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留學|在華威大學念MSc的這一年,Covid19攪局下的留學生活

Lina
Lina’s Diary
Published in
Jul 20, 2020

從2019年暑假到達英國,從伯明罕機場降落,第一次來到華威大學,就愛上這生氣蓬勃的偌大校園,天氣涼爽舒適不像台灣濕熱,每日被亮晃晃的陽光照醒、夜晚看著星空入眠,時差也在對新生活的興奮感中迅速的調適過來,天天期待著更多新鮮且驚奇有趣的事物發生。

美麗的英國校園
四處走訪英國景點
當然還有品嚐口袋美食清單

東西方文化與教育方式

課程邁入軌道後,每週緊實從早九到晚六的課程,雖然對我來說因為有商管的背景,所以前半年的學習並沒有太大的難度,反倒是和其他不同國籍的組員還有老師溝通,會有些文化差異或是合作方式沒辦法那麼快進入軌道,但是還是有許多不同的火花和驚喜,尤其是我的module tutor,他是一個平常看起來瘋顛瘋癲的、但上課卻把很深的觀念講解的非常深入淺出,他會在我們下課或是團體討論的時間,和我們聊天甚至分享工作歷程,也會和我們開玩笑聊一些生活瑣事,亦師亦友的感覺讓我就算疲憊、還是很期待每天去上課。

在後半年進入了較為技術性的課程,加上每堂課課後都有4000字的essay,英國的教學方式和台灣很大的差異就在此出現,常常我們作業的主題都很廣泛,像是:假設你為一個顧問,現在要幫一個跨國公司規劃網絡架構,包含公司需求,伺服器的設置,雲端或是實體,要用哪家公司的產品,利弊等,並且要畫出架構設計圖。每堂課中老師給予的較多都是整個大架構的概念,每個解釋名詞和邏輯,帶到公司的個案等,有時也會請業界相關人士來演講,讓我們能夠和產業接軌。但作業的形式就是直接涵蓋到整週課程的內容,希望們是融會貫通完成呈現,所以自己也要去查閱和學習許多知識,不論是學術期刊或是商業評論網站等,培養了獨立思考和找學資料的能力。

課後的活動也相當多元,學校只要繳了SU的學生會費,就可以有資格加入學校課各種社團,也可以享有比較便宜的入社費,我自己參加了Warwick Voluteer、Language Sociey和Public Speaking,雖然都中後期比較少去。但不論是在Warwick Voluteer參與社區的兒童營隊,與當地社區的居民還有小朋友接觸,讓我更了解英國社福體系和非營利組織的運作模式;還有Language Sociey語言社團中遇到想要學習中文的朋友,對於東方的文化感到興趣,分享彼此差異;Public Speaking中看到很多年紀很輕的大學生,卻擁有著極豐富的舞台魅力和演講能力。在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們後,更感覺得自己需要還有很大的努力和學習空間!

上課中的情境
參與學校社團與活動

生活方式和環境

因為是第一批來到華威的學生,在辦理銀行開戶、手機號碼等日程生活必需品已經比正常時間短、但依舊比台灣處理流程多上許多。像是銀行開戶,往往就要等上一個月,並且要提供許多資料,但不可能天天帶著現金在身上,加上歐洲的虛擬銀行盛行,辦理Monzo帳號只需要上傳資料身份驗證,一週內就能夠開戶完成,將身上帶著的金錢存進去,後都過著只要手機(綁Apple Pay)就能夠完成一切支付和聯繫方便的生活,相較於台灣現金和信用卡支付還是主流,在英國主要還是以信用卡和手機支付為主。

天氣也很多變,有時候大豔陽,有時卻又下起毛毛細雨,風也相當強勁,因此當地人習慣穿防水的外套,只要一飄雨,就戴上外套帽子,也因為風大的關係,也沒有撐傘的習慣。在冬天裡,若同時下雨、又有風、加上寒冷的溫度,要把手伸出來拿傘絕對是場酷刑!!

而在留學生口中都流傳著英國水的都市傳說,洗英國的水、喝英國的水,會掉頭髮!因為英國的水是「硬水」,裡面含有鈣、鎂、石灰質等礦物質,不像台灣的水是用雨水、自來水、河水的「軟水」,因此我們人手一瓶Body Shop Ginger洗髮精、濾水器和過濾水質的蓮蓬頭!用了半年之後,求證了好幾位無論是英國當地人,還是在英國長大的台灣人,他們都說並沒有這件事情,但依舊瘋狂掉髮的我還是寧可信其有,江湖在手、防護要有!

