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意設計教育的四種思想流派

Keith Tam
(in)visible (de)signs
Sep 15, 2022
Unsplash: Firmbee.com

Communication design,中文一般稱為傳意設計,又稱平面設計、視覺傳意。但不同院校的傳意設計的課程學所學習的其實可以相去甚遠,理念亦可能不盡相同。有傳意設計師以擺弄視覺元素為中心、亦有設計師視之為訊息傳遞的基礎。有設計師視傳意設計為一門技術,有些認為它是學術研究領域。傳意設計師對自身的領域有著多種不同的演繹。本文探討傳意設計教育的四種不同觀點,從信念、價值觀和實際行動上表現出來的文化差異。

在這裡我將傳意設計教學歸納為四種不同的觀點或思想流派。這四種流派是從我對文字設計教育的思考引伸到傳意設計領域的。在我的教學生涯中,我不斷遊走於這四種觀點之間,在不同時期或情況下有不同程度的著重。以下我逐一闡述:

視覺概念:求新

概念的視覺表現在藝術學院裡往往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視覺傳意為的是將概念視覺化、營造格調、觸及特定受眾、從競爭對手中以視覺突圍而出、或者說服受眾去進行某些行為。平面造型上的視覺表現力和情感衝擊是首要考慮,把內容或信息以視覺表現伸延。設計師的美學修為和品味至為關鍵。這流派廣為平面設計師、品牌設計師和廣告人所採納。「求新」是這流派的使命,而師徒制是傳授技法的手法,鼓勵反覆實驗以求創造出最新穎的視覺表現,推陳出新。設計師通常比較注重個性發展和內在的推動力。在這種實踐模式下的設計師以其藝術天賦和個性見稱,以獲獎肯定其成就,而獎項都是表揚最新、最入時的創意,是設計潮流的指標。

工藝傳承:求精

平面設計行業出現前,商業美術的任務落於畫師和印刷工匠手上。活字排版講求精良的工藝,與印刷技術密不可分,早期的五彩石印亦然。印刷或商業美術早期以在職學徒制培訓,後來在工業技術學校內訓練。在電腦桌面出版流行前,排字和組版是平面設計師必須外包的任務。因為排字和印刷設備價格不菲,只有排字和印刷技工才能擁有這些工藝知識。這種分工現在已幾近消失。隨著20世紀90年代桌面出版時代的到來,精密的電腦排版軟件讓排版的工藝和法則得以傳承和更新,現在已是一種普及技術。在數碼時代的今天,這種工藝傳統依然健在,也不僅限於印刷媒體。它零星存在於平面設計、書籍和出版設計、文字設計、字體設計以及小眾活版印刷出版活動中。這流派的重點是「求精」,務求造出品質極佳的成品。

用家為本:求效

以用家為本的設計通常有非常特定的使用情境,而溝通的效率和性能是最重要的考慮。信息圖表、導向標識系統、說明書、表格、應用程式或網站的用戶界面等都是以用戶為中心的傳意設計師所關注的。以用戶為中心的方法源於人機互動(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HCI),網站可用性(web usability)和信息設計(information design)幾個領域,其中研究人對視覺化信息的心理反饋。圖像與文字的屬性怎樣影響用戶有效尋找、吸收和理解信息?例如字體的易辨性,頁面佈局對尋找信息的有效性,界面元素的互動等 ,通過用戶調研驗證,為設計師提供參考理據。隨著數碼化轉型,傳意設計師愈趨與信息設計或用戶體驗設計領域相結合,設計出以可用、有效為先的資訊系統。這流派的設計師富同理心,以「求效」為主、邏輯思考為先。

知識探索:求真

傳意設計是建基於實踐的學問。傳統上,技能透過「邊做邊學」的形式從師傅傳授予學徒。隨著傳意設計成為正規教育中的學術和研究領域,設計師所掌握的內化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是實踐性的智慧,要有系統地傳授便需要轉化成外在的顯性知識(explicit knowledge)。反思和整合實踐經驗、系統地分析歷史案例和文獻,從而探討傳意設計在生產、發佈和使用上的脈絡:如何管理工作流程、如何作出決策、社會,文化和經濟背景、科技的影響等。這研究角度視設計為文化產物。另一個研究領域就是前述的用家為本研究,以實驗和定量方法進行統計分析,驗證假設。研究可循多重途徑發表,包括學術期刊、學術或行業研討會、主流設計雜誌、博文等。設計業界對學術研究反應不一而足,但一般都不甚熱切。無論如何,學術研究非常重要,能提升專業知識,推動行業發展,重點是「求真」。

你的觀點是什麼?

以上談及的四種思想流派,只是我身為設計師、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反思和總結。這四種觀點並不是獨立存在的。設計教育工作者或業界人仕可以同時持有多種觀點,或者有意無意間在四個流派之間流暢地遊走。或者他們可能深深地持有一種觀點,只於單一領域進行實踐。不同類型的教育機構也可能將其中一項(或多項)作為其中心思想。

你的觀點又是什麼?

原文:文字設計教育的四種思想流派

伸延閱讀:平面設計=形象工程?

--

--

Keith Tam
(in)visible (de)signs

Typographer, information designer, academic (Hong Kong Design Instit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