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林迪傾向(Science is Lindy Prone)

Jack Hsu Jack
2 min readSep 16, 2018

--

上一篇

我們稍早前說過如果沒有切膚之痛,生存的機制就會被嚴重打斷。這對觀念也適用。

卡爾波普否證的觀念完全與林迪效應相容;它實際上需要林迪效應的作用,雖然波普對其動態並不明白,他也沒看見事務的風險層面。科學有用的原因 — 雖然放狗x的人說是’’ 科學方法’’ — 並不是因爲有一個由離群索居的書呆子們想出的正確的科學方法,或是有要通過類似視力測驗檢測的’’標準 ‘’,而是因為科學觀念具林迪傾向 (Lindy-prone),也就是人爲支撐也保不了,並受自身脆弱所困。觀念必需有切膚之痛。你明白假如ㄧ個觀念沒用處,它便會衰敗,並容易遭到時間否證(並非那種單純否證論 (naive falsificationism),那種由某個政府印發,白紙黑字的指導原則。) 一個思想在不被否證下流傳的越久,其未來預期壽命就越長。因為如果你讀過Feyerabend科學發現史的記錄,你能清楚看到每個觀念都經歷過這過程,但不是每個都撐過時間的考驗。

注意我在這修改了波普的說法;我們能把”真”(更明確的說,不假)換成”有用”,甚至是’’ 無害’’,或’’ 保護使用者’’。 所以從以下開始,我與波普的想法分歧。東西要能生存,他們必須在風險層面中游刃有餘,也就是善於死不了,生存,那類的事兒。因為有林迪效應,假如ㄧ個觀念有切膚之痛,重點就不在真相,而是在傷害。假如一個觀念善於管控風險,意即,不僅不會傷害其持有者,而且對其生存有益–這也影響了流傳幾世紀的迷信,因為他們引導人們做出些保護性措施。用更技術的說法,它必須要呈凸性,並在某處減少脆弱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