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技能樹點法指南(下)

狹縫中的連續微觀 @2019 台北時裝周

我對於設計工作心裡衡量的目標刻度隨著我的年紀和位置不斷的改變
1.別人做得到我也做的到
2.我做得到別人做不到
3.我透過作品提出了沒人觀察到的觀點
4.我做出來的作品能對世界帶來價值

目標會決定你在設計工作的位置

三十歲後:
這時大多是個資深設計師或是設計主管了或是有能力獨立接案的設計師

你的人生現況,除了工作,開始進入需要大量負責任的狀態,你可能需要面對到婚姻、孩子,可能需要面對父母老去,各種程度的疾病影響了你或你的家人,經濟需求瞬間加大,你的時間被瓜分,一切壓力開始侵入你的人生,這是不可逆的,以前可以切換無雙模式,熬夜幾天把工作拼完,再睡個一整天補回來,現在已經沒條件讓你這麼做了,就算你的身體可以,你的家人和負擔也無法讓你這麼做,我身邊有好多朋友,身體出了問題,眼睛差點失明的、得了癌症的、因為各種因素被迫離開工作。

保持身體和心理健康是你最重要的事情。

關於設計工作應該要更清楚認知道你的服務在市場上的位置,設計是無法單獨存在的,有明確的服務對象,大多會是滿足兩種需求,市場需求(Marketing)和識別(Identity)需求,再向上追溯,會發現所有的設計服務都會收束到品牌上,而品牌本身要處理的事情,要從企業的目標、屬性定位、策略、承諾、體驗…等等處理起,整個品牌的策略主導著設計的走向,所以這狀況可以這麼說:

一個logo設計無法解決一家企業錯誤的策略問題,但有好的商業策略品牌,可以透過好的設計去傳播。

有沒有發現,設計工作常常在面對客戶時,需要經過層層的關卡向上稟報,因為越上層的企業管理者,是判斷所有品牌策略的人,如果你不能同理他們面臨的問題是什麼,你的設計最後只會落於「你要什麼跟我說的」的代工狀態,掉到這種溝通陷阱的關係下,作品會離優秀越來越遠。

剛入行常想為什麼這種案子都會找廣吿公司?為什麼主要創意不是我來擬定發展的?既使我的設計能力已經越來越好怎麼還是無法改變?明明做品都是我執行的但我講話還是說服不了客戶?

設計能力解決不了位階問題,位階不是工作上的title,是你想用設計解決到哪個層級的問題,只單純考量到吸人眼球的視覺,面對到大型企業的設計服務就會使不上力,比如說:負責一張咖啡店家特賣DM和擬定客戶銷售年度商品戰略的行銷案,兩者都是設計,但要思考的級別是全然不同的,老闆腦子想的問題遠比你想的複雜許多,設計師若無法解讀,便會開始對立。

你的設計思考越接近品牌核心的運營,設計就越有價值,你的話語權就會越大。

用技術當作能力門檻是很好量化的,可以讓你找到一份工作,但也很容易被取代,要開始擁有垂直或是橫向的整合技能,才能讓你在市場上找到一個非你不可以的定位

不要再用軟體當作你的技能定位,要用能解決用戶問題的範圍來設定,相乘的斜槓技能是你的戰力。

以影像工作者為例,大多是adobe、autodesk、Maxon這幾個主要軟體家族體系養成的設計師,在這圈子被統稱為user ,你可能追逐技術多年,發現進步幅度越來越慢,學習成效也開始遞減,每次覺得自己有學到東西,大多是軟體改版新功能釋出後短暫的滿足,軟體都是由西方發展的,若要鑽研技術,大多需要從電腦圖學的根本著手,自己開發演算法去創造屬於自己的表現形式,好萊屋的電影工業便是這樣發展的,後期公司自己開發軟體,應用在最新的電影上,過幾年後才會下放到商用軟體內被使用,若你無法自己開發程式,你便跟一大群人卡在齊頭式的軟體天花板前,單純想用技術脫穎而出,其實不會讓你太有優勢,另一個門檻是硬體的限制,那需要用錢砸出來,速度一直是一種優勢,別人一秒的影片render 3小時,但你要render 3天,你的競爭力就會被你貧弱的資本而拖累。

影片比的還是說故事的能力(策略定位),透過視覺傳達相輔相成。

例如網路互動設計相關的工作,工作內容已經能專精的分為graphic designer、ui designer、ux designer、interaction designer、 front-end developer、back-end developer,但目前台灣的設計服務公司其實無法拆到這麼細,成本和市場競爭力考量,大概拆到三到四個位置就已經到緊繃,而這一整套分工其實大多仰賴ux designer做最後各方面的把關,因此除了技術外,你有ux觀念的技能投資,會得到最大化的效果,就能跳離技術從用戶的角度來檢視整個專案設計,從數位到實體空間,懂ux的人目前很具有優勢,看似都混在一起的工作,把屬性細分,專心把兩三樣技能點滿交叉使用,就能在市場上找到非你不可的定位。

