釐清品牌現在的樣子(下):消費者心中的品牌樣貌

--

✏️重點摘要:品牌力來源不只是外顯的標誌圖案,更重要的是標誌圖案背後,所承載消費者與品牌互動過程中,駐留在腦海的印象。在消費者導向的時代,企業打造品牌的第一步,是釐清品牌目前在消費者心中的樣貌,即消費者腦海中所認知到哪些品牌印象資訊節點,以及這些印象之間的關聯,所構成的記憶網絡

在上一篇文章中,作者引用了策略型態分析法的策略制定程序,提出企業在規劃打造品牌(Branding)的策略時,最重要的第一步應該先釐清品牌目前在消費者心中的樣貌。如此方能評估現在的品牌樣貌與理想樣貌之間的差距,進而選擇最快、最有效的方案,讓品牌達到理想的樣貌。(請詳見釐清品牌現在的樣子(上):做品牌最常忽略的第一步

縱使上述的策略制定程序看似合理,但執行上,對於那些認為打造品牌就是設計一組視覺識別(visual identity, VI),或沉醉在個人的世界裡規劃一組企業識別系統(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 CIS),要這些品牌經理人去了解消費者心中的品牌樣貌,將是更頭痛的問題。

根據美國行銷協會(AMA)的定義:品牌是一組由名稱、術語、標誌符號、吉祥物、視覺設計等元素所構成的組合。既然如此,當建立了一套品牌識別系統之後,不是已經滿足品牌的定義?為什麼還要關注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樣貌呢?

品牌的樣貌不只是一組標誌符號

在回答上述的問題之前,我們得先思考:品牌力到底從何而來?

難道一件商品貼上一個經過設計的標誌之後,就能搖身一變讓價值翻倍嗎?如此,豈不是只要兩家廠商的Logo相似、產品外觀設計相似,便能具有相似的價值,在貨架上就能販售類似的價格?

推論至此,相信你已經大致能接受,品牌的魔力並非單純來自那一組標誌符號。在這邊也分享一個發生在作者身上的實務案例,希望能進一步引導你思考:何謂打造品牌真正的意涵。

小時候,我和家人到運動用品店買運動鞋時,經常會分不清楚本土運動品牌JUMP(將門)和國際運動品牌Adidas(愛迪達)。對孩童的我而言,當時只會透過品牌標誌來辨認兩個品牌的差異,甚至我曾經還在店裡面,指著Adidas的鞋子詢問店員,為什麼一樣的牌子,它比旁邊那雙(JUMP的鞋子)貴了3倍?(見圖一)

圖一、對品牌陌生的顧客,容易利用標誌圖案辨識不同品牌。若品牌標誌相似,則容易混淆

隨著逐漸接觸到各種品牌相關的廣告宣傳、親友們和社群上的評論,也分別接觸過這兩個品牌的產品。論實際的穿著體驗,產品耐用性和穿著舒適度在多數情境下,兩個品牌的運動鞋對我而言並沒有太大差異;然而在流行風格的掌握、創新技術的開發及對外呈現的品牌個性與價值理念,都能清楚展現兩個品牌的不同。

從這個經驗,作者深刻體會:品牌力並不單純來自那一個標誌符號或品牌識別系統,而是這些外顯的品牌元素背後,在每個消費者心中所代表的意涵並且這些意涵並非單純由品牌標誌創造,必須經過消費者和品牌多次反覆的互動,並在每一次互動中持續強化,才能逐漸形成。當這些累積而成的品牌意涵,與消費者的需求相呼應時,便能創造額外的附加價值。(見圖二)

若只是在表面上擁有與知名品牌相似的品牌標誌符號,非但無法獲得相似的品牌附加價值,甚至還會招致法律上的糾紛[1]。

圖二、打造品牌的流程

品牌價值來自於消費者心中的品牌樣貌

從前文的案例可以看出,品牌的樣貌除了表面上看到外顯的品牌識別系統之外,真正能讓企業在市場上展現競爭優勢,實際上是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樣貌。

當代品牌大師凱文‧凱勒教授(Kevin Keller)提出以顧客為本的品牌權益概念(Customer-Based Brand Equity, CBBE),可用來反映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價值。Kevin Keller教授認為[2]:

品牌的力量來自顧客在每一次與品牌互動過程中,學習、感受到,並且順利駐留在消費者腦海中與品牌相關的事物。這些累積下來的點點滴滴,便構成了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樣貌。

