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提問成為團隊連結彼此的橋樑

Tai Tsao 曹代
13 min readSep 10, 2021

--

組織共學行動小聚與美國We and Me 共同創辦人的交流

組織共學行動小聚與We and Me co-founder Chad Littlefield

今年五月初,組織共學行動小聚的夥伴正聚集在一起,對於《領導者的意識進化》這本書進行第三場的實作與交流,資深引導師Justina(也是《人人成長的文化》的譯者)帶了一套牌卡來帶領團隊進入學習的場域,意外的這套色彩豐富、動感活潑的牌卡,打開了一趟奇妙的旅程。

身為引導者和團隊教練,「提問」是我熱愛的議題,也是一輩子修煉的功課,我相信出自好奇、不帶假設和評斷的提問,是一個邀請,邀請對話兩端的人一起看見可能性,探詢內心的聲音,找出解決問題的方向。

三大類型的提問,帶出團隊對話的不同可能

這套60張的牌卡中,有三大類不同的問題:

We! Connect Cards

1. 鼓勵自我反思的提問 Questions that encourage self reflection

這類型的問題,可能是一些人常常在腦中思考的,可能剛看見的時候也會需要一些時間沈澱,它幫助你覺察自己、回顧自己的體驗和重視的價值,像是:

你生活中最大的驅動力是什麼?

你希望如何被記得?

你希望自己多嘗試些什麼?

你做過最冒險的事情是什麼?

你最近發現什麼讓你感到興奮的事物?

2. 輕鬆詼諧的提問 Questions that are fun and light

這類型的問題比較生活化,有點像是朋友之間聊天的主題,也可以拉近陌生人的距離,如果是在職場或學習的工作坊中,可以幫助你看見夥伴不同的面相,像是:

你書架上哪一本還沒有被閱讀的書,正在呼喚著你?

你覺得什麼新的app或工具應該被發明?

你擁有過最棒、最差或最瞎的工作是什麼?

你上次捧腹大笑是因為什麼事情?

你小時候深信什麼,現在想起來卻覺得很奇怪的事?

3. 有點深入的提問 Questions that are a bit deeper

相較於第一類的題目,這類的提問試圖挖得更深一些,回答這類型的題目需要創造一個有心理安全感的環境,讓我們願意自我揭露、展現脆弱,但你也會在聆聽彼此的過程,看見夥伴重視的價值觀和生命體驗,像是:

如果沒有人會評斷你的行為,你會採取什麼不一樣的行動?

你最恐懼的事物或情境是什麼?

什麼事情阻礙著你去做你內心真正渴望的事情?

你覺得要達到真正的快樂、幸福,最不可或缺的元素是什麼?

你曾經對什麼事情深信不疑,又是如何改觀了呢?

將提問運用在建立連結上

這套牌卡中的許多提問,都是我平時在會議暖身,或是帶領工作坊時,經常會運用到的討論主題。

身為一個內向者,我非常能體會參與工作坊時,要自我介紹或是公開發言之前,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氣,但我也希望參與工作坊的每一個人,能夠有一個安全對話的空間,所以無論是實體工作坊或是線上工作坊,我常會選擇用2–3人小組的方式暖身,讓參與者可以有機會和其他夥伴交流、連結,這樣看到的就不只是對方的角色或頭銜,而是真實的、多面向的人;也透過這些提問,邀請大家帶著開放的心態,向彼此學習。

牌卡設計者分享可以如何在線上會議或交流中創造連結

在體驗過牌卡之後,組織共學行動小聚的夥伴Rocky發起了團購,所以我們一行人就等待著跨海而來的牌卡和工具箱,而我也在這個過程中與牌卡的設計者Chad Littlefield聯繫,邀請他為小聚的夥伴們帶一場迷你的線上工作坊,讓我們能更了解如何善用這個工具,也體驗從設計者的角度,可以如何開啟對話。

因為疫情的關係,這一年多以來,Chad也發表了許多教學影片,我們在他的影片中,看到了他分享「如何在線上會議或工作坊中鼓勵積極參與的五個心法」,而這次正式見到本人,體驗到如何融入這些心法在簡短的會議裡,也可以感受到他的熱情、幽默與感染力。

我會分享幾個他談到的要點,加上我自己引導團隊學習和會議的經驗,和大家分享。

善用非正式開場為會議定調

無論是線上或是實體會議,總是有一段等待正式開場的時間,Chad建議可以在會議開始前的三到五分鐘左右先上線,引導者可以挑選一個與當天主題相關的提問,邀請早到的夥伴寫下自己的回應在便利貼上,和旁邊的人分享,或是打在線上會議的即時通訊區,在人陸陸續續進來的時候,創造一個對話的主題。與其在等待開場時尬聊天氣或埋頭收發email,不如讓參與會議的體驗,有一個新鮮的開始,用有趣的提問,喚醒大家的腦袋。

