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的反面:從STS的觀點反思設計 (3) — 脫稿演出與挪用

Chang Wen-wei
6 min readOct 8, 2018

--

這份簡報是2018年九月底我在陽明大學的《移動近未來》工作坊中分享的簡報與講稿,當初因為時間不夠所以沒有講完,稍微整理之後就放上來物盡其用了。與【寫給推測設計師的STS使用手冊】系列有部分重疊,但也有一些是還沒寫進文章裡的想法與分享。

系列文章連結:

  1. 前言
  2. 設計的政治性
  3. 脫稿演出與挪用
  4. 移動中的關係
  5. 結語

剛剛講了設計師怎樣設計腳本,讓使用者跟物件乖乖聽話,但其實在現實生活中,使用者往往還是會脫稿演出,就像這位拿除草機來修剪圍籬的阿伯一樣。

由Thing Tank與Superflux所拍攝的這部影片,更是用諷刺幽默的方式點出了現在許多的智慧物件是如何的不聰明與惱人,而使用者又會如何與這些智慧物件鬥智鬥法。

手機充電沒地方放嗎?可以拿球鞋來當置物架;停車場刷卡手不夠長嗎?可以拿蒼蠅拍來當刷卡不求人;騎樓棋賽沒有桌子嗎?路邊三角錐組一組就是象棋桌。

在日常生活中,東西本來就常常被挪用作為其他的用途,而這些用途往往也是設計師當初所料想不到的。而這些即興、將就的挪用方法,可能也會慢慢深化,進而重新改寫原先設計師所設計的「腳本」、改變人與設計物之間的關係。

當我們在想像設計與使用者的關係時,常常就照著這樣子的角色稱呼,認為「設計師就是做設計」、「使用者就是去使用」。一個五角形的東西被設計了出來,交到使用者手上也還是五角形,彷彿一個東西的最終形態在設計的階段就已經拍板定案了。

但其實往往一個東西到了使用者手上時,才是它的生命開始變得豐富的時候。

而這些充滿創意的挪用與改造,有時候更不止步於使用,可能還會回過頭來影響設計。像是現在許多機車都會配備的「飛旋踏板」,其實最初的原型就是來自於機車行與車主的自製改裝(如左圖),後來才逐漸被機車車廠納入原廠設計。

在科技史研究者大衛‧艾傑頓的書《老科技的全球史》中,同樣一再強調「使用中的科技(technology-in-use)」才該是關注的重點,而非單一的發明家英雄。我們不應該只關注霎那間的發明時刻,而更該關注科技如何被人們使用、被接納、被改造的生命歷程。

在討論人與物的關係時,有一個概念我覺得蠻適合拿來介紹的。環境心理學家Gibson用「Affordance」這個字來指稱人與物的互動關係。(中文翻譯做承擔特質。)

像是你面前有這麼一根水管,當你看到它的時候,你就會從它的顏色、形狀、大小去推測它是什麼、我可以對它做什麼。像圖中這樣,你遇到了一根水管,你會先從他的顏色跟材質判斷說它是水泥做的,知道它應該會蠻重的。然後你會去了解到你可以跟它有怎樣的互動,像是滾它、躲在管子裡、或是基於它的重量而可以穩定地站在上面。

所以雖然一個東西被設計出來的時候可能被預期了一定的功能,但當人們與它相遇的時候,他們之間的互動其實是可以有很豐富的Affordance的,而功能只是其中一種可能性。

不同的人面對同一張椅子,其Affordance也是不同的,因為每位行動者能夠覺察的、能夠操作的各有不同。當我們談論一個東西有什麼「功能」時,我們常常就會忽略掉這種因人而異、因情境而異的面向,認為「功能」是內在於物件中,無時無刻都一視同仁地對所有行動者提供服務的。

但正如這張投幣式的長椅在有錢人、街友、貓面前都呈現出不同的意義,擅自將功能當做是給定的這件事情是相當危險的。

雖然設計師可能可以盡其所能地去設想所有可能發生的情境、設想所有的使用者,想辦法去做一套盡善盡美的設計系統,但就像最前面那部影片一樣,人終究是不會照著劇本走的。與其要老人家學會怎樣用一支智慧拐杖的各種手勢來控制家裡的電器,我們也可以保留他自由發揮的空間,其實他自己仍然可以發展出符合他習慣的生活智慧王小妙招。

像是機車的例子也是一樣。Gogoro的設計做的非常完美也很貼心,設想了很多一般傳統機車所沒有的功能,但它同時也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系統,不像一般的油車可以有各式各樣的改裝,讓使用者有辦法可以去依照自己的需求跟喜好來改造機車。所以這也有點像是在做設計的時候的兩個端點,一邊是設想的周到,另一邊則是保留使用者詮釋的空間。

幾年前我做了一個作品,叫做路上製造,顧名思義就是想辦法在城市的馬路上做東西。之所以想做這個作品,其實也是想要去探討,並不是只有藝術家或設計師才可以在工作室裡做東西,一般的一個上班族其實也可以從他的生活中,去發現材質跟加工的可能,去覺察到自己跟環境之間的那個Affordance。

上一篇文章:設計的政治性

下一篇文章:移動中的關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