除了學術上的定義,資深品牌顧問黃文博先生,匯整了幾十年的品牌實務經驗,在《品牌大學問》一書中也開宗明義地點出,品牌的基本構成元素是消費者對品牌的印象。這些印象可能來自品牌自身主動投放(如:廣告宣傳、貨價擺設、產品設計等),也可能來自競爭者、消費者或其他利害關係人的傳播(如:競品攻擊、消費者開箱評論、消保爭議等)[3]。

當品牌在消費者心中具有正面的樣貌,代表顧客面對品牌的行銷活動,比起沒有品牌的產品,將會採取正向的反應;反之,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樣貌是負面的,消費者對品牌的行銷活動回應不佳,會較不喜歡該品牌的產品[2]。

消費者心中的品牌究竟長什麼樣子?

既然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價值,是源自於每一次品牌互動過程,所累積下來並駐留在腦海中的品牌知識總和。如此便能運用心理學的技巧,了解在顧客的記憶中,如何處理並儲存品牌相關的印象。

實際上,消費者在腦海中對不同品牌印象的記憶,可以視為一個一個的資訊節點。這些資訊節點,會以品牌節點為中心,並依據消費者的個人偏好及過去生活經驗,將互相關聯的資訊節點進行串聯,形成對該品牌的記憶網絡(即消費者心中品牌的樣貌)[2]。

其中,這組品牌知識的記憶網絡主要由兩個要素構成[2]:

  1. 品牌知曉(Brand Awareness):與記憶中品牌節點的強度有關,代表在不同情境下,消費者想起或辨識出特定品牌的能力
  2. 品牌形象(Brand Image):反映與品牌節點相互連結的相關資訊節點,包含品牌對消費者的意義,以及與品牌產品特性有關或無關的資訊

以前文提到的兩個運動品牌為例,如今當我想到「Jump運動鞋」,我可能會想到:平價、舒適的、本土品牌、圓與三斜槓標誌;想到「Adidas運動鞋」則會想到:提升運動表現、舒適的、時尚的、挑戰自我、球王梅西、BOOST鞋底科技、NMD休閒鞋款、三斜槓標誌…等(見圖三)。

圖三、Jump與Adidas兩個品牌目前在作者心中的樣貌

從上述兩個品牌在作者腦海中的印象記憶來看,由於作者曾經穿過這兩個品牌的運動鞋,對於產品的舒適度皆感到滿意,因此都留下「舒適」的印象;並且隨著選購運動鞋的經驗增加,從產品價格和品牌標誌圖案都能順利分辨此二品牌。

此外,Adidas更在不同管道投入一定程度的品牌行銷溝通,如:贊助世界盃足球賽、形象廣告推廣、產品技術發表/體驗、路跑活動贊助等,因此相較於Jump具有更多產品特性以外的印象。這些彼此具有關聯的印象(如:運動科技創新、提升運動表現、運動明星代言、自我挑戰等),也讓Adidas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更加清晰,且豐富的品牌印象也使Adidas相較於Jump在不同的情境中,更容易被消費者憶起。

呼應到打造品牌的第一步,企業必須先釐清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樣貌(若是新創品牌,則需要先描述出未來理想的樣貌)。這個樣貌包含消費者腦海中所認知到哪些品牌印象資訊節點,以及這些印象之間的關聯,所構成的記憶網絡

而打造品牌(Branding)便是透過產品及各種行銷溝通方式,新增/刪除、強化/弱化這些印象節點,或改變節點間的關聯性,達到企業理想中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樣貌。

資料來源:

  1. Jump與Adidas的商標戰已經纏訟36年,目前仍在訴訟中。
    新聞來源:劉修銘(民109年11月20日),纏訟愛迪達近40年,「將門」三斜槓商標之爭再掀波瀾,鏡周刊,民112年8月7日,取自: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01120soc009/
  2. Keller, K.L., & Swanminathan, V. (2020), 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 Building, Measuring, and Managing Brand Equity (5th Ed.), Pearson, p.67-p.140.
  3. 黃文博(2023),品牌大學問:打造創品牌、養品牌、管品牌的實戰力,贏得超額品牌紅利,台灣:天下文化,p.24-p.35。

--

--

林敬棋 Chess Lin

品牌研究及市場調查的工作者|享受生活中的消費體驗和人際互動,透過社會科學方法,親身探索這些有趣事物背後的錯綜關係|努力學習並希望能與更多人進行知識交流,分享這些令人驚喜的收穫|有任何問題交流的需求或市場研究的合作,歡迎隨時來信:jingchi.lin0629@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