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尋常的自律方式

恩希
6 min readOct 19, 2019

--

自律是一件非常重要的能力。

曾經有過非常有名的棉花糖實驗:有一些心理學家給一群小朋友一顆棉花糖,然後跟他們說他們可以馬上吃糖。可是如果他們願意等幾分鐘,他們能夠獲得第二顆糖果。後來,這些心理學家發現那有自律,願意等待的孩子長大後比那些不願意等而馬上把糖吃了的孩子還要成功。他們的學習,他們在工作上的成就,還有各方面的生活體驗都比較好。

這是個非常有名的實驗,說到自律對我們有多重要。可是我們如何增加我們的自律能力呢?

有些人說自律就像一塊肌肉,一天用太多就會累到不行。可是新的科學說自律不見得是這樣。反而要看你自己對自律的看法。(英文: ego-depletion model)

如果你覺得自律很容易用完,那你的確會很快的把它用完。一碰到比較費力的事情就會讓你覺得你快要不行了。可是如果你覺得做有意識的事情,不管難不難,能夠給你更多力氣,更多啟發,那你的自律能力不會降低。

那除了自己的態度以外,還有沒有其他的自律聯繫或提高方法?有。例如:

不要讓自己被誘惑 (avoiding willpower)

最有自律的人不是那些最會說no的人,而是那些連選擇都不用選的人。例如,如果你想減肥,可是家裡有很多零食,那你每一天都要跟自己說你不吃,你不吃。很煩也很累。如果你想減肥,把家裡面的零食通通扔掉,那就不用選擇不吃,也會容易很多。

必須vs想要 (have to vs want to)

人類是個蠻叛逆的東西。你對自己說你「必須」做一件事的時候,通常會有個反對的聲音在腦海裡面,拒絕你去做你知道你「應該」做的事。

如果你真的想啟發自己去做某一件事情的話,你必須找到你「想要」的原因。通常每一件事情都有好,有壞,有你喜歡的一面,也有你不喜歡的一面。例如:跑步會讓身體感到酸痛,可是也會提起你的精神增加你的快樂感。如果你只想到跑步讓你感到疲累的那一部分,你不會很樂意的出去跑。可是當你想到跑步的好處,你就會比較願意。

當然,有時候一件事的好處不太高,可是你還是得做。那該怎麼辦?

累積獎勵 (reward bundling)

例如,你不喜歡洗碗。可是你喜歡聽故事書。那你可以一邊洗碗,一邊聽有聲小說。關鍵是你只能在洗碗的時候聽那本書,要不然這個方法就沒有力了。

讓誘惑變得更痛苦 (making temptation more painful)

另外一個方法就是讓悠活變得更痛苦。有些作家喜歡拖延,所以他們就寫一張支票給他們最不喜歡的政治人物,把支票交給朋友,跟他們說:「要是我沒有在某一天之前把這本書寫完,你要把這張支票寄給那個人」。人對「失去」他們喜歡的東西的反感往往超過他們「得到」他們喜歡的東西的喜樂感。所以這個方法非常有用。

改變你的身份 (changing your identity)

傳統猶太人不吃豬肉,因為他們的宗教不應許他們吃豬肉。對他們來說,吃豬肉完全不是一種誘惑。為什麼?因為他們是猶太人。猶太人就是這樣子,沒什麼為什麼。

就像最健康的人不吃垃圾食物,就是因為他們把自己當作「最健康的人」。這是他們的身份。垃圾食物對他們來說完全想都沒想,他們就是不吃。

所以如果你想改變你的習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先改變你的身份,改變你對自己的看法。這樣很多誘惑就能夠變得完全不是一回事。

想像未來: 今天是明天的昨天 (having a future-oriented perspective)

有些人會跟自己說:「今天賴皮一下有不會怎樣。只有一天嘛,一天又不多。明天再改就好了。」可是要是你每一天都有這個想法,你永遠改變不了。問題是人們常常以為「明天的我會跟今天的我不一樣。他會更強,更有自律,更能夠做好決定。」這可不一定。說真的,人從一天到另一天的改變其實沒那麼多。真正的改變是要過好幾天,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才能看得出。所以如果要提高你的自律能力,你要看遠一點。不要只關注眼前的糖果,而是永久的健康。想想看你老大時候會怎麼樣?然後再做決定。

做自己的啦啦隊 (self-affirmation)

有時候我們不願意改變因為我們內心裏感到「改變」就是一種「侮辱現在的我」的方式。

雖然我們需要某一些改變,我們不願意去做,因為感覺好像自己在批評自己,對自己說:「你很差勁,你很糟糕,你為什麼這麼爛?」

為了反對這種想法,你要很真實的面對自己,想想自己的長處。你不是個完全爛透的人。你也有你的優點。把這些優點找出來,擺在眼前,然後再跟自己說:「你看,你是這種人,你有這種優點,做一些小小的改變難不倒你呀。」

關鍵是真實,不要欺騙自己。找到你真正的優點,提醒自己你可以做到。這才會有效。

問:「為什麼?」(ask yourself why)

如果你想做某一件事情,首先,問自己「為什麼?」然後繼續問,問到你問不下去為止:
「為什麼妳要減肥?」
「因為我想要健康。」
「為什麼你想要健康?」
「因為我想要長壽。」
「為什麼你想要長壽?」
「因為我想要多陪陪孩子。」
「為什麼你想要多陪陪孩子?」
……等等。

當你用這種「為什麼」的方式來找到自己的真正的原因,你能夠啟發自己去做一些之前沒什麼動力去做的改變。

改變有活的定義 (change the meaning of the temptation)

當你感到被某個東西誘惑,改變它的定義。例如:你想減肥,可是你看到一塊炸雞。怎麼辦?

很多人心裡會想:「哎呀,這麼好吃的東西,不吃感覺很捨不得!」

可是你可以改變你對炸雞的看法:「這是個油膩膩,高卡,又會導致心臟病的東西,我才不想吃呢!」

其實我自己有過這種經驗:小時候我很莫名其妙的很喜歡汽油的味道。每一次陪爸媽去車站的時候都特別喜歡那種香味。可是後來我發現汽油對身體不好。我就跟自己說,「我不喜歡這種味道。很難聞,根本都不香」果然爾然我真的改變了,也不知道為什麼。(超級奇怪的習慣,你們有沒有類似的經驗?)

注意你自己在做什麼 (pay attention)

人類是習慣的生物。我們常常不改變不是因為不想要而是忽略機會。例如,我們一邊看電視,一邊吃飯,就很容易吃太多,因為我們沒有注意自己到底吃多少。

這個問題很容易解決:多關注自己在幹什麼就是了。不要讓自己太容易分心。提醒自己你有什麼目標。盡量讓自己無干擾,尤其是你在做一些比較重要的事情時。

說了這麼多不是因為我是個自律專家,反而相反,所以我才會對這個話題有興趣。

以上是我從很多書籍和文章裡面累積出來的方法。當然不是全部(因為人類了解自律的科學還在進展而且我的語言能力有限)可是希望他們能夠稍微帶給你們一些幫助。如果你有其他有效的資料方法,請在下面留言,我很想知道!(因為我自己還需要多一點自律,哈哈) 😉

請問這位作者:你的中文怎麼那麼爛?

因為:我不會寫中文。如果你是那種非常有同情心又喜歡糾正人的人,請多多指教! 使用Medium是為了逼自己多練習藉著不熟悉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我的母語是英文,所以有那方面的問題的朋友們,我們可以交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