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清大服科所碩一新生是種什麼樣的體驗?(上)

Sally Chou
25 min readDec 10, 2021

用一個很農場的標題紀錄就讀清華大學服務科學研究所當全職學生近半年的生活

入學快要半年,也接近期末了。因為之前所撰寫的服科所申請文章,陸續有許多有意申請的人寫信詢問關於申請,或是服科所的種種問題,也一直想要把重回學生身份的生活記錄下來。為了避免之後學期結束就懶得寫,於是就有了以下這篇文章啦!🤩

本文重點:

  1. 我眼中的服科所(同學們的背景+人格特質)
  2. 我在服科所的生活(服科在學什麼、服科所的課程與學習感受(設計組+商業分析組課程)
  3. 幾個關於服科所被問到的問題
Disclaimer:這篇文章僅是我自己的個人感想與心得,也是我自己的主觀意見,本文不代表服科所官方與其他就讀服科所同學的立場。囿於個人背景經驗或是人格特質等等因素,因此僅能作為經驗參考。*2022/01/23 更新全文與期末心得~
騎著校內的共享電動滑板車到我們上課的科技管理學院(台積館)

一、我眼中的服科所

同學們的背景

就我的不專業觀察發現,這屆(110 級)碩一生中,非應屆的比例非常高,是歷屆以來最高的一屆。我們這屆有 25 位碩一生,其中有 13 位是非應屆學生,工作過 1~5 年不等,也就是超過一半的人都有工作經驗。

我自己覺得這其實是一件蠻好的事情,畢竟對有過工作經驗的人來說,在上課課程中的東西,我個人覺得會比較有概念知道為什麼而學以及怎麼運用。(像是能比較有大架構說各個部門的運作,之間該怎麼配合,或是整個流程跑下來大致的雛形會長怎樣之類的)

而應屆與非應屆同學之間的交流,我也覺得會激出蠻多不一樣的火花。例如非應屆的我們可能因為工作習慣使然,善於統整、追求效率、講究目標,而應屆的同學有許多同學很擅長探索跟非常善於提出很新奇的點子,跟同學們之間不同看法與想法的交流是我覺得很有趣的一件事。

而有過工作經驗的同學,聊過後發現其實大多數的人,以廣義的定義來說,是在所謂的軟體業工作過,職能包含前端工程師、後端工程師、數據工程師 / 分析師、平面設計師、UI 設計師、UX 設計師、UX 研究員、行銷、專案經理等等的,其實也算是跟服科所各模組的職能有直接的相關。

細分領域的話,有人在 Fintech、金融業、企業永續部門、廣告代理商、群眾募資等等的領域耕耘過,非常精彩。而且入學的方式也很多樣(?),有幾位提前入學,也有人先休學去工作之後才會入學,更有從別的所轉來的同學,真的非常多元 XD

Photo by Sharon McCutcheon on Unsplash

而應屆的同學們其實也都非常厲害,大家的領域背景都不同,即使是應屆的同學,也有人在學期間就創業、創辦組織、實習或是兼職,所以也都是經驗多多的強者們,都能在合作討論過程中,從對方的身上學習到許多。而且很多人都讀過兩個系所以上,例如資工 / 計財雙主修、資管、企管、經濟、哲學、傳播、心理、化工、外文、行銷等等,要不要這麼多元哇!

另外有個有趣的小發現,就是很多人其實原本就彼此認識了 XDD 不管是原本跟所上的校友是同學或是學長姐有認識,抑或是跟同屆同學本來就認識、一起合作或參加比賽過。或許是關注的議題相近或是領域相似,就會在各種場合認識彼此了吧!總而言之,也像是一種某種程度的同溫層,非常溫暖~

同學們的人格特質

很主動積極,很努力又認真的一群人

總覺得教授們好像是根據人格特質在選人(亂說話,其實根本不知道教授選人標準是什麼。 XDD)我覺得服科所的同學們真的非常認真,基本上不會遇到那種大學可能會組員消失、報告亂做的情況,基本上沒有雷的同學,只有一個比一個還要誇張又認真的同學們。

有時候都會想說,是要不要這麼誇張,為什麼連一個簡單不計入分數的講者提案介紹,每個組別都超用心,太扯了 XDD 這時候就要提醒自己,不是自己覺得沒有價值的東西就不值得用,而是要學習同學們的匠人精神,即使是一件小事,也是可以把它盡善盡美的做完,每次看到如此積極又罩的同學們,其實也會激勵自己認真點不要耍廢了 XDD

平常下課喜歡在台積館前面的大草坪們跟朋朋們一起野餐或放風箏

大家很認真之外,其實也有很多很有趣的人,奇奇怪怪可可愛愛的。像是有人興趣是種植靈芝、做香水,衝浪、登山、烹飪,各式各樣想得到想不到的興趣都有,跟他們交流自己的興趣與專業,總能獲得許多意想不到的知識與笑料,非常好玩!

