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心得|潛意識自癒力

8y Choice
13 min readFeb 17, 2023

--

你能想像我們其實都活在催眠之中嗎?

你知道我們以為的潛意識可能不是我們的潛意識嗎?

你知道那些充滿正能量的自我激勵用語,可能造成更多的傷害嗎?

本書從心理學的角度,探討了潛意識的自我療癒能力,並指出其實我們都生活在一種催眠狀態之中。

閱讀心得|潛意識自癒力

潛意識自癒力 】的作者本身是有專業資格的心理師,同時也是有認證的催眠師。

他從心理學的角度,說明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催眠,是怎麼發生作用、以及對我們造成哪些影響,再進一步教我們如何利用反向催眠,讓自己從原本的困境中走出來,進而療癒自己。

書中的最後一個章節,寫到如果對於學習催眠有興趣,可以先做的一些自我答辯,再看看有沒有需要去學這個技能。

這本書算是近幾年看的身心靈類書籍當中的寶藏藏書,裡面含金量相當高,除了點出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洗腦現象、以及那些現象對我們造成的影響,也提供很多實際練習。

本篇文章記錄讀完以後,我最喜歡、最有共鳴的內容、心得以及練習後的實際感想。

最喜歡的內容

1. 我們在追求的到底是什麼?

書中提到關於這輩子的使命、靈魂藍圖等,許多追求這些的人,真正在追求的其實是一種篤定的踏實感。

而我們就是由於不知道該怎麼做、要做什麼,才苦苦追求著一個未知。

回想起自己在剛離開學校的前幾年,還有些埋怨為什麼小時候都有人幫我們安排好每個時間要做什麼、定好每個階段的目標。怎麼一離開學校,這些全沒了。忽然必須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規劃,但明明 20 幾年來,都沒有人要我們去想啊!以前都是要我們別想不是嗎?

為什麼人生沒有說明書或明確的指南,告訴我要做什麼,或是哪裡有寫說我這輩子該成就什麼。例如我應該要當總統,然後強迫我執行成為總統之前必須達成的任務,這樣不是很簡單很美好嗎?

面對這些,在混亂的各種選擇或方向中,我們真正該做的事,是釐清哪些事情可以讓自己有篤定的踏實感。

天命不如小說那樣神奇,會透過耆老的智慧、上帝的神聖話語、奇特的夢境,忽然展開在我們眼前。
相反的,需要我們踏實而持續的一步步往前走,持續回顧、整理、沈澱我們的生命經驗,才更有機會產生靈光一現的那個時刻

我們在追求的到底是什麼?
Photo by Sasha Freemind on Unsplash

2. 吸引力法則不是百憂解

不承認心中的酸澀,只好說檸檬是甜的

甜檸檬效應 — 心理學上,透過言語或行動,假裝自己對某些事物有好感、或催眠自己有足夠能力可以跟這些人對抗、或只是不想理對方。

假裝一切都很好、生活很滿意、一切都在自己得掌握內,就可以迴避內心因為失落難過產生的痛苦。

常見像是

  • 如果我承認自己過得不好,那就真的是一名魯蛇了!
  • 我不是沒能力,我是不想跟他爭吵!
  • 家人的打罵不是因為我不值得被愛,這是他們愛我的方式
  • 因為「孝順」「家醜不得外揚」所以如果陳述對父母的失望或生氣,都是不應該有的行為
  • 我今天還沒有達成心中的成就,就是因為自己還不夠努力

甜檸檬效應是心理學當中的防衛機轉,讓我們在面對各種壓力時可以轉換心情去面對。透過表達喜愛或厭惡,讓我們保有一絲尊嚴,不會因為外在環境而內心大亂。是一種為了求生存的保護機制。

老師,音樂請下 ~

假裝多好 我只要 只想要 再擁有一秒
去相信你的擁抱 一直會讓我依靠 繼續等待 還心甘情願的不想逃
蔡依林|假裝

信念創造實相,只要強迫自己改變情緒,就能創造截然不同的生活。因為假裝久了,一切就會成真。

當我們用正向文字來自我催眠時,會產生「只要正面陳述的話講多了,潛意識就會越來越正向」的感覺。

這正是許多正向大師的推薦做法、或吸引力法則的結論SOP。

但很多時候,我們表面上用「正面用語」來自我激勵的同時,內心卻懷抱著焦慮、不安或是恐懼,以至於當我們越是進行自我激勵,反而增加更多潛意識的焦慮!

