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工作所學到的事-資訊服務業 Data Analyst

Felicia Hsueh
16 min readJun 24, 2024

--

人生很多事情當下不覺得有關聯,但隨著時間醞釀,會從中看出某種連結,每件事都有一些意義。

大學畢業後連續工作了七年決定裸辭,在無業遊民期間給自己的其中一個目標就是─盤點自己過去工作所學到的事

→第一份 廣告業 AE/SAE (2016/7~2018/2) 文章連結

→第二份
資訊服務業 Sales Specialist 業務專員 (2018/3~2020/8) 文章連結
資訊服務業 Customer Success Specialist 客戶成功專員 (2020/9~2022/2)
文章連結

→第三份 資訊服務業 Data Analyst (2022/3~2023/6)

[Why I applied for this job]

上篇文章提到,由於前公司經營者變動、政策調整,我們團隊在三個月內解散。有兩位前資深主管積極連繫其他公司,討論是否以團隊形式繼續合作。幾經接洽後,兩前輩決定應邀去 User Site (這段期間很感謝他們兩人的奔波與付出,私下也提供我許多建議),而我和另外四位小夥伴則加入型態類似的新公司,在 ERP 事業群單位中繼續發展 BI (Businesss Intelligence)

前主管推薦我擔任新團隊的初階主管,負責整合大部分事務;最後公司找了一位資深的 ERP 主管作為我們直屬上司,他熟悉組織流程,並對 BI 有一定了解。

大概七個月後,因應組織變動與個人規劃,我決定轉調至 CRM 事業群,其他同事則留在原單位,開發不同的 BI 工具和分析主題。

Image by OpenAI’s DALL·E (ChatGPT)

[What do I do]

我在兩個部門的職稱分別是「數據分析師 Data Analyst」、「資料分析顧問 Data Analytics Consultant」,不過我其實兼任很多事情,依角色與工作項目大致分類如下:

【共同點】

As a Team Coordinator

or kind of Product Owner (for Power BI Consultant Service)

  • 制定商業模式
    雖然主要是沿用前公司的商業模式,需增添一些新方向與想法,並將相關 Sales Kit 文件化,建立制度。
  • 協調團隊活動
    安排團隊會議與討論、充當團隊與其他同事或部門或客戶間的溝通橋樑分配任務及進度追蹤、整合團隊的工作文件或報告等。

As a PM (Project Manager)

  • 專案規劃與管理
    1. Demo 用營收、財務儀表板:為產品化作準備;成果在 Pre-sales 階段、教育訓練、研討會、Workshop 等皆可展示分享,或如果有適合客戶可以直接套用模板做 POC 示範。
    2. 客戶專案:規模從 200 萬到 20 萬內的中小專案都有,內容含數據分析(BI)與部分自動化(RPA);有些是搭配其他主專案中的小支線(分析成果呈現)。
    3. 其他無數個洽談完評估就卡住的專案(很正常)。
  • 客戶需求訪談
    其實需求訪談從 Pre-sales 的階段就開始了!專案中則更往資料與細節探究,一定要做好事前準備─5W1H 觀念很重要,你的目的是什麼?要問誰?問什麼問題?為什麼?怎麼問?這些都會影響使用者的回覆,做好準備與適當引導才能掌握節奏,並且讓過程更順利。
  • 專案進度安排及評估
    包含時程/人力/預算等進度控管與監督;人力因資源調度關係,需要跨部門合作,感謝主管給力支持讓流程盡可能加速,初次合作也要花些時間培養合作默契。

→雖然常被誇讚整合能力很強,但由於缺乏技術背景,我在規畫時常有一種不確定感(尤其系統架構部分)。回想起擔任 ERP 業務時期好像就是如此,例如:我會先產出一個簡報架構請技術/顧問修改或補充內容,但總會擔心是否有其他更好的想法、或是怎樣做才適合客戶?當我先提供一個框架,修改者是否就僅按照這架構來做、而不會額外思考其他可能性?即使大家都說 PM 的角色是溝通橋樑,只要知道目標是什麼,其餘讓專業的技術人員去執行,有時我仍然無法完全釋懷…

