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Hypothesis thinking及其應用

CYL
諮詢民工的求職散策
5 min readApr 2, 2020

何謂Hypothesis thinking?

一言以蔽之,假說思考就是在剛拿到問題的時候憑著直覺去猜答案,再透過各種方法驗證猜測是否正確的過程。是一種運用80/20法則的思維模式。

為何Hypothesis thinking重要?

前一篇文章談到,在做desktop research的時候要知道搜尋該項資料的目的何在,否則容易陷入大海撈針(Boil the ocean)的窘境。什麼資料都找了,時間也花了,但可能未必能回答真正關鍵的問題。就像你不會每次去看醫生都要求全身健康檢查一樣,勞民傷財。

假說思考的方式剛開始用可能很不舒服,因為他和學生的報告思維相反; 然而,用兩個星期建立起來的假說,其實和用四個月慢工出細活做完的分析相去不遠。

第一次意識到假說思考,還是在我兩年前在埃森哲當諮詢民工的時候。那時候要完成第一個案例研究,說服客戶應該進入某國家的市場。那時我心中總有個疑問,老闆Y怎麼會在項目啟動後沒多久就先知道客戶應該做這件事?甚至已經把空白簡報的Storyline寫好,要我去把下面的坑給填滿。一開始,對於這種沒有資料佐證的猜測我不太能理解,總感覺應該先了解全局,把資料蒐集完了以後,再來組織自己的觀點回答客戶的問題。那時我心裡總覺得有些不踏實。畢竟,這和以前學生時期做報告的思維相反,老師總是要我們先去把整本書讀完,再回來寫報告。甚至他們會皺著眉頭告訴你,不要亂猜。即便你的猜測很可能八九不離十,他們也覺得那是矇到的。

然而實際上,老闆Y可能以前交付了數十個類似的項目、與上百名行業專家訪談過,就算不是每張Slide上他寫好的Storyline都正確,但至少大方向上是對的。細節上的偏差,只要我在蒐集資料的過程中向他提出,用合理的數據/資料佐證,就能在故事線不大改的情況下完成這項任務。

這樣的假說思考其實可以幫助我們在解決問題時少走很多彎路,把時間花在更有價值的事情上面。在解決各種問題的時候都是如此。

針對性的提問,訪談中也能運用假說思考

有次在項目上的時候,為了幫客戶進行內部診斷,要幫客戶對標出他們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倘若這時候我們又以蒐集全面資料再來整理的心態進行訪談,那我們和客戶聊個三天三夜可能也問不出什麼insight(客戶可能會分享他的創業故事、經營哲學、人才培育這種很generic但對解決問題沒多大幫助的話題)。相反的,那次老闆Y要我先把Slide的架構給先搭建好,然後看缺什麼資料佐證,我們再在訪談中問。如此一來,我做的事情就變成先根據我的假說猜測客戶在某指標上落後市場水平,把這樣的目的包裝成問題放到訪談中。這樣整份訪談,都變成能產生insights的對話,含金量極高。如此一來也能避免寫了整份逐字稿,卻發現8成內容都和要解的問題無關的窘境。

分析的本質在於加速決策的進行;習慣假說思考以後,會發現難以和沒有假說思考的人討論事情

記得還有一次,被主管交代要完成一份焦點訪談(Focus group)的問卷,拿到這個題目的當下,我就馬上問,那麼透過這個訪談我們要幫客戶解決什麼樣的問題。只見他含糊其詞,只告訴我希望能蒐集越多資訊越好。這樣的結果就是我後續在思考訪談該問哪些問題的時候只能漫無目的的猜測,其實這是很沒效率的一件事情。還有我同樣難以接受把總結都寫完了以後,才來跟我說那我們來想想我們的Hypo是什麼…

特別喜歡假說思考一書中作者的觀點,他說分析原本的作用在於加速決策的進行,倘若一碰到問題就立刻著手進行全面的分析,非常有可能在資訊的洪流中迷失,就像我在如何畫好PPT那篇文章中提到的,想清楚前不要急著畫Slide,這也是假說思考的一種應用。

那麼看到這裡你可能會問,我要如何才能產生Hypothesis?

假說建立的模式因人而異,但我想在有了這個意識以後,其餘的就和Business sense拖不了關係。BCG假說思考一書中寫了四種企業顧問產生假說的時刻,分別是: 和客戶討論的過程中、於專家訪談時、靈光乍現、深思熟慮時。第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沒有項目的經驗,聽起來只覺得顧問都在鬼扯,靈光乍現聽起來和拍腦袋式的算命相去不遠。但現在想想,我認為這也不是真的靈光乍現,依然是透過平時的積累,還有有意識的假說思維模式,在碰到問題時把先前建立的dots(知識點)給連接了起來。

此外,錯誤的Hypothesis其實很正常,不正常的是我們花了太長的時間才意識到自己的假說是錯誤的,或是太過固執,堅持在錯誤的道路上狂奔。而有意識地多使用這種思維模式以後,漸漸的會發現自己很難接受海底撈針、地毯搜索式的問題解決方式。

後記: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遠

突然想到小僧曾經很浮誇的提到,萬一這些寫出來,我們不就都要失業了。其實我一點都不擔心。因為根據Medium的後台數據,真正會把文章讀完的人大概只有三成至四成。這和之前某學長的法巴offer文開頭相似,成功的路上並不壅擠,因為堅持的人不多。

資訊氾濫的時代缺的從來不是資訊,要找到內容農場式的平台不難,但要持續找到高質量並且與自身相關的信息並不容易,我想這也是作為PTA/初階分析師/顧問的價值所在。因此從這個月開始,想整理自身的閱讀清單,精選出幾則有用的內容與大家分享。(希望寫出來以後有監督的力量讓自己完成)

最後附上去年12月的明月院,希望一切安好。

--

--

CYL
諮詢民工的求職散策

前諮詢民工,現任區塊鏈產品經理。 演講/合作邀請:yenlin2015@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