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的債務破產危機

Pei-Hsun Kao
21 min readMay 28, 2020

--

你需要能熬過危機的資產配置

未來幾年最重要的大哉問:

後疫情時代,世界會走向通貨膨脹?還是通貨緊縮?

只要能回答這個問題,就可以確保未來幾年投資成功。好消息是,就算不知道答案,你也可以同時為兩者做好準備,尤其是最壞情況。

我們正處於一個非常奇特的經濟環境。在新冠疫情(Covid-19)席捲全世 界後,突如其來的危機感,讓我們被迫面對最根本的問題,比起單一投資的成 功,我們的整體投資組合真的能夠熬過危機嗎?

災難彷彿是不可預測的,病毒儼然是突然降臨的黑天鵝事件。疫情從中國 擴散到全世界,演變成全球封鎖、產業斷鏈、美股熔斷、失業率爆表……

對個人來說,沒有心存僥倖的本錢

傳染病和金融危機並非無法預測,是短視近利的必然後果。全球化使公共衛生變得脆弱,傳染病遲早會發生,在電影、小說裡也上演過無數次。而全球 過度舉債也不是什麼祕密,股市、債市、房地產都處於巨大的泡沫,隨時可能崩盤。

主事者將災難歸因於「黑天鵝」,是強調自己無能為力。這變成一種藉口,用來掩飾疫情和破產的真正原因:心存僥倖。疫情失控理當歸咎於政治人 物的輕忽與公衛專家的失職。全球最大的航空公司會破產,是因為過去十年用 所有現金回購股票。

心存僥倖是有代價的。如果你長時間賺取微小利益(例如:政府方便行事、企業拉抬股價),同時一點一滴地累積風險(例如:花掉緊急預算、不儲 蓄);最後就會遇上突發狀況而爆炸(例如:破產)。

不用負責,就可以享受心存僥倖的好處,把後果歸咎於黑天鵝。於是政治 人物將損失轉嫁給納稅人,企業透過紓困也將損失轉嫁給納稅人。只要大眾相 信危機是黑天鵝,這些人就沒有責任。

對個人來說,我們沒有心存僥倖的本錢,缺乏準備就要付出代價。

在這次疫情裡,有人失去工作、失去財產、甚至失去生命。沒錯,這會帶來難以預測的經濟衰退,但對即將發生的危機,你並不是無能為力。別把所有危機當成黑天鵝。

問自己一個問題:

你的投資組合準備好面對不同層級的危機嗎?

我們可以把金融危機分成幾個層次:

  1. 流動性危機(Liquidity Crisis):市場因為恐懼造成的短期崩盤,但不致破產,常見於十年一次的衰退。
  2. 債務破產危機(Solvency Crisis):通貨緊縮,發生債務違約造成的連鎖效應,市場長達數年下跌,可能發生在百年一次的債務週期。
  3. 貨幣危機(Currency Crisis):惡性通貨膨脹,人們對貨幣失去信心,尋找其他替代方案,最終貨幣失去價值,發生的時間難以預估。

流動性危機與債務破產危機可能來得猝不及防,在短時間內摧毀你的財 富,你需要降低自己曝露在股市的風險,讓你的資產配置變得更具防禦性,能夠熬過危機。

而貨幣危機則更加無法預測,隱而不顯。你需要的不是減少某些資產,而 是增加一些能夠保值、甚至在法定貨幣貶值後持續增值的資產。我們在下一節 再來處理這個問題。

對股票市場的盲目樂觀

最典型的流動性危機,是2008年金融海嘯。在該年年末,短短兩個月內全球股市指數下跌了超過百分之三十,而黃金竟也下跌超過百分之二十。在流動性危機發生時,人們會因為恐慌賣出各種資產,只為了換取美元(也就是 所謂的流動性)。我們在2020年年初也見到同樣情形,從二月的高點到三月二十三日的低點,S&P500 指數共崩跌了百分之三十五,觸發破紀錄的熔斷次數。人們因為恐慌而賣出所有資產,股市、債券、黃金、比特幣一併下跌。