很會寫文字也很會報告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入學方式都是書審+面試的緣故,覺得同學們不管是文字敘述或是口語表達,邏輯清晰、頭腦清楚且整個簡報的架構都非常順暢,內容也很扎實。即使我個人以往受過許多簡報相關的訓練,但真的很少會遇到這麼個環境或場合,是大家的水準都在平均以上,一個比一個還會報告的!

大家的溝通表達能力都非常好,我自己覺得在所上聽同學報告,聽大家專案的探索過程與呈現方式,是一種非常棒的享受,我自己非常享受這樣的過程。(尤其在設計模組的課程更是如此,同學們簡報做的那是一個精美又有內容啊!)

在必修服科導的小組期中報告

目標明確也樂於分享

不曉得是不是過半數同學有過工作經驗的關係,不管是想加深自己的專業知識,或是學習新的技能轉職,大家基本上都有蠻清晰的個人目標,並以此方向來持續慢慢努力。除此之外,大家即使在當學生,也都有蠻多自己在做事情的,很少就是直接當全職學生。(有聽學長姐說過好像這個風氣我們這屆比較明顯)

同學裡除了最基本的參與研究計畫之外,除了所上的碩一下暑期必修,也有蠻多人自己找了學期間的實習、兼職,又或是自己在經營自己的新創、跟朋友一起做 Side Project 等等的,還有人非常猛的現在還有正職工作,在學期間就一直做入學前安排好的事項,持續為未來繼續努力。

我覺得就像我的同學 June 之前在文章中分享的,服科所真的非常多溫柔又積極的人,具有很高的同理心又善良,大家都很會收集資訊,也很樂於幫助彼此分享資訊。不管是選課資訊、舉辦所上活動的經驗分享又或是小組專案的互助合作,大家都會很認真的分享自己的細流、心得或是一些檢討報告,幫助彼此把活動越辦越好。

關於其他就讀服科所的心得體驗,可以看看我同學 Leo

寫的這篇文章,裡面有一部分講到「我眼中的服科所」。

二、我在服科的生活

我從開學前結束上個實習之後,就回到校園全職當學生了,所以真的是很單純的在當學生,偶爾也是有點無聊(? XDDDD。由於疫情關係,其實原本服科所有非常多的活動,都因此取消了,一開始剛開學的一個月甚至都要遠距上課,跟同學都變成網友,想想也是有點有趣。(碩一新生必經凝聚情感的溯溪活動也因疫情被迫取消,非常的可惜啊~~~下學期應該會比較多所上好玩的實體活動可以參加~)

目前在所上修課之外,我還有加入了所上的研究計畫,簡單做一點資料組(類似一點點使用者研究的工作)與在清大資工所 MIS Lab 幫忙行銷相關的兼職工作,但其實基本上工作量沒有很多,學業生活非常能平衡!

服科到底在學什麼?

你以為我要開始說服科到底在學什麼,告訴你理論是什麼嗎?

才沒有~~~(喂~~~

老實說服科到底在學什麼,我依舊在探索之中,根據不同模組的人回答也會有所不同。要是我對外簡單的解釋的話,根據我修的模組課程,我會說有點像是在學服務設計的資管所。如果單以服務設計來說,我們所執行的專案或有些課程,的確是嘗試從不同的接觸點中,為用戶 / 顧客創造更好的流程,並且在這之中探索找出機會點做出服務方案,但其實也不全然是這樣。

雖然目前還是沒辦法說得清、道得明,但如同碩二學長丹大

一直在說的,服科所真的不是在學 UX ,頂多你會對於 UX 有點概念,知道有哪些理論、工具可以運用,但除了課程專案之外,要更熟練 UX 各種方法論或是實作,真的是像學長說的建議要去找尋實習或是自己做專案比較有用。

