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個資外洩事件始末 — 3分鐘懶人包

Julian Liang
Bitmark Inc.中文專欄
6 min readMar 28, 2018
(Screenshot:The Guardian)

“劍橋分析”的吹哨者威利(Christopher Wylie)在2018年3月17日時,自稱是因為良心不安,打破了離職保密協定向英國的衛報(The Guardian)揭露了美國保守派富豪Robert Mercer所資助成立一個位於倫敦的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如何非法取得臉書5000萬個用戶資料,並分析這些用戶後,在2016美國總統大選期間針對這些選民在各社群媒體投放各式假新聞及個人化廣告,以影響中間選民,並確保他們最後能夠支持川普。

劍橋分析如何取得資料?如何運作?

劍橋分析透過一位劍橋大學教授柯根(Aleksandr Kogan)所建置的性格分析APP (thisisyourdigitallife)來搜集個人用戶資料。這款APP吸引了幾十萬人下載,而這些人也在使用App的同時同意了個人資料可作為學術用途。但有爭議的是,使用者不知道此款APP所搜集的資料不只是使用此APP的用戶,也包含使用用戶的所有好友的個人資料,最後他們總共非法搜集了5000萬個用戶資料。

在3月23日,一位劍橋分析前員工向衛報揭露更多的細節及藍圖有關他們如何透過 Google, Snapchat, Twitter, Facebook 和Youtube 來贏得總統大選,甚至是影響英國的脫歐公投。

文件指出,他們利用這些數據來建立分析模型和演算法,將10,000種不同的廣告精準地投放到不同的族群。劍橋分析和競選組織也可以透過監控社群平台持續的得到反饋。這意味著演算法可以不停更新及改進,以根據用戶的個人資料為選民提供幾萬種不同的選舉廣告,進行具有洗腦效果的資訊戰。

(Screenshot:Politico)

其中,最成功的一個廣告就是一篇“10個關於柯林頓基金會不方便的事實’’(10 inconvenient truths about the Clinton Foundation)刊登在主要為政治新聞的網站Politico,交互式的圖文及響應式網頁看起來就像是一篇真正的報導。並持續地投放給位在搖擺州的用戶。用戶平均在廣告停留期間長達4分鐘,效果十分顯著。另外,劍橋分析也透過Facebook、Twitter、Google及音樂分享App Pandora的廣告投放,成功說服了35,000人下載了川普活躍支持者使用的APP。並且也透過Google付費的廣告系統向特定的群眾持續投放反希拉蕊及支持川普的廣告。

臉書在此事件扮演什麼角色?

最近許多國際媒體及國際名人都響應#DeleteFacebook的活動,要大家一起抵制臉書,以防止臉書拿走並濫用我們的個資。但是,這個事件到底跟臉書的關聯是什麼呢?

臉書被質疑,在這幾年來,他們已持續的收到關於用戶數據安全性的警告。更關鍵的是,早在2015年,臉書內部已經知道有大量用戶數據遭到劍橋分析公司的濫用,但是他們不僅向大眾隱瞞了事實,且一直到了最近事件爆發後,在已知的事件的三年之後,臉書CEO祖克柏(Mark Zuckerberg)先是消失了一陣子,直到25日,臉書才公開向大家道歉,承諾會有相應的措施,並保證類似事件不會再發生。

目前,英國與美國的監管機構都在對臉書洩漏數據的事件進行調查,而英美國會也要求祖克柏(Mark Zuckerberg)去國會聽證。

英國脫歐和此事件的連結是什麼?

3月24日,前英國脫歐陣營的吹哨者桑尼(Shahmir Sanni)也向衛報披露,在英國脫歐公投期間,一家和劍橋分析有關聯的數據公司“AggregateIQ”(以下簡稱AIQ)收到了由英國脫歐陣營’Vote Leave’ 62萬5千英鎊的錢,此舉疑似違反公民投票支出規則(referendum spending rules)。

桑尼(Shahmir Sanni)在競選期間和其他志願者成立了BeLeave青年活動組織,而現任英國總理梅伊(Theresa May)在唐寧街的政治顧問華生(Cleo Watson)表示願意贊助BeLeave,但在雙方簽署了相關法律文件後,發現最後那筆原為贊助金的62萬5千英鎊被轉到了一家加拿大數據公司AIQ,桑尼成為了代罪羔羊。桑尼也在2017年3月發現,Vote Leave的首席營運官在超過100份文件中刪除了她自己和相關人士的紀錄。不過Vote Leave拒絕了這項指控。

另外,劍橋公司的吹哨者威利在為劍橋數據工作期間,也參與了AIQ的成立,且兩家公司運用的技術是相同的。但目前AIQ宣稱他們與劍橋分析並沒有任何關係。現在,威利成為了聯繫劍橋數據公司、美國選舉川普陣營、AIQ和英國脫歐公投的關鍵人物。

(Screenshot: The Guardian)

一位贏得透納獎的藝術家戴勒(Jeremy Deller)在上週受到劍橋分析數據洩露事件的啟發後,他設計了”如何刪除臉書帳號”的傳單,並在利物浦的萊姆街和倫敦的尤斯頓站發放。

他的靈感來自臉書的醜聞以及缺乏責任感的祖克柏

但是,刪除臉書真的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嗎?要如何能夠確保其他的社群軟體或應用程式不會發生一樣的事情?

問題的核心並不是刪除臉書就能真正解決的。

或許我們必須開始思考的是:如何在數位環境中釐清數位資產及數據的權利。

(此篇由Bitmark Inc.整理)

(Reference: The Guardian 系列報導)

Bitmark 致力於數位化資產(Digital Property)產權的推動,讓人們能夠擁有自己的數位資產所有權。

我們也樂於分享新知,想知道更多Bitmark動態請至:

Bitmark官網

Facebook Fan Page

Medium

Medium中文專欄

--

--

Julian Liang
Bitmark Inc.中文專欄

Someone who cares about business trend, innovation, and the responsibility that it plays. Learn to be a more well-rounded per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