流動性危機以及之後數年的衰退並不可怕。雖然股票市場在2008年帶來巨大損失,但2013年,全球股市指數就漲回並超越了2007年的高點。對投資人來說,股票市場永遠會持續上漲。有紀律地逢低加碼(Buy the dip)是王道,在我們的經驗裡,無庸置疑,「逢低買入股票」是過去四十年來最好的投資策略。即使發生2008年次貸風暴,只要有紀律地買入,留在 市場中,多年後都會獲利,股票市場會獎勵有耐性的人。

我們都對股市抱持一種盲目樂觀的態度。

我們自認對十年一遇的金融危機瞭若指掌,卻從未想過要怎麼面對百年一遇的危機。投資人只要一下跌就買入、指數型基金只看市值買入、退休基金冒 更高風險尋找殖利率……這些都造就了有史以來最大的股市泡沫。即使經濟蕭條,只要每個人持續買入,股市就會繼續上漲。這種無腦買入的策略太美好, 市場逐漸變得扭曲。

我們很難想像股市不再上漲。但如果我們身處在歷史上的其他時期,股市還會一樣賺錢嗎?

金融歷史學家克里斯.科爾(Chris Cole)在他的 The Allegory of the Hawk and the Serpent 這篇投資報告中有一段精彩的研究。

在歷史的不同時期,股票的表現完全不同
如果你從1928年實行「逢低買入」的策略,九十年後的今天不只沒賺錢,會幾乎破產。

在近一百年的歷史裡,可約略分成五個二十年的時期,股市並非每個時期 都表現得很好。過去四十年剛好是股票最好的時期。但如果你再往前看幾十 年,就會發現不同光景。1930年代那二十年股市是持續下跌的。換句話 說,如果你從1928年開始實行「逢低買入」的策略,九十年後的今天不只沒賺錢,還會幾乎破產。

決定一個人在股票市場賺錢的,不是他多會選股,而是生在歷史的哪一個位置。

大多數人的投資組合,股市相關資產高達73%。

我們很幸運地經歷了股市最好的四十年。因此大部分人的投資組合,以股票為主的資產占70%。這樣的投資組合禁得起長達二十年的金融衰退嗎?

百年一遇的金融衰退:通貨緊縮

衰退的類型分成有兩種:1930年代的通貨緊縮和1970年代的通貨膨脹。相較起來,通貨緊縮的衰退更為殘酷,你會看到企業破產,幾乎沒有盡頭的資產下跌。

這是最令人擔心的,我們走向通貨緊縮的可能性越來越高。1929年的華爾街股災發生時,道瓊指數並沒有直接崩跌到底,而是在暴跌百分之三十五後開始上漲,整整上漲了六個月,漲回百分之五十。在那六個月裡,人們燃起 了希望,但事實證明只是盲目的樂觀。

之後的兩年,指數「又」跌了百分之八十,然後是長達二十年的衰退,一 整個世代的財富被摧毀。

『任何人在1929年中買入股票,而且一直持有的話,那麼他就要白白待大部份的人生消逝,才可賺回自己所虧蝕的。』 — — 理查·M·薩斯曼

我們會不會正處於1929年的那六個月呢?

在2021年往回看,股市在崩盤後連續上漲了十五個月。有賴聯準會無上限地注入數兆美元資金,股票市場似乎避開了最凶險的情景。然而,我們可能並未逃過背後鋪天蓋地的危機。

疫情切斷了實體商業活動,對許多產業帶來的傷害是無法彌補的。隨著病毒不斷變種,我們回歸正常生活的期待恐怕是不切實際的。實體經濟受到的傷 害比想像中更漫長、反覆,與持續上漲的股票市場形成鮮明的對比。實體經濟與股市的偏離越拉越大,企業持續虧損、民眾無法維持收入,唯有股票為主的資產屢創新高。

這也反應在巴菲特指標(Buffett Indicator)上。巴菲特指標是以股市價值除以 GDP計算得出,在2021年六月,這個指標已超過200%,顯示 股市已處於前所未有的高估,隨時可能崩盤(巴菲特指標120%就已經代表股價過高)。這種規模的崩盤,可能引領我們走向1930年代的通貨緊縮。

如果股市遇上百分之八十的下跌,長達二十年的衰退,你可以承受嗎?

