE Growth Manager,擅長投資與透過數據分析驅動公司成長,立志成為網路新創公司與資本市場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