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整理術】打造Evernote行動資料庫,5個「記事本命名」的實戰教學!

讓你快速掌握Evernote的記事本命名關鍵!

--

Evernote記事本、標籤的基本用途

簡單回顧一下,上次我們提到的重要結論:

如果是一個行動導向的資料庫:

它應該用「記事本」,來告訴我們將會「專注」某個行動。
還會利用「標籤」,來「描述」這些事情是什麼。

綜合起來,一個好的記事本與標籤分類,應該要能快速讓我們知道:「現在應該專注在這件事情上」

至於實際的記事本該如何命名,就是這次要介紹的主題囉!

用記事本來專注、用標籤來描述

在詳細介紹之前,讓我們先模擬一個簡單的情境:

如果現在有一個「3月行銷提案」,要在「2月規劃、3月執行」

你會怎麼用Evernote記事本與標籤分類呢?

依照之前的討論,記事本會用來描述正在專注的行動(Action)。所以行動應該是2月的「規劃」以及3月的「執行」。

標籤則是描述事情是什麼(What)。故事中的事情是「3月行銷提案」。

所以比較好的分類應該是:

1.把屬於同一類的記事,都加上「3月行銷提案計畫」的「標籤」,用來描述這一堆記事與文件

2.再把有「3月行銷提案計畫」標籤的記事,在被命名為「規劃中」、「執行中」等「記事本」之間移動

如果現在是2月,就會將有「3月行銷提案計畫」標籤的記事,都放在「規劃中」的記事本;如果現在是3月,就會把這些記事挪到「執行中」。

實戰運用!命名記事本的關鍵2問題

掌握到基本概念後,我的建議是用2個問題來檢測命名,一方面,用來測試記事本的名稱好壞,另一方面,可以更清楚自己該如何展開行動。

這2個問題是這樣的:

  • 打開記事本後,是不是能馬上知道「要以什麼樣的角度」來使用記事?
  • 記事本裡面的記事,是不是「只會被放在這個記事本中」?

如果回答皆為「是」,並且可以真正促成一個實際的行動,就是一個很棒的命名了!接著,讓我們來運用實例,解釋這2個問題吧!

促成具體行動,5個記事本命名實例!

1.電腦玩物站長的記事本

透過記事本,我們可以一窺每一個人的工作模式:

站長通常在某個時間、某個地點,希望自己專注於「01.工作任務」、「02.生活任務」、「03.部落格任務」三大個任務上。

還會時不時地,去回憶自己的「04.第二大腦」,找找過去可以使用的資料。

前面的4件事情,對他而言基本上是不同的事,也就是裏頭的記事,不會同時是工作與生活,也不會同時是部落格與生活。

你可能會問:如果他正在寫一個工作上的部落格怎麼辦?

如果他的Evernote是一個行動資料庫,應該不會有這種矛盾。因為他「知道自己正在工作」,而「部落格只是表達成果的形式」罷了,並不會造成混亂。

這樣,也就符合了前面提到的2個問題:

  1. 他會知道自己正以「工作的角度」切入這份部落格
  2. 一份記事在他需要用到的時候,「只會存在於一個記事本中」

而他的使用情境大概就會像這樣:

在辦公室時,會很直覺地打開「工作任務」記事本,來尋找最近的案子,在看到「12/1日的演講稿」時,就開始準備演講稿,因為他知道現在應該要做這件事情。

2.判斷「緊急與重要」的記事本

我們也可以像剛剛一樣,來猜測記本主人的工作模式。

在行動之前,他總會區分緊急、重要的狀態,在精神最好的時候,專注處理緊急且重要的事;有長時間可以作業時,處理重要但不緊急的事,再利用零碎時間,處理緊急但不重要的事。

「而因為不會有一件事情,既重要也不重要、既緊急又不緊急。」

這樣當然也符合了前面提到的2個問題:

  1. 他會知道正以「重要與緊急性」來看待眼前的事
  2. 一份記事判斷完狀況之後,只會在4個主要記事本的其中之一

而實際使用情境大概就像這樣:

每次打開Evernote,他會先把「不分類」中的記事進行分類,再從「緊急且重要」記事本開始,處理大大小小的事情,之後,才會進行其他的任務。

3.判斷「事情大小」的記事本

有了前面2個案例,你應該也掌握到記事本的精隨了,之後,就可以發展出各式各樣的分類方式。

例如,以事情大小為分類,適合喜歡「掌握整體狀況」的人。常常會思考整件事情的中長期目標,找到目前所處的階段後,才會開始從待辦清單裡找出事做的人。

對他而言:「常以任務的大小來看待事情,而一件事情,不會很大又很小」

4.用「情境」來區分的記事本

這類記事本主人,則會看「現在什麼時間,就處理什麼樣的事情。」

平日上班就處理公司的事情,假日休息就有各式休閒項目,而每天可能都會花固定時間閱讀、上網等等。

對他而言:「假日不會做平常上班日的事,上班也不會額外有休閒活動」

5.用「地點」來區分的記事本

而這類記事本,則是「依據地點」來做事情的類型,在公司就處理公司的事,在書房就會寫些閱讀心得,在公車上,可能就是看看影片或回覆一些社交訊息等等。

對他而言:「身處什麼地方就做什麼事,相同的事,不會在2個地方都做」

記事本的命名關鍵:建立自己習慣的行動模式

到這裡,應該不少人會發現,只要能通過這2個問題的考驗,記事本的主人都明白一件事情:

「知道此時此刻,自己應該要做哪方面的事情」

既然記事本是用來專注於某件事、進行某項行動,當然會就以自己最習慣的做事方式來命名。

如果比起事情的重要性,更關心自己在哪裡做事,就該以做事的地點命名。
如果比起做事的地點,更關心是替誰完成任務,當然就以工作類型命名。

而以另一種角度來說,當你有了固定執行任務的習慣,按理來說,你可以很輕易地替記事本命名。

而每當你重新調整自己的工作習慣後,應該也會跟著更改記事本的名稱,來輔助自己找到資料。

也唯有如此,才能讓你在看到任何資訊、面臨在任何環境、處在任何時間點,都能很直覺地開啟一個記事本。

這也才是一個好的資料分類,一個真正讓你展開下一步行動的行動資料庫。

關於「標籤」,到目前都沒有太多說明,因為只有在我們開始專注、懂得使用記事本、擁有自己的行動模式後,才可能展開行動。

而標籤的功用,則是當你打算行動時,告訴你這件事情是什麼,並輔助你更快找到想要的資料。

下一回,將介紹更多「標籤」的實戰運用,讓你用更多的方式來選擇下一步行動,打造屬於你的行動資料庫。

--

--

Kevin Wu
流程駭客|打造實用數位管理流程。

熱衷各式流程管理,SCRUM、目標管理、專案管理、企業發展、職涯發展等議題,善用Notion、Airtable各式數位工具,打造組織與個人管理方法。 Mail:kevin@processhacker.pro IG:https://www.instagram.com/bpm_h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