Image by OpenAI’s DALL·E (ChatGPT)

As a Pre-Sales

  • 業務推廣 / Demo 演示
  • 問題諮詢應對

As a Visual Designer

  • 視覺排版設計
  • 使用者體驗

關於這兩個角色,前面兩篇文章皆有提到相關工作內容,本篇就不多著墨;分享使用公開資訊製作的兩個簡易 Demo 示意案例:

我製作的 Demo 演示,資料來源:愛普/麗彤公開資訊;因為資料不多,一個早上就可以搞定,花最多時間的是企業配色(?)

As a Speaker

  • 教育訓練課程
    1. 內容更新:過去主要只是協助教材重新排版與問卷設計統整,藉著到了新公司前期還在發展階段,趁機進行更新內容─尤其在操作設計面的整合,在此感謝認真填問卷回饋的客戶 J,我有認真吸收您寶貴的意見 :)
    2. 講師:一開始是指派其他顧問,不過討論過工作分配後,中後期及轉換新團隊後就由我主講
    →從中發現我蠻喜歡執行教育訓練有關的工作內容,由於過去經驗,較了解哪些可能是常會遇到的問題或關鍵,在進行內容編排設計時願意花更多心思滿足需求。
  • Webinar / Workshop
    除了教育訓練外,我也擔任研討會的講師,依據主題調整簡報內容,大部分來自於 Pre-sales 或課程講義的素材,會按目標與 TA 調整架構;我習慣寫講稿,以便控制每頁的速度與內容,不至於太過發散或是遺漏重點。
Photo by Kevin Bhagat on Unsplash

【差異點】

轉調到新單位(CRM)後,雖然團隊成員都很好且相當友善,但我需要學習新的軟體 Salesforce,且因 Power BI 資源人力不足(新團隊最初只有我負責這項目,後來專案較多才請求支援,並從頭教導其學習),所以除了上述工作項目持續,進一步增加

As a DA (Data Analyst)

  • 系統分析(SA)
    資料的初步收集分析與驗證、使用者訪談與需求確認、分析資料紀錄及確認需求持續優化;原單位本來是 DA 的角色負責系統分析,但在新單位因為缺乏人手,我算是 PM 兼任 SA 與 DA…(技能各種硬點,各有利弊)
  • 資料分析(DA)
    以前 Power BI DAX 資料分析由其他顧問負責,我只懂基礎;後來靠研究以前專案內容、諮詢我的女神(後續會介紹)、利用網路/電子報資源、求助 ChatGPT 等方式,無數次嘗試摸索碰壁(撞得鼻青臉腫?),終於有點艱辛但成功完成每個專案(泣)。
    →對我來說,花了很多時間嘗試、最後得以產出符合需求的內容這件事,似乎沒有帶來太大的成就或滿足感,也許更多的是如釋重負的感覺,這讓我知道適才其所的重要性…

As a Mentor

  • Power BI 引導學習
    每個技能當然都是從實戰經驗中學習最快
    ,在讓支援我的夥伴們參加教育訓練課程後,專案由於迭代產出已經大致成形,但客戶回饋調整的部分就交給顧問 H,感謝她的慧根與過去其他程式的經驗,只要給一些方向或指點,她就很快上手並達成預期成果。
    後來有機會請顧問 A & V 分別教授基礎課程(我則跟課適時補充),在示範後我也整理了「客戶操作練習時常見的問題」供他們參考。
Photo by Simon Abrams on Unsplash

印象深刻的是,某兩個月我同時負責四個專案:
-
兩個中型專案要扛 PM & 需求訪談、Power BI 除了資料處理與建模以外的調整與排版設計
- 一個小型專案的 Power BI 需求訪談 & 排版設計
- Salesforce 專案的數據儀表板需求訪談&執行基本的系統設定

不僅會議多、要準備相關資訊外,還要學習新知識,真的是忙到非常充實...有幾天甚至只睡 3 或 4 小時(默默看日出…),幸好主管後來將新軟體專案的後續調整工作轉移給其他同事。

