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迷霧中抽絲剝繭的新創產品開發之路(下)

Miki Fan
Aug 10, 2021

--

我是Miki,一個互動設計師,擅長處理軟體和硬體整合的人機介面,物聯網產品是主要涉獵範圍,目前邁入第九年的設計生涯,正在B2B汪洋大海裡仰泳...

前言

這篇文章描述了我在互動設計產品開發的階段性經驗談,分為上/下集,上集主要談談我過去經歷過的開發故事,從中回想是有一些線索可見微知著的,下集則是集中討論我如何用設計做出應對,若你想看看有哪些線索可見微知著的,可以前往上集 👉在迷霧中抽絲剝繭的新創產品開發之路(上)

身為設計師,當發現有些出事前的線索不斷出現時(想看看出了什麼事可以前往👉上集),雖然混亂但也必須趕緊採取行動。

開發前中期我把重點放在跨領域整合,將各方的資訊蒐集,讓整個團隊的知識在同個水平上,對於後續進行設計也會有很好的data base,可以適時地提出意見。

我作了以下嘗試

1. 利用UX Tool嘗試聚焦

在當初參與案子時,因為一直卡在踢皮球狀態,我曾經召集了PM/Sales/RD leader進行快速的Journey map將大家心中的情境具體化,並將我理解的Personas以「確認」而非「建立」的方式,讓工程背景的各位能輕鬆提出意見。

執行工作坊時,也請他們實際擔任腳色,例如有一次我請同仁擔任小偷的腳色,他提出會在作案前三天就不斷觀察建築的進出人口,如何入侵等等的作戰計畫,讓我們將討論的情境往前發展,而且會讓參與者更加投入!

如同「Google創投認證!SPRINT衝刺計畫」一書提到的衝刺方法「請教專家」你可以把自己當作情蒐的腳色,建立在大家的知識基礎上。

但要注意,將同事當作第一線的UX情蒐雖然是常用的方法,但日後仍需與客戶實際需求做比較,才能把專案從預期落地成實踐。

當時與主要決策人員所定義的情境圖 / Source from MikiFan

2. 了解市場商業邏輯和公司定位劃分

我比較了競品(包含硬件及軟體APP)的基礎功能還有硬件整體上下游的商業邏輯,確認我們公司可提供的服務和可能的定位,再來比對業務提供的線索。重點在於抓出共通語言來建立基礎,用行業趨勢來做創新。

例如我目前正在開發給中國地區的智能鎖功能,每家廠商都提出自己具備「指紋、卡片、密碼、遠程開鎖、臨時密碼」的功能,而原因在於應用分為三類:家用、商辦或套房出租等等,因應不同情境而產生的需求,是行業在制定基本功能的共同語言。

而目前趨勢仍著重於反貓眼(門上看出去的孔洞),以及遠端開鎖的安全疑慮仍沒有一定規範標準,所以這是行業著手進行開發的趨勢。

與業務或行銷夥伴不同的是,除了看數據,設計師應該有更多的質性的探討,時時思考為何有這樣的趨勢,其背後的原因是文化?居住環境?人口組成?將蒐集到的資訊用來佐證並打造情境,才能很明確的去描述用戶是如何使用產品的。

競品分析樹狀圖 / Source from MikiFan

3. 自行調研,把握機會與客人直接對談

在沒有被指派的狀況下,我擬定了訪談的問卷,與主管商量我需要一些時間了解基本情境,我設定了可能符合目標的TA,透過業務的管道找到符合的受訪者進行訪談,並把結果公告在內部白板,進一步在會議上以此背書來舉證。關於過程中使用的模板我推薦 https://servicedesigntools.org/ 網站有許多好用又美觀的工具。

當時使用Paper來記錄訪談計畫 / Source from MikiFan

其次是把握每次與客戶對談的機會,把自己當作合夥人,進行建議和提案,關鍵在於掌握以下三點。

  • 為何找我們合作?
  • 期待我們解決的問題(可以思考其中是否有設計能處理的部分)
  • 當他所面對自己的客戶時實際接收的反饋

這樣來往的過程不僅建立一個對談的窗口,也能從客戶實際分享的案例獲得寶貴的經驗,許多過往模糊的問題立即有了解答。

將訪談結果整理出具有重點的人物誌 / Source from MikiFan

4. 理解團隊內上下游溝通的關鍵字

若與工程師溝通順暢是基本題,那用設計工具進行跨功能整合就是進階題。身為處於軟硬整合的設計師,需和EE(電子硬件)/Embedded(嵌入式整合)/SW(軟體)工程師溝通,也常常面臨彼此不清楚對方實作需求而掉棒的狀況。

以實例來說,一個智能音箱在配網綁定的過程中,APP和硬體何時做溝通?綁定成功何時上報?而綁定失敗雙方如何判定?若一方無聯網如何回應用戶操作?這中間常常會發生各自實作,後續才發現無法銜接的狀況,設計師夾在中間常常要拍拍臉告訴自己以用戶操作為主,卻同時兼顧實作的限制。

因此,設計過程我事先確認了各自會產生的文件,以及彼此溝通必備的文件,就好像打遊戲一樣拿到各個關鍵寶物,才能夠贏得勝利。

在嘗試了幾次後,我會列出這樣一張圖表包含了硬體+APP+用戶操作行為的時間軸,讓不同團隊能在同個基礎上,知道開始與結束的接觸點,並以此為基礎開始往下發展。

硬體+APP+用戶操作行為的時間軸 / Source from MikiFan

心得

當一開案時,所有人集合在同一個起跑線,朝著共同目標衝刺,是最理想的狀態。但現實情況總是慘的讓人措手不及...

偷偷告訴你們,我遇過最恐怖的一次經驗是,案子撐了兩年,由於PM不了解軟體實作內容,最後是Software Leader自己寫了份功能需求規格(FRS),而這份FRS變成PM拿來丟給客人或其他單位的規格書,在功能不明確的狀況下,PM一直不斷問軟體某一個功能作好了沒?但實質情境到底是什麼他也不清楚,整個團隊猶如一盤散沙,彷彿誰負責誰倒楣...嗚嗚嗚

人非萬能,理想的人員配置不求PM一肩扛下所有規格,但能好好傳達需求並合理劃分每個產品線及對應SKU(stock keeping unit),而業務人員能清楚傳達客戶主要需求/我方主打服務/產品主要亮點,才能讓研發團隊如期交貨,我列了以設計師角度理想的人員配置如下。

理想的人員配置及分工 / Source from MikiFan

而對設計而言,藉由身處於公司的機會了解相關的產業脈動及用戶研究資料,當作增進自己的知識庫存,也是讓自己在漫漫長路上能夠維持修練的心念,畢竟唯有身在戰場,才知道仗怎麼打,靈活變通各種設計工具是身為設計師必須持續學習,也最寶貴的職場經驗。

以上,特別感謝我的先輩夏天小姐幫我想了這兩篇文章的曠世鉅作標題,如果覺得喜歡內容請給我 1–5 個 claps;覺得實用的話請給我 6–10 個 claps,如果還沒看過我遇到哪些線索可預判是否要出代誌的,可以前往上集 ️ 👉 在迷霧中抽絲剝繭的新創產品開發之路(上)

打完收工~~~

--

--

Miki Fan

An Interaction designer. Sharing something learned from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