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同理心

Mark Huang
設計書籤DesignBookMark
9 min readSep 4, 2018
失控的同理心︰道德判斷的偏誤與理性思考的價值 Against Empathy:The Case for Rational Compassion

這是我的第一篇文章,本是純粹訓練內容創作的能力,但並沒有想像中輕鬆,我想是參雜了對社會輿論的思考:日常基於同理心的行為真的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美好了嗎?

本書的作者是耶魯大學的心理學教授Paul Bloom ,他指出當我們被同理情緒影響時常常會做出錯誤的判斷,所以寫作 Against Empathy(中譯“失控的同理心”雖符合精神,但我覺得直譯“反對同理心”或許更凸顯衝擊力)進行剖析並提出實驗案例,用科學的方式舉證,同理心是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

同理心是好事,但不代表不需要被抑制。

同理心確實能夠推動和引發善行,因為於心不忍所以提供協助,讓我們的社會充滿溫情;但如果將同理心集中在一件悲劇並無限上綱,這樣的社會也許很危險。

同理心和偏見一樣會扭曲道德判斷

同理心像聚光燈,將我們注意力打在需要幫助的地方,只照亮單一方向也反映出個人的偏見。

當我們聚焦於個體,導致我短視近利且缺乏數字感,無法審慎考量自身行動對於族群整體的影響,也對統計資料、成本與效益估算等等數據不夠敏銳。-p54

一個人的死是悲劇,一百萬人的死成了數據

我們依自己的偏好選擇同理對象、甚至可能使用暴力(誰敢欺負我們同理的對象,就得承受我們的憤怒與攻擊),一時之間以為我們都是正義的夥伴,然而其他在黑暗處需要受幫助的人們卻成了數據,更可怕的是有可能打開燈後你才驚覺坐在自己周圍的人都是幫兇,甚至自己衣服上染著血卻毫不知情。

「可辨識受害者效應」(identifiable victim effect)
一個六歲棕髮小女孩出面說她需要幾萬美元動手術才能活到聖誕節,郵局就會被湧來的捐款給淹沒。但如果新聞說營業稅調降以後,麻州各級醫療院所因為預算不足導致醫療品質下降,可預防的死亡案例些微上升,結果不會有多少人落淚或掏錢。-p120

2018/10/13補充:泛科學《為什麼比起數據,人們更容易相信個案?》

對於他人的經歷的理解幾乎是每人都能作到,這或許是生物本能之一。然而對數據的解讀與理解卻是需要後天學習的,沒學過統計學就無法理解薪資平均數並不是指有一半的人有這樣的收入。所以說理解個案比理解數據容易多了,當然也更快。

同理心有多少成分的真心?

我們之所以想要審判他人,是基於體諒受害者的痛苦嗎? 還是因為這樣看似正義的論點和行為使人自我感覺良好,在社群中產生優越感和歸屬感(社群網站獲得讚數)。坦白說,這些都是我們用同理心包裹自私的行動。
(而上位者行之有年,而且可能附帶實質利益)

無法否認大家偶爾會選擇助人,即便對象素昧平生。捐款、慈善、上網提供建議等等都包括在助人之列。但人類在這些人眼裡別有居心,可能想博取名聲,抑或是巴望未來也能得到幫助,再不然就是為了結黨和求偶。還有可能因為助人行為使人自我感覺良好,甚至死後能進天國。總之動機絕對不單純,人性本善是自欺欺人。-p205林肯的故事:林肯以前和朋友一起搭馬車,並表示任何人做好事其實都是出於自私。此時車經過泥沼,聽見一頭母豬發出哀鳴,因為小豬陷入泥漿可能會溺死,馬車本要繼續前行,但林肯卻下車救了小豬。朋友稱讚林肯的無私行為,但林肯反駁:「因為不幫忙,我會一整天糾結此事,我是為了自己心裡好過」-p206

同理心如何引發暴力

我們因為同理心,感覺到被害者的痛,甚至讓憤怒消耗我們的理性,把人推往本位或種族主義,產生仇恨的惡性循環。

美國南方曾對黑人動私刑、歐洲也發生過種族屠殺,學者探討這類的暴行時通常著眼點是仇恨、種族意識形態和去人化。這樣想沒有錯,不過同理心也參與其中。同理的對象當然不是被用刑、被送進毒氣室的人,而是被那些討厭的人侵犯過的無辜受害者,譬如被黑人強暴的白人婦女和被猶太戀童癖拐騙的德國小孩。-p234

判決執行,是民意的勝利還是他人的利益

眼下的重大犯罪「不能解決問題,但能解決有問題的人」其實監禁與社會隔絕便能達成目的(雖現行法律仍有假釋制度的問題等著討論),但為了消除憤恨不安而進行的判決,正是褻瀆長久以來理性建構的法治社會(更何況是為了選情,收買民意為目的執行)。

長期運用同理心的判刑消除憤怒,是可能潛移默化產生「情緒問題,可以使用暴力來解決」的印象,差別只有對象、立場不同罷了。

為了追求真正公平、道德、有效益的政策,出發點最好不帶同理心。施以刑法時,量刑要根據有邏輯且公正的分析,而不是奠基在同理被害者的苦痛上。印度的乞兒來討錢,我們若確定給了錢只會造成更多問題,就要克制自己的情緒。這麼做不是否定世上的痛楚和苦難,也非執得憂慮的非人化思維,而是為了大局著想才有所取捨。結果如何很重要,這種思考並不殘酷,反而是善意。-p251

