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迷霧中抽絲剝繭的新創產品開發之路(上)

Miki Fan
Aug 10, 2021

--

我是Miki,一個互動設計師,擅長處理軟體和硬體整合的人機介面,物聯網產品是主要涉獵範圍,目前邁入第九年的設計生涯,正在B2B汪洋大海裡仰泳...

前言

這篇文章描述了我在互動設計產品開發的階段性經驗談,分為上/下集,上集主要談談我過去經歷過的開發故事,從中回想當時出狀況時,團隊應該思考的關鍵問題,下集則是集中討論我如何用設計做出應對,若你剛好也在同樣迷霧中,可以直接跳轉下集️👉在迷霧中抽絲剝繭的新創產品開發之路(下)

我們先來談談一個普通的產品開發,無論身在IN-HOUSE/AGENCY/START-UP都能適用的基礎步驟會像是這樣子的。

  • 確認需求(趨勢/擁有的技術/業務端的回饋)
  • 由PM定義規格/SKU及規劃時程
  • 各團隊建立原型Prototype
  • 交付設計給客人獲取反饋
  • 來回反覆測試及釋出設計
  • 量產評估(QA測試/產線評估/安規通過)
https://cdn-images-1.medium.com/max/1040/0*Fo9_HeNGtkxrlQtN.png

設計初期需求來源 / Source from MikiFan

然而,現實總是不按牌理出牌

從前期的產品概念及規格制訂,到後期的實作細節,專案實際進行時會遇到許許多多的狀況,在這些令人沮喪的狀況,如何用設計產生影響力,在上集我提供了該問的關鍵問題,下集則提供了一些我嘗試方法,在實際的案例中發現確實可以幫助團隊進行決策。

狀況一:團隊裡沒有人是專家,人人把UX當靈媒

⏰發生時機:前期|🔥危險程度:★★★☆☆

當面對一個新開發的領域,業務極可能還在推敲潛在客戶,所以開出的規格相對模糊,通常又快又急的要求試做一個樣本。

這時若有人提出「要不要這個功能?」,這時PM卻一問三不知的轉頭問UX,再換UX一臉無辜,請問你的產品定義是什麼?用戶是誰?情境是什麼?會議室沉默...

⚡️關鍵問題:開案初期專案是否有建立一份具有脈絡、架構和目標的規格文件,用來限縮問題範圍?

⚡️設計輔助:若短期內無法建立文件,是否有對標的競品,設計師可以就競品反推假想的產品定義及基本用戶腳色,但仍然要請PM建立一份規格文件。

狀況二:有一份規格書,但是一直沒有往下展開定義細節

⏰發生時機:前期|🔥危險程度:★★★★☆

輪到開案初期,業務與客人談妥合作後,列了一份規格,乍看之下沒問題,但仔細看發現其中穿插了具體功能、硬體規格、操作行為,像不同款的拼圖被丟在同個盒子裡。

輪到開案初期,業務與客人談妥合作後,列了一份規格,乍看之下沒問題,但仔細看發現其中穿插了具體功能、硬體規格、操作行為,像不同款的拼圖被丟在同個盒子裡。

內容重複的資訊雖能隱約想像最終產品雛形,卻沒有主要脈絡,也看不出客人買單的賣點**。**

這時業務與PM不斷互踢皮球,PM追問業務具體而言要用哪個零件?而業務反問RD你們手上的樣品拆開有什麼心得?有沒有建議的型號?

在時程壓力下規格書直接下放到RD,RD滿頭問號的問定位是什麼?要跟什麼比較?那其他產品有的功能我們要不要有?形成一個羅生門 …。

⚡️關鍵問題:為了避免團隊實作時回頭大海撈針,PM是否有明確劃分每個版本及預期內容規劃?

⚡️設計輔助:從源頭找尋答案,詢問業務或客戶實際描述主要需求是什麼,將情境具體化,並檢視現有功能是否能被滿足這些情境,協助團隊判斷細節的精細度。

狀況三:時程表週週有,但進度一直滑掉

⏰發生時機:中後期|🔥危險程度:★★★★☆

在時程表中最關鍵的是整合的時間點,當各部門針對功能各自評估開發時間後,PM還必須協調列出整合及驗收的關鍵時程。

以軟硬整合設計來說就是根據硬體的EVT/DVT時程而進行整合及驗收,若遇上沒有經驗的PM,軟體的交付時程很容易就變成是依附在硬體交付的時程順便制定。

我遇過很慘的狀況是PM沒有定義軟件規格,也沒有列出實作須達成的目標,當軟件實際開發時如同解壓縮般,在不合理的時程中面對一堆未知,追問時又直接銜接到業務窗口,等待客人回覆的時間又擠壓到開發時程。

客戶發現時程延後,他在你背後,他很火大..