本來以為是百憂解的吸引力法則,卻讓我們持續對自己進行帶有負面影響的自我暗示,反而讓身心失去平衡,造成情緒混亂、甚至影響人際關係或是工作表現。

甜檸檬效應是保護機轉,讓我們可以保持優雅與冷靜的跟社會相處。

但想想看如果有個傷口還在流血,我們卻直接蓋上紗布,不清潔、不上藥或做任何必要的處理,蓋住傷口假裝看不見、卻讓傷口在裡面持續化膿擴大、最後影響到其他器官,後果有多可怕?

近幾年大家在用力灌輸「正向積極才能改變生活」的態度,好像我們不夠樂觀、不夠有愛心、不懂得寬恕包容,生活理所當然越過越差。

於是我們害怕負面情緒,創造面具文化,不敢讓人家知道「我們其實過得不好」,必須不斷催眠自己「其實我過得很好」,就是甜檸檬效應的後座力。

當我們長久沒有清理過去帶來的傷痛,卻一層一層地蓋上糖衣,到最後連自己的真實情緒感受是什麼,都變得模糊不清,如同蔡依林在歌中唱出的結論。

想要找 再也找不到

這段寫到我心坎、看得膽戰心驚的內容,作者的建議作法是

找到 1~2 個能真心懂自己、願意聽自己說心事的人非常重要。若能有與自己立場相同、願意接納、陪伴自己的朋友,就能避免用過度正向的方式來過生活。

如果現實生活中,真的找不到這樣的人,那些受過專業訓練的心理師或催眠師,會是個很不錯的選擇。

我有這些酸酸的檸檬,但沒關係
找些麵粉加些糖,放到烤箱做個檸檬派吧!

甜檸檬效應
Photo by an_vision on Unsplash

做個檸檬派練習方法一

  • 閉上眼睛,深呼吸三次讓自己放鬆
  • 想像一個無條件支持自己的對象,如果生活中沒有這個人,可以想像自己能託付的神,想像祂就在你面前,提供溫暖的陪伴與接納
  • 把你的難受向他傾訴

做個檸檬派練習方法二

  • 想像自己對著一個值得信任的好朋友講目前的困境,把想講的話都寫下來
  • 完成後,換到另一張椅子,想像自己是那位朋友,看著剛剛寫下的困境,提筆寫下回應
  • 坐回第一張椅子,好好閱讀他寫的內容,感受身體情緒有哪些變化

類似方法二的練習,我在看這本書之前,就有聽過、並且用過幾個月,但不是只針對酸檸檬的狀態。

而是所有工作上的難題、人際的困擾、過於激動的負面情緒起伏等,只要可以被貼上 “困擾” 或 “問題” 標籤的事,我都會寫下來,情境有二種。

一種是例行性的。每天晚上固定問自己,目前有什麼讓我困擾的事、生活工作中有沒有遇到什麼問題?然後把問題寫下來,單純紀錄下來就好。

另一種是臨時性的,比較常發生在工作上。遇到個本來就知道很難的任務、或是一個卡了超過 2 小時還解不開的程式問題,我也會拿張紙、或隨便開個空白電子筆記,把問題如實陳述(然後順好後就可以貼給別人求解100點)

幾個月下來,無論是哪一種,經常會在寫的當下冒出其他想法來解決,或是會在幾天內忽然出現解法。

這部分有記錄在【 2022 回顧 】這篇文章中的學習成長體悟裡。

3. 你在成就誰的夢想?

思想決定了行為,行為決定了習慣,習慣決定了個性,個性決定了命運

我們每天從各種地方有意或無意的獲取大量資訊,電視廣告、社群媒體、電視影劇、親友同事的對話內容,很多資訊會在我們沒注意的情況下滲透到我們的潛意識。像是

  • 成功的人生就是有車有房有好工作、幸福的人生是有對象並走入婚姻、完整的人生是生兒育女家庭美滿…
  • 要先愛自己才能談好戀愛,如果關係不理想,一定是因為不夠愛自己的緣故。
  • 一個負責任的工作心態,應該是把工作完成才能下班、若在非工作時間有緊急狀況,要盡盡可能立即處理
  • 一個生活與工作平衡的狀態,應該是在非工作的時間,能夠全心把時間透入在陪伴家人或培養興趣
  • 興趣不能當飯吃、或是應該要把興趣變成工作、或是應該做自己擅長的是、再把賺來的錢花在興趣上
  • 我們應該要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可以沒有目標的生活著
  • 你不努力,就會被社會淘汰掉;或是放輕鬆,享受當下,好好體會生活

以上這些是不是很熟悉?是不是有一些跟“自己的”價值觀一樣,也是我們潛意識認同的思想

但這些不可能是我們出生就有的想法或觀念吧!