在這裡生活對我來說最特別的是,在街道上行走的人如果和你對到眼,都會輕輕地點頭和微笑,甚至會問候你「How are you」?有點像台灣的街訪鄰居遇到對方時要問一句「甲保沒」? 但他們是連對街上的陌生人也會打招呼,剛開始走在路上眼睛都不知道該不該和他們對視,當然到後來也習慣他們的打招呼方式回應和微笑,甚至還可以搭上幾句話閒話家常。

校園內中午時間和展覽時人潮
冬日裡濕冷蕭瑟的校園

飲食習慣

對英國的印象深植著電影和影集中的場景,還有親朋好友口中的美食沙漠,不是Fish & Chips就是英式下午茶,還有甜點、咖啡和酒精,這一年將迷思裡的料理都品嚐了一番,更加確信我的味蕾還是忠於亞洲料理,甚至連連鎖的速食店都是台灣的口味比較喜歡耶,哈哈。但幸好在英國的異國料裡很多,加上因為亞洲人很多,不論是日料、韓式、和中式餐廳,甚至是手搖飲料店都有,甚至還有KTV可以吃中餐和唱歌,因此就算飲食不習慣,也能夠在這些料理中尋找思鄉的味道,當然價格都會是在台灣用餐的二到五倍不等。

思鄉的亞洲料理

來留學之前我是完全不會下廚的人,剛來的時候是在廚房待最久的人,因為我光研究肉和菜怎麼處理可能就花掉半小時,煮飯的時候搞不清楚調料和油下的時間,甚至在廚房的烤箱中炸過一個盤子(對驚嚇到室友萬分抱歉),連洗碗手腳都比別人慢(因為不知道到底乾淨了沒),總之飲食方面就是場災難,常常自己吃得痛不欲生(自己花時間煮的捨不得丟掉),幸好經過一年的洗禮,至少能弄個簡單的英式早餐,煮出來的飯有熟、菜有記得加鹽巴味素,甚至煎的牛排還煞有其事。

咖啡與調酒
堪稱小廚神(自己說)

健康醫療

今年遇到疫情,當然最大的衝擊就是對於健康衛生觀念。在英國,只有生病很嚴重才會想去看GP(家庭醫生),看醫生也需要預約,因此這裡的藥局都有販賣成藥、也有配藥師,當這裡人生病時會直接到藥局請藥師開藥。我在剛來英國時的第三個月得了重感冒,大概拖了一個月都沒有好,天天流鼻水咳嗽,後來到發燒時我才預約GP,結果要等一週…,非常擔心健康狀況的我又跑到了Walk-In Center排隊,才見到了醫生本人,詳細的問診和聽診,開了藥單,後來還是到附近藥局讓藥師一一的了解症狀,開了通鼻腔食鹽水清洗鼻子,搭配止咳藥水後才好轉,後來為了避免生病,幾乎天天穿很多、開暖氣,三不五時燉雞湯調養身體只怕再次感冒,那段日子很想念台灣的診所還有急診,台灣有健保真的很幸福。

其次還有戴口罩的觀念,在國外是「生病的人要在家休養,戴口罩的人是生病的人」,他們假定生病的人不會出門,就算出門也必須配戴口罩,因此沒有戴口罩防護自己的觀念。在寒冷的冬天時,就會聽到大眾運輸工具上還有課堂內此起彼落的咳嗽聲,我的英國朋友還跟我說,對他們來說戴口罩是限制自由的一種象徵,所以他寧願生病也不會戴上。在這些生活習慣差異的背後,常常會有名為「種族歧視」的標籤和行為出現,但經過這一年我覺得這詞過於沈重,畢竟有文化差異、加上彼此不理解,因此很容易有刻板印象存在,當我理解他們對於使用口罩的想法時,自然就會理解他們的行為背後的來由,而不會把他們當成是差別待遇的方式。

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在英國就醫

購物和消費方式

在台灣每條街道都可以看到林立的商店,便利商店7–11和全家都是全年無休,想要臨時買用品或食物都唾手可得,晚上店家和夜市通常也都營業到晚上十點。但在英國百貨公司和一般店家、超市五點就會關門,除了有些餐廳和酒吧晚上會營業,所以要購買物品都要在平日白天,週末營業時間也十分短暫,所以這邊的人都會一兩週一次到超市採購大量的物品,物品的份量也都比較大,像是常見的超市Sainsbury’s、Tesco、M&S都會開設在佔地較大的郊區,供消費者有停車場,若是要像台灣便利商店,則可以看到他們Express店會出現在車站或便捷的地方。

