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lo談環學-交界地的宗教與神話世界 Part.3

Ellothink
16 min readMay 3, 2022

筆者在上一篇〈交界地的宗教與神話世界 Part.2〉中,已經介紹了榮格的理論與〝樹〞的符號象徵。今天這篇我們要繼續從〝樹〞講起,談談〝樹的崇拜〞與Elden Ring有什麼關係。

輪迴的神代

從〝遠古黃金樹時代〞到〝黃金樹時代〞,我們能發現Elden Ring中的時代正在演進著。在故事中我們又能讀到,在〝永恆女王瑪莉卡〞擔任黃金信仰的神與教主之前,曾有另一位〝宵色眼眸的女王〞是雙指欽定的神人,換言之她就是瑪莉卡時代以前的黃金信仰教主。

筆者在〈交界地的宗教與神話世界 Part.1〉一文中說明過,Elden Ring中的至上神〝無上意志〞是一個三位一體的神,雙指是祂的聖靈及使者,而瑪莉卡女王這位世人口中的〝神〞則是祂的聖子,以及宗教組織在檯面上崇拜的教主。

從〝宵色眼眸的女王〞到〝永恆女王〞,代表檯面上崇拜的教主是不斷在輪迴更換的,如同耶穌基督未降生前,有摩西擔任猶太人們的教主,引領猶太人出埃及。身處幕後的〝無上意志〞與〝雙指〞則從來沒有改變過。

若各位是宮崎英高的老粉絲,應該會發現〝神代的輪迴〞是黑暗靈魂系列以來的老主題,這個文學原型涉及到新的神或王,殺死並取代舊的神或王。

那麼為什麼筆者要花這麼大的篇幅,在進入這個主題前先解釋〝三位一體〞的概念呢?這是因為在這個神代輪迴的文學原型中(以下我們將用〝森林之王〞來簡稱),被殺死或替代的其實並不是真正的至上神,而是神在世間的代言人。

那麼要討論這個文學原型,我們就必須先了解另一位著名的人類學家James George Frazer(以下簡稱弗雷澤)。弗雷澤的名著《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不但對20世紀以來的人類學、考古學、文化研究、宗教研究有深遠影響外,也對文學分析、寫作理論有深刻影響,使得他的著作與榮格、坎伯(Joseph Campbell)一樣成為好萊塢編劇們的必讀清單之一。

根據弗雷澤的考察,希臘人、拉丁人、所有的雅利安人(現今人類學界稱為原始印歐人)、埃及人、部分的亞洲及非洲古文明、美洲原住民信仰的是同一種核心神祇,即植物之神,他稱之為〝樹神崇拜〞。

樹神崇拜可能會以樹神、農神、穀神的型式出現,這是因為對原始的採集或農業社會來說,日月星辰並不是最重要的,有食物吃才是最重要的。這種看法可以解釋為什麼筆者在〈交界地的宗教與神話世界 Part.2〉一文中提到,在《聖經》中上帝造樹要早於造日月。

基於〝樹神崇拜〞的現象,弗雷澤在《金枝》中所提出的核心理論,就是〝森林之王〞。他講述了這樣的一個故事:

相傳在羅馬附近的內米(Nemi)有一個風光極其明媚的小湖,古代人稱之為〝黛安娜的明鏡〞,湖北岸的峭壁下座落著黛安娜的聖林與神殿。

內米的聖林中有一顆巨樹,無論白天黑夜都有一個可怕的人影徘迴樹下。他是黛安娜的祭司,也是一個瘋狂的殺戮者。他手持出鞘的利劍,不停巡視四周,像是時刻堤防著未知的攻擊。

因為這就是內米的習俗,據說這顆樹的樹枝是不許砍折的,只有逃亡的奴隸才被允許折斷它的樹枝。如果他真能折斷這〝金枝〞,就獲得與祭司單獨決鬥的資格。若他能殺死祭司,就可接替祭司的職位,成為新的〝森林之王〞(Rex Nemorensis)。

William Turner的Golden Bough。

在這裡要注意的是,雖然我們常常下意識地將希臘羅馬神話混為一談,但遠古拉丁人其實有自己獨立的信仰,在希臘神話傳入後才漸漸將自己部落的神祇攀比到希臘諸神身上,經年累月的傳承後以致於現代讀者很難區分兩者有什麼不同,而內米的黛安娜可能是最重要的例子。