Daniel 用一句話總結在服科的學習是:

「讓我們有能力去調動利害關係人與各種資源,促使協作發生並產生影響力」

服科所的課程與學習感受

  1. 一些背景前提

由於我從以前就學期間一直到工作後,大多在做的是專案管理的事務。要怎麼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內去探索,找出增長點讓專案完成,也有很多必須在時限內完成專案的經驗,因此對於要多工完成專案,或是要跟各個不同職能的人合作或是與相關利益關係人溝通,都是我非常熟悉且已經習慣的事情了。

除此之外,我以前念的是外文系,所以一直以來很習慣英文授課,英文準備報告、讀論文、寫英文論述等等的上課方式,所以這點對我來說在就讀服科期間就沒有轉換的陣痛期了 ,換言之好像真的蠻適合讀服科的(?。

(服科所大概有 2/3 課程都是英文授課,尤其系統與數據分析組的課程基本上都是全英。除此之外,服科所上有最多位的清大外籍教授。)

但我覺得我只算是個案而已,建議尋找跟自己個人求學 / 工作背景+選課模組相似的學長姐去詢問,會更準確。對我來說,除了一開始剛回到校園的適應期,還有一開始不熟悉要怎麼讀 Paper 之外,大部分的時間我都覺得還算應付的過去,不會到像其他同學一樣很累與忙碌。也常常被我的同學 Leo 說:「姐,你太閒了 XDDD」

如果是沒有工作經驗,然後應屆來念書的話,與同學們閒聊過,我覺得對應屆生來說,的確會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包括要學習跟不同職能的人合作,了解對方的語言、為什麼這樣想跟相關 Domain Knowledge,還有包括要大量用英文上課跟執行各種專案,以及將學到的理論、工具在專案中實際運用出來,會有很多模糊混沌需要探索的地方,真的會有一定程度的疲累度需要適應,但若能撐過去,這其中真的會有很多收穫。

我自己的遇到要習慣的反而是以往很習慣大量快速處理專案,跟找出如何有效率開會的方法,回到學校後,反而很不習慣專案時程拉的如此長,去享受探索的過程跟開會有時候沒有效率的感受 XD 總之還是有許多需要學習的。

2. 設計組+商業分析組課程

入學後,依據未來職涯考量還有個人興趣,主要選定設計+商業分析兩個模組的課程選課。所上必修今年改為 39 學分,選課的自由度非常高,看好相關的官方規定後,想要修什麼課,想專攻單模組或是雙模組,都視自己的自由,也有很多人跟我一樣跨模組修課。

這學期我修了 14 學分,全都是所上的課程,2 門必修課與 3 門所上模組的選修。我自己個人其實有點後悔只修了 14 學分,因為我還算能 Handle 的過來,但如果是純修系統組或商業分析組,其實修 14 學分就很多了。

我修的五門所上課程

以下根據我所修的課程簡單的逐一介紹,但此介紹僅能反映部分課程內容,主要還是要以老師該學期的授課大綱為主。且每學期老師們似乎都會針對授課內容進行調整,因此工作量也會與之前修過的學長姐所述可能有所不同。(我之前跟學長姐打聽過跟我這學期修的其實進行方式跟作業方式也都不一樣 XDDD)

必修:書報討論一

所上必修,工作量不大,每 3 人分成一組邀請相關講者來所上書報課進行演講,小組要籌辦事前邀請、演講當天相關的流程,可以把它視做一個小活動專案來看,若有相關經驗其實並不會太難。

所上也會提供相應資源,且同學們會自主經驗分享,因此就照著程序走注意細節就好。比較繁瑣的是每周要繳交心得,但如果打字速度夠快,基本上書報課程上完就能繳交心得了。

我們之前舉辦完書報講座,邀請的是羅技 Logitech 亞太設計中心 Head of ID Gary 老師來演講,還因此去了一趟羅技新竹總部,非常有趣~~~

數據分析模組:程式設計與商業分析(PBA)

這堂課是由所上從韓國新來的俞在元 Jaewon Yoo(J1)教授(老師英文超級無敵流利,是近母語人士)所授課,主要教 R 語言,深入潛出的介紹基本觀念與應用,還有怎麼使用各個 Package 等等。對於有過相關數據分析課程經驗的人來說,難度不高,工作量中等,有很多 IMBA 的外籍生跟我們一起修課。(有可能是因為這堂課是英文授課的關係)

