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恩師劉光義教授

本文由德語系查岱山副教授撰寫
簡報:流光逸事

我民國90年前後擔任德語系主任時,與劉老師、包哲老師、施素卿老師及同學合影

民國56年十月,懷著新鮮人的喜悅與好奇,搭乘公路局的班車,在臺北縣新莊市的輔仁大學站下車。在校門口看到高聳的立柱,進入校園看到巍峨的大樓,聽説是德國工程師設計的。校園内很空曠,沒什麽樹木。中央大道旁是兩條溝渠,偶爾有人背著電瓶在裏面電魚,好像是黃鱔。因爲輔大校址原本是稻田,溝渠内很多魚。

我就讀的德語系原本屬於文學院,外文系的德文組。看了公佈的課表,除了德文課、英文課居然還有國文課,當時感到很稀奇。國文課每周四小時,其中兩小時排在周六上午。當年星期六是要上班上課的。記得第一次上課時,鐘聲響了,一位略顯福態的中年先生緩步走進教室,用濃重的山東或是河北口音自我介紹。然後我們這群莘莘學子便在劉老師的引領下,進入中國文化與歷史的殿堂。

因爲劉老師的家鄉口音比較重,中南部來的同學一開始在理解上有些困難。而我是外省人,從小在眷村長大,聽慣了大江南北各地的口音,因此上劉老師的課分外感到親切。劉老師介紹課文裏頭的歷史人物時,配合他的手勢表情,把古人的喜怒哀樂呈現得淋漓盡致。讀到項羽本紀時,劉老師把這位婦人之仁,被項莊詈為豎子的悲劇人物描寫得栩栩如生,同時也充滿了他對這位不適合當爾虞我詐的政治人物項羽的感情與不捨;對劉邦這位草莽皇帝則多所揶揄,讓我們學會從不同的角度臧否歷史人物。

當時每隔兩個禮拜的星期六是寫作練習時間。劉老師會出一個題目,讓我們傍題行文。我還記得,第一篇作文的題目是「長裙翩翩游上庠」。讓我們這些新鮮人談談就讀大學的最初感受與對自己的期許。班上30位同學,30篇作文,劉老師隔周就會把批改得密密麻麻的我們的「大作」發還給我們,並且就優缺點詳細剖析。很慚愧,我的作文常常受到劉老師的贊賞,同學當時都說我是劉老師的得意門生。劉老師教學仔細用心,研究、著作不懈,常有鴻文發表於著名的文史期刊如大陸雜志、傳記文學。對老莊的著作、思想,劉老師除了心嚮往之,更有深入的研究,出了不少專書。每次老師有作品發表時,都會與同學分享,藉此鼓勵同學朝研究中華文化的道路邁進,也因爲我們是德語專業,希望我們在中西文化交流上有所貢獻。

大二時候上過劉老師的中國通史課,對中華文化、歷史的發源、演進,優缺點多所闡述剖析。對歷史人物、事件的得失往往從不同的角度切入,讓我們驚覺歷史的多面性。盡信史不如無史是我當時的覺悟。

劉老師在輔仁大學也擔任過注冊主任,以一位名教授的身份從事服務同學的行政工作,幫助過許多家境清寒或學業波折的同學。劉老師在退休後,仍然來校兼課,繼續作育英才。每次在校園内看到老師踽踽身影,内心都很感動,總喜歡跟老師話話家常。老師後來受洗信主,晚年依然有以前的學子前往問安、請益,相信老師内心一定很感安慰。老師的公子劉雨生博士及陳玲弟女士賢伉儷感念父親一生30多年歲月任教輔仁大學,愛護學生有如自己小孩,作育英才無數,想延續父親的愛心與仁德,慷慨捐輸,成立「劉光義教授紀念獎學金」,繼續嘉惠莘莘學子。相信劉老師在天之靈必感安慰。作爲劉老師門下子弟也藉此機會表達對老師的謝忱與追思。

查岱山敬書

Note: 如果喜歡我們分享的故事,歡迎在左下方點擊“掌聲”,並回到首頁瀏覽更多施與受的故事

推薦閱讀:
劉光義教授上課身影─摘錄自「亂世之學」 張大春

--

--

輔仁大學外語學院
施與受的故事

為落實天主教輔仁大學追求真、善、美、聖之辦學宗旨與目標,並基於本院「用語言服務社會,跨文化感動世界」永續經營的理念,透過不同語言了解各國文化,致力於全人教育,為社會培育具國際視野與獨立思考能力的國際交流人才。同時在生命教育的理念下,推廣服務學習的精神,提昇學生的人文情操,為社會培育「對人尊重、對事負責」的外語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