英國人也不像台灣人很常上餐廳吃飯,對他們來說上餐廳消費單價高(但我覺得以他們的平均年收入和餐廳的價位和台灣相比不算貴),去一次餐廳,無論是中西餐至少都要£20起跳,除非要約會或是節日才會上餐廳慶祝,他們常去的是去酒吧和三五好友一起聊天,倒是很願意花很多錢在喝酒上頭。

一次買一卡車的超市景象,比水還大罐便宜的牛奶

交通與治安

在交通方面,因為是學生,花了 £30辦理了15–26 Railway Card,所以買火車票都可以30% off,有時候買早晚特殊時段,或是一次購買來回和open-return車票也能夠打折,火車票若有使用到優惠,價格並不是特別貴。但一張地鐵單程車票最便宜的也要£4.9,乘坐公車也是不便宜,最低都要£2磅以上(做10分鐘的公車就要近新台幣80元啊!),而且每個路線營運的公車公司不同,因此使用的購票系統和收費也不同,有時候甚至比我搭單趟一站火車還貴,要記得在App購票前要看到公司,我有時候會不小心直接購買來回票,結果先來的公車是不同家的因此不能乘坐,後來就養成上車後直接刷信用卡購買,以免公司不同或臨時改變主意搭乘其他交通工具。

雖然說我自己有遇過比較陌生人用不文雅的詞彙謾罵,但是沒有實際遇上人身攻擊或是攻擊性的搶劫事件,但可能因為身旁的人都會諄諄告誡,因此我晚上較少出門,若有也是和朋友結伴同行坐Uber,也不會帶現金在身上,因此我對於治安方面平時都會有警覺,畢竟身在國外若遇到事情也不比台灣好處理。但是會比較常看到地方新聞會有開槍等案件,學校也常會發信告知同學如何自保並提供協助,加上疫情,亞洲人較有可能成為隨機攻擊目標。但若是一般生活中,我認為本來就要時時有警覺心,出門在外,不論是對待哪個國籍的人都一樣!以別人的經驗當借鏡,不怕一萬只怕萬一!
(這篇是可以讓大家當借鏡,我在捷克親遇到的偷竊事件:歐洲旅遊|捷克失竊|護照和BRP在英國境外失竊處理步驟及經驗分享

搭乘火車

Covid19疫情的衝擊

我的好室友為Covid19對留學生活下的註解,非常精闢、最貼切那種:

「在英國的留學生活,因為Covid19嘎然而止」

這個嘎字,完全反映了我們當時面臨疫情的措手不及和徬徨,當時春天疫情漸漸在亞洲蔓延,沒想到三月就進攻歐洲,因為當地人的衛生健康觀念和我們不太一樣,除了前面提到沒有戴口罩的習慣,以及喜歡和朋友開趴和週末到酒吧喝酒,因此傳播方式和蔓延速度相當快,英國在04/12當天來到截至目前為止當日最高感染人數:8,719人(資料來源),僅僅一天就感染了超越台灣到現在的人數,很多同學就在封城前買了機票,趕緊回到台灣,瞬間在華威校園的台灣人剩不到原先的一半。

因為我自己屬於未雨綢繆型(白話文:自己google嚇自己),因此在看了很多當地新聞以及台灣人社團面對Covid19的感染方式,爆發的前一個月完全不敢出門,就算Delivery來的任何物品都會用酒精和洗潔劑噴過和洗過。一是當時疫情傳播時反亞洲人情節,二是不確定疫情會以怎樣的方式傳播。後來等到自我在家隔離的第四週,真的悶到受不了,戴著口罩和手套到附近公園散步,還真的讓我遇到害怕的事項:被當地人叫囂!當時我走到公園,三個約莫三十歲的年輕人喝著酒聽音樂,對著我大喊:Hey, Coronavirus!當下腦袋一片空白,還沒感受到當時新聞上說的反亞洲人的歧視情節,旁邊坐在長椅上曬太陽的英國老爺爺對我著我說,不用理他們,你可以好好的在這裡散步

