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X 四神湯」大神到 — UX 研究員與設計師的面試作品集策略速記

Photo by Duffy Chien

2020 Happy New Year!! 🎇 🎆 🎉

相信許多朋友正考慮轉職UX領域,也為該如何製作作品集而頭痛著。感謝 UX/UI 新手村的村長 Daniel Lee 邀請我參加這場由新手村主辦,「 UX四神湯」兩位女神 — 鄭婕 Sabrina ChengShandy Tsai 主講的年末求職四神湯,分別就「UX研究員」與「產品設計師」面向來分享:

1. 鄭婕 Sabrina — UX研究員作品集實作
2. 蔡宜軒 Shandy — 產品設計師如何準備面試

由於講座內容包含私人資訊,為此講者特別溝通部分內容不能外流。這直接考驗我該如何「在限制下」生出一篇有意義的文章(嗯?)。正巧我也在重整作品集,故本文會以個人聽過分享後的心態轉換與啟發來帶內容。

另外特別注意,這次的作品集定義為應用於「面試」情境下的作品集,格式會是 PDF 或 Slide,並非網頁版作品集喲!

做作品集,除了從中展現你引以為傲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透過系統化的設計,讓面試官能充分認識你,了解你,並且想要雇用你。

▎不做「無目的」的研究或設計

研究與設計,就是為了解決問題或是創造價值而生,因此在專案描述上務必能說出該研究或設計背後的目的與意義。

下圖為 UX 研究員作品集的其中一頁,便可發現第一條直接陳述該研究能解決的問題與能帶來的商業價值,讓面試官第一時間清楚你為什麼要做研究,面對問題如何解決,透過研究帶來的成果與影響力為何。

專案描述 Bullet points, from 鄭婕

▎轉換心態,化被動為主動

作品集就是你的劇本。仔細設計各個環節與說明,模擬可能被問的問題與答案,讓面試官照著你佈下的線索走。

沒人比你更了解自己,更熟悉自己的專案。因此,想像面試間就是你的主場,而你就是導演,作品集就是你的劇本。從靜態作品集到面試場景,我們皆可以透過設計,佈下足夠的線索勾起面試官的興趣,或者我們主動出擊,讓面試官進行追問或提問。

👉舉例:

作品集專案可以選 3–5 份即可,每份專案以 10–15 頁投影片為準。就應徵的公司產業,可以主動推薦面試官先聽某專案( 如:我認為這份專案較適合貴公司的產業,我可以先就這份專案做說明嗎? ),而說明時間的長短與內容深度都可以由自己來調配。

▎作品集內容疑問集

1. 初入職場者的專案重要性排序

實習專案>競賽專案>>>課間專案>課堂專案

2. 學術論文可以當作研究員的作品集嗎?

🙅‍♀️ 不建議,因為論文成果只能證明研究方法論與學術研究的能力,並不會討論到商業目標與限制,並且沒有研究與設計及後續執行的討論。

若是應徵研究院/智庫中的研究員,論文或許可以拿來證明研究能力,但在以商業研究為主要目標的私人公司當中,幾乎不可行。

3.「概念性專案」是否能放入作品集?

這也是我的疑惑之一,像是黑克松競賽或是對投資人提案的概念性專案能放入作品集嗎?

🙆‍♀️ 可以,雖然沒有實際的產品產出,只要能將研究的目的、背景與過程及方法描述清楚,另外最重要的是它是否符合商業目標並能產出價值,若在研究與設計上有考慮到這些,是可以放入作品集的。

4. 若公司的用戶研究不夠紮實、缺乏經驗、只參與部分該怎麼辦?研究方法有漏洞怎麼辦?

身為半路出家設計師的我,雖然也做過不少專案,但總對於用戶研究這塊沒有信心。看著外面公司做焦點訪談、田野調查等好多好多方式,但我實際做過的不外乎線上問卷、實體問卷、訪談幾位 Key User,這樣就能說自己做過用戶研究嗎?(很不安心.... 🤣 🤣 🤣 )

👉 若公司沒有相對應的資源或足夠的經驗,建議可以多做 Side project 練習,並在專案結束後做用研反省。在專案研究的描述上,則可以轉化為在「有限的時間與資源」內,你如何定義問題?在什麼限制下選擇該研究方法做研究。

有經驗的 User Researcher 會知道在限制下做研究是什麼情況,並不會因此刁難你。但她必須知道是在什麼考量下你選擇用這樣的方式?從結果中得到什麼?就算這次的方式不夠好,若再做一次你會如何調整?將這些描述清楚即可。

另外,一般常見的 User Research Method 就是這四個 — 問卷調查、Competitor research 競爭者分析(功能可以完整 Cover user need 嗎?)、Shadow Research 影子跟蹤、Secondary Research 等等。因此若沒有牛B的訪談方式也不用因而慌張,重點還是要好好重現你的研究脈絡。