眾所周知,羅馬神話中的黛安娜相當於希臘神話中的阿爾忒彌斯,因此一般人對這位神祇的印象是〝海利歐斯(阿波羅)的妹妹〞、〝月亮女神〞、〝狩獵女神〞。

但弗雷澤指出,在遠古拉丁人的信仰中,內米聖林很可能是拉丁所有城邦共同崇拜的聖地。而黛安娜其實是一位豐收女神(樹神),同時也是主掌生產與分娩的女神。

並且在她的祭典儀式中,點燃火炬是最重要的部分,信徒們習慣在她的聖殿中點亮經年不熄的長明燈,表示她同時也是維斯塔的原型(Vesta,羅馬灶神,相當於希臘神話中的赫斯提亞)。換言之,內米的黛安娜可能才是拉丁人希臘化以前的主神。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森林之王〞這樣的習俗呢?弗雷澤從交感巫術的理論出發,指出在最早的原始社會中,〝王〞其實就是大祭司,他能溝通神靈,也具有與〝女神〞交媾的權利,這使得〝王〞因其配偶的身分獲得部分的〝神性〞。

就是在這種原始習俗背景下,才衍生了歷史上許多帝王自稱擁有神明血統,以賦予其統治正當性的做法。例如埃及第19王朝的拉美西斯二世,其名意為〝拉神之子〞,又比如羅馬共和時期執政官同時也身兼大祭司的傳統。這種同時具備人性與神性的〝人神〞概念廣泛地存在於幾乎全世界所有文明中。

根據交感巫術的理論,神的代言人就是神的化身,換言之代言人的衰弱、疾病、老死同樣象徵著神的衰老、疾病、失去守護信徒的力量,甚至死亡。而神的死亡象徵世界末日,如同北歐神話中的諸神黃昏。

那麼要怎麼避免這種極端的狀況呢?那就是人神的力量一旦顯露出衰退的跡象,就必須馬上將他殺死,將他的靈魂或力量傳遞給一個精力充沛的繼承者,而不要讓這個神的力量被老病給玷汙。

弗雷澤舉例,像是古柬埔寨的火王與水王是不被允許自然死去的,要是生了重病長老們就會將之刺死;又像剛果人認為如果他們的大祭司奇托姆自然死去,世界就會毀滅,因此若奇托姆生病將死,原定的繼承人就會將他勒死。

有些文明甚至更加極端,他們認為連等到人神出現最細微的衰弱現象都不保險,寧願在國王還年輕力壯時就把他殺掉。因此他們會訂定一個期限,只要超過期限國王就必須死去。

例如古代的瑞典國王只有九年的任期,之後他們必須被殺或請人代死,據說當時有一位瑞典王奧恩(Aun),在祭獻奧丁後得到答案,只要他每隔九年拿自己的一個兒子獻祭一次,他就可以活著繼續統治。最後他總共獻祭了九個兒子,要不是瑞典人反對他繼續下去,他還會獻祭第十個。

這裡又衍生出另一個習俗,就是〝王子獻祭〞。如果定期性地殺死舊的人神或神王,是為了更新(Renew)神的力量,那麼若人神或神王可以令同血脈的親族代死,也可以達到同樣的目的。而說到具備同樣的人性與神性,就再沒有比兒子還要更適合的了,這個習俗解釋了前面提到瑞典王奧恩的例子。

弗雷澤又指出,除了古希臘的維奧蒂亞(Boeotia)同樣有這個長子獻祭風俗外,閃米族同樣也有類似的風俗,例如貝魯斯的菲羅描述猶太人有一個古老習俗,在國難當頭之時城邦的統治者會將兒子交出來獻祭給魔鬼,為全民贖身。

這種以人神或神子的受難犧牲來做為代價,等價交換〝世界的更新〞或〝人民的救贖〞,很有可能是後來〝耶穌受難〞、〝巴德爾之死〞的文化原型。

例如弗雷澤在書中描述巴德爾原始的故事,當弗麗嘉女神請求世間萬物皆不要傷害巴德爾之後,諸神認為再沒有事物可以傷害他,於是開始拿他取樂,有的用箭射他、有的用劍砍他、有的用石頭砸他,因此後來才有了洛基拿槲寄生給霍德爾丟擲,卻誤殺巴德爾的橋段。

諸神鼓譟攻擊巴德爾。

由於槲寄生在北歐人心中本來就是神聖的,它是生命力與繁殖的象徵。弗雷澤認為巴德爾的故事不僅僅是在描述一場意外開啟了諸神黃昏,而是一種被戲劇化了的豐饒儀式(Fertility Rite)。