即使心理常覺得崩潰,不過時隔一年翻閱最後一個專案的文件,原來從 0 開始到成果出來是這樣子的啊!從需求訪談→規劃範圍→專案執行→衍生問題解決→資料異常清單檢視維護→成果回饋調整→使用者操作訓練→上線交接提點等,彷彿歷歷在目;而且發現自己真的是細節控,會將過程或各種須注意的細節標示整理好,希望讓後續接手的同事或客戶,可以更了解這些問題 or 決策的背景

P.S. 提供客戶的正式文件,用字要盡量正式、避免過於口語,以呈現專業感。

[Who I mostly learned from]

  1. 原部門事業群 Head─B:除了一開始是主要接洽的窗口外,平常沒有太多接觸,但不管是面試、或是在團隊方向的策略規劃,能在短時間內細膩觀察每個人的特點,會直接點出不足之處與建議,我認為這是個好領導者該有的特質之一。
  2. 原部門主管─A:協助我們在組織內走跳的暖心大哥,我們每周向他匯報進度,儘管他很忙碌,可必要時能盡力支持,在財務分析方面的經驗也能補足我們的見解
  3. 新部門事業群 Head─W:風格偏強勢雖然會帶來壓力,不過個人很 appreciate 他會主動給予許多建議,在管理面也有可以學習的地方,如果每天早上的團隊 Stand-up 會議時間控管能加強就更好了(笑);經典名言─「顧問是銷售。」True,其實對於這產業而言,不管是不是顧問,都要有自己也是銷售一部份的認知。
    →在點評人上比較不留情面,但有功會大方表揚;我應該算蠻常被 W 稱讚的(?),可能因沒那麼忙時會主動協助團隊作業,例如統整新人報到流程教學、製作團隊執行分析儀表板等
  4. 新部門主管─LY:客戶溝通能力強且很有人望,感激她花了不少時間協助處理我提出的問題,在需要時提供支持與鼓勵;某次看到她的 teams 回覆讓我秒掉淚,至今看到截圖還是有點眼眶泛紅(不誇張),期許未來也能遇到這樣相挺的上司。
  5. 新部門主管─LL:工作時認真有效率,為人很風趣(剛換部門就邀請我一起參加公司唱歌大賽有點害怕XD);接觸新軟體工具的第一次專案 PM 就是他,即使只是短短合作,卻從他身上學到不少,特別是專案管理的能力,不管是需求訪談、客戶應對、文件管理;另外他主持的專案 Daily Scrum 非常有效,真的是立下很好的模範。
Photo by Riccardo Annandale on Unsplash

[Other takeaway]

  1. 多元能力整合與連結
    經歷上述各種職能角色,不管是產業知識、客戶溝通與價值、內部與外部資源整合能力都有所提升,並擅長將單一線索與其他資訊整合,在客戶有類似需求時,可以更快反應或分享相關經驗。
    在盤點時,我也回顧了剛進公司時,諮詢主管與前公司主管針對個人或團隊的建議,例如我因主要負責統籌,怎麼決定下一步要投入什麼、對市場的熟悉度等就是關鍵目標─「現在比較是球來就接,但是該打棒球還是壘球,這段需要再多琢磨」,這比喻一直讓我印象深刻。
  2. 數據分析須持續發展與維護
    資料分析是長期性的需求與規劃,並不是專案開發完畢,系統上線之後就結束了。分析專案最好是有專人長期持續的發展與維護,分兩個層面來看:
    (1) 客戶端來說,最好有專責 BI 的人員,了解資料架構規劃及如何運用,控管資料來源與品質;而各部門報表產製者也須提升相關工具的操作或分析能力,畢竟自己最知道自己或老闆要看什麼,可減少與 IT 的溝通落差與時間,盡量朝讓分析回歸使用者,根據數據提供洞察。
    (2) 顧問公司建議要有完整配置與相應人員的業務/技術支持,不然要同時兼顧 Pre-sales、新案、舊客真的是分身乏術。
  3. ChatGPT 運用
    付費版剛開始推出時,新團隊就購買一個帳號,畢竟台幣六百多塊就可以請到一個不錯用的助理 a.k.a 工作夥伴很划算,所以我們算是很早期就開始摸索 ChatGPT,且實際應用在工作上
    →後來離職我自己也買了授權,用於日常處理、靈感來源(範本參考)、文章重點整理/翻譯、圖片生成、筆記整理、課程規劃、撰文輔佐(潤飾/簡化/下標)、藝術賞析等。
Image by Microsoft Designer & OpenAI’s DALL·E (ChatGPT)

