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 Exceptional Talent visa (T1) — (2) 申請經驗分享

Stan Lo
13 min readJan 11, 2020

--

前言

這篇文章是我個人申請英國 Exceptional Talent visa 的經驗分享,如果還不了解這個 visa 的話建議先看過我的第一篇文章英國 Exceptional Talent visa (T1) — (1) 基本介紹,才會比較好理解內容

再來因為不同領域有不同審核機構跟要求,如果你不是要走技術路線向 Tech Nation 申請 visa endorsement 的話,你之後遇到的挑戰可能會跟我不同

最後一點就是,申請成功的話審核單位不會提供任何解釋,申請者只會直接收到 Home Office 的請你進入下一階段程序的通知。所以我沒辦法很精準的區分出我哪部分的經歷跟資料對申請有幫助、哪方面沒有。也就是說這篇文章不太適合被當做範本或是樣版,純粹經驗分享

(是說如果申請被拒的話,審核單位會針對你哪項 criteria 不符合提出解釋,並有一次以”原件”申請複審的機會)

我接下來會分成幾個段落來做說明:

  1. 我的背景介紹(因為這會跟我後面申請採取的策略高度相關)
  2. 提出申請的最低文件要求
  3. 我所選擇的 Criteria
  4. 我的資料跟經歷如何對應到各項 Criteria
  5. 關於推薦信
  6. 一些建議
  7. 結論

跟上一篇文章一樣,我會直接用 T1 visa 來代稱 Exceptional Talent visa

我是誰?

我在 GitHub 上的 id 是 st0012、Twitter id 是 _st0012。我是文組轉換跑道的工程師,19 歲才開始寫程式,到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是 25 歲(前一篇有提到,年齡/資歷可能會是影響簽證申請條件的一個變數)。大學念的是公共行政系,念了七年才畢業

工作經驗(因為念了七年才畢業,所以用大學年級作為 index):

  1. 大一開始接觸網頁開發
  2. 大二開始實習
  3. 大三很幸運的參與到了貝殼放大的草創,也是第一份正職工作
  4. 大四大五在愛料理練功
  5. 辭職休息半年後加入現在公司,在台灣跟歐洲遠端兩年直到現在(詳情請參考這篇文章,雖然有點久)

平常熱衷寫程式,之前做過 Goby 程式語言、是 Rails 貢獻者,喜歡參加社群活動、曾在台灣跟日本的 Ruby conference 分享過幾次

(所以說非本科或是沒有到國外唸書、工作的經驗其實不會太吃虧)

T1 visa 最少需要的文件

  1. 完成 Application Form
  2. Personal Statement(說明你為什麼想去英國、能如何貢獻當地社群等等)
  3. CV
  4. 三封推薦信

需要注意的是,上面的文件不是有字數(Personal Statement 最多 1000 字)就是有頁數限制(其他文件最多兩頁),申請時請務必注意

除了必備文件之外,你還可以額外附上最多 10 份的額外證明文件

(只是簡單說明,詳情還是親自確認官方文件

我選擇的各項 Criteria

關於各個 criteria 的說明及證明的範例,在官方文件都解釋的非常清楚,就算整個準備過程只看那份文件應該就足以讓你準備好資料了。但因為每個 criteria 的名稱都超級長,所以這邊我用中文列出來是為了方便解釋我的申請策略,真的要申請時請務必以官方文件為主(我英文不好,翻譯錯得太離譜也麻煩糾正我謝謝)

就像我第一篇文章說的,申請者至少要符合一個 key criteria 以及兩個 qualifying criteria,所以提供越多證明提高自己能符合的 criteria 數量會是比較好的策略。最後有提出證明的 criteria 是:

  • Key Criteria — 1 證明自己有創新能力
  • Key Criteria — 2 在職務外也有做出被認可的貢獻(主要)
  • Qualifying criteria — 1 證明自己有對數位領域的貢獻(主要)
  • Qualifying criteria — 2 證明自己有成為領導者的潛力
  • Qualifying criteria — 3 證明自己有持續精進自己的技能(主要)

Key Criteria — 1 證明自己有創新能力

Provide more than one example​ of innovation in the digital technology sector as a founder of a product-led digital technology company or an employee working in a new digital field or concept that must be clearly evidenced

Key Criteria — 2 在職務外也有做出被認可的貢獻(主要)

Proof of recognition for work outside your immediate occupation that has contributed to the advancement of the sector (e.g. evidence that you have gone beyond your day to day profession to engage in an activity that contributes to the advancement of the sector)

Qualifying criteria — 1 證明自己有對數位領域的貢獻(主要)

Have made significant technical, commercial, or entrepreneurial contributions in the digital technology sector as either a founder, entrepreneur or employee of a product-led digital technology company