先和人連結,再談事情。Connect before content. — Chad Littlefield

非正式開場並不是閒聊或打發時間,而是透過這個過程,讓與會者可以轉換心情與狀態,有人可能剛從一個緊張高壓的會議過來,有些在家工作的夥伴可能才處理完孩子的線上課程連線,透過一些開放性的提問,讓他們有時間沈澱一下,轉換一下心境,對於投入接下來的討論,是很有幫助的。

非正式開場和會議暖身有什麼不同?

在我的書Momentum:Creating Effective, Engaging and Enjoyable Meetings中,談到第一個增進會議參與者投入的方法就是三分鐘會議暖身,我們鼓勵大家將會議暖身放在正式的議程中,協助彼此進入會議狀況,也讓會議主持人可以迅速理解參與者的狀態。

非正式開場也有異曲同工的效果,我想最大的不同可能是在於,參與者是不是有機會聽到每個人的聲音,如果是較多人參與的線上工作坊,讓先加入的人開始進入狀態,運用非正式開場是不錯的選擇,因為這樣讓早到的人,不會因為自己的準時,卻要空等晚來的人,也會讓一部分的人暖身起來,可以帶動接下來的討論。

但如果是日常團隊的會議,而你希望在會議議程開始前,讓團隊的每個人有機會和彼此連結,我會建議你除了非正式開場之外,再加上正式的會議暖身,讓每個人的聲音都有被聽見的機會,也塑造團隊的共同感。

延伸閱讀:

看起來很跳tone的提問,可能是打開思考的鑰匙

在那疊「輕鬆詼諧的提問」中,有一張卡片上寫的是

「你吃過最奇怪的食物是什麼?」

Chad談到,在他們卡片不斷迭代的改版中,曾經想把這題那掉,因為感覺這是絕對不會在嚴肅的企業會議中,會用得到的提問。

直到一位澳洲的引導師分享了他的體驗,讓他看到了這個問題背後不同的可能性。這位引導師在一次高階主管的會議中,邀請他們回答這個問題,當大家分享完之後,他又疊加了另一個提問,

「嘗試新食物的這個體驗和你成為一位領導者的歷程,有何異同?」(How is ”trying a new food“ like or not like ”growing as a leader“?)

這個問題有趣在,他提供了一個選擇,你可以選擇回答「嘗試新食物的體驗」和「成為領導者」的不同之處,也可以回答兩者相近的地方。我們的大腦是很會聯想的,我們會試著從看似不搭嘎的兩個類比之中,找出他們的關聯性。

學習點:

  • 可以用簡單、好入門的問題當作鷹架的基礎,再疊加符合你探討主題的提問,讓學習與反思更深入。
  • 給回答者選擇的機會,當我們在被提問時,仍保有一定的自主性,可以選擇如何回應,我們會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

提問可以應用在各種不同情境裡

好的提問不僅是可以打開思維、建立關係,也可以解決問題。而Chad也分享了幾個在他們發表這套牌卡之後,有趣的應用案例:

許多提問卡都可以加上情境(Context)

有的時候我們需要非常開放的提問,去打開人們的思維,有的時候,我們可能需要聚焦在某些主題上,這時只要在問句之後,加上情境或主題,就可以讓非常開放的提問,聚焦一點討論的範圍,像是:

「你對什麼事情非常了解?」(What is something you know really well?)

這個問題,如果是在一場談客戶體驗的會議中作為非正式的開場,可以變化成

「你對於這個客戶,最了解的是什麼?」(What is something you know really well “about the client”?)

運用牌卡的一個好處是,你不用每次都絞盡腦汁設計新的問題,你可以心中想著你要討論的主題,在翻閱卡片的時候,適合的提問會跳進你的腦袋,如果沒有看見最適合的提問,相信你也會在這個過程中找到不同的提問靈感。

在面試或客戶訪談中也可以創造平等對話的機會

這兩個提問僅供示意

Chad提到有一些組織也會運用牌卡作為面試或客戶訪談的對談內容之一,比如說,在客戶訪談裡,你可以選兩張適合的提問卡,邀請對方「你覺得哪一個問題可以協助我更了解你的企業?」,這有點出奇不意,但提供對方選擇的機會,讓不同的提問來刺激思考,當然我覺得這個在運用上也要關注到文化是否適宜。

而另一個應用是,在面試中,桌上擺出十張牌卡,邀請面試者選出一個他想自己回答的題目,一個想要面試官回答的問題;或是面試官與面試者各挑一個問題來回答。這在傳統面試這種權力不對等、很難感受到平等對話的情境中,創造了一個平等對話的基礎。Chad相信:

一個沒有揭露自己的對話,就只是盤問而已。(A conversation without self-disclosure is interrogation.)

