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力派HR談論的OD到底是什麼?(上篇)

Vivi Guei
Future Organization Lab 未來組織實驗室
8 min readDec 15, 2019

--

OD,意為組織發展(Organisation Development),在人力資源體系當中扮演著組織顧問的角色。由於許多人對OD這個角色仍充滿迷思,不如先觀賞3分鐘短片對OD進行初步認識:

Organisation Development Animation for the Civil Service College

下文會結合我個人的理解和實踐,談談OD在組織當中的 :

1. 定位

2. 核心勝任能力

3. 自我發展方法

一、OD的定位:OD是什麼?

首先,OD在組織當中的定位是什麼?這一點在組織發展的不同階段和進程當中,其實可以有一些調整,但OD一定不要忘了一件事情,那就是OD是組織的一隻眼睛:洞悉全局、陪伴業務、促動變革。

我曾經在一次行業分享上說過這麼一句話:一個好的CEO未必是一個好的OD,但一個好的OD是一定可以做CEO的。

多數情況下,OD在建立了人力資源三支柱的體系當中會被劃分在專家中心(COE)裡,較大型的組織的業務部門可能也會設立自己的「小COE」,來支持BP更好的結合人力策略以執行業務,向上執行COE的職能,向下執行BP的職能。

根據業務的需要,BP有時也需要具備OD的一些核心能力來支持業務打出更好的組織策略,也就是我後文會提到的「三個核心能力」。

擴展一點來說,OD的定位可以定義為四個核心角色:

1. 組織現狀的洞察者

2. 組織變革的促動者

3. 組織效能的推動者

4. 組織場域的維護者和建造師

組織現狀的洞察者

OD作為組織發展的專家,需要為HR團隊和業務提供專業的組織視角和解決方案,來為業務戰略的長期經營和發展保駕護航。在二十一世紀的商業環境,不確定因素有很多,不再有一個適用於所有組織的組織策略和工具來讓組織獲得成功。

在VUCA時代,未來組織會越來越靈動,越來越需要創新力和靈活性。所以在提供策略之前,OD有一個很重要的事情要去做,那就是組織診斷

所謂組織診斷,就是利用組織診斷工具,如深度訪談,問卷,人才評估,業務復盤,通曬,共創等能夠用數據呈現事實的方法來進行組織現狀的評估和分析,此為「明線」,是可分析,可數字化的一個方式。

但光有數字是不夠的。

作為一名OD從業者,我喜歡把組織比作一個生命體。這個生命體有它獨特的場域,有器官,有血液,有細胞,有夢想,還有智商和能量。而OD做的事情,就是和業務一起滋養這個生命體的能量(我喜歡比作組織的「身心靈」,身:組織結構,心:組織人才,靈:組織文化),並且能夠將能量轉化為行動,去連接更大的系統,從自我,到他人,到產業,到社會,到生態。

所以,組織診斷還有一條「暗線」,就是去「感知」這個生命體。在我之前的公司,從業務leader、HR到行政都有一個習慣用來感知組織場域,掌握團隊的狀態,叫做「走樓」,放鬆而敏感的去各個不同的業務線和支持部門的工位走一圈,然後帶著好奇心去探索感知到的能量,往往能發現很多在會議中難以呈現的關鍵問題

為什麼每週一和週三這裡這麼安靜?

為什麼每個人的神情都偏嚴肅,氣氛低迷?

為什麼明明是績效評估季,大家還能氣定神閒?

晚上要通宵上新項目,為什麼大家反而很興奮?

嗯……我好像聞到了一點兒火藥味,是怎麼回事?

所以,OD一定要有感知場域和調整這個場域的能力。根據明線和暗線的診斷結果,來確定解決方案:基於現在的業務戰略,這個場域需要得到怎樣的滋養?是資源不夠嗎?是能力不足嗎?還是需要進一步推動組織文化來提升團隊士氣?

OD要同時兼顧個人,業務和組織的發展進程,還要適配組織當前和未來的變革方向。

所以,OD既是一個技術活,也是一個藝術活。

說到組織場域,我想先聊聊OD的第四個角色定位 — — 組織場域的維護者和建造師。

組織場域的維護者和建造師

組織場域的調整不單單是從讓「員工幹的爽」這個層面去出發。它固然重要,作為一個渴望看到他人成功的人,更是我從事OD行業的熱情所在。

可構建場域的目的除了讓組織裡的人幹的爽,還要幹出好成績。

這裡就要提到OD的另一項核心工作:組織治理。

組織治理首先要從業務角度出發。許多公司在每年的固定時間點會召集核心管理者召開戰略會議,通常會確定一個長期戰略(如5年計劃,10年計劃),然後逐步進行拆解,到年度目標、季度目標、月度目標;再定期進行回顧和復盤。在戰略目標確定以後,各級的業務管理者就會逐級、逐層地進一步拆解目標,制定策略和「打法」:從願景,到戰略,到團隊目標,到個人目標。

OD的使命就是確保組織有這個「能力」去實現這些目標,最終幫助組織實現願景,幫助個人實現自我。

組織戰略確定以後,OD就需要參與組織設計:

基於這個戰略目標,我們需要怎樣的組織陣型/組織結構?

