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X 基石課程筆記(一) : 建築設計 vs. 使用者經驗設計

Stone Lin
Nov 2, 2022

--

我是一名建築設計師,為人們設計有品質的空間與環境是我們的工作。
在這裡,我將以建築背景的角度整理第一週的課堂筆記。

全面體驗創新及管理|唐玄輝 Hsien-Hui Tang

2022 UX基石課程宣傳海報
2022 UX基石課程|UXTW 台灣使用者經驗設計協會 (source)
  • 2022 UX 基石課程的課綱裡,主要訓練學員 UX 的基本概念及 UX 產業慣用的專業方法,並會在部分課堂中進行實作演練。對於一個剛入行或正要轉職的人來說,是一趟珍貴的學習旅程。
  • 唐老師的簡報能力與幽默令人折服,課程氛圍輕鬆愉快。其對體驗思維的解說清晰易懂,案例分析也一步步引導學員互動與思考。
  • 最棒的是:過去在我腦中從各方收集到的知識片段、各自獨立的概念,在經歷這堂課之後,被一一重組、歸類到正確位置。這一步,對於自學 UX 領域知識的人具有莫大的幫助 。
  • 我將本堂課程心得分為下列四個主題:體驗思維的價值、三鑽模型、UX 三大工作能力、設計師應該更加關注商業本質。

1. 體驗思維的價值

什麼是體驗思維?
以使用者為主的商業邏輯,運⽤不同維度,如產品、服務、虛擬環境、人員行為、溝通媒體等維度的設計,滿⾜利害關係⼈的理想體驗。增加品牌可持續性的價值,建立⼈與品牌的長遠關係。

體驗思維的價值是什麼?
我認為可以分為兩個層面。首先,當體驗設計可維持使用者對品牌的忠誠度,確立品牌運作的商業模式,品牌背後的商業經濟則得以獲得利潤,這是對企業而言體驗思維的價值所在。

另一層面,從使用者的角度來看,例如千禧世代的需求正在引領數位體驗經濟的發展,其消費行為模式是:我挑選我想獲得的體驗,來定義我自己。也就是說,當使用者進行消費選擇時,其在乎的是體驗,而不只是產品本身。因此,美好的體驗是有價值的,也將有越來越多產業開始關注起體驗思維帶來的經濟效益,在未來,體驗思維將達到比現在更廣泛的應用。

2. 三鑽模型:問題梳理 →設計迭代 →場域驗證

設計過程僅是導引設計的⽅向,不是設計的結果|三鑽模型 (source)

對一個 UX 門外漢、擁有建築實務經驗的我來說,第三鑽場域驗證是我認為最難得的環節。原因是,其在一般的建築設計過程中並不常見,較常見的是,當設計走到設計迭代完成,設計便做完了。而建築畢竟是規模較大的實體,設計時程常以年作單位。當建造完成,使用者、管理者進場後,設計者也難再有機會為使用者進行改良設計,因為對設計單位來說,從錯誤中學習的成本過高。然而,建築的設計流程也始於設計研究:從都市計畫、使用分區、環境涵構、敷地計畫,到動線規劃、法規檢討、構造研究、空間研究等等。以上過程,雖然也會一併將使用者需求考慮在內,但由於使用者在空間上的體驗感受良好與否,在商業需求或政治目標上不具有關鍵的影響,所以在訂立專案目標時不易將體驗視為設計服務的核心。

故不論是 UX 還是建築,當體驗設計可以走到場域驗證這一步,可想見的是中間歷經多少困境與考驗。在三鑽模型裡,UX 工作者為產品創造價值、使產品得以進入市場驗證,設計師這個角色因而能取得使用者反饋、為產品後續的體驗優化做準備,我認為是有幸的。

3. UX 三大工作能力:策略、協作與統籌

  • 設計策略:如何在符合業主利益、使用者需求等條件下擬定設計策略?
  • 團隊協作:如何解決多重利害關係人之間的意見衝突問題?
  • 專案統籌:如何快速找到解決方案、提升設計品質並達成商業目標?

有趣的是,以我的理解,UX 三大工作能力同時也是建築設計師必備的三種專業技能。

設計策略:以私人案為例,設計前從基地調查中找到的問題、研究過企業的需求與形象以後,須整合資料以擬定初步的設計策略。如果是公開競圖,與地區相關或條件雷同的指標性競圖,其得標作品的設計關鍵也須納入案例研究甚至延伸至設計策略。

團隊協作:建築的過程,與其背後的團隊合作是緊密關聯的。設計稿有了基本架構,便會開始與各領域的專業顧問群,一同為設計的改良進行溝通協作。在業主方面,也包含與窗口確認法規、空間需求等。在建築設計師的工作中,溝通與協作能力是相當重要的。

專案統籌:因應環境與條件的不同,在建築設計的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問題要解決。以需經都市設計審議的建築案件為例(以下簡稱都審),當都審準則與商業需求發生衝突時,專案管理者須為業主找出解決方案,維持設計與利益衝突之間的平衡。故在不影響空間品質的前提下,提供業主同時符合商業需求及都審精神的修改建議,是專案管理者必備的整合能力之一。

4. 設計師應該更加關注商業本質

  • 商業需要應該被滿足
  • 以量化指標做為溝通的媒介
  • 設計迭代需要成本控管

商業需要可以如何被滿足?
舉一個容易理解的例子,以集合住宅都更案為例:在設計的過程中,如果設計師突然發現,在已經非常緊湊的地下停車場平面圖上,以極低修改幅度就可以多僅僅一個汽車停車位,業主絕對會認可你是一個足夠專業的設計師,因為一個車位可能價值上百萬(視地區土地價格而定)。

什麼是設計內容量化?
再以集合住宅都更案為例:因為其商業目標是以容積量換算成利潤,所以在前期規劃階段經常是以平面圖、面積計算圖及面積總表進行設計討論。以這三者進行溝通的目的是讓設計一直都處於符合利潤的框架內,而不會使設計面臨無法收斂的狀態。

設計成本如何控管?
以唐老師在課堂中解說的其中一個案例作為說明:「...在這個案子中,由於設計期程太長、迭代次數不符合成本,所以我們建議將期程切分開來,把後續需要優化的體驗設計,留到下一次去完成,而不是想辦法在這一次就要做完。」設計是有成本的,期程往往都有限制,設計師的職責應要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找出設計方案。但若設計成本已超出合理範圍,尤其是 UX 的設計迭代過程,更適合採納階段性計費。

結語

以上文字是我藉由自身對建築的認識及工作經驗,嘗試理解 UX 領域中可以對應及反思的過程。如果大家看完有任何想法或建議的話,歡迎在底下留言討論。也可以透過我的 Instagram 聯繫我🖐🏻

  1. UXTW 台灣使用者經驗設計協會
  2. 唐玄輝老師Medium Hsien-Hui Tang
  3. 新服務設計的內涵唐玄輝
  4. 2021年台灣使用者經驗設計產業與工作者調查

--

--

Stone Lin

Career switch from an Architect to a UX Designer, Taip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