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後,那個糊里糊塗到臉書的人怎麼了?

Aki
akichy
Published in
7 min readDec 31, 2018

你聽說過冒名頂替症候群 (Impostor syndrome) 嗎?

這是一篇假的2018年度回顧文,實而回顧我在新加坡的這兩年。

攝於今年十一月從西雅圖回新加坡的航班上

//文長警告。

12月是我最愛的一個月份,除了我本身喜歡冬天的寒氣外,12月也是我當時離開台灣前往新加坡工作的時間點。轉眼間,我在新加坡做海外勞工的日子滿兩年了。

一樣是說在最前面的免責條款,這篇文章沒什麼資訊性也無工作相關的專業知識。但如果你碰巧好奇我到底為什麼一步錯、步步錯地踏上這條海外工作的路的話,那麼或許你適合繼續往下閱讀。

一年前的今天,我發表了《17, 18 TBD.》提醒自己想在新的一年完成的願望;回顧我的2018年,我的主軸依然不變:放慢腳步(Stop rushing life)

在個人層面,我今年完成了50堂私人教練重訓課,一週(平均)下來運動應該有超過三次,甚至在下半年愛上我以前從未喜歡過的慢跑。我與我愛咖啡的韓國朋友每週見面一次,除了探索在新加坡不同的咖啡廳,我們以中文、英文與韓文混雜的方式也語言交換了至少超過10次以上(雖然她現在因工作搬到香港了)。今年又重新拾起閱讀習慣,一個月一本書的目標(含全英文書籍)也算是勉強達標,如果你對於產品類的書籍有興趣的話,那麼 《Product Leadership》與 《Cracking the PM Interview》是我近期最常推薦他人的兩本書。

去年在文中寫道自己今年在職場上不求升遷,結果不小心卻真的升遷還拿到了「超乎期待」的績效。只能說感謝老天,感謝同事與我總是極強的運氣。社群方面,很明顯在去年寫完新年展望後就再也沒發過文章了(說好的一個月更文一次呢#),不過實際上我只能說重心移往到公司內部的文章,如果你也是敝社員工的話應該會看到我今年發表的專案文章可多了。

回顧起2018年的種種,似乎發現又悖離了當初說好的放慢腳步的希望。在今年發生許多重大選擇的瞬間,我都嘗試不斷提醒自己:「吶,別急,抓到自己的步調比較重要。」這對我而言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發自內心的恐懼感與自卑總在發酵,讓我總覺得自己該多做些什麼

冒名頂替症候群(英语:Impostor syndrome),亦稱為冒名頂替現象、騙子症候群。這個名稱是在1978年由臨床心理學家克蘭斯博士與因墨斯所提出,用以指稱出現在成功人士身上的一種現象。患有該症候群的人無法將自己的成功歸因於能力,並總是擔心有朝一日會被他人識破自己其實是騙子。他們堅信自己的成功並非源於自己的努力或能力,而是憑藉著運氣、良好的時機,或別人誤以為他們能力很強或聰明,才導致他們的成功 。即使現實環境中的證據指明那並非事實,他們還是認為自己只是騙子,不值得獲得成功。

— 摘自維基百科*

2016年11月30日,我飛往新加坡單程機票的前一天,我給自己的日記是這樣寫的:

「不管有多少人認為你只是運氣,但只有在你覺得自己值得的時候,你才真的值得上現在得到的一切。」

這同時也是去年文章的最後一句話。因為直到去年的今天,在 Facebook 待滿一年的我依然無法說服自己不是靠運氣進入這間公司。如果讀過我的面試全紀錄,那麼大家對於我目前職位要求有多不符合當年拿到 Offer 的我應該能略知一二。這個沒研究所學歷、不是技術背景又沒有工作 2–3 年經驗的我,莫名其妙地成為了新加坡臉書當年最年輕的員工之一。

2017年生日,我寫給自己的貼文

從那一刻起,我總認為自己很不夠資格得到我所擁有的,我害怕有天會被公司的同事與主管發現自己的不適任,有天他們會理解到原來當初的面試是個誤會。

當我同事拿著門薩會員的認證信時,我意識到我唯一能做的是勤能補拙。我習慣性加班,習慣性地多做那些其他人不做的雜務。當時的不安全感,也在《成長痛》的文章裡被記錄下來:我感到不舒服,那種不舒服像把自己拋進非舒適圈後不斷告訴自己有多差,好讓自己有不停的動力前進。

