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 UXD Gathering — SF Bay Area 是在矽谷的台灣人UXD知識社群

【Portfolio Review Day | Taiwan UXD】矽谷 UX Coach 幫你看設計作品集|作品集審查

Hi 我是UX設計師Faye。曾任職於日商樂天(Rakuten)、華創車電(納智捷汽車)。😍這篇文比較長,可先『收藏文章』再慢慢看
👏可以左下角先幫我拍手50下(這是給我最大的鼓勵)

我在 fb 有追蹤一位在矽谷工作的 UX 前輩 Albert Wang,昨天看他公開分享這場設計作品集影片,超興奮的看完並寫下筆記(趁記憶猶新,且不知影片會開放到何時?所以趕快寫下)。

矽谷 UX 教練 (Coach) 幫你看作品集

Albert 說在八年前成立 Taiwan UXD 的時候,他就一直想辦 Design Portfolio Review Day !!! 這次他邀請在矽谷工作多年的另外 3 位前輩來分享, 而原本線下的聚會因為 Coronavirus 改成線上,讓我這個(跟矽谷一點關係都沒有)的小小 UX 設計師有機會看到,抱著超級感恩的心謝謝前輩們的無私。

介紹這次四位教練

Liang-Cheng (以下簡稱 L):Sr. Experience Design Manager

Nick (以下簡稱 N):Sr. UX Design Manager

Han-Shen (以下簡稱 H):Principal Designer, AI/ML Products

Albert (以下簡稱 A):Director of Product & User Experience

(想幫忙聲明一點:教練們都任職知名公司,本次言論是自己的見解,並不代表該公司,也不涉及公司工作內容)

本篇大綱

  1. 看 Portfolio 重視的 3~5 個重點
  2. 分享自己當年的 Portfolio 小故事
  3. QA:現在公司偏愛找整合型的 UI/UX designer 還是專業的 designer ?
  4. 這場線上座談會 Youtube 影片連結

▍1. 看 Portfolio 重視的 3~5 個重點/常犯錯誤

L

📍通常我會拿到三種 Portfolio link/site

  • 朋友推薦的 Portfolio:會認真看
  • 以前沒機會 hire 的人才 Pool:過幾個月會重新再去看
  • Recruiter 給的 Portfolio:這個是最常見的,Recruiter 一次給10~15個 Portfolio link,因為工作繁忙,第一印象只能會花 30s~1min 去看

(1) First impression in 30s~1min 第一印象:

  • 能否突現這個 candidate 的設計感、Personal taste/style:讓我覺得真的很想跟他談談,想跟這個人工作。
  • 小細節:看這個人的工作態度如何
  • 不用 fancy,可以簡單簡潔

(2) Self-positioning 清晰的自我定位:

  • 從整個 Portfolio 通盤的顯現出自我定位
  • 在過去幾年都專注在哪方面?(1~2個ok,太多的話要先找到自己的定位)
  • 不要讓教練花腦筋去猜你要專注在哪方面?

(3) Design Process 設計過程:

  • Story line、Design approach
  • 大家的 Design Process 可能大同小異,重點是如何去論述(就個人經驗/見解),凸顯個人的詮釋能力
  • 教練會覺得這個人有獨特的見解,或是很好奇你的 outcome 是什麼?

📍補充 (4) Information Hierarchy 層次結構 / Navigation Framework 導覽架構

  • 不要讓我進去 Portfolio 後不知道怎麼出來?
  • 這些都會顯現你的細節,設計能力

Albert’s echo:

『視覺設計』是領進門,『設計思考&設計深度』讓你真的找到工作,兩者都須兼顧。

H

📍我分成五個 P (Preview、Position、Problem、Process、Precise)

(1) Preview

  • Thumbnail (縮圖):每個專案的縮圖 & 小小的一行文字很重要,不要隨便抓一個縮圖

(2) Position

  • 在專案上你的 role 是什麼?你負責了哪些東西?不要放了一些不是你負責的項目

(3) Problem statement

  • 清楚 define 你面對的 problem
  • 不要放 50 多頁闡述 define 的 problem,大家沒時間看

(4) Process

  • 請問你這個 step 與那個 step 影響了哪個 design decision?
  • 這個 process 為什麼導出下一個 design ?

(5) Precise Detail

  • 重視所有的文字,所有細節
  • 你的作品都代表將來去公司工作的品質

Albert’s echo:

『邏輯』很重要,後面會深入討論。

N

📍不要 ”請先輸入密碼” :

  • 作品集如果要輸入密碼,會降低被打開的機率
  • 不能公開的東西就不要放在網路上,面試時也不能口頭透露

(1) 什麼是一部好的電影?

  • 好電影=好編劇+好演員
  • 好的編劇、好的劇本:作品集的架構
  • 好的演員:作品

(2) 作品集架構:

  • 大約是100s:在最短時間抓住觀眾的心
  • 反向思考:希望觀眾看完後記得什麼 take away?由 take away 再來長出骨頭長出肉
  • 好的作品集 IA 會幫助觀眾看到你的每一面

(3) 作品:

  • 放強打的 5~8 個作品
  • 曾經放了 40 幾個作品,根本沒人看那麼多
  • 用 GA 去觀察作品集的點擊
  • 把強項放在 Above the fold:多運用編排與架構

“ Above the fold:用來刊登文章或廣告較好的版位

Below the fold:用來刊登文章或廣告較差的版位 ”

Albert’s echo:

教練通常只有時間看 Portfolio 第一或第二個 piece,所以就要放非常強。

A

我分享一個概念+四個能力

(1) 一個概念:像寫一篇 Blog Post

  • 知道你的作品集 audience?
  • 觀眾看了之後是否能 engage ?
  • 有人作品集類似 ”寫紀錄”,但這樣太冗長

📍作品集結構就像是 Hero’s journey ,需具備四個能力:研究、分析&設計思考&執行、final result 、 business impact

[1] 研究:

  • 不用放 methodology (方法論),因為教練們都知道了
  • 教練比較想知道你的 Project definition
  • 去 summary 這個研究,有問題 1、問題 2、問題 3 …

[2] 分析 & 設計思考 & 執行:

  • 你的設計思考如何進行的?比如你有 direction 1、direction 2,但最後你選擇哪一個?為什麼?(比如你透過 usability testing 或 internal communication)
  • 透過這些去展現你的思考邏輯

[3] Final design solution:

  • solution 1, 2, 3 跟我們最初的 problem 1, 2, 3 是否吻合?
  • design rational:如果對應不起來就是邏輯有問題
  • 提 solution 是炫技的時候:展現 intention design skill、motion graphic design skill、flow design、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4] Business impact:

  • 設計作品需要有商業的影響力
  • 產品最後賺了多少錢?增加多少 user?做了多少改善?
  • 如果作品還在進行中,則可以呈現內部測試時的結果、support team 給予的反饋…等等

▍2. 分享自己當年的 Portfolio 小故事

L

八個字『理念堅持,做法彈性』

  • 要有信念,但要彈性:會融合公司的文化、團隊各成員…
  • 包裝自己,學會論述

A

  • 要有 growth hacking 精神:每一次去面試完,回來就會調整作品集
  • 現在要應徵的 JD 與我自己能力,交集在哪裡?
  • 發現作品集裏 view 最高的是 ”about page”:我闡述設計的哲學 (Design philosophy)、基礎的歷程、相信的原則 (Basic principles)是什麼?因為面試官會希望找相同理念的人進來團隊
  • about page 不是 resume ,而是比較軟性的敘述你是誰?

N

  • design process 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一定要做 user validation (用戶驗證)
  • 作品集,你有沒有 user validation 這個環節?為什麼沒有?
  • user validation 量化與質化:量化用 GA 去解讀數字; 質化可以請親朋好友看完後給予建議
  • 好的花瓶 (作品集)+漂亮的花 (作品):在作品集與作品中間找到平衡
  • 自己的作品集改了快100次,經常修正
  • 作品很多怎麼辦?學會挑出 5~8 個作品代表你自己
  • 作品很少怎麼辦?做 daily design (100 days)、side project、找一個 app/網站做 design critique & re-design

「作品集就是幫你買到面試的門票」

  • 面試才是最最最重要的一關,作品集不用太苛求到超級完美

H

做完作品集後,我會做 Blind test:

(1) 完全不拿作品集,只用口頭闡述給別人聽

(2) 拿作品集給別人看

▍3. 現在公司偏愛找整合型的 UI/UX designer 還是專業的 designer?

Nick:我認為 UI 和 UX 是兩個不同的專業。所以還是回到對自己的定位是什麼?是 UX 還是 UI?

Albert:依據地區而不同。在台灣的話,UI 大多是設計執行; UX 偏研究端、資訊架構、設計計畫。在灣區的話又區分兩種:在 start-up 因為扁平化,product designer 包山包海;在大公司則是看公司分配。這兩個都有市場 !

▍4. 線上座談會 Youtube

這是我第一次聽到這麼完整的作品集教學,我只速記一點點心得,推薦大家看影片,或留言讓我聽聽大家的心得。

並推薦大家 follow Taiwan UXD youtube:

這篇我同步做成小圖文分享在我的 IG 上,歡迎追蹤:

https://medium.com/as-a-product-designer

最近新開 IG 帳號囉,會將知識(生活雜事)做成小圖文,歡迎點下圖追蹤

如果覺得文章對你有些幫助,歡迎順手給我個 50拍👏 超感謝你們!歡迎 Follow 數位產品設計Medium文章平台 As A Product Designer歡迎 Follow 我的寫作平台 I’m Faye | UX設計師在電商,談轉職/設計/商業以及 Follow I’m Faye | UX設計師在電商(兩個是不同的, 嗚嗚...medium的系統就是這樣, 懇請大家兩個都follow一下)Faye Sung簡介:
全台灣最愛種植物的UX設計師 / Senior UX designer / Medium網路作者 / UX企業內訓講者。
經歷:
曾任職日商樂天(Rakuten)、橘子支付、華創車電(納智捷汽車)、ASUS 華碩電腦。主修行銷,擅長電商UX設計、購物行為轉換、用戶數據分析。從鞋業走向科技業、汽車互聯網、電商、金融支付。
寫過『關於電商UX設計-36件你應該知道的事』、『跨領域轉職,我學的20套設計軟體/工具分享』等設計類文章。
曾在台灣微軟舉辦兩場工作坊,及產品經理菁英會 PMTone 知識學習社群、Adobe Xd Taiwan User Group 台灣交流社群 (RAR 設計小聚) 公開演講。

💕💕覺得這篇文章有幫上一點點忙,歡迎『左下角鼓鼓掌』 50 下 👏👏💕

--

--

I’m Faye | 聊聊 UX 策略與商業
AAPD — As A Product Designer

資深用戶體驗設計師|主修行銷,自學設計,10年資歷。 經歷美商、日商與新創, 熟悉電商、汽車互聯網、行動支付、用戶數據分析。 歡迎企業內訓或講座邀約 kim.taipei.taiwan@gmail.com ,也可 IG搜尋 ux.designer.sharing 👉https://reurl.cc/z8y8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