▎Design Challenge 準備與製作流程

在 Shandy — 產品設計師如何準備面試中,印象較深刻的是 Design Challenge 的準備流程。她提到,一般公司會發給你題目,並給你 2~3 天的時間設計。

除了預先詳讀題目限制與必要帶到的 Feature 外,時間安排上,她會用一天的時間做研究,像是 Google 相關資料、研究、釐清用戶是誰(可能有多位TA)、看 YouTube 理解背景知識與專有名詞與挖掘可能會有的痛點等。後面兩天則會用來做產品原型設計與面試用 Presentation,基本上時間相當緊迫。

Design Challenge 的呈現則類似專案簡報,必要提及:Product vision 願景,可以帶給用戶的價值是什麼。另外特別要求的 Feature Design 會一頁一頁展示,如如何做到遊戲化 Gamification 及結合社群等等。

About “What’s the next”

做完基本題,我們還可以多做產品 mockup,讓面試官產生既視感;提出產品的未來規劃,如找 KOL 合作,或大膽預測這個產品可以為公司產生多少價值(商業模式)。雖然是個概念性產品,但若能多想一步,都能展現出你是位宏觀,且具有商業概念的設計師。

▎我該應徵UX研究員還是UX設計師?

無論是做研究或是設計我們似乎都略懂略懂,但在開始面對向左走或向右走時該如何選擇呢?能以個性去區分嗎?以兩位講者為例:

鄭婕是講話沉穩,帶著溫柔語調又語重心長勸大家別當研究員的講者 🤣 。私下跟她聊的時候總覺得,這種溫柔的聲音受訪者應該很安心吧? 😍

Shandy 則是很活潑的產品設計師,為了一掃前半場沉重的氛圍(?)蹦蹦跳跳的介紹面試與準備 Design Challenge 的過程。也塑造一種無形的魅力? 🤩

即便如此,我們依然無法輕易斷言外顯性格沉穩者就適合當研究員,行為活潑者就適合當設計師。要應徵哪種職位是縱觀的結果,勢必得盤點手上擅長或掌握的技能、了解自身性格、與未來對自己的期待更為恰當。

👉 若你還不很清楚自己的人格特質,或想更進一步了解,順便分享我曾做過的分析測驗,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看看。

  1. DISC 線上人格測驗
  2. Clifton Strength 線上付費測驗

總結

相信蠻多人跟我之前一樣,因未受過正規 UX 研究訓練,或是半路出家,心理上總覺得少了那麼一塊讓自己完整的拼圖。因而在準備作品集時,總會害怕被專業人士放大檢視、或是陷入作品太少什麼專案都想放,但又不知道該不該放的矛盾糾結中。這次的分享,我個人非常喜愛以下兩個概念:

“設計自己的面試場景”、”任何的專案研究都應能與設計連結,不做沒有目的的研究或設計。”

化被動為主動,讓自己的掌握度更全面,恐懼自然解除;所有研究與設計皆能回扣到欲解決的問題或提升商業價值,證明自己是有所為而為。

希望你們喜歡這次的講座速記,為各位的作品集帶來閃亮亮的2020!我們下次見~

最後,我跟幾位在B2B產業的設計師們一起經營 ⚡️BB來電 Design High Five! 此頻道較偏B2B產業經驗分享,若你對於B2B不熟悉,或是想轉戰B2B,歡迎追蹤我們的IG, 我們不定時也會出短篇 Podcast,歡迎收聽或給予回饋,你們的支持會是我們前進最大的動力!謝謝你們 👉 ⚡️BB來電⚡️ IG / Podcast / FB

近期IG貼文分享

1. B2B Design 01 |我們對於B2B用戶是否存有偏見呢?3種B2B用戶類型與迷思
2.
B2B Design 02|😣 凹嗚~我的設計被打槍 😣 那些被B2B用戶拒絕的設計

1-5  claps:既然看過了,就來簽個到吧!
6-10 claps:表示你喜歡這篇文章!
11-20 claps:看完這篇文章我認為很有幫助!
21-50 claps:Oops!看來你對這篇很有感覺,我會更努力分享,謝謝你
Photo by Daniel McCullough on Unsplash

--

--

Seal-被半導體業耽誤的產品設計師
UX/UI 新手村

理性>感性,所以練習感性;圖像>文字,所以嘗試寫作。我是位在半導體產業工作,且深怕被AI人工智慧取代的產品設計師 !! (☞•́⍛•̀)☞ 因此對科技趨勢極有興趣,只為了找尋能不被滅亡的答案 :P。👩‍🎓@ FUJ Applied Arts ✌🏼BB來電:https://pse.is/3ltt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