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淺釋系列

Чайковский: Серенада для струнного оркестра, Соч. 48

柴科夫斯基:弦樂小夜曲,第四十八號作品

YANG Eeche
Classicholic

--

背景

見此

分析

第一樂章

「小奏鳴曲形式的小品」,從容的行板(andante non troppo) — 中庸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C大調,六八拍子

如指示,中庸快板的主部是採用沒有發展部的奏鳴曲形式寫成。本曲附有從容行板的序奏,而且同樣的樂念也在結尾中使用。柴科夫斯基曾說:「我崇敬莫札特,並且有意模仿他的風格,如果能接近其範例就是值得慶幸的。」不過,這並非是表面的模仿,而應該說是靈活應用其簡潔的手法與明快的形式,使柴科夫斯基的個性作了進一步的發揮。

序奏以強有力的合奏開始,但開頭三個音符的流動是小調,也就是從關係調 滑入主調(C大調)的運行方式。這是一種導入的手法,其本身在關係調的流動中也具有俄羅斯旋律的特徵。主題夾有二四拍子的經過句,它變更樂器處理反覆三次後平靜下來。全休止之後進入主部,開始以小提琴為中心歌詠出第一主題。擁有切分音的第一主題,是乘著中提琴與大提琴的對話,以及低音提琴的撥奏流暢地進行,第一主題部就是其變形的推移。第二主題照例是其五度上的G大調。此一在低音弦的撥奏上,由小提琴與中提琴演奏的輕巧主題,經過各個樂器的銜接變化之後,逐漸形成齊奏的奔騰似音型到達高潮。因為沒有發展部,所以這裡直接進入再現部。除第二主題以主調的C大調處理外,再現的曲想完全與呈示部相同,連小節數也完全一樣。此後以序奏主題形成的尾奏收尾。

第二樂章

中板(moderato),圓舞曲速度 [註1],G大調,三四拍子。三段曲式

主部先由第一小提琴奏出非常溫雅優美(dolce e molto grazioso)的主題,然後在抑揚頓挫的歌唱中,以段落的方式延伸發展。第二小提琴將此部份反覆後,第一小提琴隨即變成裝飾性的演奏。當音樂逐漸華麗起來時,進入B小調的中段,這裡以同一音型進行各種發展後,回到主部。結尾以強有力的上行音型開始,逐漸減弱後,開始一邊回想中段的動機,一邊慢慢平靜下來,如輕聲細語般以撥奏結束。

第三樂章

哀傷的快板(larghetto elegiaco),D大調,三四拍子

雖然是三段曲式,但中間部卻擁主部的四倍長度,所以中間部反而成為樂曲 的核心。此外,整體以D大調貫穿也是本樂章的特色之一,不過開始的主部,依然擁有大小兩調的音響特質,所以可以確定這是一首悲歌無誤。

中間部首先由小提琴奏出如歌曲一般甜美的主題,這由中提琴與大提琴承接,再由小提琴加以發展,並與大提琴的對比主題形成對話的演出。此間第二小提琴與中提琴持續刻劃三連音,低音提琴則以持續低音前進。接著由中提琴奏出主題,再由小提琴進行高亢的歌詠後,音樂移入經過性的樂念,慢慢轉弱而平靜下來。全休止之後恢復原速再現開始時主部的旋律,然後以中間部的主題形成的尾音接續,最後再度微弱流露出開頭的動機,如消失一般結束。

第四樂章

行板(andante) — 精神抖擻的快板(allegro con spirito),二四拍子。附序奏的奏鳴曲形式

行板的序奏是用主調五度上的G大調寫成,全樂器裝上弱音器,以平穩的對位方式累積進展。此一題採自民謠 《在牧場》的旋律。主部的C大調第一主題是與此形成對比的快活旋律,同樣採自《在青蘋果樹下》的民謠旋律。[註2] 第一主題是由此一旋律的變奏曲所構成,讓人聯想起第四號交響曲第三變奏的後半,小提琴與中提琴開始使用撥奏進行伴奏,此種型態持續之中,E♭大調的第二主題出現在大提琴之上,不久後再由提琴承接演奏。此一主題也就是俄羅斯的民謠風旋律,但出處不詳。此後的推移同樣以主部的C大調第一主題進行,所以樂曲也可以解釋成輪旋·奏鳴曲式。

發展部一開始就將第一主題與第二主題組合一起,進行各種美妙趣味的發展,音樂粗獷揚起之後,經過短小的快速音群,於加強(marcato)奏出的第一主題出現時轉入再現部。再現的第二主題是C大調,這和呈示部一樣以主部的C大調第一主題的變形旋律收結,再形成奔馳的樂念,然後以最強音突然休止。尾奏速度轉慢(molto meno mosso),沉重地奏出第一樂章的序奏,最後再一次呈現主部的C大調第一主題的旋律,展現輕妙的結束法。

First published on Jul. 19, 2023.

以上內容係轉錄自2004年1月11日台北世紀交響樂團演出節目解說,
略加編修而成。
本站及編者不擁有其文字版權。

[註1]
眾所周知,柴科夫斯基已經在第五號交響曲的第三樂章使用過圓舞曲,
所以在本小夜曲中使用圓舞曲取代古典樂派的小步舞曲,
說來一點也不奇怪。
此一圓舞曲並具有約翰·史特勞斯的維也納圓舞曲的優美性,
以及德利伯(Leo Delibes, 1836–91)芭蕾音樂中華麗法國色彩的圓舞曲要素,
並且注入柴科夫斯基獨特的感傷情緒,而變成一首十分洗鍊的作品。

[註2]
柴科夫斯基在第四號交響曲的終樂章裡,
同樣也是採用所謂民謠或民俗舞曲的旋律做為主題使用。

See also

  • 2023年6月15日普羅藝術家樂團《浪漫・雋詠》節目解說,筆者著文

--

--

YANG Eeche
Classicholic

臺師大音樂系碩士,主修管弦樂指揮,專長為合奏訓練、弦樂合奏技巧、古典主義作品研究、音樂圖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