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t’s back to the fundamental.
你阿嬤都會的八大雲端觀念,清清楚楚基基本本。
本來想要 1-8 一次給到大家,但真的太多了,索性就拆成兩上下兩集,本篇為【下】集。
商管的同學學會這些絕對足夠你唬爛你的主管,包準以後數位轉型相關的專案都歸你 XD;理工的同學如果還沒了解這些,請去旁邊面壁思過 (笑
5.各種 aaS (XX as a Service) 常會使人目眩神迷,本質上就是你可以管控機器 (Server) 的程度
- On-Premises (地端):
從硬體機器 (Server, Physical Hardware) 到 OS (Operating System, e.g. Windows),最後到上面運行的系統 (Application, APP) 都是由你進行控管。這也就代表著,所有的 Server 都是需要企業雇傭人來進行管理。 - IaaS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基礎設施即服務):
CSP 的基礎服務,租借機器給客戶。
還記得上集有提到的 VM (Virtual Machine) 嗎?
在 CSP 提供的頁面簡單點選就可以把 VM 開好 (見下圖),開好之後就是你自己的事情了,從 Guest OS 到最上方運行的系統都是由你來控管,相較於 On-premises 來說,不需要負責硬體的部分。
常見的服務如: AWS EC2 (AWS 的 VM 服務), GCP Compute Engine (GCP 的 VM 服務), ELB (負載平衡器), VPC (虛擬網路設定)…
- PaaS (Platform as a Service,平台即服務):
在本文中提到 CSP 加值服務皆屬於這層,基本上你就是做一些基礎設定後,把你的 Code 放上去讓它跑,就可以輕鬆地使用 CSP 提供的服務,你只需要管你要寫的 Code 跟資料就好。e.g. AWS Elastic Beanstalk, AWS SageMaker, AWS Kenesis DataStream, GCP VertexAL, Azure OpenAI…
以最近開發出 ChatGPT 而爆紅的 OpenAI 來舉例,由於微軟的 Azure 跟 OpenAI 有深度合作,你就可以在 Azure OpenAI 的平台上輕鬆地使用大型語言模型等服務。 - SaaS (Software as a Service,軟體即服務):
日常中所使用的軟體,所有從硬體機器到 Application 都是由軟體提供商 (Software Provider) 來負責運行,所以你當然什麼都無法控管,只能好好當個 End User 使用服務。
在雲端中的 SaaS 服務,通常會以 Market Place 的形式,讓你可以直接選用,不用再額外找 SaaS 的供應商購買軟體的 Licence,算是相當方便
6.公有雲廠商的主要差異化策略其實都在 PaaS 服務上面,是各家 CSP 的競爭優勢之所在,同時也是企業選擇 CSP 的判斷標準
IaaS 是各家公有雲廠商提供的基礎服務,差異性並不大,基礎的 VM、DB、Storage 等等的服務事實上每個 CSP 都有幾乎一樣的服務。在上集提到的六大雲端優勢,基本上每個 CSP 的 IaaS 都可以達成相同的效果。
那企業是如何選擇 CSP 呢?
PaaS 是關鍵。
舉 AWS 為例,AWS Kenesis 系列的串流服務是在所有雲端廠商中做得最好的,CloudFront 的設計讓用戶載入影片的時間大幅度縮短,這就讓多數串流媒體公司不得不選擇 AWS 作為其雲端服務商。同理可證,如果企業想要大量運用 OpenAI ChatGPT 相關的服務,Azure 可能就是最佳的 CSP 選擇。
7.架構就是架構 (infrastructure),跟雲端地端沒有關係。雲架構 (Cloud-Ready infrastructure) 只是比較適合雲的架構,在地端一樣可以運行
IT 架構 (infrastructure) = 各種不同 Server 的串接。
目前現行的架構都是以 VM (Virtual Machine) 為主,近年來的趨勢為容器 (Container) 化的架構
絕對沒有什麼架構是「只能在雲端運行」。
我們在討論的雲架構 (Cloud-Ready infrastructure),通常是指使用 k8s 的容器 (Container) 化架構,因為切分的單位更小,是比較適合雲的架構 (每次可購買的單位縮小,會讓成本相對較低),但容器化架構一樣可以在地端運行。
退一萬步來說,地端的環境因為完全由你掌握,可以玩出的花樣更多。
IT 架構 (infrastructure) 是多種多樣的,基本上只要串接的通,你愛怎麼接就怎麼接,通常各個產業的商業需求不同,會因為行業特性而產生很多特殊的串接形式。e.g. 銀行的架構中可能會出現 ESB (Enterprise Service Bus) 作為中介整合層、製造業的架構中就會出現很大一塊的 ERP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模塊…。然而,CSP 所提供的雲端服務為了要讓你可以簡易使用 (同時也是他們自己好控管啦),所有服務都會進行一定程度的簡化
8. 上雲策略的不同,基本上就是時間跟效率的 Trade-off
提到上雲策略,我們就不能不提技術債 (Technical debt)。
如前面所提及,地端 (On-Premises) 的環境由於完全被企業自身掌控,會因為產業內不同的商業需求,在 IT 架構上或是在應用程式 (Application) 的開發上會有不同的設計,隨著時間過去,企業內的 IT 架構會有各種特化跟妥協。
當新的技術/觀念出現的時候,企業就會面臨是否要重新建置架構的議題,而這些過去企業疊床架屋,使用舊技術、舊觀念的 IT 架構,我們就會稱作為企業的技術債 (Technical debt)。
當企業要上雲的時候,同樣會面臨是否要解決技術債的議題,通常就會有幾種思路:
- 不理會技術債,原 IT 架構直接搬上雲,完全使用 IaaS 服務進行建構,但使用雲端的成本較高。
- 正面對決技術債,將原有的 IT 架構完全重構,讓其可以最大化運用雲端優勢。但同時就會面臨架構 (Infrastructure) 的重新設計以及應用程式 (Application) 的重新開發,將花費大量的人力及時間。
- 優化現有 IT 架構,讓其可以多使用 CSP 提供的代管 IaaS 服務以及 PaaS服務,但會需要進行部分架構 (Infrastructure) 及應用程式 (Application) 的調整,同時也保留部分的技術債。
而這三種思路也對應企業的上雲策略:
- 直接移轉 (Lift and shift):
直接將現有架構往雲端上搬,最快可以上雲,但對於雲端優勢運用最少,對應第 1 種思路。 - 優化並移轉 (Improve and Move):
優化現有架構,僅作部分更動,讓其可以更順利地使用更多雲端優勢,對應第 3 種思路。 - 重整並取代 (Rip and replace):
將 IT 架構重構,取代現有架構,最大化運用雲端優勢,但同時花費最多時間上雲,對應地 2 種思路。
所以我們說上雲策略的選擇是時間與效率的 Trade-off,是每一個欲上雲的企業首要面對的議題。
結語
以上就是「你阿嬤都知道的八大雲端觀念」啦~
本篇討論的內容更加偏向雲端產業的 insights,同時也有更難的技術詞彙 (笑,相信看完這些內容,你能對雲端整個 Business 有更完善的了解,同時也更理解企業在做數位轉型的一些思考。
如果有任何問題歡迎留言,我會盡我所能地回覆你,或者可以到我的 Linkedin 聯繫我,會有更即時的回饋。有什麼關於雲端產業想看的 Topic 也可以跟我說,未來可能就會出相關的文章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