[Speacial thanks]

  1. 前同事兼原部門小夥伴─V:雖然一起奮鬥半年就離開去了甲方,但完全是我的 Power BI DAX 女神、Q&A 智慧機器人!每次有疑難雜症,我自己搞了很久還是理不清頭緒時,會私下跟她請教,通常一兩小時後就收到大顯神威(?)的回覆;要不是有她我大概會更早陣亡,仙女的大恩大德讓小女子感激不盡。
  2. 前同事兼原部門小夥伴─RZ:同是在前公司業務轉調,是同輩中我認為最有客戶 sense 的顧問,原先就談定前半年將他的資料工程技能傳授給另外幾位夥伴,接著獨立負責 RPA 自動化、Power Automate 的事務;不過在 BI 實務上還是很常向他請教資料架構的部分,感謝他的支援。
  3. 前同事兼原部門小夥伴─S:做事認真負責令人放心的 S,不必給太多指示就能產出超出預期的結果,在很多任務上也能獨當一面,因此有種在前公司好像比較常密集合作的感覺。
  4. 原部門客戶成功經理─L:讓我知道顧問式的訂閱制服務如何實際進行,以及對客戶及內部溝通協調的積極行動力,當然背後要有強大的團隊支持才能運作;偶爾會覺得她有些提問偏尖銳,但其實會促進你不停去思考為什麼要這麼做,且她不吝對晚輩提出建議與鼓勵、樂於分享一直是我很欣賞的地方,算是給予我們最多關心和照顧的大姊姊,非常感謝她。
  5. 新部門小可愛們:真心覺得有轉換部門實在太好了,在新的環境有學習與成長刺激外,溫暖的大家帶來團隊的歸屬感;尤其是超可靠的技術強者 M、接手我專案的 H、新科講師 V、氣氛活動擔當 J、合作細心給力的 S、沒機會接觸到的可愛業務 D,以及堪稱酒量最好但好像都沒認真跟她喝過的 LY,在我離職將近一年時,還一起下來高雄找我玩,真的很開心!還有幾位合併部門後的幽默夥伴們常適時給予支持。
  6. 跨部門強力支援─Y:幸運的在最後專案中,資料工程/架構和建模得以委由 Y 負責,即使他超忙很難安排會議時間,不過也是個奴性堅強的可靠傢伙,很常一起加班討論,最近聽說他要升官惹(拍手慶祝)。
  7. 同為前前同事但不同部門的好哥哥─T:大概晚我們半年來,原本交情就很好,是我的心靈支柱兼午餐夥伴(只有他會每天進高雄辦公室);現在偶爾會去找他吃飯,以免自己在家都耍廢沒進食,然後心甘情願被催稿(真的很需要 XD)
  8. 客戶─J:從前公司就認識的客戶,是個從顧問公司→Freelancer→甲方的資深 BI 前輩,不僅在教育訓練課程或專案中會認真回饋與建議,且很照顧我(會問我要不要去做客戶滿意度調查,叫老闆幫我加薪XD),是我工作成長的來源之一;離職後偶有聯繫,給我莫大的鼓勵。
  9. 客戶─H:彬彬有禮的優質客戶,在專案上擔任重要溝通窗口,即使需求或涉及人員較複雜,也能不遺餘力指派對應人員協助;要是每個客戶都跟他一樣暖心,工作起來肯定非常愉快。
Photo by Tengyart on Unsplash

[Common problems]