基本上都是個人作業與考試而已,範圍都是課堂中所教授的內容,如果有好好跟著上課基本上沒有問題。我們這學期總共有 4 次小考、4 次作業,沒有期中期末考,作業撰寫完成時間根據個人程度可能會寫 6 小時或是好幾天。而且老師人很好,會根據同學上課的進度去調整進度還有課程內容,也會多給時間完成作業,也很鼓勵同學發問。

由於我自己過去只懂一點點像是 HTML, CSS 等等的 Markdown 語言,嚴格來說就是個程式小白。所以一開始的時候要轉換去程式腦非常困難,在寫作業上有遇過點小瓶頸。所以我就請了數據 Master a.k.a 同學 Leo 當我家教,跨過了坎之後就順利很多了。

期末的時候老師還自掏腰包請大家吃披薩,讓我們跟同學們 Networking,超暖! (ノ>ω<)ノ

可以參考同學被老師指定分享的 K-Means 文章,寫得非常有趣:

創新服務與設計模組:服務設計

這堂課的工作量不大,據說以往會有與業者合作的機會,但今年由於疫情關係,並沒有此環節,但有邀請兩位 VR/AR 相關從業人員前來演講分享。課程主要用應用劇本實驗室的業師授課(以往好像所上的嚴秀如教授會一起授課,但因為教授請假,就交由業師授課了),有簡單的服務探旅、CJM 個人作業以及期末需要小組作業發表。

主要教授一些服務設計的理論或是會使用的工具,例如酷獵(Cool Hunting)、顧客旅程圖(Customer Journey Map)、服務藍圖(Service Blueprint Map)、同理心地圖(Empathy Map)等等的工具。也有介紹一些以往他們執行的案例,例如機場的服務體驗改善案例、國外服務體驗設計公司的摩天輪服務改善專案、運用隨影法(Shadowing)提升外國人在臺灣點菜的服務改善專案等等。

從第 16 周開始,我們被帶到創新育成大樓的工作室舉行工作坊(我們總戲稱課程大概是 16 周才開始)。在工作坊中運用老師的教材,進行服務創新設計,將 XR 的概念帶入想要提升改善的服務之中,最後以樂高微電影將服務的流程最後成果展現出來。

一些服務探索創新中執行的便利貼牆 XD
我們這組做的是將 XR 運用在試車體驗提升的服務之上,用樂高呈現 VR 試車的概念

創新服務與設計模組:行為改變設計(DBC)

算是蠻重的一個必修,也是英文授課。會需要個人每學期的指定論文導讀簡報發表、設計分享案例發表,也有幾個需要撰寫的個人作業。但比較重的是小組的作業,會根據各個小組選定的主題,例如 Procrastination, Mental Health, Well-Being 等等的方向,去閱讀 Paper,找出 Research Gap 之後選定要研究的主題、設計實驗、執行實驗收集數據並撰寫 Paper。(最終要不要投稿會議就端視小組決議)

主要會教授行為改變設計相關的理論,也會有基本的 HCI 理論介紹,讓你知道為什麼有這些理論、有哪些特點、應用在哪些研究,以及該如何去應用等等的,很像是集大成是的行為改變設計相關導論的感覺,我自己很喜歡這堂課,也覺得收穫蠻多的,更能知道要怎麼讀跟寫 Paper、設計實驗等等。

我個人覺得這堂課雖重,但其實算吃英文能力還有組員組成、小組選的主題、設計實驗的方式以及最終有沒有要投 Paper 而會決定重跟繁忙程度會不會到頂 XD 如果沒有投 Paper 的話,在期末當週報告完之後就會解脫了。

剛好我選定的組別主題跟以往工作有點關係,且遇到大神碩二學長姐帶領,教我們怎麼讀 Paper、找 Paper、設計實驗還有怎麼寫出符合的論文格式執行質化與量化分析等等,所以非常幸運的一切都是按步就班分工進行。且實驗內容主要為干預為主,不是實體的原型測試,所以暫時工作量似乎沒有其他組別那麼瘋狂。我個人覺得雖有重的程度與因素在,但也不會誇張到無法負荷。(但之後要投稿論文就不知道會怎樣了,到時候經歷完再來補充感想 XDD)

