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X工作坊的準備與檢討 — 使用者故事對照(User Story Mapping Workshop)|微軟工作生活家

將我在微軟進行的一場UX分享會&工作坊做事後檢討,幫助更多設計師在下次規劃類似環節時,不要重蹈我的錯誤。

這篇為我2019/8/28 在微軟進行一場UX分享會&工作坊(就是下面這場)的事後檢討心得。

整個規劃的環節我覺得很有意義,趁著記憶猶新,快速寫下好與壞的項目做自我檢討,也分享出來給大家做個借鏡!

這次環節感謝微軟工作生活家主理人的信任,全程讓我先自由規劃,再跟團隊討論,包含我提出的講義列印及裝訂方式,工作坊的準備道具,甚至是我沒說出口的簡報器、麥克風,現場都準備妥妥的,要什麼有什麼,深深覺得這樣的團隊真的是專業度100分!

照片來源: 工作生活家

先講這次幾個精心小規劃:

  1. 『課前醒腦的活動,很適合先到的朋友先練習』 → 早到的人可以先自行練習,而這些內容都是上課會詳細解釋的。剛好也讓等待的時間有事情做,而不會覺得浪費時間。
課前醒腦的其中一頁

2. 『圖片版權聲明』 → 這次我做PPT搭配的插圖都是有版權的,所以在一開始就有告知這件事,那我也順便把這個好工具Freepik圖庫介紹給更多人。

3. 『告訴大家講座目標』 → 在一開始就先告訴大家,今天學完之後可以讓他們從『工作要養家』變成『工作生活家』。

講座目標≠講座大綱,目標可以讓聽眾更直覺的了解,他聽完之後有多少改變。而大綱則是介紹今天會進行的環節。

左: 目標; 右: 大綱

4. 『破冰: 最近手機裡裝的1個APP, 及為什麼下載這個APP?』 →發現這個環節大家講得欲罷不能(哈),這方法是很適合用在快速了解一個使用者的一切面貌,透過這個APP,你可以了解他最近關心的事、職業、興趣、生活習慣、感情狀態、購物…。這也是UX訪談中可以活用的方法之一。

*大家介紹時我跑去旁聽,有人說最近灌了XX百岳APP,因為他剛爬完兩座百岳; 有人最近灌了時間管理APP,因為開始想要做時間控管…。覺得窺探別人手機裡裝什麼APP真的是太有趣了,滿足我的UX研究魂。

那我說說自己最近入手的APP:

Office 365的One drive APP。(講這段的時候全場大笑,我真的不是業配) 雖然成為Office 365用戶一陣子了,但直到最近我才發現灌APP變成行動版有多方便,今天的簡報我就是在搭捷運的路上拿出APP做練習準備,因為有1TB的容量,裝什麼檔案都蠻夠用的。

Onedrive APP介面

推薦已經是Office 365的用戶去下載~~

5. 『分組競賽還是要有獎品才有趣』 → 但小妹我沒什麼可以贈送的,想想大家可能有興趣的應該是UX面的知識,所以仿照最近很紅的 #出租系列,就規劃這樣的獎品,我認為還蠻有趣的。

▍來説說我自己不專業的部分 (超多)…

💚事前準備:

  1. 『學員在問券上提出想問講者的問題』 → 我建立一個excel表單,隱藏一些個資後,寫上我的回覆答案,讓大家也能一起看看別人的問題 (或許也有人想問同樣的問題)。做不好的地方是:原本想在活動前完成的,但來不及,會後才補上。

*開始擔任講者後,發現事前看聽眾的問卷很重要,除了了解聽眾背景及對講座的期待之外,最重要是可以適度的調整講座內容, 讓講座更符合大家的期待。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下方連結:

2. 『學員拿的講義設計≠簡報』。這次大家手上拿到的是一份我另外設計的講義。因為我想讓大家回去後可以直接運用,所以幫大家濃縮講座上我分享的6套工具的精華。 → 但是其實設計講義,比設計簡報還難,我期待中的講義要有互動性(一些問與答)與筆記空間,而不是直接拿簡報來當講義。這次我只有稍稍做一些互動,希望下次能做得更好。

💜演講環節:

  1. 『課前醒腦』的三個方法練習,我當場沒有給反饋 → 這是我設計不周,如果希望我給反饋的人,可以用手機拍下來上傳到這裡,我會給建議
  2. 『一個晚上塞太多東西』 由於我事前看過報名名單,原本用意是把大家在問卷上寫的想聽的內容都放上去(有人想認識UX, 有人想聽UX的工作, 有人想知道UX工具的實際案例…),結果就是大爆炸! → 下次要配合時間安排,及大家下班後的體力,建議講者專注一個主題即可。
  3. 『時間滿到沒時間QA』 →如果讓我重新規劃,可能會刪除一個環節,但留下10~20分鐘進行QA。若有想要詢問的歡迎私訊我親自回答喔!
  4. 『6個UX工具該留時間讓大家當場練習』 → 由於這種知識型的教學最好的方式還是每講一個工具,就讓大家練習5分鐘,印象會比較深刻。 →我這次的替代做法是在給學員的講義上有設計『Your Turn』的空白模板頁面,大家可以回去練習。

🧡工作坊環節:

  1. 『只有半小時,玩使用者故事對照可能太硬了』 我認為是我沒有做到『共感』,是我的錯。或許對一個常用這套方法的人來說可以30mins內完成,但這次現場幾乎全都是初次玩這套工具,光是中間的步驟就花蠻多時間在討論的 → 下次如果要帶這套工具,時間可以拉長到1hr,或者我思考另外一種更好的逐步方式: 我每介紹一個使用者故事對照的步驟(總共有7個步驟),就停下來讓小組開始動工,然後我再教第二個步驟,一步一步帶著大家完成。(先在這裡跟各位說抱歉了)
  2. 『分組進行時,老師分身乏術』大部分工作坊都會有一兩個小幫手或助教,可以分別到各組給予協助。這次有勞工作人員臨時跳下來擔任小幫手。 → 下次我會記得號召熟悉工作坊主題的朋友來協助進行,嗚嗚考驗友情的時刻…
  3. 『大家對使用者故事對照不熟悉』 → 仍然是我不夠『共感』,畢竟這是大家第一次聽到的方法,應該花更多時間在解說『任務』、『活動』、『故事』。尤其最好要多舉幾個例子(我這次只舉了一個例子不夠)。
  4. 『沒有在一開始講清楚workshop的產出是什麼』 → 我是進行到一半時才趕快拿麥克風補充,這次是希望大家多練習使用者故事對照這套方法(因為要帶回去自己會使用),至於最後是否有提出優化提案則是次要的。

以上就是我經驗不足的地方,分享出來讓大家做個借鏡。

使用者故事對照Q&A:

發現大家有些常見問題,我先列出如下~

  1. 『使用者故事對照到底幹嘛用的?』

建立共識!

很多文章說使用者故事對照要適合用在『開發產品』,但我個人認為也很適合用在單純只是梳理一個使用者行為or過程(然後從中看到問題點)。

過程中各團員對一個特定的流程有不同意見,這時候就需要討論。

總之,最後貼在海報上的就是『大家同意的共識』,就是這套工具最主要的目的!

2. 哪些『任務』該分成同一組『活動』?

當任務有著共同的目標時,就可以分為同組 。

分組的用意是讓整個流程更好被閱讀與理解 (就跟分類差不多概念)。想像你眼前有份說明書有100個步驟,此時你可以濃縮成20的大的步驟,類似這樣的概念。

3. 『任務user tasks』與『故事user stories』的差別?

兩者是步驟上的差異,順序在這裏決定了思考的層面,所以不要跳順序喔。

任務是一開始所有人『針對特定主題』寫下的一連串步驟。當大家都確定寫完後,接著分類寫活動,最後才是寫細節故事。

步驟:針對特定主題 → 任務 → 活動→用戶故事

而故事是將任務分解成更小的任務或故事。(此時就不要將發想出來的故事挪上去變成大任務啦~)

4. 我想多了解『使用者故事對照』,有其他推薦方法嗎?

坊間有非常多書籍&付費工作坊(雖然價錢都有點硬),只要用關鍵字就會找到有超多參考資料,但這套工具的確不太簡單,建議UX初探者先從簡單的UX工具逐步開始練習。

以上就是我的自我檢討,雖說辦完還蠻沮喪的,因為做得不好的地方太多了,但看到聽眾的心得還是很暖心,尤其很多聽眾是職場很資深的前輩。(比如這位在 Accupai雲攝影擔任COO的前輩,如下圖)

也希望透過這文章協助更多設計師在下次規劃類似環節時,不要重蹈我的錯誤,希望幫上一點忙。

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加入下方社團觀看更多喔

若這篇文章有幫上一點忙,歡迎『左下角鼓鼓掌』 50 下 👏💕

與美麗的工作生活家主理人小白姐合照

若這篇文章有幫上一點忙,歡迎『左下角鼓鼓掌』 50 下 👏💕

Faye Sung簡介:
全台灣最愛種植物的UX設計師 / Senior UX designer / Medium網路作者 / UX企業內訓講者。
經歷:
曾任職日商樂天 ( Rakuten)、橘子支付、華創車電 (納智捷汽車)、ASUS 華碩電腦。主修行銷,擅長電商UX設計、購物行為轉換、用戶數據分析。從鞋業走向科技業、汽車互聯網、電商、金融支付。
寫過『關於電商UX設計-36件你應該知道的事』、『跨領域轉職,我學的20套設計軟體/工具分享』等設計類文章。
曾在台灣微軟舉辦兩場工作坊,及產品經理菁英會PMTone 知識學習社群、Adobe Xd Taiwan User Group 台灣交流社群 (RAR 設計小聚) 公開演講。
-- -- -- -- -- -- --歡迎Follow 數位產品設計Medium文章平台 As A Product Designer Follow I’m Faye | UX設計師在電商Follow 我的寫作平台 I’m Faye | UX設計師在電商,談轉職/設計/商業(兩個是不同的, 嗚...medium的系統就是這樣, 懇請大家兩個都follow一下)

--

--

I’m Faye | 聊聊 UX 策略與商業
AAPD — As A Product Designer

資深用戶體驗設計師|主修行銷,自學設計,10年資歷。 經歷美商、日商與新創, 熟悉電商、汽車互聯網、行動支付、用戶數據分析。 歡迎企業內訓或講座邀約 kim.taipei.taiwan@gmail.com ,也可 IG搜尋 ux.designer.sharing 👉https://reurl.cc/z8y8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