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產品,背後拚的是同理心》什麼是設計思維?|心得筆記

德瑞克 Derek
德瑞克的敏捷咖啡

--

原文書名:Well-Designed: How to Use Empathy to Create Products People Love
推薦指數:★★★★

過去十年,出現一些標榜快、敏捷、迅速的方法論,多數是為了回應設計焦慮和複雜性。這些方法拒絕採用文件,揶揄線性程序、在速度和結果間擺盪。有人說,採用鬆散和精實管理法,得以快速失敗、在更短時間內成功。然而這些方法本身就是一團混亂,結果是到消費者手上的往往是不完整的半熟產品。對於產品更快上市和更長推陳出新的狀況,我們會覺得自豪,但真實情況往往是由於組織和程序的不足,造成研發人員和行銷人員間的焦慮。「敏捷開發?比較像是脆弱開發吧」。在已經採用這些新方法的企業,就像是一部正在以極速前進卻似無人駕駛的巴士。

相對的,現代的新創企業如 Airbnb,以及像是 JetBlue 或 Starbucks 這樣的大企業,都已經證明了產業突破不該藉由著重在增加特色或只是促使人們多買,而應該著重在為那些使用你產品或服務的人,提供深刻又有意義的參與感。此參與感是透過設計產品的人格或是靈魂而達到,這些產品感覺不像是被生產的物件,反而比較像是知心好友。

什麼是設計思維?

Source: The Design Thinking Process

產品研發的「傳統思維」方式,是往「外求」為主,把重點放在市場上、放在競爭對手做了什麼事情上。驗證這個思維方式的手段,就是行銷活動、包括市場區隔、電子郵件行銷、廣告、集體訪談、購買分析、與競品發表的收集。

以「科技方式」做產品管理,是往「內求」為主,把重點放在技術上、放在團隊能打造出什麼樣獨一無案的性能與特色上。他們是以工程師的觀點來看市場,將技術是為首要,包括詳細 Spec的制定、撰寫完美的程式、設計 API、產品優化、品質保證、特性研發、與演算系統。

產品管理還有第三種方法,也就是源於「設計」。設計師將解決問題視為他們的使命:將複雜性合理化,以及協助科技人性化的重要過程。設計的過程通常是以「使用者」為核心的,而非市場或技術為核心,是以幫助大眾完成目的以及滿足他們的渴望為決策的出發點。

這段過程被稱作「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因為以設計師的觀點來看問題,被視為觀察世界的另一種方法。許多大型公司擁抱設計思維,是因為設計具驅動創新的能力,也能幫助公司免於平淡無新意的威脅,甚至還能協助管理組織異動、改善關鍵不容出錯的服務、甚至用新方法檢視既有的政府政策。

Source: 產品思維:什麼!產品經理也要懂設計思維 ?

設計思維的五個步驟

Empathy(同理心)

同理心的意思,在中文之中近似於體驗、體諒、體察三者的綜合體。即以使用者為中心的設計,透過多元的方式了解使用者(包含訪問、田野調查、體驗、問卷…等等),協助設計思考家能以使用者的角度出發,找尋使用者真正的問題、需求。

Define(需求定義)

需求定義是將「同理心」步驟中蒐集到的眾多資訊,經過「架構」、「刪去」、「挖深」、「組合」後(可交互使用),對問題重新的作更深入的定義,就像探索水平面下的冰山,更進一步找出使用者真正的需求,並用簡短的一句話定義使用者的需求。

Ideate(創意動腦)

創意動腦的過程中,是要發顯出眾多的解決方案來解決「需求定義」的步驟中所找出的問題。發想的過程透過三不五要的原則,激發出腦內無限的創意點子,並透過不同的投票標準找出真正適合的解決方案。三不五要:不要打斷、不要批評、不要離題。要延續他人想法、要畫圖、要瘋狂、數量要多、要下標題。

Prototype(製作原型)

在設計流程之中,採用製作一個原型(Prototype)之意,透過一個具體的呈現方法,可以作為團隊內部或是與使用者溝通的工具,並可透過做的過程讓思考更加明確,是一個動手思考的過程。此外,可以由簡略的草圖呈現,進一步不斷修整進而達到更完美的效果。在本階段的產出結果,會作為測試之用。

Test(實際測試)

實際測試是利用前一個階段製作出的原型與使用者進行溝通,透過情境模擬,使使用者可以測試是否適用,並從中觀察使用者的使用狀況、回應等,透過使用者的反應,重新定義需求或是改進我們的解決辦法,並更加深入的了解我們的使用者。

結語

Photo by Ismael Trevino on Unsplash

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其實我對於「設計思維」的概念有點模糊,不是很明白為什麼「同理心」這一概念,需要用這麼多的篇幅來說明。看完書以後,做了一些主題式的閱讀,才發現英文書名其實已經告訴我答案了。

Well-Designed: How to Use Empathy to Create Products People Love

書名裡的「Empath」是關鍵,它其實是設計思維五步驟裡的第一個步驟,作者的意圖也是專注在這一個層次。

作者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設計師,對於精實管理或敏捷開發,有很獨特深入的見解。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敏捷開發?比較像是脆弱開發吧。」如果產品只是做技術上的堆疊,透過迭代的方式發佈產品,而不是以使用者為本,透過設計思維來解決使用者問題,那真得是很可惜。

另外,作者還提到一個概念,我們現在的開發模式過度強調 A/B 測試、數據分析,這種方式是透過市場、使用者來帶領產品的方向,如果不能產生深刻的洞見,可能只會打造出一個平淡無奇的產品。

你需要走出辦公室、花時間和人相處,對那些將會使用你產品的人們建立了解與同理心。當你視設計為一項策略能力時,設計會超越外在美觀與形式,變成一種關於問題和人的思維方式,以及一種透過複雜和歧義使得世界更美好的工作方式。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拍手」給我支持,或是「Follow」我,讓我提供更多的優質文章給你。

--

--

德瑞克 Derek
德瑞克的敏捷咖啡

敏捷的熱愛者,致力於推廣敏捷實踐,多次在社群裡做敏捷分享。現職為 Agile Coach,在公司內協助多團隊進行敏捷轉型,在導入 Scrum、Kanban、Large Scale Scrum 有豐富的經驗。閱讀的愛好者,持續進行一年讀五十本書計畫,目前進入第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