那是從我們小時候、被家人灌輸的嗎?

還是開始懂事後、被同儕、漫畫、電影影響的?

抑或是出社會後、被職場的現實大染缸教育的?

還是社群?還是KOL?還是那些我們在YouTube 上追蹤的成功人士?還是 Ig 上那些光鮮亮麗的人的生活寫照?

近幾年坊間強調,我們應該開啟直覺力、強調少用邏輯分析、追隨心中的聲音,說那些聲音,是來自高我、高層潛意識、潛意識中有智慧的那一塊。

但有沒有可能那些我們以為的直覺、所謂的潛意識

是來自未完全療癒的成長經驗,或是受到環境影響滲透(催眠)的思想而產生的結論?不過是慣性思維

若我們無法確定這些直覺來自哪裡,冒然把這些當作正確解答,很可能讓自己陷入更混亂的處境。

呼應一開始的思想決定了行為…個性決定了命運。

結果原來我們以為屬於自己的習慣、個性、甚至創造的命運,原來是由各方資訊交織而成的。

所以我們究竟是在過誰想要的生活?這個理想生活、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嗎?

保持自我覺察,留心那些流入腦海中的資訊

若要讓自己經常保持覺察,可以嘗試透過呼吸、靜坐、冥想來創造內心寧靜的空間,允許潛意識自由浮現

再透過自由書寫去清理這個空間,將潛意識可能產生阻礙的模式、念頭、尚未化解的生命經驗清空

在擁有更寬廣的內在空間後,才能增加靈敏直覺力的出現。同時讓自己不再被生活中的大小事影響,穩定身心

覺得很棒的日常練習

書中在每個章節的最後,都有提供針對那個章節的議題,可以進行的日常練習。大部分的練習,有在關注身心靈議題的人,應該都有聽過或嘗試過,以下列出我覺得最棒的練習,或是以前有練習過的心得

後面也補充一個自己試過卻造成反效果的練習,可以斟酌服用

1. 剖析夢境-認識潛意識

夢是潛意識向我們傳遞訊息的方式,透過練習解夢,對日常的覺察能力也會更敏銳。

  • 回憶夢裡的片段
  • 寫下這些片段
  • 閉上眼睛重新回憶這些片段,思考目前的情緒感受
  • 回想一下最近的生活裡,有沒有與這個情緒類似的事件?

記錄夢境這個行為,斷斷續續有進行2~3年了,但以前只有單純記錄,沒有去回想及思考夢境的情緒與實際生活的關聯。

自從看了書後開始回想,除了那些跟工作焦慮有關(coding 時,被 bug 卡住)、生理需求有關(想上廁所)、很明確的夢境外,有些莫名其妙的故事,偶爾在回想過程中,的確會出現一些概念上的關聯性,而就算看不出任何關聯,把夢境中的莫名其妙記錄下來,也像是在看意義不明的極短篇小說,算是滿有趣的練習。

2. 找出篤定的踏實感

這練習幫我們培養出另一種生命態度:釐清自己的目標跟實際渴望的內在需求之間的關係,不會認為唯有實現這些目標,才能獲得心靈的滿足。

  • 列出三個生命中重要的事,像是出國旅行、結婚、換工作等…
  • 閉上眼睛,想想完成了這些事情後的感受,心情跟身體有什麼變化,記錄下來。

先說重要的事情只列三個實在有點少XD

生命這麼長,怎麼可能只有三件重要的事?而且從作者舉得例子來看,充其量只能說是 “特定階段最重要的事” 吧!

