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創業旅程後,如何痛苦、憂鬱與自我修復的心路歷程和三個啟發

Pin Lee
10 min readJul 20, 2018

--

在上個月的今天,發了一篇3000字長文在個人臉書上(已增加圖片同步到 Medium上),引起的小小迴響完全超乎自己預期。貼文中提到,原本想把「自己深陷痛苦然後漸漸釋懷的心路歷程」也分享出來,但在書寫的同時發現這麼做很可能會模糊焦點,於是後來決定,把對我而言同樣意義重大的這份心情,獨立成篇在這裡記錄下來。

看到這邊但不知道我在說什麼而滿頭問號的話,歡迎先回去看看上一篇文章 有些遺憾,但不後悔的三年創業旅程 — 真誠告白 x 冒險決定 x 下一步規劃囉!

那天發文之後,經常被問到這樣的問題:

「你⋯⋯最近還好嗎?」

「不錯啊~終於有更多時間能好好生活、身心休息、沈澱思考囉!」

「休息」兩個字聽起來或許很空泛、很沒什麼的感覺,但其實光是「健康」這一點,就是這一個月我還持續在練習的事情。這裡指的「健康」不只是運動習慣、三餐飲食、睡眠品質這幾件事,而是「身、心、靈」整體狀態的調整。

理性上,自己當然知道也理解這樣的話:「難過是必經的過程,哭是一定會的,但當你明白人生最後的目的地絕對不會是這裡,只要願意站起來、重新出發,這就只是個給你養分的過程。」或者「在這個年紀走過創業這條路,已經是獲得了同齡者或一般領薪上班族所無法獲得的經歷、能力和心智了。」

然而感性上,自己其實只會深陷在一個不知道會墜落到哪裡的黑洞。因為在腦海循環播放的是「夥伴在你什麼都沒有的時候興致高昂地加入,一直到你後來有好幾個月發不出薪水,最後在會議室和平分手」的畫面,或是「為什麼你這麼弱,沒能帶領團隊走向更遠的未來?為什麼你這麼努力撐了這麼久都沒放棄,最後卻還是輸給了現實?」的自責和不甘心

在把結果都這麼歸因於自己(take it personal)的情況下,在時不時還是會在回想時責怪自己、質疑自己、貶低自己的情況下,我知道,就算我開始每週規律運動兩次,也開始固定時間吃三餐,我的心理狀態和心靈層面,離健康還是有大一段距離的。

「有點好奇⋯⋯你現在的心情或整個內心狀態是怎麼樣?」

「嗯,做這個決定的確不容易。但真正困難的,其實是在做了決定之後,面對這個決定時,自己心裡的那一關,過不過得去。」

即便到今天,已經休息了一個月,我仍不敢說自己已經百分之百好起來了。但至少當現在的我能在這裡坦誠分享這些內心波瀾時,就差不多復原八成了。

時光倒轉到半年前,那是人生目前為止最厭世的時期。

Photo by Annie Spratt on Unsplash

曾經勒緊褲頭,兩、三個月沒從公司領僅為維生的生活費了,但還是發不出員工薪水,輾轉難眠。

曾經要用 debit card 買 100 多塊的東西卻刷不過,才發現個人戶頭剩下 74 塊。

曾經在過年期間爸媽問起有沒有發給開工紅包讓大家沾沾喜氣,只能長嘆一聲,然後收起心酸,勉強擠出一抹微笑,給小小的紅包說新年快樂。

曾經早上睡醒睜開眼後,我不相信叫醒人的是夢想這種話,因為有好一段時間,我竟連自己開的公司都不想踏進一步。

曾經中午吃飯時間到了,我會說我不餓,以避開跟團隊夥伴一起吃飯,因為我不知道要怎麼如常地面對他們。

曾經被突如其來的情緒弄得很狼狽,一個人坐在人來人往的永康街公園,讓眼淚啪嗒啪嗒滴落腳邊(更慘的是身上沒帶面紙,最後只能把吸不回去的鼻水用手抹掉)。

曾經有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在每天騎車上、下班的路上,腦海浮現了很多次很不吉利的荒謬的逃避想法,像是半路出車禍、突然生重病、被招牌砸到、意外受傷、被綁架之類⋯⋯

