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都想知道的祕密-面試官如何篩選作品集?我該如何改善作品集?

看完 100+ 份UIUX Designer作品集的微心得筆記

眾所皆知,找工作是場耗時費力的馬拉松賽。尤其在投完履歷後,大家共同的經驗便是一段心焦的等待…

面試官收到履歷了嗎?為何還沒收到面試通知?我的作品集如何?是否有需要改善的地方 ?

這次拜團隊擴充所賜,我才能以面試官角度大量檢視其他設計師的作品集,除了驗證之前身為求職者的疑問外,也紀錄許多Do & Don’t。因此這次將不藏私分享出來,一起思考如何改善作品集吧! 🤘

Photo by Ben Kolde on Unsplash

篩選就像刷Tinder,作品吸不吸睛決定能否拿到面試門票

以上半真半假(笑),我也曾疑惑過「作品吸睛?難道面試官不看研究方法與設計流程嗎?」😭😭😭

非也,而是在「篩選階段」實在太多履歷了,面試官除了CV就是靠掃描作品集快速篩選人才。除非來自知名公司或是非常優秀的經歷,眼睛停留時間往往不會超過1分鐘。因此改善作品集的第一個重要心態:

請充分意識到「面試官是第一次看你的作品集」,作品集是否引人入勝很重要。

此外,UI和UX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現實是大部分台灣公司仍期待設計師能同時具備這兩種能力,這也是為何有「UIUX設計師」這樣的職缺存在。若只應徵UX設計師也不表示面試官不會看UI,但可以調整內容比例,如以60%的UX設計及40%的UI設計為佳。

簡言之作品內容當然重要,但大家還是得在作品呈現上下點功夫。除非在 JD 中已明確徵求偏研究分析的人才,只要你是面試「設計師」,都該重視作品集的美感與細節!

掃描履歷,就跟刷Tinder一樣(大誤)。Source

作品集並非單純的 Design List 而已。好的設計或不好的細節,都主宰片刻間的體驗。以下為常見的反面案例:

  1. 作品缺乏質感
  2. 作品太多選擇困難
  3. 瀏覽體驗不佳

1.作品缺乏質感

嗯,一定有人想問「外觀感受」不是很個人喜好的問題嗎? 然這邊並非純粹探究視覺風格,而是作品呈現的問題,如:

1. 作品老舊且過時 — 這讓人懷疑設計師是否有持續成長?是否有嘗試新的Side Project?有學習新工具或技術嗎?對於設計趨勢是否了解?

2. 使用框線,甚至包含假字的套版樣式作圖 — 這對應到產品完成度的不確定性,此產品是否已經完成?還是只是on progress? 是要我自行想像產品未來的樣子嗎?

3. 有認真設計,然搭配的背景過於複雜反而吃掉產品本身;或圖片有嚴重的模糊與鋸齒 — 這反映出設計師如何處理產品細節? 是否能讓觀者容易閱讀。

☝️ 建議 : 將作品放到 Dribbble上比較,多多關注設計趨勢

這個方法我聽過不只一次:你可以將自己的設計放到 Dribbble上,若與其他作品擺在一起無違和感,即代表作品品質在一定水準之上。其實這就是「沒有比較沒有傷害」啊~歐不,是鼓勵大家多去觀摩設計趨勢,以提升美感與敏銳度!

https://dribbble.com/

雖然 Dribbble 被詬病過充斥炫技、不貼近現實或無法實現的設計風格,但它也同步展現設計界正流行什麼,例如紅過一陣子的新擬物化風格(Neumorphism)與很夯的C4D,或是蘋果正推出的玻璃擬態(Glassmorphism)。

不過設計師應自行衡量該風格是否適合你的產品,不適合的搭配可會造成反效果!