總結

同理心的聚光燈太過刺眼,容易使人忘了理性思考

教育體制長期被排名、考試綁架,人格定位被成績優劣所區隔,只有「成績好的、成績差的」,其他的天賦與成就都是其次。只需要標準答案的考試,使我們「快、狠、準」作出選擇(立場),漸漸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

在媒體以標題取勝的時代,同理心的聚光燈也格外刺眼,但別急著下結論,事情的緣由像極了一個巴掌,每當你急於尋求答案(立場)就挨一個耳光。

在資訊時代裡,我們更該暫且放下自己(去除標籤):看報紙、新聞時,我們試著替換「國名」「黨派」「宗教」「種族」「膚色」「地位」「姓名」感受一下我們偏見造成的觀感落差。-p142

有同理心是好事,但我們在助人時要用心更要用腦

如果醫生因為同理病人的痛苦到無法自拔,你還願意相信他的診斷嗎?

所以同理心是需要被抑制的,我們才能夠理性判斷:就像醫生與病人的互動,醫生可以體諒你的痛苦(非必要),但絕對不能完全陷進去,因為他需要維持理性進行診斷,把你治好才是醫生的任務,也是你看醫生的目的。

佛洛伊德:「我懇切建議同袍進行精神分析時以外科醫師為模範。他們懂得放下包括同情心內在的個人感受,全部精力集中在如何成功達成任務。」-p181

一個理性越多越好的時代

一個國家的安定是取決於它的制度、社會福利和生活水平。若我們視排除異己為促成社會進步的必要之惡,可以試想第二次世界大戰奧斯維辛發生的悲劇,不免有幾分相似。與其究責,不如監督政府如何運作,同時也多關心親朋好友,即使只有多一點的溝通、陪伴都是有可能引發蝴蝶效應的。

我們能建構人類社會,是因為除了保有感情本能,更超越本能,理性思考各種議題,這正是身為人獨一無二的特質。

面對政治議題時,人類沒有尋求正確資訊未必代表理性的缺陷,只是反映出大眾對政治的理解,不在乎真相是因為真相沒那麼重要。-p284
...
一旦人意識到自己進入了真正的決策過程就會開始運用理性思考,做出論述、表達意見、也接納別人的想法,有時候還願意改變立場。-p285

後記(持續更新)

閱讀失控的同理心是一個不斷被打臉的過程,書中有種豐富的正反方案例,讀這一頁的論述總覺得作者是要向同理心妥協,下一頁卻又馬上提出反例來打臉,每個案例都詳細分析令人佩服。而所有看似同理心驅使的背後,都有其目的。我極其認同,之所以耐得住性子花時間把書評打完,是為了可以暫時放下這個議題,安穩地睡個好覺。

在這慌亂的社會,為了不受情緒挑撥,對抗同理心聚光燈產生的偏誤,並運用理性思考來促成社會的進步,就從閱讀失控的同理心開始

若以設計師的角度思考,其實也非常有趣,曾經也有因為使用者(受眾)的痛點而同理心氾濫判斷錯誤的時候,這樣的失誤一樣來自過度沈溺於同理狀態而影響理性思考。

這樣使用者的案例,在統計應該屬座落在峰型兩端的那種,但往往最極端的使用者也是最有可能為產品帶來突破。換言之,好的產品、服務、行銷策略也都是抓準對使用者的需求,好產品背後拚的也是同理心。

2018/09/15

在觀看超級Y大大:黑豹電影解剖非常有感觸,又聯想到對同理心地探討,覺得以下這段話更適合作為這篇文章總結:

面對我們所認為的不正義與現有體制的憤怒,這些都是正常的同理情緒,我們可以恣意地發洩情緒(鍵盤、言語攻擊),但我更鼓勵應該將這種憤怒地能量儲存,理性思考後並轉化成對未來社會的想像以及有創意的非暴力行動。

2018/09/28

關於網路暴力的相關影視作品,在此特別感謝友人推坑英國影集《 Black Mirror : Hated In The Nation 》在秉持言論自由下,我們真的能躲在幾千幾百萬人之後,肆意用言語攻擊與辱罵而忽視其可能造成的傷害嗎,如果你願意再推薦給您有病供三小 Brian的文章《網路正在扼殺我們的同理心

2018/01/16

私刑者的性質更像是兇手,不要再拿蝙蝠俠當藉口

一個肉丸沒加辣而引發的悲劇,人們為了自己所認定的「正義」而造成的惡性循環。如果要問伸張正義的人們一個問題,我就問發文號召(甚至開直播)公審對加害者施暴,圖的是什麼 ? 虛榮心

--

--

Mark Huang
設計書籤DesignBookMark

UI/UX Designer。Being not only receptive to change but initiating change. ║ 🔍探討生活、視剖析因果為人生之必要║ Follow me 📷 Instagram@chieming77║ 📮 mark.huang101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