這個練習,自己覺得跟【 做自己生命的設計師 】裡的奧德賽計畫非常類似,只是是縮小精簡版,同時在想像完成事情的感受上,也結合了吸引力法則,如果對這個議題有興趣,強烈推薦完整看過【 做自己生命的設計師】,並照著練習,獲得的踏實感會更篤定。

但無論如何,這一就是個很棒的練習,若是縮小範圍,列出今年、本季、本月想完成的,並想像完成後的感覺,的確可以減少對目標或未來的焦慮。

3. 自由書寫術

這個練習有助於梳理腦中思緒,也是一個觀察內在很好的方式

  • 找空白本子跟一隻好寫的筆,把想到的第一個念頭寫下來,然後一路寫下去,句子之間不用有邏輯,因為手寫的速度通常跟不上大腦的速度、錯字也沒關係、注音也可以,就是把所有冒出來的念頭都寫下來
  • 如果頭腦一片空白,寫上「我現在沒有任何想法…」「我為什麼要做這個練習…」都沒問題,重複寫幾次,到腦中冒出其他想法,就繼續寫下去
  • 新手可以設定腦中,寫個15分鐘就可以停下來
  • 進階的書寫練習,在時間到了以後,從新的一段開始寫,開頭是「我其實想說的是…」
  • 寫完之後讀一遍、將最有感覺的地方畫線,持續進行這個練息

這個練習是我在身心靈成長日常中最喜歡的其中一個。

斷斷續續也持續了 3 年,對於梳理思緒、穩定焦慮是非常實用的方法。

最初的最初是強迫自己清晨 4 點起床,在思緒腦還沒醒來的情況下書寫,由於沒有思考能力,就不會擔心錯字、邏輯的問題,更容易把腦海中出現的念頭寫下來。事後回顧,每個階段出現的內容其實極為類似,可以說都在鬼打牆,但這樣更能看出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或是最在意的點是什麼,也更好去針對特定問題處理。

練習至今,除了早晨的自由書寫,延伸像是梳理目前的困境、計畫年度目標、部落格的草稿等需要思考或產出的,也都會先用此方法開頭。

反效果練習

這是我嘗試後不僅無效,還造成反效果的練習。就一併紀錄分享。

但我的毒藥、你的蜜糖。或許我只是個案,作者會寫,想必是對某些人有用的練習吧!

快速改變情緒的方法

人際問題經常是早成我們各種情緒的主因,書中說適用於沒有太複雜成因的情緒困擾,而練習的目的,是讓我們降低被某特定人士影響情緒。

這是延伸自心理學家阿德勒的觀點:所有的困擾都是人際困擾

  • 在腦海中想像那個人的臉
  • 把那個人的臉想成黑白色
  • 想像那個人有奇怪的打扮、例如詭異的假髮、奇怪的服裝(叱叱,荒唐?)
  • 想像那個人越來越小、被揉成一團
  • 想像你把那一小團東西用棒球棍打到遠方,消失在視線中

說這是反效果練習,是因為那陣子我的情緒被身邊的某人嚴重影響,他與我有密切的接觸,躲不掉也避不開,基於現實我必須跟他頻繁互動。

而當時的情緒影響程度嚴重到已經從心理層面延伸到生理狀態(發炎、過敏、胃食道逆流樣樣爆發)、還影響到日常生活。

由於有大量互動,所以各種大小的腦內火山頻繁爆發(還會夾雜著上一次的怒氣),只能每次想到或遇到時就先寫下來,然後努力壓下去或 let it go~

大部分的時候我盡可能提醒自己不要想到那個人、以及他的言行舉止,因為通常一想就停不下來、而且會越想越氣…

在某個那陣子少數心情平穩的深夜,看到書中說有練習可以減緩這方面的困擾,我迫不急待地翻到下一面開始練習。

結果是:在執行第一步驟時、當那個人的臉浮現在我腦海中的瞬間,本來平穩的情緒瞬間又火山爆發。

而接下來的每一個步驟,都沒有讓那把火變小…

後來還是靠冥想與呼吸練習,換得當夜的安穩入眠。不知道是因為這個情緒困擾的成因,沒有我想像中單純,或是這個方法適用的情境或對象跟我不同。

結語

看完【 潛意識自癒力 】會發現催眠真的是無所不在,我們的所有思想、行為很多都是無意識的情況下被催眠而來的。

從幾年前的吸引力法則、集體潛意識、到近幾年流行的正念、信念創造實相,都跟催眠有關、也都有心理學上的依據。

作者把很多行為或結果看起來很像神秘學的內容,用心理學的方式解釋,打破鬼神迷思,覺得很棒超推薦。

--

--

8y Choice

前端工程師 | 求職 | 轉職 | 學習成長 | 超主觀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