經歷過投稿論文之後,真的是會在期末接近投稿的 1~2 周會非常的疲累,需要透過不斷的重新討論確定主軸,而後撰寫然後交給老師給予方向指引並且進行修改。在最後一週時,我們組常常都改論文到凌晨兩點,還有在別人實驗室改到凌晨四點,然後隔天早上九點出現在教室進行別的課程的期末報告的崩潰情況出現,但後來順利完成之後真的成就感很大,而且對於一個大學也沒有執行過研究的人來說,真的是會覺得學習到許多,跟知道研究原來要這樣!老師也陪伴我們一起修改了很多版本的論文,真的辛苦老師了嗚嗚!

(也感謝大神 Riley, Elmon 跟 Brian 帶著我們組飛,讓我們能順利在截稿日前投出我們的論文嗚嗚嗚!)

除此之外,老師真的超好嗚嗚嗚!!超級無敵認真也超級無敵有同理心,常常上課時都會覺得被老師的聖光籠罩到的感覺。有一堂課的主題是 Mental Health,裡面有講到在設計心理健康相關的機制時會有什麼難題,老師也請同學們分享知道或看過的 App, 設計。並且跟我們說,在人的一生中總會遇到很多艱困的時候,不管是自己或是親友遇到這樣得狀況,請不要覺得羞恥,要懂得運用資源,不管是科技或是其他專業的資源都好,要幫助自己與他人走過這段難熬的時光。每當這種時候,真的覺得老師散發出天使的光芒!👼

必修:服務科學導論(服科導)

服科的大必修,介紹服務科學導論中的各個名詞,包括服務生態系統的概念、行動者與資源的概念等等,並且要進行場域探索,最終執行小組專案。老師比較注重的是探索的過程,以及有沒有及時去跟老師討論,找出正確的方向。老師的授課風格很意識流,可以參考這個 ptt 文章,講的非常生動 XD:https://www.ptt.cc/bbs/NTHU_TM98/M.1239288601.A.EE8.html

這堂課會佔據非常多的討論以及與服務生態系統探索時間,還有跟外部的利益關係人去互動探索專案。如果是對在地創生有興趣的同學,應該會興趣,然而我不是那類人 XD。也由於這堂課會很佔時間,因此小組成員的選定,並且調查好大家的預期(想完成的程度、對於這堂課自己的需求預期、每個人的學業時間安排)等等都很重要,互相協調配合,找出共識就能合作順利。

除此之外,我們今年的課程剛好老師有做了一點調整,所以多了超級無敵多的指定閱讀,幾乎每週都在寫閱讀心得…常常要一週讀完一本書…就…大家繼續努力… :)

蓪草宇宙的服務設計

我們這組的專題是以蓪草為主題,與相關行動者與利益關係人合作,透過雙鑽石模型的概念,進行服務探索找出機會點。從而探索出「利用 VR 線上展覽」來推廣蓪草至年輕人族群的主軸。

我們選用了 Mozilla Hub 這個 3D 虛擬空間建置工具,來建置出屬於我們的蓪草宇宙,想知道詳細的過程,可以看看我們的期末成果展現。也可以看看我們嘔心瀝血,花了超多時間心力設計出讓觀眾擁有沈浸式體驗的蓪草宇宙展場!!

我們展場的一隅,裡面有很多可以互動的小巧思快去試一試!

執行服科導專案的過程中的總總心得,就如同我們在期末報告中所下的結語一樣:

真實場域有時是沒有平衡、無法討好所有人,只有利用不斷的溝通來達成期待管理。我們盡可能接觸不同的利益相關人來了解對方需求,尋求共創價值的契機,並選擇我們最能發揮所長的節點為核心發展,服務科學是行的科學,身體力行才能有所收穫。

我們走過了蓪草的歷史、蓪草的應用,走過了服務探索旅程,走進了蓪草宇宙,最終我們也走向了服務科學。

最 Carry 的蓪草宇宙小組嗚嗚嗚!!!