客觀條件來說,這份工作幾乎無可挑剔,除了擁有相當的彈性外,合作的各單位只要開口大家都很樂意協助;也自認幸運,成交的客戶大部分都是天使;只是會經歷以下問題…

  1. 沒有同領域的資深同仁帶領
    當初算是從前公司平移過來,感覺原本我們就是 7、80 分的程度,但沒有人引導,無法再往上到 8、90 分,然後在新團隊自己要 cover 更多事情,即使有內部跨部門的支援、後續的 keep up,還是會自我懷疑,不停陷入掙扎的循環。
    →主管 LY 在這部分上已盡力,本來跟前公司的 J 大神談好 offer,但因更上層的組織政策或公司人事凍結,無法解決我的關鍵痛點;如果能有個導師(Mentor)或許可以幫上忙,又或許是我該更早發現問題點、及早尋求協助,不過有時好像就是要跳出來看,才能看得更清楚…
  2. 跨部門合作
    當初吸引我來這公司的一點是,事業或專業上橫跨蠻多領域,包括多雲、多種不同的 Solution 團隊;親身體驗後有好有壞,主要挑戰就是如何整合資源,不管業務或顧問端,資源調度、客戶溝通或行政作業各面向都需要花費一番工夫,如何找對人處理就很重要
  3. 資訊透明度
    以一個提供多元解決方案的顧問公司來說,各部門資訊不如預期透明,當然可能是資安政策考量,但個人認為如果能增加一些相關權限,在許多事情上也許可提升整合效率。
  4. 同事不願意分享經驗
    或許之前太幸運,歷任工作搭檔都是有責任感或至少盡本分的同事,但在這裡我遇到某位多數公認很難合作的成員,不僅影響團隊士氣,也耗費很多溝通成本。這件事讓我學到最重要的一點:釐清目標與問題、找尋替代解法

[Some benefits]

  1. 公司活動與社團豐富
    不定期舉辦各式各樣的活動,例如過年時繪畫春聯、才藝大賽、電動競賽、品酒會、桌球/羽毛球比賽等,活絡工作氛圍與團隊凝聚力;也有電影社、球類社團等,可申請經費補助。
  2. 專業咖啡機與啤酒機
    前者是老闆從要關店的朋友那邊收購來的義式咖啡機;後者聽說是老闆很愛喝所以有裝備,我一直想喝,但從沒機會喝過(怕自己去用太顯眼...)
  3. 午餐團膳
    每周會統計要在公司用餐的人數,多為自助取餐(飯、主菜、青菜、湯、甜湯、水果),還有少數健康餐,偶爾則有特別餐,適合想省錢或懶得出去吃的小資族。

What’s Next?

離職後的這一年我體驗了許多事,當然也耍了很多廢,最有收穫的事情之一是─閱讀

目前已看了 35+N 本書(N 是有些只看一半左右,尚未閱讀或看不下去),除了寫工作盤點文外,從閱讀中能更了解自己的價值觀。

想以《午夜圖書館》這本書的幾句話作為結尾,勉勵自己過去的經歷都是養分:

  • 就像要在搜尋欄打入關鍵字。有時你必須先試幾次,才能清楚自己的目標。
  • 人生不只是由我們所做的事所形塑,也包括我們沒有做的事。我們人生的每個時刻都是……一種轉捩點。
  • 我們花好多時間和他人比較,和自己其他的可能性比較,並希望生活有所不同,但說實在的,每段人生都各有好壞之處。
  • 我們不可能去所有地方、認識所有人或做所有工作,但我們保有所有人生中的所有感受。
  • 火山的矛盾就在於,它們是破壞同時也是生命的象徵。岩漿慢下來冷卻之後,會變成固態,經過時間風化會崩裂成土壤,肥沃的土壤。

下一步就是來整理履歷、尋找有興趣的職缺啦!

Everything will be ok :)

Image by OpenAI’s DALL·E (ChatGPT)

--

--

Felicia Hsueh

戶外婚禮籌備分享─陽光‧大海‧沙灘‧自由‧酒精;關於工作所學到的事─職涯盤點從廣告 AE→ERP 業務→Power BI 視覺設計→Power BI 數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