Skeuomorph investing app dashboard by Jordan Hughes

Dribbble 對照法能在 [ UX Coffee - EPS17 ]#如何点出枝繁叶茂的「技能树」/ 49分25秒 聽到。

我也激推 [設計游牧 — EP08] 專訪資深設計師-KC Sun 談作品集準備與面試指南,含金量很高。

17分25秒: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很重要,作品中除了研究方法、設計流程、問題挑戰等基本描述外,在一開始設計師就應把作品弄得漂亮精彩,讓面試官想再深入一探究竟。此外她建議若有App應用程式,就該直接將最終產品圖秀出來。若單放APP Icon,這會讓人以為你只是個Graphic Designer。

還有超多精彩內容,留待各位自己去品味~

2. 作品太多選擇困難?

有的設計師會因做過很多專案不放可惜,或怕作品不夠多也放學生專案而將作品集塞得滿滿的。

設計作品在精不在多,過多的作品除了顯示出對自己作品的自信不足與焦慮外,還可能讓面試官無法第一時間看到你最精采的作品,錯失留下深刻的印象的機會。

☝️ 建議1:精準篩選作品,並將得意之作放在顯眼的地方

請重新盤所有作品,並以現在的設計觀點嚴格檢視其品質。若已經脫離現實太久就請不吝惜地將它拿掉!還是想放? 建議 Redesign。

「得意之作」或「高評價的作品」務必放在最顯眼的地方。第一印象很重要,別在一開始就留下負面印象,因為這個印象可能成為後續評斷的基準。即便在後面穿插好的作品,也可能留下「這是個平凡的作品集,雖然有幾個作品還可以」的觀感。唯有放上自己自信滿滿的作品,才能有效的說服與感染他人。

☝️ 建議2 : 依應徵公司的調性與需求調整順序,將相關經歷放在前面

作品集可看做是「推銷自己」的提案,因此根據公司的需求調整作品集內容與順序也是另一種方式。除了讓面試官快速瞭解應徵者具備相關經歷,也能凸顯當事人能為公司提供的價值與能力。

3. 瀏覽體驗不佳 - 面試官體驗友善運動

■ 慎選作品集形式

選擇前,先想想觀看作品的人是誰,理解他們的習慣,有無可能身處連外網會有困難的環境下等等。

目前作品集形式以網站與PDF為大宗。網站方便觀看,然有時須顧及移動裝置的閱讀體驗(你無法預測面試官是否會用手機開網站) ; 而PDF則能先行下載,無網路時也可以閱讀。以下為不建議的形式:

1. 不要直接給出 Google Drive 或是資料夾Zip檔,你確定要讓面試官在眾多資料夾中迷路嗎? 這很考驗耐心感覺也不被尊重。

2. 寄出履歷前請友人幫忙確認是否會有檔案太大,或是含有病毒的警告出現,面試官會怕有病毒不敢打開,我們不想成為資安破口啊!😰

3.不要使用FB相簿、Issuu作為作品集,除了一直被廣告干擾外,FB 相簿形式與 Issuu 電子書形式體驗並不好也不適合拿來做作品集。

4. WIX 跟 Webflow 都能讓設計師快速建好作品集,然在面試期間可以花點小錢將廣告移除,看起來更專業。此外也要慎選動畫效果,過多與過於炫麗的動效會影響瀏覽體驗,或讓人覺得不成熟。

nonononononono 很不OK啊!!!

另外近年因Medium 與 Notion的流行,這次也有設計師以這兩者來展示作品。雖然這是趨勢之一,但還是得考慮觀者是誰? 如果你的面試官沒用過不知道,或是第一關是由HR來篩選,這樣偏向紀錄的呈現形式是否能被接受? 可以思考看看。

■ 其他必知小提醒

1. 除非一開始有要求,不然投遞履歷可以不附自傳。但隨信簡介(類似於國外的Cover letter)是可以的!請清楚寫明你的名字、想應徵的職位、年資、專長和作品集連結,幫助面試官快速了解你。

另外若你真的重視這次的機會,就別自爆趕在deadline前才弄履歷,也不要主動說自己的網站很久沒更新,這是為自己挖坑…也不用聊得太深入,面試官會以為收到的是電子情書而不是履歷,深入的話題可以到面試時再聊。

此為真實案例….🤦‍♀️🤦‍♀️🤦‍♀️

2. 只準備英文履歷好嗎? 面試官雖不至於看不懂,但對母語是中文的人來說在理解文意上定會花較多時間。若不確定該投遞哪種版本的履歷,可以私訊詢問發文者。當然若能一開始就註明要哪種版本是更好的做法!(反省中..)