這就是最嚴重的問題,大多數以股票為主的投資組合,根本無法承受股市長期下跌。

你承受不起的債務破產危機

要了解債務破產危機(Solvency Crisis),我們要先了解通貨緊縮所代表 的意義。

簡單說,通貨緊縮就是物價下跌,貨幣變得有價值。通常發生在人們恐懼、不願花錢的時期。你可能會問,貨幣變得有價值不是很好嗎?儲蓄變得有價值當然好,但問題是,負債也變得有價值。當一個人的負債多於儲蓄時,通 貨緊縮就會讓他還不起債而破產。

因此,真正的危機是「債務緊縮」,過多債務加上通貨緊縮,會引發大規模破產,這是每個央行的惡夢。

關於債務緊縮的問題,最好的教材是Ray Dalio的How The Economic Machine Works。影片中可以看到,大約每過八年,我們會遇上一次短期債務週期,每過一百年,會遇上一次長期債務週期。

我們很可能處於長期債務週期的下跌邊緣

債務週期就是經濟週期,因為我們的消費力除了貨幣,還有借來的錢,也就是債務。債務增加,消費力就增加,經濟就加速成長。反過來債務縮減,消費力減少,經濟就衰退。

短期債務週期是中央銀行可以控制的。中央銀行透過降低利率,鼓勵增加債務,刺激經濟上升。另一方面只要升高利率就可以減少債務,抑制過熱的經濟。

但把時間拉長,就會形成長期債務週期,這是中央銀行難以控制的。人性會使負債越來越多,直到有一天負擔過重,中央銀行已經把利率降到零,但人的債務已經重到再也還不起。只要有人債務違約,就會引發連環破產與泡沫破滅,虛假的成長一夕之間消失。

通貨緊縮會戳破這個泡泡,並且引發連鎖效應。

貨幣變得值錢使還債困難,而破產引發的資產下跌使貨幣更值錢。Ray Dalio說:「一個人的消費,是另一個人的收入。」一個人還不起債而破產,消費力消失,也會引發另一個人還不起債而破產。

這就是為什麼聯準會要用盡一切手段避免通縮,導向通膨,因為後果不堪設想。於是我們看到聯準會印鈔購買市場上的債券、垃圾債、甚至股票。只要這些資產的價格都不下跌,就可以維持「大家都很有錢的」假象,沒有人會破產。

發生通貨緊縮的機率有多大呢?

全球宏觀投資人Raoul Pal認為,未來有60%~70%的機率發生通貨緊縮。他在Unfolding這篇報告中指出,聯準會所做的只能拯救流動性問題,拯救不了收入問題。因為病毒摧毀的是經濟基本面,企業收入歸零,消費者行為改變,聯準會解決不了企業還不起債的現實。

要觀察債務破產危機的發生,重要指標是實質利率(Real Yield)。

實質利率 = 公債利率 − CPI通膨率

你可以想像公債利率是聯準會的手段,用降低利率舒緩還債壓力。而CPI通膨率是經濟實質面,平時經濟好時是正2%,但經濟不好時可能變成負的,也就是通貨緊縮。

聯準會已將公債利率降到接近零,但實質利率才是真正的償債壓力。如果CPI通膨率是負的,實質利率就會飆高。假設公債利率等於0,但CPI通膨率是-3%(在百業蕭條的此時很有可能),實質利率就是0-(-3)=3%。這麼高的實質利率就足以引發債務違約。

CPI年增率
十年公債實質利率

從已知的數據來看,CPI通膨率正走向負值,聯準會很難阻止實質利率飆高。

如果發生債務破產危機,股票市場會如何?