基於這個框架的假設,我們需要放什麼樣的領導者來領導怎樣的一個團隊?

這個人我們現在有沒有?還缺了什麼?

組織現在/未來有沒有這個能力來讓這個組織陣型產生最大價值?

如果沒有合適的人,或者合適的人最後並不合適又怎麼辦?

這些都是OD需要去提出的問題。

接下來談談第二個和第三個角色:組織變革的促動者,和組織效能的推動者。

組織變革的促動者

為什麼說是「促動者」和「推動者」,而不是「發起者」呢?

這裡要再講講我對HR這個職能的理解。

很多組織在發展的早期階段,尤其還在執行六大模塊的組織,都會簡單粗暴的把組織劃分為「利潤中心」(業務)和「成本中心」(財務、HR、運營….等),這是工業革命時期出現的經典的管理模型。

但是,把員工當做「成本」而不是「人才」的組織就不是一個生命體,而是一個工廠。

我在組織中實踐U型理論時就見到過這樣一種普遍的現象:各個部門各自為戰,願景形同虛設,部門間溝通效率極低,許多很小的問題都要升級到CEO那裡才能夠得到解決。這是因為所有的人都把眼睛緊緊地盯著自己的KPI,以此來獲得組織承諾的回報,而沒有從自我發展的角度和組織願景的角度去溝通和行動。

在一個卓越的組織當中,這些現象出現的頻次會少很多,原因不是流程更完美,而是每個人對自身的定位和假設有所不同。

組織和人的發展是每個人的事情。組織場域和組織文化是和每個人息息相關的,絕不是HR部門提出一個假設,所有人就理所應當的相信這個假設。文化都是在每天的工作行為裡產生的。事易做,人難策,組織里最難的往往不是做事,最難的往往都是做事的人。

組織文化絕不是牆上一個個雄心壯志的文字,也不是喊出來的口號,而是這些文字背後一個個的故事,故事是發生在每天的工作裡的。同時組織的發展離不開人的發展,身在組織當中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應當把組織作為一個視角去考慮。

HR的使命是為組織和人才的發展搭建這樣一個支持系統和平台,而不是自己吭哧吭哧在前面死幹,這樣的話,即使有苦勞也很難有功勞。而老闆作為一個組織的精神領袖,需要在組織變革中站出來做一號位,員工才有信心和理由去相信文字背後的故事。

所以OD是組織變革的促動者,發起者是CEO。

HR圈子裡流傳一句話叫「做事不由東,做死也無功」,作為提供專家視角的OD,可以提供建議,但執行和落地的決策必須由老闆發起,否則只能說明這個項目還未到它開啓的時間。

組織和人一樣,都有一個發展的進程,你會看著一個組織逐漸壯大,或者是逐漸消亡,很多干預手段是需要OD去等待一個正確的時機去進行干預的。

一個深陷流沙裡的人,看見你在沙坑邊上想各種辦法救他,他會無動於衷,甚至覺得你大驚小怪,這時有人從下面告訴他,你趕緊逃離,這流沙吃人!他才會著急忙慌的喊救命。

所以,回到我剛才那句話,OD既是技術活,也是藝術活,你想幫助深陷泥潭的人,他也得伸手才行。

組織效能的推動者

同理,提升組織效能首先是業務leader需要去考慮的事情,業務和HR一起來做,才能讓干預的效果最大化。而這一類的干預,我們稱之為:組織賦能。

關於組織賦能,有很多的策略和案例,在此怕扯太遠,就先不多做贅述了。

總結

OD是組織的一隻眼睛,是轉化系統和讓系統感知系統的催化師。OD的價值首先是業務價值,更深一層是組織長期經營和發展的價值。OD的使命是支持業務戰略落地的同時,滋養組織能量。OD的關鍵任務是:組織診斷、組織治理和組織賦能。

OD都在讀什麼?

《U型理論》《U型變革》《第五項修煉》《組織文化與領導力》《找到真北》《孫子兵法》《當下的力量》《三重關注力》《重塑組織》《領導者的意識進化》《Search Inside Yourself》《情商》《過程咨詢》《魂商》《英雄的旅程》《系統之美》《南禪七日》

文章來源:本文原載自一隻小藍藍(ID:CoachXiaolanlan),經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微信:mhy0513。

--

--

Vivi Guei
Future Organization Lab 未來組織實驗室

a facilitator to help people, teams and organizations unlocking their potential, transforming the way they 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