在北歐神話之中,巴德爾的死是一齣命定之死,引發了諸神黃昏,但最後終局是舊的神凋零殆盡,新的神讓大地重新萌發生命,這與槲寄生作為獻祭儀式道具,在〝重生〞、〝豐饒〞的意義上是相符合的。

弗雷澤認為巴德爾之死是一種祈求豐饒的獻祭儀式。

這樣的儀式隨著歷史演進變得越來越溫和,例如為了避免人神或神王繼承儀式出錯,又或是僅為了象徵處死的傳統,在東南亞、印度或中東某些傳統社會的文獻中,有著〝臨時國王〞的作法。真正的國王在特定時間暫時退位,由〝臨時國王〞代理,而這段時間就象徵著王權的更新與重生。

剝皮風俗與殺死化身為人的神

如同我們前面提到的,樹神崇拜裡的主神可能會以農神、穀神的形式出現,為了定期更新神的力量,古代社會甚至會定期性地殺死神的化身,也就是大祭司或神王。而殺死神王的巫術儀式,其實就是豐饒儀式(Fertility Rite)。

弗雷澤指出,希臘神話中的德墨忒爾(Demeter)與其女珀耳塞福涅(Persephone),其實都是穀神的化身,類似筆者在〈艾爾登法環的符號象徵〉一文中所提到的三相女神。

德墨忒爾是五穀之母,而珀耳塞福涅則是作物收穫之女,而後者被強行嫁給冥王黑帝斯的含意其實是含蓄地在講述她作為穀神的死亡。

對遠古人類來說,秋天收獲完最後一批穀物後,就要迎接沒有作物可生長的冬天,如同神明死去一般。因此許多古代農業文明存在著〝殺死穀精〞或以〝活人祭祀穀物〞的傳統,為的就是希望明年春天之時,神明會再回來,令大地豐作。

例如弗里吉亞的里提爾西斯就是一個〝殺死穀精〞的故事。相傳弗里吉亞國王的私生子里提爾西斯,每當要收割穀物之時,若有陌生人經過他的田地,里提爾西斯就會邀請對方吃飯喝酒,之後一起收割穀物。收割到最後一捆時,他會將對方包在穀捆中,用鐮刀砍掉對方的頭,並將對方的遺體連同穀捆一起帶走。後來他遇到了大力士海克力斯,他如法泡製,卻反被海克力斯用鐮刀砍掉了腦袋,遺體丟入河中。

這種將農神獻祭,或者用活人象徵穀精,殺死在田地裡的傳統,阿茲特克人可能是執行得最普遍隆重的。

想必很多玩家來到Elden Ring裡面的風車村,遇上〝神皮使徒〞以及當地的剝皮風俗時,都會先感到震撼,隨後繼之的是滿心疑惑。由於全世界的傳統宗教中,有著剝皮神明的宗教非常非常地稀少,因此有網友猜測〝神皮使徒〞及〝神皮貴族〞暗喻的可能是阿茲特克神話中的剝皮之主〝Xipe Totec〞。

但是當一個遊戲的主要背景執筆者有四分之一愛爾蘭血統,遊戲裡的名詞充滿古英語、拉丁語,遊戲中的文化背景充滿著凱爾特與基督教暗示的時候,突然出現一個阿茲特克神話中的象徵委實非常突兀,令人想不透怎麼會做出這樣的設定。

剝皮之主〝Xipe Totec〞。

這時候就不能不令人懷疑,英高團隊或馬丁爺是否讀過《金枝》了。筆者個人是認為他們絕對100%是看過的,因為《金枝》裡面在講完農神之後就緊接著講阿茲特克的〝剝皮〞風俗了。

弗雷澤指出,在每年九月的〝Huey Tozoztli〞節到來時,阿茲特克人會找一個十二、三歲的年幼女奴,扮成玉米女神〝Chicomecōātl〞。他們會盡可能找美麗的女孩子,給她穿上女神的衣服,遷著她挨家挨戶地跳舞。

到了黃昏時所有人聚在神廟裡,到處都掛著玉米、南瓜及各式各樣的花圈,地上到處是信徒奉獻的祭品,繁複的儀式過程持續一整夜後,每個信徒都要獻血給這位化身玉米女神的女孩。

最後,祭司給女孩薰香,然後將她推倒在穀物與種子堆上,割開她的喉嚨,砍下她的頭,用桶子接住鮮血,並把血淋在女神神像與地上堆放的穀物、種子上。

這之後,他們會當場剝下她的皮,給一個祭司披上,又讓這位祭司穿上女孩穿過的所有衣服。穿戴完畢之後,祭司來到人群中間,帶隊領著大家一邊跳舞一邊做各種姿勢,做到盡可能地輕快活潑。