Qualifying criteria — 2 證明自己有成為領導者的潛力

Have been recognised as ​having the potential to be​ a leading talent in the digital technology sector

Qualifying criteria — 3 證明自己有持續精進自己的技能(主要)

Have undergone continuous learning / mastery of new digital skills (commercial or technical) throughout your career

經歷 & 證明文件 & Criteria

上面看下來你可能會覺得有些 criteria 之間有點重疊,而且確實也是這樣,所以我一個文件可能會對應到數個 criteria。最後送出時我是把提出的資料分為

  1. Conference Talks & Community Events & Blog Posts(三頁)
  2. Coursera Certification(這超少,只有三張證書)
  3. Employment Contract & Invoices
  4. Personal Projects & Open Source Contribution(六頁)

然後分別對應到上面的 criteria 就是

你可以看到我對主力的 criteria(K-2, Q-1 & Q-3)至少都有提供兩個面向的證據,我個人認為這是比較保險的

接著稍微來解釋一下:

Conference Talks & Community Events & Blog Posts

用這個文件證明持續學習應該很好理解。符合職務外貢獻那點主要是靠 Conference Talk(文件有列為證明方式之一)

Coursera Certification

這證明持續學習應該也很好理解。不過他們對於哪些課程能拿來證明 Q-3 有嚴格要求,不是什麼課程都可以,所以我只丟 Coursera 的證書

Employment Contract & Invoices

官方文件中的 K-1 跟 Q-1 都有提到身為員工的話,可以用工作合約跟薪資來證明這兩點,我想這應該是假設你公司在市場/技術上越成功+你的貢獻良多=你的薪水會很高

我因為公司發的是 global pay(即便我在台灣)+公司本來就給比較好的薪水,所以我覺得這點對我來說滿吃香的。如果你擔心現在工作的市場薪水沒英國好,數字會很難看,建議可以附上該地區薪資統計資訊,讓他們有更正確的參考基準

Personal Projects & Open Source Contribution

解釋一下為什麼這份文件這麼多頁,還可以對應到四個點:

  1. 我的 side project Goby 在 GitHub 有接近 3000 顆星星(雖然這是很表面的參考數值,而且這專案以實用性來說頗廢),我認為有符合 Q-1 的這一點

Starting or contributing to open source projects in a way that has been acknowledged by peers as advancing the field

2. 在我最密集開發 Goby 時,開發團隊有七、八個人,來自美國、義大利、日本跟台灣。所以身為作者,我同時也得進行一些專案管理、發起討論等等的工作(第一次跨時區合作就上手?),我覺得這符合 Q-2 要求的領導潛力

3. 身為一個非本科出身的網站工程師,為了做出自己的程式語言我上了不少課程跟讀了不少相關的參考資料,符合 Q-3 的持續學習

4. 我已經持續貢獻 Rails 三年快四年了,雖然算不上是非常密集而且也不是官方維護者,但也在數個版本(例如 5.0, 5.1)增加了新功能以及修了一些滿有感的 bug。我覺得這符合 K-2

5. 我有用 Ruby 寫一些小的實驗性專案或工具(後者例如 tapping_device,寫 Ruby 的拜託去試用看看啊,幫你增進 debug 效率),前者符合 Q-3 後者符合 Q-1

關於推薦信

因為我個人從來沒找人寫過推薦信也沒看過推薦信,所以當初對於三封推薦信這要求非常頭大,以下直接列出這次學習到的東西(很可能只是常識但我太廢不知道而已):

  1. 大多數推薦信是你自己擬好後,對方看了沒問題直接簽名,不會有人有空幫你寫
  2. 推薦信中通常不會用超連結之類的東西,如果真的得放外部連結,請用註腳(這我也是被朋友提醒才知道的,有錯再麻煩指正)
  3. 越厲害的推薦者通常越忙,所以即便對方已經答應幫你這個忙,你可能還是得等好一陣子、甚至要善意提醒,才會收到對方的回覆。務必記得自己得抓好時間,才不會因此造成後續計畫被打亂(我最久的一封等了一個月)
  4. 不一定要直接認識對方才能請他幫忙寫推薦信,如果是只有一面之緣或是在網路上打過照面的話也可以問問看。但這就要看對你怎麼讓對方對你有信心到可以幫你背書了,我自己是整理了一份清單整理一些貢獻、演講記錄(不是最後送審那份,那太詳細了),讓對方對於我的能力有個基本認識
  5. 既然推薦信都自己擬了,內容要越具體越好,我自己是連幾個 commit、幾個 issue 都會寫出來。從我有找到的失敗分享來看,Tech Nation 好像滿容易因為推薦信不夠具體而打槍的(這種打槍是直接否定該封信的推薦功能,所以還滿嚴重的)
  6. T1 visa 還要求推薦者的地址及電話,寫信請對方推薦時請一併註明,不要向我一樣之後還寫信補要,很丟臉

