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真的是學來的嗎?

恩希
3 min readDec 21, 2018

--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學
不知義

古人說人就像玉。兩個都需要經過一種過程才能變得有用/變成義人。可是這話說對了嗎?

我覺得可能一部分是對的,可是不是完全正確。首先,十二個字以內不能很詳細的介紹作者的意義。例如,這個「學」字在指什麼?學校,老師,家長的教育?

其實我覺得要是活人就每時每刻在學。你不能防止人的學習。這個不管學校/教師的事。

不管你有沒有正式的在學校裡面就學,你一直都在學:不只學老師,家長教的道理,而是朋友,陵居的榜樣。還有電視/網路上的名人的每一舉一動。

所以這個「義從哪裡來?」的問題很難說明。

當然我們的社會對我們的正義感影響很大。可是我覺得真正的正義感不完全是教出來的。一個耶魯大學心理學研究發現:從小,嬰兒已經有對/錯的了解。如果他們看到一個玩具欺負另外一個玩具,他們會「懲罰不乖的玩具」(當然,玩具的表現背後是有研究家們控制)。

這個實驗表示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是一片空白,靠父母和教師的培養才懂得正義, 道德。

可是學習還是需要的。問題是:怎麼學?怎麼教?

這個問題很複雜,超越一篇短文能夠描述的能力(也超過我的語言能力)。可是最後只想留下一個很有趣的故事:

曾經有兩個弟兄。父母為了想教哥哥照顧弟弟就會鼓勵他把好的東西分給弟弟。哥哥發現他每一次讓弟弟或給弟弟禮物時,都會收到父母很誇張的稱讚。所以在父母面前他會很明顯的跟弟弟分享玩,甜點,等等。

可是長大後,這位哥哥卻變成一個自私鬼,因為他的行為的出發點不是來自愛別人的,而是因為他想得到稱讚。

小時候,父母會故意要他讓玩具,讓好吃的給弟弟。雖然可能心不太願意,可是因為父母的期待和要求,哥哥就讓了。這時候,父母會很大聲的稱讚他。

這種教育後來就慣出一種交換的概念。如果哥哥知道他會得到別人的稱讚或其他的「獎品」他就願意幫別人。如果沒有,就不做了。

所以故事是說:不要稱讚孩子嗎?當然不是。而是:不要做作。不要只強調外面的表現,卻忽略孩子們的心。真正的義不是表現出來的。懂禮貌懂社會規矩通常是好事,可是更重要的是學習愛,而這種課程不是用書讀出來的,是「遺傳下來」的。就是說:只有好好被愛過的人才懂得真正的愛別人。

而這種無條件的愛是來自了解,包容,真實,還有自律,不只是要求某一種行為或課程。

請問這位作者:你的中文怎麼那麼爛?

因為:我不會寫中文。如果你是那種非常有同情心又喜歡糾正人的人,請多多指教! 使用Medium是為了逼自己多練習藉著不熟悉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我的母語是英文,所以有那方面的問題的朋友們,我們可以交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