玉米女神〝Chicomecōātl〞。

在這個儀式中,女孩就是神。在祭典中將她的血灑在作物與種子上,是為了將穀物女神的力量注入這些作物的象徵中,祈求大地豐作;而儀式最後的剝皮,意圖是要保證神的死亡會立即帶來神的復活,也是象徵神靈透過儀式永遠保持年輕活力,不受年老身體衰弱的影響。如果讓神安享天年,那麼人類就要受苦。

因此,剝皮風俗其實是〝樹神崇拜〞的一種形式,取下化身為人的神的皮穿在身上,象徵的是神性的傳承,以及神永恆不朽。

在瞭解了這個文化傳統背後代表的意義後,我們回想一下在風車村前面看到的白色靈體,她痛苦地說:

Eek… I hear a festive melody…
No, no, don’t skin me…
My hide is filthy, I swear…

為什麼她會說〝My hide is filthy〞呢? 因為跟阿茲特克人的風俗一樣,她的身份是一位奴隸。她被剝皮以祈求農作物豐收,而風車村中的大媽們正開心地跳舞,村子中到處掛滿鮮花,就如同正在舉行〝Huey Tozoztli〞一般。而〝神皮使徒〞確實就是剝皮之主〝Xipe Totec〞,在節日時擔任祭司的角色。

如果各位跟我一樣,我們從樹的符號與意象,到樹神崇拜,再到殺死農神這樣一路解讀過來,是否就能解釋為什麼一個充滿凱爾特與基督教象徵的作品,會突兀地穿插著阿茲特克神話中的象徵?

最後各位再試想看看,要祈求一年的豐作,或許只需要一個女奴隸;若是黃金樹凋零將死,是否就真的需要剝下女神的皮,用她的命才能換得黃金樹再度繁花盛開呢?

神話的框架

在瞭解〝森林之王〞的文學原型後,各位是否發現黑暗靈魂中的〝傳火〞,就是殺死舊祭司,成為新祭司的儀式。

初始之火得到各位玩家化身柴薪而能夠永世燃燒的橋段,就像遠古拉丁內米的黛安娜神殿中的長明燈一樣,是參考了實際存在的歷史事實。

為何不管是黑暗靈魂1與2裡面的不死者主角、黑暗靈魂3裡面連柴薪都成不了的灰燼主角,全都是扮演被人唾棄或流放的角色?因為主角其實就象徵著那唯一有資格摘取〝金枝〞的逃亡奴隸。

黑暗靈魂3的最後,在初火祭祀場的薪王之所以可以使用歷代薪王的能力,就是因為神性的力量千百代以來不斷透過這個殺神儀式繼承給下一代。我們在遊玩時就可以隱約猜測到這個可能性,但若不瞭解〝森林之王〞的由來,就無法得知劇本寫作背後參考的理論。

現在讓我們回到Elden Ring的世界裡,我們會發現交界地的宗教世界,仍然遵從著榮格、弗雷澤所研究歸結出來的人類文化現象,而且橋段設定與這二人著作中的理論,相似性驚人地高。

《金枝》裡面的章節,包含樹神崇拜、化身為人的神、殺死神王、臨時國王、以王子獻祭、神靈轉世、巴爾德的神話、剝皮的習俗,你幾乎全都可以在Elden Ring中找到對應的設定。

但如同筆者在〈交界地的宗教與神話世界 Part.1〉所提到的,Elden Ring參考了《魔戒》作者托爾金〝一神教世界觀下的多神教〞設定,因此交界地的人神二元呼應制度為了符合一神教世界觀而做了適當修改,產生了兩組人神關係。

首先,在〝無上意志〞與〝永恆女王瑪莉卡〞這組關係中,〝無上意志〞是獨一的至上神,而〝永恆女王瑪莉卡〞是黃金信仰的教主與大祭司。

人們稱呼瑪莉卡為神,除了我們先前所說的三位一體論以外,也因為她被賦予了〝無上意志〞的神性,是得以〝代替無上意志犧牲以完成宗教儀式〞的存在,而她的子嗣們無疑也具備成為獻祭羔羊的特質。

這是為什麼瑪莉卡女王的箴言中會出現這樣一段描述:

Demigods. My children beloved. Make of thyselves that which ye desire. Be it a Lord. Be it a God. But should ye fail to become aught at all, ye will be forsaken. Amounting only to sacrifices…
(簡譯:半神們,我親愛的孩子們。依汝等所欲成就自身吧,成王或成神。但若汝等未能成王成神,汝等都將被遺忘、淪為祭品….)

