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系畢業生的面試教戰守則 — 就業博覽會的面試官在想什麼

受邀回母校華盛頓大學設計系擔任面試官初體驗

Jasmine Lin
AAPD — As A Product Designer
7 min readMar 7, 2019

--

Photo by Esther Tuttle

不知不覺進入設計產業也已經三年了,早就過了自稱社會新鮮人的時期。原本都是戰戰兢兢地拿著履歷被面試,現在竟然輪到我坐在桌子的另一側當面試官,格外興奮。

這次就業博覽會(Career Fair)是由我的母校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設計系主辦,除了我們之外還有許多知名企業如 Northgate、Uber、Frog 等共襄盛舉。

在博覽會前一週,設計系先將該年度有興趣找實習或正職的學生履歷寄給我們,因為對我來說這實在是一次難得又新鮮的機會,所以我自告奮勇地接下幫同事們預先瀏覽並篩選學生履歷的前置作業(主管表示不解 XD)

系方傳來近百個大學生與研究生的履歷,其中包含視覺設計、工業設計與互動設計三項主修系別。我很認真地一個一個掃過,不禁自豪我大概是有史以來最認真的面試官了XD

作品集、作品集、作品集

我讀履歷的第一個動作就是找作品集的網址,如果找不到作品集,或是該連結失效、上鎖,基本上就會直接被刷掉。

對我來說,設計師的作品集比履歷重要得多,尤其在經歷還不夠豐富的學生階段,單單幾行學歷和打工經驗並不足以展現一個人的設計潛能。

刷掉一波沒有作品集的學生們後,我開始「速讀」大量作品集,看多了之後會發現多數作品集遵循類似的風格:

  • 白底
  • 方正規矩的卡片排版
  • 像 mock-up 一樣的主圖
  • 主要導覽有作品(work)、關於我(about)和履歷
  • 偶爾還會展示一些業餘興趣,例如塗鴉、攝影

這類常見的排版源自於使用 Squarespace 或 Wordpress 既有的模板,簡潔清晰再加上我已經看過一樣的排版無數次,大幅減輕了瀏覽時的認知負載,因為我很清楚如何找到想看的資料。

我知道大部分學生都是使用現有的模板,我自己也不例外,比起硬著頭皮自己寫前端,這方法更快、更方便,呈現結果也是相對協調美麗的。

在千篇一律的作品集頁面中,偶爾看到與眾不同的排版與互動的確會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但如果沒有時間、精力或是相關技能的話,運用模板一樣能達到行銷自己的效果。

我將自己喜歡的候選人整理在一份文件之後,交給同事們再進一步篩選心儀的人選,這樣一來我們就能在現場特別留意這些學生。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企業博覽會當天,工作室派了四個人去現場 — 創意總監、兩個互動設計師(包含我)和一個視覺設計師。

在博覽會現場的氣氛其實很歡樂

上半場是學生們事先預約好的,每個人只有二十分鐘的時間跟我們面談。我主管丟出的第一個問題一定是:「為什麼對我們公司有興趣?」

此題的重點是想知道面試者有沒有做功課,優秀的面試者通常能流暢地回答。他們明顯有看過 Pilot 的官方網頁,也想過自己若是加入 Pilot 後最想執行哪些任務,我們過去哪些案子是他最感興趣或最有共鳴的,如果能介紹他曾設計過類似的案子就更加分。

相反的,如果沒做功課的話就只會無限跳針說:「我很喜歡你們公司」「你們做的東西很漂亮」等一聽就很空洞的話,終究難以說服我們。

畢竟我們不是大公司,想跟我們面試不太可能是因為名聲,理想的候選人當然是因為了解後有興趣才想加入,而不是亂槍打鳥,或是覺得面試小公司的話錄取機會較高。

分享作品集

時間有限,請講重點

每個人的面試時間只有二十分鐘,所以大部分都是聽學生介紹一到兩個案子,我們也不可能問太細節,畢竟我們並沒有親身經歷過這個案子,認識不可能太深,所以記得要挑重點講。

我們不在乎產品本身運用了什麼樣的最新科技,也不 care 教授給你的多高的分數,而是注重你參與的設計決策,或是案子軸轉時背後的緣由。

我們想找的是解決問題的人(Problem Solver),單只有完美的最終成品是絕對不夠的,如何得到這個結果的過程才是重點所在。

認識自己 — 你是哪一種設計師?

