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詢民工談如何畫好PPT

CYL
諮詢民工的求職散策
11 min readJan 15, 2020

不要急著畫Slide,顏值很可能是正義,但內容才是關鍵。

經常有人問我,要怎麼把PPT畫好。其實很可能我不是最有資格來說這些的人,但作為資深的PPT救火達人,還是想把自己的一點心得和大家分享。除了一些生硬的觀念溝通,我認為多看一些好的簡報是讓自己越畫越好的關鍵,但偏偏網路上這些資料不太容易取得。以下的slide分別為自己在Cardo的Sharing、McKinsey Scholar的Case Study、香港城市大學當代企業案例研究、台大企業併購實務課程中所做,其實還是有很多地方可以做得更好,不過用作說明,應該足夠。以下資料均為我自己所做,均為公開資料蒐集,所做分析均為學術性案例研究,不涉及任何客戶資料,更不作為任何投資建議。

想清楚之前,不要急著畫Slide。

那是我埃森哲老闆Y跟我說過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之一,也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一個指導原則。

不要急著開始畫PPT的原因無他,因為PPT的目的是用來溝通(說服別人接受我們的看法、或把自己的主意推銷出去)。在想清楚要和自己的資訊使用者傳遞什麼訊息之前,就開始畫PPT只是事倍功半。

比如我剛上項目的時候,老闆要我畫一張slide展現通信技術的革新(2G->5G)與訊息量(KB->TB)暴增的關係,聽起來是很單純的任務,但作為我上工的第一張Slide,卻是極其失敗。乍聽之下很簡單,我也沒有多問就開始畫。老闆給我的反饋是,好醜阿。細究背後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源自於自己不知道怎麼畫一張有顧問感覺的Slide,也沒弄清楚這張Slide的Implication是什麼就急著動工。還好,從那之後,老闆Y手把手的帶我從紙上開始畫,把一頁slide切成四個模塊,再和我溝通Storyline的觀念,並且爬梳項目的邏輯。另一個帶我做這件事的人,是McKinsey的mentor Kevin,兩個人我至今都十分感謝。

何謂想清楚了?Ghost Deck是常見的方法

Ghost Deck說穿了就是先把PPT的Storyline (Heading)寫出來。寫完以後,再去把底下的空白(坑)給填滿。而這也可能是一個hypothesis testing的過程,因為在整理資料去support自己當初的猜想的時候,很可能會發現事實並非如此。但這樣先畫靶再射箭的作法,其實可以大幅提升效率,避免無的放矢。

以下是之前在研究香港零售企業759阿信屋時所做的ghost deck。Storyline寫好以後,把自己初步蒐集到的資料貼上來,列出額外需要的數據,然後再請別的組員去update。而這個過程不一定要在ppt上進行,畫在草稿紙上也可以。

Ghost Deck Example (1)
Ghost Deck Example (2)

何謂Storyline?就是具有Implication/So-what的heading

這是踏入諮詢業第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以往在畫PPT的時候,總是把headline當成單純的標題。盡是寫一些比如:中國汽車市場銷量下跌、台灣可再生能源政策概況,這種很generic的東西。這些東西如果放在appendix,或是做為一個圖表的標題,其實沒什麼問題。但作為一個storyline,他沒什麼價值。

一個好的故事線,就是聽眾拿到那份簡報後,只要從頭翻到尾,只看storyline的部分就能知道你要說一個什麼樣的故事,而這也是consulting的PPT和我們以前在學校做PPT時最大的區別。

檢驗自己的storyline有沒有這個問題的方法很簡單,其實就是在寫完storyline的時候,不斷問自己so what?而這個so what是根據你的資訊使用者要知道什麼而定。上述的例子,或許可以改成,中國汽車銷量連續3季下跌,導致國內各大車廠加大海外市場拓產速度;台灣可再生能源政策轉彎,使得80%業者考慮退出競爭。有數據,有insight,如果可以,最好能再加上action,讀起來就不generic,就是一個對你的資訊使用者有用的message。

Story Line Example

整齊、格式一致只是基本,把數據、概念視覺化,讓使用者容易理解才是關鍵

為何很多簡報看起來都不專業?其實就只是很簡單的理由,沒有對齊、行距沒有固定、沒有明顯的Key message、配色凌亂、整張都是字。

解決的方式其實也很簡單,畫slide的時候,善用PowerPoint的對齊功能,上下對齊,左右對齊,再把PPT的格線功能打開,就可以確保每一頁的內容都落在相同的範圍。使用同一色系,這個在office裡面都有好幾個預設好的類別可以挑。

如果有好幾段話要說,可以用項目符號,盡量減少整段的敘述。最後,可以善用方框來排版(就是新增方塊,把背景改成透明這樣而已),把一頁PPT當成幾個模塊在用。至於要根據不同的數據特性使用不同的圖表呈現,已經有很多文章探討,統計課程也給了足夠的介紹,在此就不額外討論。

需要聽眾特別注意的時候,可以用紅色的方框(BCG可能用綠色吧),在頁面上以粗體字再次強調重點,如下面的Visualize(2)。

Visualize (1)
Visualize (2)
Visualize (3)
Visualize (4)

至於那些頁面設計、很fancy的圖表都可以透過工具完成。

比如我自己偷懶時候常用的iSlide tools,他是一個PPT的add-in,免費又超值,從PPT的template、icon的設計到版面配色都可以靠它完成。或是搜尋icon ppt,會找到一個Flaticon的網站,裡面有很多icon可以幫助你把很多抽象的概念圖像化。當初進顧問業前,看了很多人都說要會用ThinkCell,但我覺得ThinkCell巨難用,第一次點開那個軟件的時候,老闆Y轉過頭笑了一下,跟我說,這麼洋氣。他的整合性沒有excel、ppt做得好,而且大多都可以直接被Office內建的圖表功能取代。不過用任何工具都好,自己用的順手才重要。