小結

每個老師的授課風格跟方式還有課堂要求都非常不同,依據自己的興趣還有未來志向作為修課依據才是上策。但服科所上的老師們真的都很關心學生,且非常鼓勵學生發言、討論,個人很喜歡這種想法激盪還有討論的風氣。

經過這半年來,覺得非常幸運能來到這裡,也覺得現在的生活很自在安適。對於未來的煩惱與擔憂不可能少,只是在這些擔憂與煩惱之中,能夠與這麼一群人一起討論激盪想法,為了未來打拼努力的感覺真的很好。我啊,真的真的非常快樂也覺得很榮幸能跟一群眼神閃閃發光的人們一起學習!

歡樂聖誕趴!!

三、幾個關於服科所被問到的問題

以下是幾個我有被問到,或是我自己覺得如果我在入學前就先知道會更好的問題,整理如下。

申請上了就要馬上找指導教授嗎?

不用,就算你提前找教授了,教授們也會叫你以後再來 XD 而且我們也不像一些理工科的研究生,需要碩零就進實驗室,所以不用緊張不用急。

基本上第一年就是修課,去多修老師的課程,了解你對哪個研究方向有興趣,或是能跟老師們合作融洽等等的。在碩一上的書報課程中,也會有個老師介紹研究領域的環節,老師們會介紹自己的研究興趣、做過的研究還有要收怎樣的學生。

老師就戲稱之前是他們在面試學生,現在是學生在面試老師 XDDDD

在這期間就多修課,問問學長姐,或是直接跟有興趣、想多了解的老師們聯絡,寄信跟老師們約時間聊聊也可以。基本上規定是碩一下結束前(或入學的第二個學期結束前)找到指導教授就好。我自己也還沒找還沒聊,目前也還在持續慢慢思考中哈哈哈。

申請上到入學前要做什麼比較好?

玩! XDD 其實看個人安排想幹嘛都可以,我那時候入學前就是養身體變健康、實習跟玩而已沒有幹嘛,我錄取後有問過學姊要準備什麼嗎?學姊告訴我不用啊,就玩 XDDD 哈哈哈哈我自己有點小後悔,但也不後悔,畢竟碩士開學可能會有段時間你沒辦法玩哈哈哈啊

  1. 也可以開始慢慢重新整理作品集與履歷,畢竟碩一下要開始找暑期實習,先準備先好有備無患。或是有想上什麼其他課程,也可以先上,反正就是多增加一些經歷囉。
  2. 學英文:即使我學英文這麼久了,依舊強烈推薦沒有大量進行英文上課或閱讀寫作經驗的人,可以增進英文能力。我覺得最快或是最接近的一條路是考托福或是 GRE 這種較具有鑑別度的英文檢定。(多益只是最基礎的英文日常閱讀理解而已,個人不建議)托福跟 GRE 的閱讀,其實會幫助了解英文學術閱讀的形式,與知道其中的邏輯,對於之後論文閱讀很有幫助。且寫作部分也會對於之後撰寫某些課程作業或是論文有益,你可以更快且準確的完成作業。除此之外聽力跟口說就不用多說了,聽老師上課跟英文報告必備。(雖然我當初並不是為了服科所考這些考試,但得說這些考試對我銜接上研所英文課程有很大的幫助。)
  3. 先跟學長姐問資訊:我覺得比起申請時要問資訊,錄取後問資訊才是至關重要。我當時有稍微問過一點點,但我後來覺得要更知道系上還有相關建議真的要更深入問(包括一些不會公開講的事)還有研究相關課程更仔細才對。例如我的同學 Leo 很狂,問了學長姐之外,他還研究了數據科學相關的學程,然後列出了一個超大的修課策略 Excel 表格(包含外所的課),真的超佩服。還有例如同學本來想找徐茉莉教授,但教授出國進修了,進來才知道,要明年才會回來 XD

我要修幾學分?

修幾學分端視個人背景、經驗相關能力還有想要修習的模組會有所不同,這邊真的很建議問學長姊的時候要找跟自己背景相似的學長姐(有沒有工作過 / 修的是什麼模組 / 他們的背景)問,才會更準確。還有當學期自己是不是還有什麼其他非學業的個人外務以及自己的時間管理能力而定。(我當時思考的不夠仔細,根本問錯相關模組的學長姐 XD)

我當初聽到建議大概是 14 學分就這樣選了,但後來發現以我自己的時間安排、修的模組的課程安排與自己對於課堂的掌握度來看,14 學分對我來說其實剛好,還有點少…很後悔沒上到交大我想上的基礎設計課(然後下學期不會開了嗚嗚嗚 QAQ)

但有些模組修 14 學分的話,例如專攻系統組與數據組的同學們,就有非常重的課程,真的每個人接近期中期末看起來氣色都很差,很想睡很疲累 ,據說是極不推薦這樣的修課模式 XDD 大家還是依自己可以負荷的程度去安排比較好。

我是 xxx 組的,可以修 xxx 組的課程嗎?

