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e Trubek《手寫時代:從寫字到打字,一部五千年的人類書寫文明史及未來》(The History and Uncertain Future of…
Mark Frary《密碼的故事﹕人類史上最重要的45種密碼與破解之道》,張毅瑄譯,新北﹕遠足,2021
朋友介紹的書,篇幅不算長,所以每段歷史的介紹都很簡單,讀起來很快。
前幾天跟推友討論中學文言文課文, 有人說 《陋室銘》只是作者自吹自擂之作。當然這篇文是自吹自擂沒錯,但古來自吹自擂多的是,就算這篇吹得再好,為何偏要學生讀它﹖
(朋友邀稿,這篇不大合用,留來自奉)
作為網絡術語,大家對於這個「膠」字最熟悉的當然是高登討論區所用的意思。就是借粗口諧音的「 硬膠 」,指人傻戇愚蠢之意。根據香港網絡大典「硬膠」條目的說法,除了作形容詞或名詞用(即傻人本身,亦可以指高登慣用的小丑神「膠幣」),也可以是動詞。
先前看《1987》聽到片尾的《當那天來到》非常感動,所以 收集了資料 。看《頭條新聞》最後一集才知道原來林夕為黃耀明填了廣東話版,第一次看《頭條新聞》看到流眼淚。
雖然他們修改了音調,聽起來很「達明」,我還是覺得原版本的調比較好。不過要遷就廣東話的詞大概不能避免。
樓下茶餐廳個收銀哥哥,見在下喜愛讀書,間中就會找些問題來問。
昨晚晚飯他突然就跑出來問這個問題。
老媽說我面口一黑很不禮貌。雖然我的確覺得有點滋擾(畢竟我是吃飯不是參加問答比賽),但臉部肌肉縐成一團的最主要原因大概是﹕這個問題有很簡單的答案,但那個答案已知並不準確,即是要查一下才答到。(相對而言「為何流星雨要叫XX座流星雨」那些易答得多,隨口就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