以下幾張分別為直接套iSlide tools的模板,改動了背景圖片、以及使用PowerPoint 內建的Ideas。

Tools (1)
Tools (2)
Tools (3)

不是好看的PPT就是好PPT,幾個常見的PPT誤區

雖然在顏值正義的時代,好看的東西往往不太會挨罵,但PPT作為一種溝通工具,Storyline、insights、前後邏輯一致,才是創造價值的核心關鍵。

幾個常見的錯誤,Storyline和Supporting的資訊不相干、沒有標示清楚的資料來源、沒有加上圖表標題、沒有放上數字單位、Key message傳達的不清楚。不要小看這些問題,諮詢顧問收費昂貴,也可能在客戶公司導致權力鬥爭,一點小錯誤,都有可能被拿出來放大檢視,雞蛋裡硬是要挑一些骨頭。就算不影響分析結果,也可能讓其他9成9正確的內容可信度大打折扣。

Mistake

像這張台灣電信運營商的slide,就沒有呼應different revenue portfolio這件事。(這個配色有點熟悉?對的,那時候參加McKinsey Program,把Accenture以前的配色拿去麥肯錫的顧問面前報告,還能被稱讚,讓我心裡暗爽了很久。即便我在埃森哲期間也沒真的用過這個配色。)

然而我們經常看到別人報告的PPT其實是長這樣…

別把PPT當成演講稿複製貼上應該是基本,但很多教授上課時還是這樣。

不要學就是了。關於這個沒什麼好說的。如果真的想提醒自己,PPT下方有演講稿的功能,可以善用。

要能夠斷捨離,沒用的slide或資訊要果決的砍掉。

經常碰到這樣的情況,明明這些資訊沒有用,但可能是別人或自己辛苦做了一整晚的嘔心瀝血,就還是硬放上去了。你的努力不會因為這樣被appreciate,反而會讓你的簡報喪失焦點。如果真的有相關而且很想放,就放在Appendix當成backup的slide,沒人會怪你的。

善用總結,整理Key Takeaway,幫助讀者總結。

至於要不要像顧問很常說的,conclusion first,我覺得倒也未必。如果是時間寶貴的聽眾,我認為在簡報的一開始放上結論是很有效率的一件事,但未必每個資訊使用者都認同。但是在簡報的最後,加上一個總結,倒是可以快速地幫你的聽眾recap你這場演講的重點。(聽眾的專注力還有資訊理解能力可能沒有你想像的好)

Key Takeaways

了解誰是你的聽眾,調整PPT的資訊量

這個也是我在Accenture學到的寶貴經驗之一。剛開始上的第一個項目,是一個挺先進的中國民營企業,因此每張Slide的信息量都十分豐富。後來,上了一個能源國企的案子,項目經理就特別交代,簡報要越容易懂越好,用詞要越直白越好,因為客戶的理解能力不同。還是回到剛剛說的,PPT的功能是溝通,選擇適合的語言進行溝通,才能事半功倍。

這個例子也可以在一些新產品發表會上體現,其實PPT需要的資訊量還是根據觀眾是誰而定。剛入行的時候,我曾問過項目經理Y,為什麼顧問的PPT總是一堆字。他跟我說,那是因為PPT幾乎是我們唯一交付給客戶的產品。所以當客戶之後要把我們提的策略落地(姑且不論能不能落地)的時候,就要把我們的deck拿出來看,客戶很可能已經忘了當時的細節,因此上面的信息量要非常詳盡。

要畫好PPT不代表要花無止盡的時間,把握80/20法則

講了一堆細節跟技巧,最後還是要提一下,PPT說到底只是溝通的工具,關鍵還是你要溝通什麼,如何溝通。很多時候白天在客戶那裡on-site開會,真的開始畫slide的時候已經是下午或晚上了。實在沒那麼多心力把每一條規則都做到,這時候仍應該以大局為重,先把核心內容完成,有多餘的心力再來好好展現professional的一面。當然,如果平常畫deck的時候就能養成這些習慣,自然沒這個問題。

不只適用Power Point: 好的文件命名習慣

這個也是我在諮詢業學到的好的工作習慣之一。每次做好一個新的版本的檔案以後,就改一次版本編號。畢竟當很多人一起做一個檔案,最後要統合的時候,很常因為檔名相同,而被覆蓋掉。

結語: 我對你的期待,就是你畫出來的東西,我能看都不看就直接寄給客戶

這是在深圳上項目的時候,Accenture 項目經理Y有一天在飯店裡跟我說的。當下的直覺反應是,有沒有搞錯,區區一個PTA。但事後想想,仍是十分感動,畢竟這代表著自己的潛力受到期待,後來,在我上項目的第三個禮拜,還真實現了。此後,這句話就成為我做slide時的最高指導原則,也是往後對自己的最低標準。

很多時候,組員總會跟我說,就一個學校報告,幹嘛這麼認真。但我總相信,每次做這些研究的機會,只要願意多用心一點,長期累積下來,會意外收穫很多帶著走的能力,就像羅振宇在跨年演講裡提到的,苟且紅利。其實Desktop Research沒什麼高深的技巧,要用到的也就平時的這些累積。

(另一句讓我至今印象深刻的話,是發生在一個又要加班的星期六午後,在深圳喜來登的行政酒廊裡,一片大片的落地窗前,他拍拍我的肩膀,溫暖的跟我說Welcome to hell。當然,那又是後話了。)

2019年7月 於牛津

--

--

CYL
諮詢民工的求職散策

前諮詢民工,現任區塊鏈產品經理。 演講/合作邀請:yenlin2015@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