Raoul Pal認為,道瓊指數可能下跌至6000點,從二月近30000點計算,這相似於大蕭條時期下跌80%的規模。

就算你猜到股市會下跌,也不該放空股市,要猜中時機點是不可能的,股市有可能無視經濟再上漲個10%。重點是,現在股票市場的風險前所未有的高,報酬完全不划算。

要降低鉅額虧損的可能性,就要放棄未來短期的股市報酬。也就是減少股票比重。

減少股票占比,打造更平衡的資產配置

要為股市長時間下跌做好準備,我們就需要一個更平衡、更永續的資產 配置。

首先就是減少股票占比。對大多數的人來說,股市相關資產高達百分之七 十三實在是太高了。我無法告訴你什麼數字才是正確的,因為每個人的狀態都不相同。

我們可以參考克里斯.科爾提出的 Dragon Portfolio。Dragon Portfolio 是 一個能夠在一百年歷史裡持續保護財富的資產配置。這個配置是平均投資在五個非相關的資產類別,分別是「股市相關資產」(Equity Linked Assets)、 「固定收益」(Fixed Income Assets)、「法幣替代品」(Fiat Alternative)、「做多波動率」(Long Volatility)、「原物料趨勢」(Commodity Trend)。 在歷史的不同位置,有些資產類別表現較差,有些表現較好。這樣的資產配置可以保護你不受到單一類別的傷害,在一百年的時間裡保護並增長你的財富。

問題是,對散戶投資人來說,「做多波動率」和「原物料趨勢」並不容易 投資,尤其是「做多波動率」完全沒有商品可以買,必須由專業機構主動 管理。

對散戶最有幫助的,有三個重點:

一、減少「股市相關資產」,即股票,這類型資產在1930年代的通貨緊縮表現非常差。

二、增加「固定收益資產」,即債券或現金存款,這類型資產有助於度過1930年代的危機。

三、增加「法幣替代品」,即黃金和比特幣,這類型資產在「固定收益」受到通膨貶值的時候表現較好。

首先是減少股票。

Dragon Portfolio 的股票比重是百分之二十四。這個比重是對未來完全不 猜測,在百年歷史的數據中表現非常好,屬於很平衡的配置。對大多數散戶來說,要將超過百分之七十的股票降到百分之二十四非常困難。

我認為股票占40%,固定收益占40%是較為容易的配置。也比起傳統的股債配置ˊ60:40更具防禦性。至於最後的20%,則是法幣替 代品,我們將在下一節討論這部分。

接下來,是「固定收益資產」,也是最重要的現金。現金為王,但哪個現金才是王?

無論發生什麼,美元都是最後一個倒下的貨幣

現金可以幫助你度過危機,並抓住新的投資機會。你必須持有現金,可以保本,還可收取利息。

這就是所謂的固定收益資產,包含債券和現金存款。根據前面所述,降低股票比例後,此類資產可以高達百分之四十。但在各國貨幣中,哪一種貨幣最好呢?

作為一個台灣投資人,我們當然是以新台幣為主,但如果以全球的角度來 看,美元會是表現最好的。

如果真的發生通貨緊縮,我們可以預見聯準會將有更大的動作,發行更多 貨幣。我們可能看到一個奇怪的現象:同時發生貨幣膨脹(Monetary Inflation) 又價格緊縮(Price Deflation),也就是貨幣的價值雖然減損,但商品價格下 降更快。美元會比其他國家的貨幣更值錢。