這裡明白了當地說,半神們要嘛成為神,要嘛成為王,否則就會淪為祭品。很多人對這段話感到渾不可解,於是就出現了各種〝瑪莉卡女王是狠心的母親〞、〝瑪莉卡女王一定有什麼陰謀〞之類各式各樣的猜測,但不管哪個方向的猜測又都總是怪怪的。

其實在讀完我們上面的內容後,大家就會知道這裡的箴言涵義指的就是〝王子獻祭〞。同時現在大家是不是也知道,為什麼拉卡德怕死怕到跑去給大蛇吃。半神們不是不會死的嗎?死亡盧恩不是被封印了嗎?其實當半神一點都不好,因為每個半神都是最完美的獻祭羔羊。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樹根深層的解指婆說,黃金葛德文是被決定好的〝第一個死者〞,彷彿所有人都知道這個既定事實,並且為了他沒有〝正確死去〞而哀傷嘆息。

而在第二組人神關係裡面,〝永恆女王瑪莉卡〞就像是〝林中女神黛安娜〞,而〝艾爾登之王〞就是那位徘徊在林中的祭司,一旦年老體衰,就有可能有新的奴隸持著金枝來挑戰他,他只能選擇奮戰或死。

在這裡,初代之王葛弗雷的放逐完美對應神王任期期滿後應死去或離開的象徵,而拉達剛則完美對應〝臨時國王〞的象徵。

黃金葛德文預定要在黑刀之夜被殺害,以及漫步靈廟中的半神屍體也完美對應〝王子獻祭〞的象徵。對比前面提到的〝Huey Tozoztli〞節儀式內容,這解釋了半神屍體的無頭象徵。

而被獻祭死亡,很有可能是無法〝歸樹〞轉世投胎的,因為獻祭的意義就是以他們的生命帶來〝黃金樹的重新茂盛(重生)〞,而〝神皮使徒〞披著獻祭屍體的皮就是在用表演的形式展示〝被獻祭者的立即重生〞。

神皮貴族衣物上的七張臉,對應七座漫步靈廟,讓我們得知半神的下場。

筆者在前面提到〝宵色眼眸的女王〞是在〝永恆女王瑪莉卡〞以前擔任黃金信仰的教主,儘管我們不能確定她們二位是否是同一人,但無可懷疑的是她們在黃金信仰中的作用與角色是一模一樣的。

她們其實就是那個扮演玉米女神的可憐女孩,盡完一切責任義務,又奉獻上自己的子女做為羔羊後,還要在穀物(或應該說黃金樹)上拋頭顱灑熱血。

從這個角度來看,其實我們可以推測,她們二人所具有之權能理當一模一樣。而在遊戲中明顯與瑪莉卡有極深關係的梅琳娜,不但在戰鬥中能使用黃金樹系列禱告,且若玩家選擇癲火結局,結尾動畫中她會睜開緊閉的眼睛,顯露出疑似是〝宵色〞的眼睛,這就是一個很好的側面證據。

說到最後,由於筆者個人的工作經驗,對軟體開發算是有一定的瞭解。通常團隊在實際開發的時候,因為成本上的考量,功能是不會從最底層寫起的。

這時候就常常會使用框架或是模組來加快工作速度,比方說你作網頁的可能會很熟Node.js,你弄數據的可能會很熟Spark,那今天遊戲開發商的Engine也是同樣的概念。

那麼接下來是筆者個人的猜想,那就是From Software會不會有一個〝神話的框架〞呢?經歷了這麼多年在奇幻領域的開發,我們開始發現他們在不同的敘事裡面,出現同樣的橋段、類似的角色設定,甚至是一樣的人物名稱。

那麼若我們對〝神話的框架〞有更多的瞭解,是不是也能夠像看底層的Code一樣,爬梳出他們的程式運作原理呢?

我想這個答案就留給各位自行回答吧。

由於這個主題太過龐大,因此後面的內容我將放入〈交界地的宗教與神話世界Part.4〉。

在筆者介紹完宗教與神話之後,預計還會撰寫瑪莉卡女王個人解析、葛德文與命定之死、菈妮的文藝復興與科學革命等文章。

若你喜歡我的文章,還請繼續收看。
如果你希望我解析其他劇情,也歡迎在下方留言,謝謝大家。

--

--

Ellothink

同時具備資工、社科學歷的跨界奇怪生物,現職為量化研究員,好奇心聚焦於資料科學、商業分析及科學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