⚡️關鍵問題:實作時程是否有包含評估、整合及驗收時程?若時程很趕有哪些功能的優先順序較高?當出現問題時是否有指定負責人協助釐清?

⚡️設計輔助:在評估設計時程時,要將與客戶溝通往返+後續修正的工作量也算在內,通常交付給客戶後,要求客戶反饋的時間會比較寬鬆,常常收到反饋時,手上也同時有正在進行的工作,因此一定要將這些狀況考慮在內。

狀況四:包山包海的規格,企圖滿足所有需求的模組化產品,卻遲遲無法量產

⏰發生時機:中後期|🔥危險程度:★★★★★

剛開始的產品規格很簡單,具備ABC三種功能就好,但不知何時,開始出現模組化這個看似夢幻的解法,如同Google曾經推出的模組化手機,號稱喜歡什麼功能就組什麼,而實際運用下來則是慘不忍睹。

業務企圖滿足所有客戶而要求在同塊PCBA(電路板)上保留所有功能,以聯網模組而言就好像必須同時具備Wifi模組、藍芽模組、Zigbee…,客戶要哪個就換哪個模組,實際上對應軟體卻無法這麼靈活運用。

而APP也保留了各家競品的功能,只要有些微不同就留下來,在PM沒有阻擋的狀況下,導致第一次交付的原型已經龐大到幾乎與最終產品無誤,第一次小批量量產的里程碑感覺遙遙無期。

⚡️關鍵問題:PM與業務的溝通是否出現問題?在不影響原有進度的狀況下,需要額外增加多少時間?新增的需求是否具備強烈原因需要調整目標(例如:客戶改變策略)或者另外開案?

⚡️設計輔助:適時提出停損點是必要的,釐清需求是否確實存在,現有功能是否能滿足,說不定就能減少一次全盤推翻的災難。

https://cdn-images-1.medium.com/max/1040/0*99NxPhxPg-bgOY8Q.gif

誰能來救救我

長期忽略開發問題所帶來的影響是全面的

實際上的影響可分成三個部分

開發人力成本龐大

沒有限縮範圍的專案開發會導致專案又臭又長,就像是硬件只喊一個攝像頭,看起來輕鬆合理,但對應到嵌入式軟體和應用開發就是一整套必須完善的邏輯

僅僅只是希望「在夜間有人走過時拍照」,就得重新定義情境,例如:夜間需要加上補光,需支援紅外線攝影,走過時是動態拍攝還是有偵測到人形就拍照?需錄影多久時間?何時上傳?

設計端需從頭追問業務,有時甚至沒有答案,每個人看起來都很忙,但卻都不是在忙自己擅長的事情。

物料成本龐大

產品尚未闖出名堂時,第一個比拚的就是價錢,當客戶已經有長期合作的夥伴,建立信任及優惠的價格,若你價格比他的夥伴還要高,就難以拿到合作的第一張門票。

但如果企圖用同個商品滿足所有潛在客戶,會發現沒有一個主要的架構(或一塊專門的板子)支援所有功能,所以要不斷預留版面或外接子版。

暫時保留的功能不一定有時間實作,卻是扎實的錢被卡在上面,導致成本壓不下來,然後老闆跟客戶都很生氣(逃~。

產品外觀複雜

產品外觀與人因息息關,在外觀可能同屬一個區域,但料件的體積固定,因此外觀多少都會造成干涉。

例如:製作一個帶屏幕的貓眼攝像鏡頭時,鏡頭與顯示屏幕就必須在眼高所及的位置,但不能同時卡一起,導致產品不斷加長外觀,或者因為共版而把多種複合功能放在同一顆按鍵上,圖標就越來越複雜,操作也不再直觀。

是時候展現真正的技術了!

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世界要毀滅了? 😆 那麼就繼續看下集,我整理出的心法,如何在兵荒馬亂中理出一條脈絡。

在迷霧中抽絲剝繭的新創產品開發之路(下)當產品開發停滯不前,設計師該如何協助產品落地?

如果覺得喜歡內容請給我 1–5 個 claps;覺得實用的話請給我 6–10 個 claps,謝謝~~

--

--

Miki Fan

An Interaction designer. Sharing something learned from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