從投資人的角度看,就是黃金和美元都漲。

儘管聯準會以數兆美元的規模印鈔,然而其他央行印得更多,歐洲央行和 日本央行分別祭出了相似的貨幣政策。但要知道,美元在全世界的需求遠大於 其他貨幣。就算歐元和美元增加同樣數量,歐元價值的減損也會遠大於美元。 印1歐元的效果就好像印4美元。

在債務緊縮的時候,全世界都會搶美元,因為全世界的債務有百分之七十是以美元計價。換句話說,各國必須搶購美元才能償還債務,這會讓美元變得 更貴,讓信用不夠好的企業破產。這也是聯準會無法拯救世界的另一個理由: 這些債務並不在美國。這被稱為「歐洲美元」(Eurodollar)問題,泛指美國 以外的銀行所持有的美元。

這篇Zerohedge.com的文章深入探討了「歐洲美元」問題。例如:『⋯⋯亞洲的一家高爾夫球場向銀行申請美元貸款;墨西哥開發商用美元買下一家飯店;歐洲的退休基金用美元資產借歐元;非洲一家玩具商支付美元向中國進貨。』這些都是美國以外的美元債務。需要還債時,就要想辦法取得美元。

問題在於,雖然全世界都用美元,但債務危機發生時,只有美國聯準會可以印美元,其他國家只能搶兑美元。

當搶兑美元的情境發生,那些債務最多,外匯儲備最少的國家會受傷最重。

歐洲、日本這些國家的處境相當不利。儘管聯準會提供了美元兌換窗口(swap lines),但這只能幫助到銀行,拯救不了企業。我們恐怕看到歐元和日圓對美元大幅貶值。

台灣幸運的是,我們美元債務沒那麼多,外匯存底也高,可以說台幣相對沒那麼危險。

而中國就很難說,雖然美元外匯存底高,但美元債務也是全球最多。在中美政治角力的現況下,中國很難取得需要的美元,人民幣可能很危險。

在這樣的環境下,不管你在哪個國家,美元都會變得更貴而不是更便宜。

美元享有全球標準貨幣的地位,是國際交易與債務的計價單位,因此成為最好的避風港。我們會看到美元匯率飆漲,碾壓其他國家法幣。直到美元變得太貴,各國尋找其他替代方案,美元最後失去標準貨幣的地位。

用前高盛主管、Real Vision 創辦人Raoul Pal的說法就是:「美元會吃掉其他貨幣,最後吃掉自己。」基金管理人Brent Johnson提出的美元奶昔理論(The Dollar Milkshake Theory)也是在描述同樣的現象。這就是為什麼你需要換一些美元。

那麼,應該持有多少美元呢?

以台灣投資人來說,保留一定比例的台幣作為日常使用是必須的,但我也會建議,在生活無虞的情況下,美元可以成為主要的持有貨幣。

未來世代的資產配置

我們談了透過減少股票、增加美元來防禦流動性危機和債務破產危機。接下來,我們看看怎麼預防貨幣危機。

對大多數投資人來說,在你的資產配置中加入「法幣替代品」是非常有效 益的,能在通貨膨脹時發揮作用,大幅改善你的資產配置。所謂的「法幣替代 品」就是黃金和比特幣。

然而,美元並不是永久的避險資產,無限印鈔最終會減損美元價值,帶來貨幣危機。

舊時代的「逃難資產」

貨幣危機(Currency Crisis)就是惡性通膨。

惡性通膨很難想像,因為通膨幾乎沒什麼感覺。我們知道委內瑞拉的惡性通膨有多糟,但大部分國家都感受不到,只看到最輕微和最嚴重的樣子,很少看到中間過程。

貴金屬投資人Mike Maloney有一段精彩的影片,其中解釋了惡性通膨之所以神不知鬼不覺,是因為人們恐慌時會先囤積貨幣,直到最後將貨幣釋放出來,才引爆惡性通膨。

美元會走向同樣命運嗎?歷史上每個法定貨幣都會,只是不知何時發生。

只要遇上債務危機,政府就必須使貨幣通膨,印鈔去補債務的洞,因為大規模破產是會引起動盪的。聯準會瘋狂印鈔,透過直升機撒錢的方式給每個人1200元,甚至有人提議要重現古代的「債務禧年」(Debt jubilee)把債務免除。

這些手段都是寧可讓錢沒價值,也不要有人破產。這其實很好理解,給每個人無限的錢就不會有人破產,但錢也就不值錢了⋯⋯

要怎麼逃離這個不歸路呢?

