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策略立體化:提高視角,從理解商業目標開始

Kathryn Wang
Goons
Aug 27, 2021

--

「如何在短時間內,瞭解客戶所處的產業趨勢和現狀,協助客戶尋找合適的產品定位和設計策略?」是果思每次提案最核心的主線任務,我們的價值就在於 —— 透過高密度的研究,快速累積產業的關鍵 Know-How,挖掘出會為產品帶來最大效益的切入點。

設計產品時,我們也要一再提醒自己:不只要將目光放在使用者身上,更要理解客戶的商業目標,用更高一層的視角得出觀點。在跳入解決方案以前,先釐清「我現在要解決的問題方向是不是對的?」,回頭思考產品本身存在的價值是什麼,才能判斷「如果這樣做,對達成目標會不會有幫助?」。

有價值的設計不只是解決問題,還要質疑問題、釐清問題、甚至重新定義問題,只有找到對的命題,才有可能導出對的答案。

文章架構一、釐清目標:產品要提供的核心價值為何
二、洞察趨勢:市場上的供給與需求變化
三、熟悉產業:擴充背景知識、釐清現況
四、理解用戶:洞察用戶行為、需求與痛點
五、擬定策略:衡量資源、權重與效益,規劃方案

一、釐清目標:產品要提供的核心價值為何

我們對商業目標的理解,不只是針對「財務上的獲利」,而是更廣義的擴大營收、提升品牌聲量、增加特定任務的效率(減少人力成本等)、深化會員經營服務、創造市場上的獨特價值⋯⋯,用一句話來詮釋商業目標,就是「做一個產品」的核心目標 —— 它可以為客戶和用戶帶來哪些價值?

產品的價值除了「功能面」以外,還要顧及到「社會面」和「情感面」,在《創新的用途理論》書中提到「很多創新往往把焦點集中在功能或實務需求上,但消費者在社會面或情感面的需求,可能遠遠超過功能面的需求。」,從三個面向綜合來看產品,會顯得更人性化,也會具備更大的影響力。

以 Instagram 為例,它提供了「即時分享照片和影片」的平台(功能面),但會吸引我持續黏著使用的原因,是因為我可以跟上朋友的近況,保持聯繫也增加了聊天時的話題(社會面),在我想要排解等待時的不耐煩或上班後的壓力時,也會透過看上面的迷因來紓解情緒(情感面)。

【閱讀筆記】創新的用途理論:你的產品能讓使用者達成什麼進步?

產品的商業目標當然也是會隨著專案進行,跟著一起動態調整的,大多時候會在專家訪談、利害關係人訪談(IT、營運、行銷部門等)、文獻探討後,對目標有了更精確的認知,也有可能會透過觀察競品的策略和定位,再回頭修正目標。調整後記得要「對齊團隊成員對目標的共識」,確認大家理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調整、調整後的效益為何、有哪些連帶改變的行動方向。

二、洞察趨勢:市場上的供給與需求變化

掌握市場趨勢,才能瞭解產品目前的落後或領先幅度。面對一年內的趨勢,可以先行掌握機會、提出因應對策,而面對三年內的變化,可以提前佈局、趁勢而起。除了平時透過媒體的熱門討論話題和專業研究機構(如 Gartner Group)培養市場敏銳度以外,還有什麼「速成法」可以洞察趨勢呢?

這就要請來產業中的專家進行「專家訪談」了,從他們身上,不只可以汲取深入的領域知識,也能瞭解市場現在遇到的問題與解法,以及從過去的歷史事件和經驗中觀察產業發展過程。

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不要把專家的回應當成「標準答案」,自己還是得先進行初步研究和後續驗證,分析多個專家的共同和差異觀點,提取出對研究和策略規劃有價值的部分。執行完一輪專家訪談後,對接下來的用戶訪談就會有更全面的理解和參照。

三、熟悉產業:擴充背景知識、釐清現況

對商業目標和市場趨勢有了一定的概念以後,還可以透過論文或具有權威性的單位的研究報告,擴充背景知識,接著進入到競品研究的環節。開始競品研究以前,首先要設定研究分析的項目,理解市場先行者和成熟產品的設計趨勢及差異,同時探討競品各自的優劣勢,可能的分析項目有:

  • 品牌策略 品牌的核心價值和關鍵字為何?如何體現並落實在產品的功能或設計手法上?
  • 目標客群 選定什麼樣的目標客群?他們的輪廓為何?
  • 操作感受 實際使用關鍵流程的過程中,有什麼亮點或阻礙?
  • 視覺風格品牌的關鍵字如何對應到視覺風格設計?(例如品牌關鍵字是「科技新潮感」,畫面上就會以深藍色底和螢光亮藍呈現)

最後利用「產品十字座標圖 (Positioning Map / Perceptual Map)」或「藍海策略圖 (Blue Ocean Strategy Canvas)」幫助你定位產品現況,進一步定義產品獨特的價值主張,可視化「現況與理想」間的差距。