彷彿當這些「意外」發生在自己身上,就可以暫時不需要面對接踵而來的心靈掙扎和現實痛苦,就可以正大光明地結束這一切,暫時不必再對任何一個人逞強,不必每天在辦公室裝出「我沒事」的樣子,但心裡早已破了一個自己也不知道怎麼補的大洞⋯⋯

彷彿把這個「不得已」的結局歸因到那些「意外」,自己就不再需要承擔那麼多了,就能讓自己這三年的所有投注和還共體時艱著的夥伴不至於那麼不堪了。

那段期間我在 instagram 限時動態展現的陰暗面似乎驚嚇到不少我的朋友們,連平時不常聯繫的朋友都傳來訊息關心(真心謝謝你們 ❤️)

當時還開了 instagram 投票,因為有點訝異第一次聽到自己跟「暗黑」扯上關係

對不管是朋友、工作夥伴還是不熟的人來說,我的形象一直都是正向、積極、有熱忱、有活力的。而這樣的印象,對當時的我來說其實更是痛苦的加乘,明明連自己都極不滿意自己的狀態了,晚上失眠、食慾不振、淚腺大爆發兩三天哭一次等等,卻還是需要在眾人面前呈現如常的姿態。

除了「結束生命」之外,能想得到的負面情緒,那段時間的我幾乎都有:憂鬱、低靡、沮喪、失落、焦慮、迷惘、挫敗、無力、悲觀、掙扎、自卑、內疚、疲憊、不甘、憤恨、空虛、失魂落魄、行屍走肉、自怨自艾、等等。在那段期間,幾乎每一天的生活都是由上述情緒排列組合而成。

老實說,那幾個月的我非常厭惡自己,無限循環地質疑自己、不相信自己能沈住氣面對這一切、不相信自己能一如往常地自我復原(明白這次不是我能用自己常說的那些「電池」,像是業務的新進展、用戶的感人回饋、團隊夥伴的支撐等等,把損耗的電力充回來的)。

那時的我真的只想逃跑,但因為知道自己不能,也不可能。自己在團隊中的角色,從來沒有無可厚非,只有責無旁貸,只能盡快(或假裝)復原。於是那些無法對人說的內心攪動、不敢對人揭露的脆弱,只是不斷被積累和壓抑著,但實際上早已行屍走肉地在過生活。

讀到這裡的人,不用擔心!不需要給我拍拍,因為當我可以在此時此刻平靜地說出口,就代表我幾乎好得差不多了。但前一陣子是真的花了不少時間和心力學習面對自己的情緒,學習不為情緒的存在所苦,並且更重要的,重拾對自己的相信、再塑內心的強壯

自我療癒和修復的過程真的不容易,或許是種愛得越深、傷得越重的概念吧!就跟初戀一樣,愛得很用力、很火熱,於是在分手之後,便感覺身體被掏空,只能慢慢說服自己「放不下得都該放下了」。

畢竟這趟旅程不只是場戀愛,更是截至25歲的生命中,自己最義無反顧、最奮不顧身、堅持最久的一件事。

最後,想分享三個在自我修復過程中的啟發:

最近跟不同人聊天被問到不同的問題時,我都試著更有意識地去留意、反思自己說出口的話與背後的意義。不是在開口前思索自己要「怎麼回答/回答什麼」,而是在說出口後探究自己「為什麼那樣回答」。

我試圖透過這些互動去整理和反思對於自己的理解、三年後的重新理解。

一、關於「好起來」

印象很深刻的是,有一次跟朋友講電話時,他說了這句話,直接讓還坐在辦公室的我秒哭:

「你只是壓抑很久了。沒關係,不用急著變好。」

很多時候,的確一個「轉念」就可能讓事情不一樣,就有機會讓自己慢慢「好起來」。

不過,我想說的是:

在「好起來」之前,每個人都有自己「好起來」的節奏。不必拿別人的療傷期來衡量自己的進度,只需要瞭解當下的自己在什麼樣的狀態,好好感受情緒、誠實面對內心就好。

「好起來」的時間真的或長或短,心裡知道自己不用急,別人也無法替你急。最重要的是,即便預知過程會很難受,也要練習不下意識逃跑,或者假裝看不見。

2018 年目前為止最愛的電影中的一個段落:

Our hearts and our bodies are given to us only once.
To feel nothing so as not to feel anything — what a waste!
If there is pain, nurse it, and if there is a flame, don’t snuff it out, don’t be brutal with it.