黃金是很好的答案。千年以來,黃金都是幫助人們逃離通膨的最佳方案。

在過去一百年的歷史,1930年代、1970年代、2000到2012年,不管是通貨緊縮或是通貨膨脹,黃金都發揮了很好的保護作用。

這是目前最容易的賭注,如果發生通貨緊縮(聯準會也會加速印鈔),黃金相對美元會漲。如果發生的是通貨膨脹,黃金則會和股市房地產一起漲。不管哪一種都能保護你。

許多人把黃金比喻成保險,但其實黃金比真實的保險更好,保險合約會條列不理賠的情境,但黃金的保值是無條件的。

然而黃金的保值有兩個層次:「紙上富貴」和「逃難價值」。如果你買的是紙上黃金,例如黃金存摺或是黃金ETF,金價上漲你可以賺錢,但在更嚴重的危機例如貨幣崩潰或戰爭時,你可能會失去屬於你的黃金。在歷史上,最需要黃金的時刻,往往也是最難取得實體黃金的時候。紙上黃金只有「紙上富貴」,但實體黃金還多了「逃難價值」。

現實一點說,就是實體黃金比紙上黃金更值錢,兩者的價格會脫勾。現在已經在發生,我們看到的金價是紙上黃金,但在實體黃金嚴重缺貨的情況下,這個價格是買不到實體黃金的。

Raoul Pal認為,黃金價格可有能在未來五年上漲3~5倍。(當然,這也代表美元可能嚴重失去價值)

黃金應該占投資組合多大比重呢?

橋水基金的Ray Dalio有一個著名的All Weather Portfolio,持有7.5%的黃金,他認為黃金是對通貨膨漲的避險。7.5%並不難達成,對一般人來說,只要將過多的股票轉換成黃金就可以。

先前所提到Chris Cole的 Dragon Portfolio,持有約20%的黃 金。Dragon Portfolio 在一百年的週期中表現得非常好。當遇上股票表現極差 的1930年代和1970年代,靠的就是這20%的黃金。

我會建議在資產配置中加入7.5%到20%的黃金,作為「法幣替代品」。若儲存許可,建議以實體黃金為主。

接下來我們要談比特幣。

這個數位貨幣在近年突然成為宏觀投資人的新選項。Raoul Pal在2020年賣掉大部分的黃金換成比特幣。長期支持黃金的Ray Dalio也在2021年一改看法,首度透露自己持有比特幣。即使是Chris Cole的Dragon Portfolio也不再將黃金視為唯一的「法幣替代品」, 承認比特幣可能扮演與黃金類似的角色。

新時代的「逃難資產」,經濟學與量化分析的共識

最後我們談談比特幣。

如果說黃金是有千年歷史的逃難資產,那比特幣就是新時代的逃難資產。

比特幣有獨特的稀缺性,使其在對抗通膨的效果上能與黃金匹敵。什麼是稀缺性呢?就是製造通膨的成本有多高。

黃金在稀缺性上向來沒有對手。以白銀為例子,在古代,白銀曾和黃金同樣具有貨幣價值,但到了今天,白銀卻幾乎只剩下工業價值。黃金之所以能打敗其他貴金屬,就是因為它製造通膨的成本非常高。新開採的黃金只佔總量的一點點,很難大幅增加,這就是黃金的優勢。