設計師的作品集通常可以看出他專精於哪個部分的設計,不管接了多少案子,他負責的項目不會差異太大。

學生的作品集則相反,畢竟學校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有機會多接觸、多嘗試設計的不同面向,所以每堂課的專案通常也是走全包路線,把整個設計流程從創意發想到原型製作全走過一遍。

我們會問面試者在這個流程中最喜歡哪個部分,幫助我們衡量「如果他加入團隊之後可以勝任哪些工作。」

就算不知道也沒關係,畢竟還沒有工作經驗時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或是不清楚自己熱情所在都很正常。

延伸閱讀:跨入UX領域的歷程 — 學生時期

另外,學生時期的案子通常是團體合作,這時我們就會請面試者描述自己在其中所負責的任務 — 流程圖是你畫的嗎?主色系是你決定的嗎?你為什麼做這樣的決定?藉由這些問題,我們可以看出面試者對哪些環節的思考更全面,感覺起來更有潛力。

給面試者的小叮嚀

帶紙本履歷

有助於我們在事後檢討時記住這個人,或是在面試過程中在上頭做一些備註。

帶 iPad 或是筆電

講解作品集用,要記得做好沒有網路的備案、注意電量、清楚自己的檔案在哪。

穿著正常

太休閒到穿個短褲夾拖,或太正式到全套西裝,對我們來說都很奇怪,這也算是檢測文化契合度的一環。

事後 follow up

不管你覺得有沒有希望,有 follow up 永遠比沒有好,如果你不在我們候選名單上,follow up 會讓我們對你留點印象;如果你在名單上,沒 follow up 會讓我們覺得你對我們並沒有興趣。

最後,獎落誰家呢?

​​我們有相中幾位資質很不錯的候選人,不過最後還是沒有二次面試任何人,反而是將他們編入口袋名單中,看看之後有沒有機會合作,考量的原因不外乎是:

​​文化契合度

我們工作室很小,大家都會跟彼此合作到,如果有新成員的話會希望是跟每個人都合得來。

​​團隊結構(Team Mix)

每個團隊成員的能力應該互補,一整個團體則要能夠反映工作師的願景,而我們現階段現在不需要手藝高超的繪師或是精通 AR/VR 的設計師。

​​近期內不缺人

​​我們是小工作室,有沒有人力需求完全取決於案子有沒有進來,輕易錄取人的話公司會倒 😂

這次當面試官的經歷讓我發現,評量視覺設計師相對容易,只要看最終成品就可以略知面試者的程度好不好。

但實在很難在短時間看出互動設計師的實力!我們又不可能一個字一個字讀過面試者的作品集內容,這時候就只能根據面試者的口才和邏輯思考能力來作判斷了,不禁讓我開始反省自己的口條訓練。

同時也理解到落選了不必氣餒,公司內部有很多影響錄取決策的狀況是與你個人無關的。

這次經驗對我來說非常珍貴,第一次真正站在面試官的角度思考面試這回事,未來面試時會更能理解面試官在想什麼,重點應該放在哪裡。

有些當自己是面試者會額外介意、擔心的眉眉角角,在面試官眼中可能不足為道,好像也就不必過於緊張,說不定面試官比你還緊張呢!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拍手1-10下。
如果喜歡閱讀關於設計師的成長心得,請幫我拍手10-30下。
如果單純喜歡我的文字,希望看到更多的話,請幫我大力拍手30-50下。
也請記得 Follow Jasmine Lin 或是數位產品設計Medium文章平台 As A Product Designer,讓我們與你分享更多好文章 😊更歡迎你在文章底下留言,我很樂意也很期待跟你討論或聊天!

--

--

Jasmine Lin
AAPD — As A Product Designer

UX Designer / Information Architect from Taiwan, now living in Seat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