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麥當勞薯條來的啟發:談創新曲線的累加與迭代

『以快餐吆喝,以地產盈利』,是對於麥當勞的上夜模式完美的詮釋。但是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兩個需求面,是截然不相同的。今天,我就要跟大家分享,麥當勞是如何在創新曲線中,找到新的藍海市場,開啟新的盈利模式。

知識點:
切入市場後,然後呢?
文化的養成與再創新的難題
新需求的顛覆

切入市場後,然後呢?

在我上一篇文章「跨越市場鴻溝:透過穫客式行銷,讓聲量轉成銷量」中,已經初步分享了,一項新產品或服務,如何打入主流市場,今天我們用麥當勞的成功案例,來探討服務如何持續顛覆市場。

正當 1950 年代,Ray Kroc 總裁用『速食概念』,成功地切入美國的市場,並帶領著麥當勞積極擴店的同時,問題發生了。當時麥當勞的加盟方式是:加盟者選擇想要在地方開店,然後麥當勞會幫助他們進行貸款、技術轉移、建立店鋪。而麥當勞收取加盟店1.9%的銷售額作為費用,結果長久下來,資金遠遠趕不上麥當勞的擴張速度,雖然餐廳越開越多,但是資金也越來越吃緊,這就是典型要黑字倒閉的狀況。

這時 Ray Kroc 在一次銀行融資失利時,碰到他一生的貴人 Harry J. Sonneborn,他提議,既然開店都要土地,為何不是效法房產業,由麥當勞先買地下來,然後再租給想要靠『速食概念』致富的加盟主呢?這樣一來每個月麥當勞要對外支付的店租,反而變成了麥當勞的收入,而且買下的土地,又可以跟銀行貸款,獲得更多資金。

這個想法徹底了改變了麥當勞,他們的服務對象從原本喜歡吃速食的顧客,轉變成想賣速食的加盟主。到了2019年,麥當勞的直營店收益,只佔了麥當勞的總體收益的 7%,剩下的 93%都來自品牌授權。這就是典型的由新文化的衍生需求,產生顛覆的商業模式,並創造了今日的麥當勞帝國。

文化的養成與再創新的難題

當一個創新服務切入市場後,往往會進入跟 Ray Kroc 相同的難題,要繼續擴店增加速食文化的市場總值,還是基於速食文化,所產生的新需求開創新的模式。

這是個典型的創新兩難,就如同管理大師 Clayton M. Christensen破壞性創新」中提到:績優的企業往往資源投資在現有重要客戶的需求上,固然可以創造最大的利潤,但是現有的主流客戶往往排斥『破壞性創新』的開發,使過度專注於客戶需求的企業,無法集中力量在新產品創新上,因此錯失良機。如果當年 Ray Kroc 選擇專注於如何把餐點做的更好吃,或者用更低的成本開店,那我們就看不到今天的麥當勞了。

那很多人會有疑問了,如果不持續推行文化 (市佔) ,那不就會被市場淘汰吧,其實答案就在『合夥、加盟』上。從圖上可以看到,當市場進入成熟期時,必定會有人想要切入這個市場,共享利益,這是市場鐵則。那既然以後都會發生這種事,那為何不一開始就共享利益,成立一個體系,讓她自行發展呢?

圖片來源:麥當勞「第一代點餐卡」曝光! (風傳媒)

讓我們來看一下 30 年前的台灣麥當勞餐點,是不是跟現在的菜單完全不一樣。中間如何發展成台灣的速食文化?全部幾乎都是由台灣經銷商想出來的。經銷商實際接觸台灣的顧客,一定會比遠在美國的母公司,更能了解顧客的需求。與其讓他們開另一家連鎖速食店,惡性競爭,不如在初期就利益共享,創造更大的市場。俗話說:多一個朋友,就少一個敵人,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新需求的顛覆

通常往往一個創新的概念,在初始出現時,性能通常會遠低於主流市場上的成熟產品,但是他們都有著共通點『符合人的需求』。這點大家都知道,那為何市場領先的企業看不到呢?那是因為市場領先的企業,擁有龐大的員工要養,因此會花最大的心思關注在少數最大獲利客戶上,甚至在既有的產品上,使用俗稱 “擠牙膏” 的方式,稍微增加一些新功能,增加新客戶。

這時就是創新團隊的登場,由於包袱較少,因此能任意穿梭在市場的角落,找出被隱藏的需求。欣欣之火足以燎原,當創新團隊引燃了需求後,就會開始顛覆市場,由次文化需求,晉升為主流需求,這就是破壞性創新所造成的市場翻轉。

最後給各位正在創新或想要創新的朋友們一句話:『市場永遠來自於生活』,當想法卡關時,多多觀察自己生活的四周,往往可以產生顛覆性的想法,就跟Ray Kroc 和 Harry J. Sonneborn 偶遇的故事一樣。

--

--

一盞茶的商業領悟 - 洪廷瑋

創業家/商業架構師|分享與討論-行銷心法、商業思維|23歲創業;28歲累積1億營收;故事持續進行中|技術→產品→運營→市場→文化→再創新|每週定期更新,歡迎訂閱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