是啊,如果為了不要感覺痛苦而不去感受任何事情,不是很浪費一生只有一次的身心靈嗎?如果有痛苦,就慢慢療傷,如果有火焰,不要讓它熄滅,也不要粗暴地對待它。

二、關於「面對失敗」

「成功是偶然,失敗才是常態。」

相信大家都聽過這句話,但發生在自己身上時,你才會明白,在親身經歷之前,你在這件事情或這個想法上是在哪個程度?

因為「明白」、「理解」、「感同身受」、「接受」從來都是分開的事情。

即使在新創圈混了三年,「明白」各種關於如何正向看待失敗的觀點和故事,但終究不敵吃了二十幾年台灣米長大,養成根深柢固對於失敗的想法,加上身為當事人時更難全然跳脫,要讓自己短時間把失敗視為一件正向的事情並不那麼容易,會有很多的質疑和迷惘,甚至失去對自我的信心。

「當這個社會只拚命教我們如何成功衝刺百米,做一個堅強的好人,卻從來沒有人教我們:膝蓋破得血肉模糊時,怎麼清洗傷口?心像玻璃碎了一地時,怎麼收拾?內心淌血時,又要拿什麼來獲得心靈深層的平靜?」

關於面對失敗,我想別無他法,就是一次又一次地訓練自己的內心強度吧。

只要永遠記得,失敗只是相對,而非絕對。失敗只是過程,而非終點。失敗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害怕失敗的心態。

三、關於「熱忱」

最近話題不斷的柯P,曾在 2013 年 TEDxTaipei 分享「生死的智慧」中分享過一段話。最近是第二次看這段影片了。第一次是在創業前看的,最近又看了一次,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最困難的不是面對各種挫折打擊,而是面對各種挫折打擊,卻不失去對人世的熱情。」

回到三年前的起心動念,FRNCi 的雛形(那時候當然還沒有名字)剛開始就是為了體現我相信的價值而生的個人 project,某種程度的因緣際會之下,它才開始往創業的原型發展,再過了一年多的時間,才正式長成了公司。

低潮的時候,大部份的人很容易把提不起勁的疲乏感和困頓掙扎時的挫敗感,誤以為是熱忱的消逝。

我曾經也這麼以為。

但在跟 20 幾個人聊天的過程中,我漸漸發現我其實仍能興致勃勃地跟別人訴說我依舊抱持熱忱的所在(甚至比三年前更清楚了!),也突然意識到大方向的答案,其實已經在我和別人的對話中一覽無遺時,我突然有種撥雲見日的感覺,很多事情也都跟著豁然開朗了。

當我明白,過去三年的「創業」對我來說,是實現我在乎的事情的「手段」,而非「唯一目的地」的時候。我突然發現,更多的可能性其實就在眼前,觸手可及,只在於我想怎麼重新出發、累積的經驗能讓我怎麼行動。

那一刻,我真的能釋懷了。

創業也許不是最後會不會成功,而是你多想持續投入一件事。

而我非常慶幸也很感激的是,我沒有失去對那一件事的熱忱。

最後,謝謝願意看到最後的你 😄

期許自己和大家,繼續當個敢於選擇、能做選擇的人。

之後我會把這一個月約聊了近 30 個人的心得和啟發,以及後續個人計畫的想法(也會有機會讓有興趣的人一起參與或交流)放在這個 medium 專欄跟大家分享囉!

請幫我按 5 次 Like,完全免費,可以讓我獲得一些獎勵!
【滑到這邊文章的最上面,就可以找到囉!】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多給我一些 Clap(拍手)吧!
或者,分享(到臉書)給你的朋友們 :)
拍 5 下:已讀,簽到,表示支持。
拍 10 下:覺得寫得還不錯,鼓勵一下。
拍 20 下:希望我未來可以持續寫下去!
拍 30 下:無限期雙手雙腳全心全力支持!

--

--

Pin Lee

喜歡曬太陽、喝咖啡、常迷路。立志成為溫柔又堅強的自己|18歲一個人單車環島後愛上獨自旅行,用沙發衝浪和搭便車認識了20+個國家|22歲前沒想過創業,但在點連成線之下創辦了FRNCi(旅行交流平台)|這輩子樂此不疲的事是「國民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