3. 由新到舊排序你的工作經歷。這是非常非常基本的細節,勿再犯了。

4. 盡量避免直接下載數字銀行來當CV,除了較為粗糙外,上面會顯示歷年薪資與其他個資,請謹慎。

5. 可以羅列技能樹,但不用寫出百分比或程度等級如基本/普通/精通。因為面試官與你的認知會有差異,不如別寫。若想強調程度,可以留待面試時親自展現。

6. 若某些作品較早期,請審慎考慮是否要放。我們還是鼓勵設計師能做新的嘗試,主管們也期待你是能自我驅動與進步的應徵者。

7. 得獎、設計社群 KOL 是否具有絕對優勢? 若面試官也知道你,這些經歷當然會加分,但是邀請面試的決定因素仍在「設計師的能力」。

8. 盡量避免重複投遞或詢問履歷是否有收到,一般情況下我們都會收到並記得去垃圾桶看有沒有漏網之魚。像這次100+履歷的狀況下,我們多是主動通知適合者面試,較難一一回覆篩選進度。

總結

徵才的每個階段都有著不同的篩選重點。雖然本次分享多為作品呈現的修改方向,但不代表面試官不重視設計研究與脈絡,而是你必須能先被看見並「勾起」面試官的興趣,才能進一步了解你是如何運用設計手法,為用戶解決問題,為公司帶來價值。

除了提醒各位這些細節都能凸顯你對設計與體驗的要求外,若有幸進到面試階段,最好還能依據面試公司的需求與調性,調整UIUX呈現比例與面試策略,並另外製作面試用的作品集。

作品集的準備博大精深,實在無法簡單用一篇文章描述,若你想了解如何撰寫個別作品之架構與內容,可參考剛出爐的:深夜小報 陸號刊-前進 UI/UX 的敲門磚:如何打造具用戶思維的作品集

若想了解如何製作面試用作品集,則可參考: UX 研究員與設計師的面試作品集策略速記

改善作品集沒有結束的那天,因為它就跟我們自身一樣,不斷的迭代進步與優化。希望這次的分享能給同在設計路上的小夥伴一點啟發與方向❤️,並找到心中理想的工作。我們下次見溜~😘😘😘

最後,我跟幾位在B2B產業的設計師們一起經營 ⚡️BB來電 Design High Five! 此頻道較偏B2B產業經驗分享,若你對於B2B不熟悉,或是想轉戰B2B,歡迎追蹤我們的IG, 我們不定時也會出短篇 Podcast,歡迎收聽或給予回饋,你們的支持會是我們前進最大的動力!謝謝你們 👉 ⚡️BB來電⚡️ IG / Podcast / FB

近期IG貼文分享

1. B2B Design 01 |我們對於B2B用戶是否存有偏見呢?3種B2B用戶類型與迷思
2.
B2B Design 02|😣 凹嗚~我的設計被打槍 😣 那些被B2B用戶拒絕的設計

--

--

Seal-被半導體業耽誤的產品設計師
AAPD — As A Product Designer

理性>感性,所以練習感性;圖像>文字,所以嘗試寫作。我是位在半導體產業工作,且深怕被AI人工智慧取代的產品設計師 !! (☞•́⍛•̀)☞ 因此對科技趨勢極有興趣,只為了找尋能不被滅亡的答案 :P。👩‍🎓@ FUJ Applied Arts ✌🏼BB來電:https://pse.is/3ltt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