對話的結尾和開頭同等重要

在我的觀察和親身體驗中,會議非常容易草草收尾,但其實會議的結尾和開頭一樣重要,我會說,可能比開頭還要重要。

心理學中,常常提到初始效應(Primary Effect)和時近效應(Recency Effect),也就是一個事件的「開頭」和最接近現在時間的「結尾」,會讓人最有印象,所以更好好把握時機,讓你的會議有個強力的收尾。

所以除了在會議的最後五分鐘預留做為核對決策,統整下一步之外,Chad也分享了一個有趣的退場方式:團體之歌Group Anthem。

Chad shares how to create group anthem at the end of a session

在這裡當然不是要大家真的唱歌,但是透過同樣的句型,輪流或是齊聲發表自己的退場感言,和輪流發表的會議開場暖身一樣,這可以讓團隊說出,並聽見最後每個人帶走了什麼想法、信念或行動。這也有一種強化的作用,讓行動更有機會發生。Chad 提出來的句型是:

我是…. I am….

我相信…. I believe….

我將會….. I will….

而我常在工作坊或演講的結尾用到另外一組是:

我意會到… I sense …

我感覺到… I feel …

我將會… I will …

這些句型設計包含了不同面向,像是「思維、感受與行動」,或是「身份認同(idenity)、信念或行動」;同樣地提供與會者「選擇」的自主性,可以選擇對自己最有感覺的句子開頭,劃下完美的句點。

歡迎大家在你的下場會議裡嘗試用「團隊之歌」收尾看看,再分享你的心得喔!

讀到這邊,也想問你:

你有什麼新的學習或發現?

你現在感覺如何?

接下來想採取什麼行動呢?

歡迎留言分享!

如果你對要採取的行動還沒有什麼靈感,以下有一些你可能會有興趣的資源:

你在工作或生活中,是如何發展自己的提問力呢?

我相信提問力是每位領導者必備的能力,牌卡或題庫可以是一個媒介,拓展我們對開放提問的認識,但是要鍛鍊自己的提問力,一定是先從傾聽開始。

如果你對於透過提問來發展自己的領導力有興趣,歡迎你來參與我和Winnie Wu教練發起的行動學習線上實踐團

行動學習是一個以提問為基礎,透過團隊提問,解決問題、提升個人領導力和建立團隊的一種方法,我們會在這個過程中,建立跨領域的共學社群,在每次練習中,協助參與者挑戰自己不擅長的領域,並提供回饋。

我和Winnie正在取得行動學習教練的歷程中,所以線上實踐團會舉辦一場體驗工作坊,目前有少量名額開放,邀請有興趣的夥伴一起來挑戰自己。

可以透過這個連結了解更多行動學習線上實踐團的細節:https://pse.is/ALLAB2

更多關於提問牌卡的資源:

想要了解更多 We! Connect cards的運用,他們的官方網站有一些免費資源可以下載,也可以觀看他們的Youtube頻道

如果你不知道要從哪裡開始的話,可以先看這個影片:

了解組織共學行動小聚

如果你對於和不同領域夥伴一起探索組織發展議題有興趣,並願意捲起袖子,在自己的工作場域中推動改變,歡迎你加入組織共學行動小聚的行列,歡迎按這裡填寫表單,這樣我可以邀請你加入我們定期的共學行動小聚喔!

提問力相關書籍與文章推薦:

嗨大家好!我是曹代Tai Tsao,Meeteor管理顧問公司亞洲區負責人, 商管書作者
我協助個人、團隊和組織發揮潛力、轉化工作模式,以發揮更大影響力。我在台灣和美國協助許多組織和團隊、提升團隊協作能力、領導組織變革與轉型以建立正面組織文化,提升整體績效。自2014年以來,主要專注於會議管理、高績效團隊發展與教練及行為轉化。
我的書Momentum: Creating Effective, Engaging and Enjoyable Meetings粉絲專頁Tai Tsao 曹代
個人網站www.taitsao.com

--

--

Tai Tsao 曹代

On a mission to change the way we work.Change Management & Customer Success @MeeteorHQ. Author of Momentum: Creating Effective, Engaging and Enjoyable Mee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