如果只有聽見第一群年輕人的威嚇,我可能會就此覺得Covid19有很高的機率會對黃種人產生誤解和偏見,而後面的老爺爺是讓我感到溫暖和受到支持(當然我也遇過很多很友善的人)。這兩個極度反差的英國人,讓我強烈地意識到,不要以任何的種族、膚色和國家判定一個人,因為每個人講出來的話、所做的行為只是代表他個人,不用因為它個人的行為概括了對整個群體的印象,當然也代表,我們在外面的所作所為,也可能會被其他不認識台灣的人,認為「這就是台灣人」會展現的特質,讓我在後面面對外國朋友時,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態度,希望不管過去是否有認識台灣朋友,都能因為我展現出來的特質而對台灣有良好的印象。

英國在03/23開始封城,從Stay at home, Protect the NHS, Save lives的slogan,到現在的Stay Alert, Control the Virus,三階段漸進式的解封,最後第三階段07/04部分商店和餐廳都已經開始營業,街道和城鎮的人群也漸漸多了起來,但到處都充滿著Social Distancing的警示標語,也都可以看到乾洗手和酒精、店員也都會控管店內人數,在見證了當地人從對於以為病毒只是小感冒、只要增強免疫力、戴口罩是束縛的疫情初期,到後來街上可見口罩手套和面罩的人們,也是在這年留學生活中的另外體驗。

(可以看看我封城後第一次上超市買東西的全副武裝以及城市狀況:英國留學Vlog 🇬🇧|禁足令第14天,Coventry小鎮街道和超市長什麼樣子?How does the lockdown look like in the UK?

商店內街擺放乾洗手、警示標語,以及新補貨的口罩
在英國必備的酒精和乾洗手、返鄉的全副武裝

結語與感性時間

從英國返台剛落地,趁著記憶猶新寫了這麼篇落落長的文章,當然很多想說的話情溢乎詞,所以這年(沒有疫情的前半年)奮力的跳出舒適圈參與許多活動,在課餘的時間旅遊,用不管是文字、照片還是影片的方式想好好的把這段美好的一年記錄下來。

當了一年的留學生,身旁沒有原先習慣的舒適圈和生活環境,很多時候要靠自己,以及相當多和自我獨處及思考的時光,這時候朋友就相當重要,無論是同為台灣人的朋友,或是同樣來自亞洲的中國、泰國和印尼同學,因為飲食習慣和生活背景較為雷同,很容易或有共鳴(像是我有幾位泰國朋友相當喜歡看韓劇,也喜歡吃韓式料理,這就成為我們少女心噴發的話題),大家同為異鄉遊子,也會伸出援手互相幫忙。

尤其中國的同學聽到台灣口音,也都會非常的熱情伸出友誼的小手(當然不要牽扯到政治層面),讓我回想起在上海實習時,每次搭計程車,司機只要聽到我們口音就會興奮的說「台灣來的吧(捲舌),特別愛你們的夜市…水果…. BalaBala」,不管是要留在英國當地、或是將來要回到亞洲工作來說,他們也是很值得交朋友的對象。

很感謝這一年遇到的所有人事物,當然在過程中也會有不愉快的事情、甚至是困難,但身旁有一群傾聽你、幫你一起想辦法,遇到事情時同仇敵愾的朋友是相當幸運且幸福的,到達機場、上飛機看著窗外時,英國的土地越變越小、直到達雲層看不見地面時,驚覺這一年過得十分迅速,當初抱著緊張且興奮的心情踏上英國的土地時,想著的都是吃喝玩樂和課業,沒想到最後收穫的不僅僅是如此,總結19/20的留學生活:

「課業學習+品嚐異國美食+歐洲旅遊行萬里路+生活中麻煩但小確幸的瑣事+Covid19」,

回顧這一年的生活,內心的茁壯比專業收穫還多(爸~媽~我還是有認真在上課念書的),以前覺得在乎會花費很多時間思索的內在感受,一個茶米油鹽的煮飯時光忙碌就填滿;過去和朋友閒話家常的時光,就在寫Eassy翻遍個Journal燒腦中度過,希望自己在未來能夠帶著這一年的知識、閱歷和所見所聞,繼續邁向另個人生階段!

歡迎觀看我的Youtube 頻道 — Travel With Lina,裡面分享了這年在歐洲的旅遊和留學紀錄,還有很多影片還沒有剪輯完成,會陸陸續續上傳的!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CqlMnEfpdaYiWjHL4KeUFA?view_as=subscriber

--

--

Lina
Lina’s Diary

Warwick 🇬🇧 |Management Associate|Digital Marketer