我 2017 年一整年,就在無止盡的加班(即便其實也沒那麼多事要做)與告訴自己要努力的日子裡度過。我是幸運的,我有很好的同事與主管總是發揮外國人正向的精神(?)不吝嗇地稱讚我,讓我在許多質疑自己的瞬間把自己拉回正軌。在去年一年也有些專案成為了我職涯的 Aha-Moments,好像不僅找到了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也得到相當不錯的成績。

雖然去年底就希望能多正視自己的能力與成績,但在今年初與主管的一個對話又重新提醒了我。年初,在臉書工作滿一年的我憑藉著專案成績拿到了 Promotion, 當我主管滿臉笑意地要我週五晚上去買隻香檳慶祝時,我開口問她的第一個問題卻是:「那我還有什麼能做得更好?」

主管V皺著眉說「妳是我遇到第一個拿到臉書最難拿(1%)的最高績效後,卻問我哪裡還要改善的人。」

「我知道妳渴求他人的回饋讓妳成長,但我想跟妳說,保持妳現在的樣子、持續做妳現在正在做的那些事情,對我而言就是很了不起了。妳要相信現在的妳就足以優秀到讓大家肯定。」

從2016年11月30號的日記到2018年2月談話的那一剎那,我才終於自在地接受自己所處的這間公司、我的職位還有原來我能夠做到的那些事情。

或許對很多人而言,這樣的自卑看似矯情又造作,但對我卻是相當重要的自我認識。前陣子,我朋友接受換日線的訪問談及「當人生勝利組不斷遇上失敗」的故事,那我想我大概是「人生失敗組莫名其妙被當作勝利組」吧。國中苦讀三年卻跌破眾人眼鏡連前三志願高中都摸不上,高中校排名列前茅卻以文學院吊車尾的分數進入台大,大學畢業時頂著海外實習與眾多網路公司經驗,最後得到唯一的工作機會卻是完全沒想過的行政助理,甚至到 2016 年再次找工作時我唯一拿到的台灣工作還是透過前主管介紹的。

進到臉書工作後,我所有的自卑感在一夕間爆發。

我認真地不知道自己該做些什麼,能做些什麼才有辦法讓自己「看起來像屬於這裡的人」。直到今年,2018年,我終於覺得找回了自已的定位。我開始敢於主動跟同事分享對他們專案的建議,我終於在他們稱讚我做得好時不會覺得他們在騙我。

當然,還有許多進步的空間。

直至上個月在美國出差時,在部門的 Strengths finding 活動上我看著寫滿各種優秀能力的表格發呆而選不出任何一個適合自己的。當分到跟我同一討論組的同事,一臉無法理解地看著我空白的表格單時,我當下唯一閃過的字是 Shameful — 我竟然連這種學習單都不能完成

依然要再次感謝我的同事們(甚至不是新加坡與我朝夕相處的海外同事),他們拿著那張空白的學習單說「那讓我們來一起找找你可能不知道,但其他人都非常欣賞你的特質吧,我們可是有辦法幫你圈出很多呢」。

這個月初我在臉書工作的年資滿兩年,也能算上半個資深員工了。當中來自我前主管V的週年祝賀訊息,是我認為今年末最好的禮物:她說她除了為我現在的成績感到驕傲外,同時也驕傲於兩年前決定聘僱我的她自己。

— — 從自己最欽佩的主管說出口的話終於說服了困擾我兩年(甚至更多年前開始)的自卑。感謝這條路上,出現在身邊給予我鼓勵與陪伴的所有人。

2019年呢?

我站穩了,然後我想該是時候試著往前走了。

對於明年我唯一的祈願是,願我不會被他人的閒談與行為所波動,而懂得自己的步調與節奏。

知道屬於自己生命中的時差,做好每一個當下自己該做的事情而不卑不亢。願我們都在前往更好的自己的路上。

再見201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