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世界的用戶研究:打帶跑

哈囉大家好,我是產品設計師盈秀。

2023 年對整個軟體業界來說是個有點辛苦的一年,從新聞、各種分析、各種調查報告都在不斷地告訴我們:科技業大裁員、AI 浪潮可能將取代設計師或工程師。

希望閱讀著這篇文章的各位都還好好的,對工作與生活都還保持著一點點熱情。

前陣子收到前同事的邀請到他們公司分享了一些進行用戶研究的心得,剛好藉著這個難得的機會把腦中的一些思緒整理了一番,所以今天這篇來跟大家聊聊在企業裡面我個人如何進行研究的「規劃」。

我們真的需要用戶研究嗎?

六七年前,在我剛進入業界時,UX Research 被視為一個足夠重視用戶體驗的公司必備的部門。

當時在面試時,我一定會確認的是這家公司 UI 與 UX 角色是不是各自獨立運作,來確定公司有沒有放足夠的注意力在用戶體驗研究。

進入公司後,UXer 們從大至影響整個產品策略的 Persona、Customer Journey Map 到調整產品體驗細節的 A/B Testing 都全權參與,目的是提供足夠客觀地分析來將產品的體驗做到最好。

但過了一段時間以後,產品團隊裡面的分工開始出現變化,越來越多產品團隊導入敏捷開發、MVP 的概念越來越深植團隊成員的思維、產品設計師這樣的跨職能角色出現,所以 UXer 的角色定位也開始不同,甚至用戶研究對產品開發方向的影響力開始下降。

產品體驗不再重要了嗎?絕對不是,但確實我們原本熟悉的那一套用戶研究流程放到敏捷開發模式的產品團隊中會有點適應不良。

適應不良原因一:用戶研究打亂了開發節奏

最明顯感到適應不良的狀況就是開發節奏了,通常團隊會以兩周為一個單位進行 Sprint,不斷的進行開發、測試再迭代。

但對於我們熟悉的用戶研究方式來說,如果我規畫的研究需要進行招募、測試到分析,兩周的時間絕對是不夠的。

這樣循環下去開始出現研究產出的時間與開發節奏漸漸脫鉤,好不容易研究有產出了,產品卻又已經往下一個階段開發了。

到最後,用戶研究好像變成了產品開發的絆腳石。

用戶研究打亂了開發節奏

適應不良原因二:研究洞見脫離實作可行性

如果我們嘗試把研究獨立出來,提前數周甚至一兩個月先進行,之後再轉給產品團隊,卻會碰到了另一個狀況:理想的體驗與開發現實脫節。

在產品設計師角色上,我一直強調的是自己必須成為最懂產品全貌的人,但如果我將一段時間完全泡在研究裡,不管產品狀態與市場變化,這樣端出來的研究洞見可能會不斷面臨被 RD 們打槍,甚至也可能已經不「新鮮」了。

產品團隊有權掌控產品的方向,而當研究產出了產品團隊無法接球的洞見或報告,最終的結果就是失去它的影響力。

研究洞見脫離實作可行性

企業場景裡的用戶研究

我的工作經驗一直都是 In-house 設計師,比起作為外部顧問或是以前在學術環境裡做研究,在企業內部更需要控管風險與成本

除了上面我們所看到的適應不良現象,研究本身如何控制風險與成本也是在企業裡面進行用戶研究時需要考慮的面向。

打帶跑的用戶研究方式

打帶跑(Hit and run)這個名稱源自於棒球的戰術,為壘上跑者提前起跑,且打者配合揮棒擊球,可達到推進效果,算是一種積極推進的戰術。

我將這種研究方式取名為打帶跑原因是將研究分為兩種類型:探索型驗證型,兩種類型的研究同時在產品開發的環節中進行。

驗證型研究

驗證型研究必須跟著產品團隊的開發節奏,為了跟上節奏,研究需要切的小小的並且可以獨立實施,目的是找出一個特定問題的答案或是驗證一個特定的假設。

驗證型研究的產出會相對具體,可以直接接續讓團隊開發或是提供行銷、BD 在銷售活動上的建議,而不會是十幾頁的研究報告。

為了快速且具體的產出,我在進行驗證型研究時很常是像 B2B 產品設計心得之二中提到的只有進行「簡單快速的測試」來確認答案。

以A/B Testing為例,如果是利用身邊對產品不熟悉或是與目標使用者背景相似的同事協助測試來取代招募外部受測者,通常可以把時間縮減到半至一天就完成。

當然與學術研究比較,這樣的測試絕對不夠嚴謹,但是相對時間風險與成本都小非常多,因此在只是想驗證某些影響產品範圍比較小的功能來說已經足夠。

探索型研究

探索型研究是為了解使用者的需求、目標和動機等,提供產品戰略層或範圍層的方向。

所以相對於驗證型研究,探索型研究通常需要更長的時間對用戶進行訪談、資料蒐集與分析。

我會將探索型研究獨立於開發節奏之外進行,例如 Persona 的整理或是訪談規劃等,這些都不是一個 Sprint 就可以解決的研究規模。

另外比較需要注意的是,探索型研究本身也需要進行迭代,外在環境的市場與趨勢都不斷在發生變化,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研究結果會變得越來越不相關、越來越不新鮮。

Persona 為例,因為 Persona 代表的是「現況」的客戶樣貌,只要產品有持續成長,客戶樣貌就不會永遠維持與已建立的 Persona 相同。

將兩種研究在產品開發的節奏中結合起來

目前我在規劃研究時會先確認「問題」、「影響範圍或層次」、「研究的類型」與「如何讓產品團隊接球」來安排。

在選定類型後,如果是驗證型就會安排在產品設計的環節中進行,如果是探索型就是獨立運作並且安排時間迭代,最終是這兩個類型的研究會在我的工作中並行,快速和慢速並存。

結論:心境與角色的轉變

工作這幾年下來最大的心得是:UX 設計師或研究員不該再將自己視為團隊中唯一懂體驗與研究的專家。

我漸漸發現經驗足夠的 PM 與 RD 們也有能力洞察用戶的需求,也已經將體驗視為重要的因素並且在自己的工作上實踐。

而在各種設計系統或是前端框架資源都越來越豐富的情況下,當工作只剩下不斷微調著細節的體驗這樣的內容時也可能會讓設計師們感到乏味或找不到價值。

但另一方面來說,這其實也是 UX 知識發展相對成熟的現象,它已經從被視為只是一種 Buzz Word 成熟到了產品開發團隊內人人能夠認同價值並且具備的基礎知識。

而在 AI 發展更加成熟的加乘下,設計師的角色甚至於整個產品團隊裡面不同角色的轉變都會繼續發生。

我不曉得未來會如何,但現階段我會選擇持續向團隊裡的人學習,向擁有技術的夥伴學習如何讓設計產出更加務實,向擁有產業經驗的人學習產業現場的狀況。

當放下手中緊緊抓住的東西時,才能再拿起更多的東西。

Reference 參考

這一年來很榮幸的收到邀請舉辦了兩場Workshop:一場關於PRD,一場關於用戶研究。
實在是非常有趣的經驗,而且在與聽眾互動的過程中我自己也收穫良多。
如果大家看到這邊對於我的經驗有點興趣,也歡迎找我一起討論唷!
https://medium.com/as-a-product-design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