使用十字座標圖時,要將兩個重要屬性(影響用戶購買或使用的因素)分別作為橫軸與縱軸,以汽車品牌為例,橫軸會是「品質低到高」,縱軸會是「價格低到高」,檢視與競爭者間的相對關係,找出產品未來前進的方向。

產品十字座標圖 (Positioning Map / Perceptual Map)

使用藍海策略圖時,橫軸會填入多個關鍵競爭要素(以線上教育平台為例,可能是課程多樣性、課程數量、課程複雜度等),縱軸是各個競爭要素的產品水準,將策略圖上的落點連線起來就能看到策略輪廓。可以特別關注讓你有機會脫穎而出的市場藍海,思考如何強化優勢、改善劣勢、差異化:

  • 消除 (Eliminate) ⇢ 消除產業視為理所當然,但消費者不一定認為有價值的要素
  • 減少 (Reduce) ⇢ 減少過度設計或過度服務的要素,使其低於產業標準
  • 提升 (Raise) ⇢ 提升讓消費者感到更滿意的要素,使其高於產業標準
  • 創造 (Create) ⇢ 創造產業從沒提供過的要素(差異化的機會點)
藍海策略圖 (Blue Ocean Strategy Canvas)
📌 延伸閱讀・〈我在你心中的位置─淺談產品定位
・〈B2B、B2C和個人都適用!《藍海策略》大師對談,為台企解惑

四、理解用戶:洞察用戶行為、需求與痛點

比起用戶的「屬性特徵」(年齡、性別、職業、居住地區等),更值得深入探索的是他們的「行為特徵」(需求的觸發場景、如何解決過程中的阻礙、生活中有哪些角色身份等),因為不同的角色會遇到不同的任務,而任務再加上不同場景,就會觸發不一樣的需求。

每一個用戶的「痛」都是可能的機會點,每一個用戶的「決策」都反映出內心的渴望和追求。

我們會在 Miro 列出 User Journey 和幾個重點議題,盤點出對應的問題,為這些問題下「量化問卷」或「質化訪談」的標籤(哪些問題的答案可以被量化、哪些問題需要在訪談中深入挖掘、哪些問題能夠在訪談後再配合數據做佐證),最後決定合適的問卷發放對象和設定訪談的招募條件。

Miro 拯救了很多便利貼的生命!

從問卷中可以得到直接的數據,再透過「交叉分析」抽絲剝繭找出行為相關性,不過數據無法告訴你「行為背後的脈絡」,就像資深產品設計師 Soking 說的「數據分析只讓我看到『已經發生』的事情,但我並不了解為什麼事情會發生。」,這部分就得仰賴用戶訪談瞭解他們的故事、情境、動機。

📌 推薦閱讀創新的用途理論:掌握消費者選擇,創新不必碰運氣
・《學問:100種提問力創造200倍企業力

五、擬定策略:衡量資源、權重與效益,規劃方案

到這裡應該經歷了不少次的發散收斂 loop,來到要正視現實的時刻!我們會根據手上握有的資源提出「真實可落地」的策略方案,包含時間成本、雙方協作的人力成本、客戶提供的預算等。必須在有限的範圍內,盡可能將設計的效益最大化,切分功能的權重與迭代階段。

當然我們也很清楚明白,「數位產品」就算做到極致也只是與品牌互動體驗中的一環,因此在部分專案中,會再針對實體場域、行銷手法、獲客渠道等面向給予客戶建議,讓用戶在「線上 / 線下」獲得的正向感受可以延伸至「線下 / 線上」,形成無死角的用戶旅程。

身為顧問,果思的責任絕不是單點式的滿足客戶需求,而是環狀檢視任何影響產品走向的洞察,給出紮實也到位的結論。

結語

「用戶」固然是需要被仔細觀察和用心交流的對象,但在這之前如果先釐清「客戶」的商業目標,你起初認為的用戶樣態就會有很大的顛覆可能,進而找到意想不到的專案突破口 🎉

讓我們再次複習,落實商業目標的五個步驟:

1️⃣ 釐清目標:產品要提供的核心價值為何
2️⃣ 洞察趨勢:市場上的供給與需求變化
3️⃣ 熟悉產業:擴充背景知識、釐清現況
4️⃣ 理解用戶:洞察用戶行為、需求與痛點
5️⃣ 擬定策略:衡量資源、權重與效益,規劃方案

🙌🏻 感謝果思設計資深 UX 設計主管 Tina Tzan 協助校正文章架構與內容

對於本文有任何建議、回饋、想法,歡迎在底下留言!也可以透過我的 Facebook 聯繫我 🙌🏻

--

--

Kathryn Wang
Goons
Editor for

先好好過生活,才能好好做設計🌞 ig: @read_and_refr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