然而,比特幣卻可望在黃金的強項上擊敗它。

奧地利經濟學家Saifedean在他的比特幣標準這本書裡提到,稀缺性可以用庫存與產量的比值來計算(S2F, Stock-to-Flow Ratio)。比特幣的稀缺性已經下降到比黃金更低,比黃金更稀有,有機會挑戰黃金的地位。

這個概念被建立成一個數學模型。2019年三月,Twitter上著名的量化分析師PlanB提出一個基於S2F的模型,預測比特幣價格。這個模型簡單優雅,卻在統計上有非常準確的意義(95% R2)。用白話說,這個模型成功地將「比特幣每四年價值就躍升」寫成一個數學公式。

根據S2F模型的預測:比特幣將在2021年底前,達到100,000美元。

今年四月,PlanB又提出了另一個稱為S2FX的模型。他把黃金和白銀的數據加入模型,並把時間因素去除,同樣達到超高的統計意義(99% R2)。用白話說,這個模型是在解釋「如果比特幣像黃金一樣稀缺,市值應該多少?」

根據S2FX模型的預測:比特幣將在2024年底前,達到288,000美元。

即使用最粗略的數量級看,比特幣價格也會在幾年內上漲十倍。

很多人不明白這兩個模型的重要意義。這是史上第一次,比特幣的價值在理論和數據上取得了共識。

預測價格的模型多數牛毛,但絕大多數沒有參考價值,更重要的是沒有理論基礎。

另一方面,比特幣的理論常缺乏數據支持。其中最重要的理論是奧地利經濟學,這個歷史悠久的經濟學派相信健全貨幣(Sound Money)會在市場上勝出。Saifedean教授也是從這個角度,提出了比特幣成為標準貨幣的論點。但問題在於,奧地利經濟學相當反對數據模型,因為他們相信人類行為只有相對關係,難以計算絕對值。事實也證明,大多數模型都經不起檢驗。

S2F和S2FX模型卻是特例。

這個模型有超高的統計意義(>95% R2,根據Saifedean教授說法:這種統計意義在人類行為的數據中從未出現過。),卻又符合奧地利經濟學的理論基礎。這就是為什麼這個模型能在金融圈掀起軒然大波。

長期來看,比特幣可能因稀缺性變得極端有價值,全世界對黃金的需求水漲船高,比特幣有機會吃掉這些需求。另一方面,短期的投機熱潮也是很好的機會。從過去幾年看,每次稀缺性躍升都會引發投機泡沫,價格會在短期超漲很多倍,再跌下來。

比特幣同時具備黃金與風險投資的特性。如果說黃金是對央行的避險,那比特幣是黃金的挑戰者。投資比特幣就好比投資一家意欲取代央行的新創公司,潛力極大,波動也極大。

不管長期短期,比特幣都足以在投資組合中扮演重要角色。

要注意的是,和買實體黃金同樣,你最好能持有自己保管的比特幣。因為交易所販賣的比特幣合約只有「紙上富貴」的價值,卻沒有「逃難價值」。在重要時刻,你可能會領不出自己的比特幣。控制權很重要。

你應該持有多少比特幣呢?

你應該持有多少比特幣呢?

如先前所說,如果你從來沒有擁有過比特幣,1%是很好的開始。如果你願意持有更多,我會建議持有最多20%的比特幣。

你的目標,是讓作為「法幣替代品」的黃金和比特幣共占資產配置的20%。

賣股票,買美元,買黃金,買比特幣,形成一個簡單的架構,足以對抗流動性危機、債務破產危機和貨幣危機:

減少股票和增加美元能幫助你度過流動性危機和債務危機,維持生活,為未來投資機會做準備。 持有黃金和比特幣則是對貨幣危機的避險,同時參與短期的投機熱潮。

這個架構看似簡單,執行起來卻很困難。但唯有調整,才能反應你的世界 觀。在後疫情時代,我們正一步步揭露病毒對經濟的創傷有多大,現在,正是 需要耐心與謹慎的時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