上面講了很多點,可能讓你感覺推薦信就是麻煩而已,但推薦信其實是一個很好的工具,尤其是你有做好規劃的話。我自己就是讓三個不同背景的推薦者,從他們的角度對於我不同的面向進行背書

我找的推薦者是:

  • 某 Rails Maintainer
  • 我老闆(同時是另外一間公司的 CTO)
  • 某 Ruby Committer

對應到各個 criteria 就是

Rails Maintainer

從 Rails Maintainer 的角度來說明我對 Rails 的貢獻,特別是比較難被數據展現的部分,例如我會幫忙回答問題、做 issue triaging,但這些不太能被以數據的方式紀錄,自己講比較難說服人

My Boss

老闆的信主要是說明我如何用技術能力改善公司產品以及公司生產力,例如:我前陣子做效能優化成效不錯、是 API 主要負責人(每天被追殺)以及最了解 Rails 跟 Ruby,有時候會寫工具幫忙改善開發體驗等等

Ruby Committer

我從開發 Goby 後每年 conference 都會去找這位 committer 問問題尋求意見,前年在 conf 的 Goby 相關分享他也有來聽,所以他可以藉由見證 Goby 專案成長來側面說明我的領導潛力,以及為了專案持續學習的決心

我個人認為推薦信應該是所有資料裡面比重最重的,請務必認真決定人選跟擬稿。而且額外的附件也可以加上其他人的推薦信,不僅限於三封

一些建議

盡量把文件整理得越整齊閱讀越好

例如:

  • 條列式
  • 分段清楚
  • 格式固定
  • 長的文件提供目錄
  • …etc.

節錄一份只符合自己需求的官方文件

雖然官方文件寫得很仔細,也不算太囉唆,但每次都要去前後翻找真的很浪費時間,節錄常看的重點變成另外一份文件會方便很多

建議準備順序

  1. 詳讀文件
  2. 選定 Criteria & 擬定策略
  3. 收集相關資料
  4. 擬推薦信+找推薦人
  5. 等推薦信的時候整理送審用的資料文件
  6. 等推薦信回來時一起送出

我當初以為要把資料都準備好再請推薦人寫信比較好,所以把 4 跟 5 對調,才發現推薦者根本沒時間看我準備的資料,更不用說幫忙寫了。所以最後變成我東西準備好了在乾等推薦信,完全失策

可以找誰諮詢或尋求幫忙

我個人最需要幫忙的地方是在推薦信的部分,如果你也是這樣的話可以問身邊有念過外國研究所的朋友,他們應該比較會有英文推薦信的經驗

至於文件修改的話,我是委託 meet.jobs 幫忙改 Personal Statement,明確表達出我想去英國的原因以及我能對他們提供什麼貢獻。雖然不知道這佔多少比重,但我覺得修改前後的效果還不錯,所以推薦(他們也有做職涯諮詢,就算不申請 T1 也可找他們喔)

然後 Grammarly 真的是我準備期間的好朋友,如果你英文跟我一樣不太好,申請的話就直接 Premium Plan 刷下去吧

不管你是找朋友還是顧問幫忙,對方都會需要時間處理你的需求(特別是文件修改),請把這時間也算進去喔

結論

我自己申請完以及在網路上搜尋一輪後,覺得 T1 visa 其實審核的標準沒想像中嚴格,一定得萬中選一那種。而且因為他們參考的資訊還滿符合業界跟社群的潮流,所以只要平常有累積實力,就算沒有學歷、沒有旅外經驗,也不一定會吃虧(單純以工程師來講)

而且那些條件要求其實對於像我這種在業界打滾、熱衷貢獻開源專案跟參與社群的人滿有利的,因為證據相對容易被呈現出來。如果你平常鑽研或貢獻的東西不容易直接拿出來展示,那就可以透過推薦信的方式呈現(比如說我透過推薦信來說明我在 Rails 上比較間接的貢獻)

假如你看完這篇文章後有考慮申請的話,我相信你一定是對於你的專業能力有信心,或是平常有一些工作外的貢獻。如果是這樣的話,我覺得會不會通過,取決於你有沒有用對的策略跟方式,從多個面向完整呈現你的能力跟貢獻。雖然這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其實也是一個檢視自己努力成果的機會,並能從中勾勒出未來需要努力的方向,我個人覺得受益良多

最後附上得來不易的 decision letter

--

--

Stan Lo

Creator of Goby language(https://github.com/goby-lang/goby), also a Rails/Ruby developer, Rails contributor. Love open source, cats and box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