此刻的你在工作環境中會被期待擔任領導者的位置,帶領一批新進的設計師,而設計這工作技能看似越來越熟練,但有時也會離市場越來越遠

市面上大部分的品牌都想溝通年輕人(18~25),你年輕的時候可以靠自己喜歡來做設計,那是因為你是TA,但你超過30歲後,你的個人喜好就會被TA嫌棄。

以前只靠天份不去思考設計本質這階段就會現世報,對內年輕團隊會有把尖銳的尺在觀看你,對外還有老闆和一群兇狠的客戶,腹背受敵的感覺,其實很多設計師一點都不想擔任管理職,但你不面對問題,總有一天問題會回來找上你,之後是否有足夠的能力發展出領導魅力和自己的工作哲學,變成了這階段的指標。

手上功夫是你三十歲前的價值,三十歲之後是思考和溝通的能力

你的位置在中間,向上管理和向下管理是你工作的必須面對的,大家可能會覺得管人好難,我不喜歡說服人,跟我的個性不合,我寧願一個人做事,但你把你的工作搞錯了,你不是在管人,你是在中間幫所有人對頻翻譯,好的主管就像是在打籃球時場上的好控衛,他知道隊友能耐,怎樣讓隊友在場上舒服的出手,也協助教練判斷局勢,必要時刻也能自己出手,帶球隊前往勝利。設計工作,不只有打開軟體做出畫面才叫能叫做設計,在整個產業鍊內仍然有非常多的位置可以實現設計的力量。

設計主管的工作大致如下
1.控管設計作品的品質
2.評估專案的執行計畫和時間
3.了解你的團隊成員能力(或合作單位資源)規劃適合的工作系統
4.你的經驗要沈澱成方法論
5.對下主動關心
6.對上主動回報
7.碰到問題要能先梳理問題評估解決方案
8.多看書並實際運作把自己缺的能力補起來

不同類型的案子能玩的尺度都不太一樣,自由度高風格多元的設計作品,大多發生在較小型或末端的專案上,而大多的知名設計師都喜歡在這個安全範圍內處理設計,獨立設計師會有一種自己的風格,進而有一群自己的擁護者,保有自己鮮明的風格不是問題,但會受限於產業類型,而這些設計師會開始有KOL的標籤被設定,除了能操刀設計外,個人的聲量也會變成接案的另一種價值,但這都算是Marketing需求考量。

而大型專案需要大量分工,溝通的媒介多元,已經無法透過一個獨自設計師自己控管各種跨媒體的設計物,專案複雜度會攀升,需要健全的服務體系和經理人團隊控管流程、法律、金流,去做整套品牌傳播管理,大型品牌在市面上這種級別的團隊稀缺狀態下,也會自己成立品牌中心自己管理,如果你對設計有很多想法,希望自己創意可以被採納甚至透過企業對整個社會產生影響力,你就需要將你的位置往這個地方推。

這幾年政府大力提升了設計的重要性,設計師在to G (government)的領域表現很活躍,政府案子常跟在地文化連結深,但卻不太需要考量商業模式,所以設計師大多販售自己的鄉愁,透過個人風格化的作品去溝通在地文化的自我認同感,不需要考量到獲利,相對於商業品牌的商業模式溝通,其實群眾排斥性較低,也比較容易接受,進而有社群流量的設計師會開始考慮to C(customer)的生意,自己創造品牌或商品透過自己的媒體流量做銷售,擴大自己在設計的影響力,專門to B(business)部分的設計師雖然實戰能力強,能對商業品牌複雜的問題提出解法,但往往會因為不同專案風格都不同,對大眾難以形成鮮明的視覺品牌形象,因此to C效果較弱可能只會在業界內有人認識,但做的夠好也可以形成一種to B圈中的KOL型態,業內有需求就會想到你,變成設計服務組隊的重要隊員,(正常的市場淘汰供需的狀態),但認真要to C也可以透過媒體公關操作出來,那是另外一套設計師IP化職人經濟的玩法。

到這階段你職場上已經不會有人願意教你怎麼做了,職場上可以找到一個教練的角色其實是非常幸運的,可以讓你避免走錯很多路,努力在市場上找到願意花時間跟你多說的教練吧,如果沒有,你就必須自己偷學,從每個專案中,每個位置不同的人身上學,換位思考和學習沈澱方法論,是一種開竅的過程,會在某一天知識量到達一個程度後,融會貫通,做得好的設計師大多有複合式技能和觀點來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階段的設計師在主管職年薪大多會到70~200萬左右,薪資級距範圍變得很大,看你能解決問題的範圍有多大,你的年度所得稅開始會是個問題,進到20%級距就會痛了,如果夫妻雙薪有可能會跳到30%以上,如果沒小孩或足夠的撫養,年度所得稅會繳上十幾萬,因為你開始不是國稅局設定稅金減免的對象了,若年薪較高可以考慮自己成立公司和公司簽約,如果你的公司願意,將薪水匯入個人公司帳戶,再從公司做合法的節稅,你的手機門號、車子都能掛在公司名下抵稅,但如果你需要跟銀行打交道有購屋貸款需求,薪資會影響到貸款成數,就要自己計算看看哪種條件划算了。

你經過了多年在設計市場上打滾,是不是有哪些指標可以評估自己?你的作品是否有明顯的進步?還是開始停滯不前?

寫到有點多,可能這題目開得太大,但還有很多內容沒法說清楚,關於品牌、行銷、關於創作,或許有些角度大家想再一起深入討論的,可以再跟我分享,謝謝

設計師職能技能點法指南(上)

--

--

Cowper Wang 王宗欣
dosomething studio

藝術家/dosomething studio老闆/騰訊顧問,身處在個人到小型公司到巨型企業的創意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