基本上課程模組都很自由,想修就修(? 例如我本來是行銷模組進來的,但我現在大多都修設計+商業分析模組的課程,也沒什麼不可以,只要自己有興趣,能夠修得過就好。

看完相關修課規定之後,就找自己想修的課程去研究,有些課程老師也會列出一些先修規定,大家也可以再去問修過課的同學、學長姐評價決定~

我想申請服科所,但我的在學成績很爛,我有機會嗎?

我想這題沒有任何人能回答你,無論如何身為學生而非教授,真的不會知道教授選人的標準,也不可能得知怎樣的成績或是背景是否有機會。我想這也是有些前人說問學長姐只是求心安的由來,不管再怎樣我們都是學生,而非教授,真的不可能會知道。

借用我的同學 June 遇到這類問題的回答:「在學成績都已經是過去的事情了,也是無法去改變的事情,再想也不會改變,且浪費心力與時間。能做的只有把能掌握的申請文件或是其他資料好好準備,掌握能掌握的,不要去想你無法掌控的事情。」

這世界上有許多事情都是我們無法掌控的,即使今天我跟你說沒機會,你還是依舊會去試。所以與其去想無法改變的事情,有做好準備,想試就試試看吧。

我想申請服科所,我的相關背景有 xxx 或 xxx,這樣會有優勢嗎?

這題同上,不是教授真的不會知道怎樣的跨領域結合抑或是怎樣的專業背景是否會有優勢,況且就算今年教授針對某個模組選了特別多人,抑或是怎樣的背景選了特別多人,也難保明年會是同樣的選人模式或是基準。若單憑個人經驗背景任意地說這樣有優勢或是沒有優勢,其實是件蠻不負責任的事情。

唯一能做的就是找出自己的獨特點,找出自己為何而來的原因與過去為此所深耕付出的所有努力。借用同學 Leo 在自己的申請文章中有引用教授所說的這句話:「跨領域是指深耕一個領域後,為其他領域的人建立連結,可以以此為核心跟自己的背景作連結。」

我現在的理解是垮領域的核心並不是什麼領域都碰一點叫做跨領域,而是知道自己的專長與興趣在哪,深植與拓展自己的技能樹,往外觸類旁通。

你覺得我是 xxx 背景的該念服科所嗎?

我覺得這題太難答了,每個人的出發點跟想前往的目標都不同,因此真的不可能給出很客觀或是全面的建議。只能說,可以多詢問一些人更深入了解這樣的生活或是學習模式是不是自己想要的。我個人淺見認為,服科所適合有自己目標、懂的找尋機會與資源不斷努力探索的人,如果只是被動地學習只待在所上我覺得會讀得很痛苦。(但我想能被錄取的人大多動機明確,行動力足夠,應該不會有這樣的問題)

就如同所上畢業學姊旅行鴨在文章中所說:「唸服科所值得嗎?
三年下來總結一句話:適合對自己夠了解的人。服科所內含的領域多元:設計、管理、資料分析、程式,也提供各類不同的計畫、專案、活動機會,老師的風格和專業更是大相徑庭。因為很多元,所以選擇很多,可以有很多嘗試和犯錯的機會;另一方面也很容易因為性質發散也很容易迷失。假設你只對單一領域有興趣,例如只喜歡打code、或喜歡單打獨鬥不喜歡合作、或想走一條安穩明確的路,那可能會讀得很痛苦,反之亦然。」

最後,如果有什麼其他想問的(建議列點詢問)或是想要我補充在文章上的,歡迎 Email 至 sally.chou@iss.nthu.edu.tw 聯絡我~

假如真的有更進一步想要討論的,建議參考看看我的諮詢服務

同場加映

也希望之後能持續記錄讀服科所一年、一年半紀錄與讀完兩年的畢業感想哈哈哈哈!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有幫助,歡迎拍拍手打賞我,請我喝杯奶茶! (ノ>ω<)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